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原著被教材删去的部分,折射出势利之外的温情我的叔叔于勒文章短篇小说莫泊桑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主人公出生在一个比较贫寒的家庭,家中父母卖力工作,却也没法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只能勉强度日,但主人公家中有一个十分有钱的叔叔,名叫于勒。

于勒在年轻的时候是个放浪形骸的纨绔子弟,整日最爱做糟钱的事,后来甚至被逐出家门。但是在于勒发家之后,主人公的父母对于勒的态度却发生了一个十分巨大的改变,他们甚至把曾经百般嫌弃的于勒称为福星,希望能够借助于勒的力量,把自己一家从底层社会拯救上去。

在后来于勒再次落魄,只能在船上卖一些廉价的海鲜食品为生,主人公一家在船上偶遇他之后态度再次转变,假装不认识就离开了。

在这样一个故事中,我们毫无疑问能够从莫泊桑的笔下看到对赤裸裸的资本主义金钱社会的抨击和讽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和人品有关,而是由社会地位以及个人财富决定,这样的一种讽刺文学让人读上去有一种“寒心”的感觉。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原文里主人公的结局还算不错,他凭借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我的叔叔于勒》并不是像我们所阅读的课本中是那样平铺直叙的,而是采用一个倒叙的手法。在教材中文章一开头,就是主人公在叙述自己的家庭条件,但是在真正的原文里,故事的开局是这样的:

一个年迈的老头向主人公乞讨,主人公非常大方的直接给了五法郎,这让和主人公同行的伙伴十分的惊讶,随后主人公才讲述了后面于勒的故事。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尽管主人公在小的时候过的生活不是很好,家庭条件也不富裕。但是他在长大成人之后,可以和上流阶层的人成为朋友进行交流,并且手中阔绰,可以随便把五法郎这样一个巨大的数字交给一个流浪汉。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命运其实在未来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其身上最为宝贵的品质便是那纯真和善良,毕竟他在曾经是唯一一个以真心相待于勒的,这在文章中早有体现。我们不难推断出莫泊桑是想告诉我们,哪怕出身不好,凭借努力和高贵的品质,也可以改写自己的命运。

我们的课本上的这篇文章不仅仅删改了开头,连结尾也有了一些小小的变动。课文最后的结尾是作者一家离开偶遇于勒的那艘船,不再和自己的这位亲戚联系,毫无疑问,这样的结局是有些唐突的,毕竟于勒以及作者一家的后续命运都没有被得到很好的交代。

而真正原文的结尾是,主人公向随行的朋友解释,因为自己的叔叔成了流浪汉,于是他就想多多帮助流浪汉,偿还自己家人的罪孽。

在原文最后我们也能看得出,主人公最后成长成了一个富有责任心并且善良的人,也是非常值得读者欣慰的,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下,主人公保持住了善良的本我,没有受到金钱的侵蚀。

其实这个理由很简单,因为这篇课文的适应年级比较低,当时的孩子是没有办法去真正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内容的。加入各种插叙倒叙,容易让整个文章的结构变得复杂冗长,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是无法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的。

正因如此教材的编写人员才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了十分精悍短小的平叙文章,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中所表达的整个事件,同时也更加深化了作者想要体现的那个时代的悲哀,因此这样的改写是完全成功的。

课本上所学的内容终究是片面地,因为当时我们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但是在现在我们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了更强的阅读理解能力,翻看一些老故事老文章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那些在其背后所留下的是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

能够流传到今天的任何一篇文章都经过了历史的洗涤与考验,是真正的精品,它们所能教会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十分重要。希望我们都能够像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一样,保持一颗善良与纯真的心。

THE END
0.下列题目的对错莫泊桑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羊脂球》《最后请判断下列题目的对错莫泊桑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羊脂球》《最后一片叶子》都是他的短篇精品()jvzquC41yy}/rypcq0ipo8|cpiqf1mfcp1j7:=>gh;j74A9976hd4:k39;>bcnh26;
1.文学巨匠66(中国近代作家)李劼人(1891—1962)10.《单身姑娘》(长篇小说)法国威克妥·马格利特著,1944,成都中西书局; 11.《彼得与露西》(中篇小说)法国罗曼·罗兰著,1946,成都人言社。 代表作品 《死水微澜》 农家少女邓幺姑来到天回镇当上了杂货铺的老板娘(蔡大嫂),丈夫蔡兴顺愚钝,被人喊作“傻人”。“罗歪嘴”彪悍豪侠,与邓幺姑你来我往,暗生恋情。因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72786213884;=84a723:63778:0|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