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12年发展历程的知乎,正在积极求变。继去年年底,上线职业教育平台“知学堂”后,近日切入短篇网文赛道,上线“盐言故事”APP,用户群体瞄准一二线都市女性。
商业化变现,一直是困扰知乎的难题
知乎2022年财报显示,全年收入36亿元,同比2021财年时期的30亿元,本财年收入增长22%。但是整体而言,仍是亏损状态,净亏损达到16亿元。
其中,付费会员2022财年收入为12.3亿元,同比2021财年同期的6.7亿元,2022财年该项收入增长84%,财报称该项增长来自订阅会员的持续增长。
职业培训业务增长最快,2022财年收入贡献2.5亿元,同比增长442%。
知乎增收不增利,此次推出网文APP,能成功变现么?
上线"盐言故事"APP,定位原生短故事平台
5月18日,在线内容社区知乎上线了全新故事品牌“盐言故事”APP,定位原生短故事平台。知乎副总裁、教育会员业务负责人张荣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盐言故事”从知乎的盐选故事业务脱胎而来,知乎从2019年开始发力短篇阅读市场,在发展3年多时间里,洞察到整个行业对于故事品类的发掘存在很大不足。
盐言故事APP上的部分书籍
知乎上线“盐言故事”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大量调研后决定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亿,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达463.52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网络文学是数字阅读的重要领域。
在调研用户需求时,知乎发现,多用户尤其是一二线年轻的女性用户,在成为会员后,会重度消费很多的内容故事,且这个用户群是逐渐增长的,有些甚至不是知乎社区的用户,也会因为故事内容被吸引进来。
知乎切入的数字阅读赛道中,网文部分可以分为短故事业务和长网文业务。数据显示,长网文的创作者已经达到了百万级别,短故事业务的创作者目前还只有几万人,这也让知乎看到了发展的空间所在。此次拆分短故事平台后,知乎社区将继续以“专业讨论”为核心定位。或许,可以帮助知乎社区走出近年来内容质量下降的困境。
张荣乐公开介绍了盐言故事区别于长网文的优势所在。“我们的一大特点是用户读完后的互动性非常强,这是有别于长网文的。因为长网文的字数基本都在几百万字,大家对情节的讨论是分散的。但是短故事可以即刻看到弹屏,读者的讨论是非常热烈和集中的。”
盐言故事中的讨论情况
盐言故事怎么赚钱?创作者能分到多少?
盐言故事的营收,瞄准的仍旧是知乎付费会员业务。小鲸发现,与长篇网文按章节付费阅读的模式不同,盐言故事APP的收费模式,还是知乎的会员制度。明确标注“最低0.3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除此之外,没有再付费的要求。
对故事创作者而言,收入情况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据张乐荣介绍,创作者的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多渠道广告,另一部分是会员点击。知乎短故事创作者收入机制跟Kindle类似。平台按照会员阅读不同文章的有效次数,进行创作者收入的分配。
爆款短篇文章的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以上。“平台累计收入过千万的创作者已经到了2位数了,创作者月收入的平均中位值也已经过万元。从收入的绝对值角度看,这两个数据都是远远超过长网文平台的。”张乐荣说到。
大量使用了AI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2023知乎发现大会”上,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和知乎合作人、CTO李大海共同宣布了知乎与面壁智能在AI大模型上的最新合作与应用,正式发布“知海图AI”中文大模型。
在鲸平台智库专家盘和林看来,近年来知乎内容质量有所下滑,但如果有一个成功AI大模型,在生产力需求驱动下,知乎很可能重回知识的内核。尤其是变现方面,知乎很可能通过AI大模型获得一个强力的变现应用端口。
“因为知乎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其积累了大量高质量的内容,在当前国内互联网高质量内容匮乏的情况下,知乎的优势得天独厚,的确具备构建一个大模型的数据量。知乎也将因此受益。
盐言故事APP中也大量使用了AI技术。例如,听书功能接近于人声、AI生成图片功能的运用、内容分发和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