周树人(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中国的现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
目录
以下为亚马逊官方 Kindle 电子书商店提供的免费公版 Kindle 电子书,皆可免费获取。
《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1924年至1925年间)的短篇小说集,收入11篇,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野草》是鲁迅的唯一一部散文诗集,共收入作品 23 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作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觉得自己“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其花、叶不美,但很顽强的生长。鲁迅正是以此来比喻自己写的这些散文诗作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朝花夕拾》是鲁迅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集,共收入 10 篇散文,写于 1926 年 6 月至 11 月间,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 年 5 月编订成书时,改名为《朝花夕拾》。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故事新编》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像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热风》1925 年 11 月编定。关于集名,鲁迅解释道:“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为《热风》。”《热风》收 1918 年至 1924 年杂文,编集时,鲁迅对现状一如往日,感到“寒冽”,以“热风”作喻,正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热烈愿望。
《华盖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 1925 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一篇,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读书》,《论辩的魂灵》,《夏三虫》,《忽然想到》,《我观北大》,《碎话》等。
《华盖集续编》收鲁迅 1926 年所作杂文三十二篇,其中前二十六篇作于北京,后六篇作于厦门。另有 1927 年所作《海上通信》一篇。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 1926 年 ~ 1927 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二篇。 包括《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学界的三魂》,《古书与白话》,《记念刘和珍君》,《马上支日记》,《上海通信》等。
《而已集》是鲁迅 1927 年所作杂文集,1928 年出版。面对反动军阀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鲁迅先生既愤恨,又无能为力,“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三闲集》收集鲁迅 1927 年至 1929 年所作杂文三十四篇。1928 年,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之间有过一次以革命文学问题为中心的论争,成仿吾说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是一种“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因此鲁迅先生在 1932 年出版该集时,“编成而名之曰《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
《二心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 1930 年 ~ 1931 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七篇。末附《现代电影与有产阶段》译文一篇。
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调’。”对此,鲁迅迎头反击道:“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从而表明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鄙薄无聊文人的立场。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对敌人的鄙视和不妥协,既是一种自嘲,更是对美子的嘲讽。该集包括《我们不再受骗了》、《为了忘却的纪念》等内容。
《伪自由书》是 1933 年 1 月底至 5 月中旬,鲁迅写给《申报》副刊《自由谈》的短评合集。《伪自由书》是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政治斗争和思想批判的战斗记录。然而,它透过个别事件揭示的客观规律,它剖析具体事物的精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它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武器。
本书名为《准风月谈》,其实无关风月。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本书收录了鲁迅在 1933 年所写的杂文六十四篇,包括《夜颂》、《“吃白相饭”》、《晨凉漫记》、《秋夜纪游》、《四库全书珍本》、《男人的进化》、《电影的教训》、《关于翻译(上)》、《喝茶》、《外国也有》等。本书让你感受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颗赤子之心。
1935 年,鲁迅居住在上海闸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 1934 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
《且介亭杂文二集》收录了鲁迅在 1935 年所写的杂文四十八篇。整部杂文具有很强形象性,且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全书文体自由多变,其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本书揭露了中国当时黑暗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人生疾苦,体现了先生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对弱者的同情,以及不惧强横的人格魅力。
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因而到了他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本书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 1936 年所写的杂文三十五篇,包括《〈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我要骗人》、《写于深夜里》、《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文人比较学》、《半夏小集》、《死》等。这些杂感技巧圆熟,论证丰富,表现出鲁迅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
本书是鲁迅先生一九三三年以前出版的杂文集中未曾编入的诗文的合集,收录了鲁迅先生的诗、译文、书信、杂文、序言、演讲稿、编校后记等各类作品,其中有许多经典之作。
《坟》是鲁迅的一部论文集,收录了鲁迅在 1907 年 ~ 1925 年间所写的论文二十三篇。包括《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娜拉走后怎样》,《说胡须》,《论照相之类》,《论他妈的》,《从胡须说到牙齿》等。
本书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
《阿Q正传》讲述值此世纪末,衷心祈愿这里所议论的人物在下一世纪的中国现实生活中淡出;当然,作为光辉的典型人物,他将和哈姆雷特、唐·吉诃德等不朽的名字一样万古不朽。
《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在题材上,《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如果要用几句最简单的话客观地概括其内容,大致可以这样说:《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
提及杂文,人们很自然地都会马上想到鲁迅;而若要深入地了解鲁迅,自然也必须从鲁迅的杂文出发。鲁迅杂文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俨然已经成为鲁迅那个时代的文化发展和思想斗争的真实写照。
———————
* 本站不提供电子书下载,请自行搜索下载或购买正版。
提示:带 * 标记的是必填项。您填写的邮箱地址将会被保密。首次留言将会在通过人工审核后显示。如果是提出问题,请务必提供尽可能多信息,这有助于他人更好地理解你所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