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和他的长篇小说人生枷锁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作家、文艺评论家。一生创作丰富、题材多样,所著长篇小说受法国自然主义影响,因此,被誉为“英国的莫泊桑”。

毛姆

1892年,十八岁的毛姆成为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医学院的一名学生,为期五年的学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了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去剖视人生和社会。

1897年发表的《兰贝斯的丽莎》,正是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所见所闻用自然主义手法“尽量如实”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毛姆在“序言”里陈述——“我一共参与了六十三次接生。这就是我用于此书的素材。我加入了少许的创造。”

小说讲述了伦敦贫民窟的女孩丽莎,五官精致,身段优美,能歌善舞,是所有男人追逐的对象。

她的父亲已经去世,和母亲相依为命,但是母亲却沉湎于酒精,根本不关心她。

“虽然我喝醉了,我不好, 我求你待我好好的, 瞧我的心里迷惘又沮丧。 上帝啊,让我不要哭泣和哀怨, 给我酒吧, 消除我记忆中的创伤。给我酒吧! ”

贫民窟的小伙子汤姆一直暗恋着她,但她却不为所动,偏偏爱上新搬来的有夫之妇布莱克斯通先生,最终成为众人嫌弃的对象。

“她眼角里涌出两颗泪珠,沿着鼻子滚下,但是她感到宽慰和快活,任他带到什么地方去。 她觉得他的手臂揽在她腰里,高大的身躯紧贴在她身旁;她重又感受到那种奇异的激情,仿佛她的心就要爆炸,这激情使她透不过气来——一种那么痛苦、压迫的感觉几乎使她要打恶心。她的手发起抖来,呼吸越来越急迫,似乎竟要窒息了。她昏昏沉沉地倒在那男人身上,从头顶到脚尖一阵寒颤。”

忍无可忍的布莱克斯通太太和丽莎发生了争执,并演变成斗殴。

伤心的丽莎最后病死在家中。

“那是个星期六的夜晚,是维尔街上女人哭泣的时候。”

《兰贝斯的丽莎》是毛姆长篇小说的处女作,也是毛姆的成名作。

毛姆

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

毛姆说:“我那时特别崇拜盖•德•莫泊桑,也是以他的故事为模型来尝试创作自己的故事。每当想起年轻的作者很可能追寻一些坏榜样时,我变感到非常庆幸,因为我所崇敬的人在讲故事方面极具天赋——他不仅叙事清晰,并且总是直接又有效。”

首次出版于1915年的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

首次出版于1915年的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

《人生的枷锁》剧照

“其他孩子玩的游戏,他没法参加,所以对于他们的生活始终很生疏。他们的各种活动也没有他的份,他只能自个儿站在一边观看。他觉得自己同别的孩子之间,似乎横着一道无形的壁障。”

《人生的枷锁》剧照

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不合理的学校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他一边疯狂地渴望着米尔德丽德,一边却又深深地鄙视着她。他的心里对自己说,世上再没有比对一个人又爱又鄙视更折磨人的事了。

《人生的枷锁》剧照

“他本能地知道把自己交到她手里等于是自投罗网;想要全身而退,唯一的办法就是没心没肺地对她,永远都不要让她看见他胸腔里汹涌澎湃、未被驯服的激情,否则她只是会利用他的弱点,把他吃得死死的。 他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给他她看了。他把自己所有的弱点都骄傲地展现在她的面前。”

《人生的枷锁》剧照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菲利普·凯里,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人生的枷锁》剧照

“对于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来说,生活就是无休无止的奔波劳碌,既不美好,也不丑陋,只需默默接受,就像接受四季变换。他突然感到愤怒,因为一切都看似徒劳,他无法接受人生的毫无意义,然后他的一切所思所想和所见都让他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

《人生的枷锁》剧照

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学校和到社会的三十年生活经历,反映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以及主人公最后摆脱这些枷锁的成长历程。“虽然他感到愤怒,但这种愤怒中包含着喜悦,因为生活既然没有意义,它也就没那么可怕了。他莫名有了直面人生的力量。”

少年毛姆

《人生的枷锁》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中菲利普早年的不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的人生经历。

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呼唤人性全面彻底自由解放的宣言。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将《人生的枷锁〉》称誉为“天才的著作”。

毛姆

毛姆说:“艺术家要求的并非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提供的保障:有了它,就可以维持个人尊严,工作不受阻挠,做个慷慨、率直、保持住独立人格的人。”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于191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

作品中的英国画家思特里克兰德是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原型塑造的另外一个人物。

思特里克兰德在伦敦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虽然爱慕虚荣 , 但也算漂亮,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时候,人们发现的事实却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

《月亮和六便士》剧照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月亮和六便士》剧照

这时的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他只是爱好画画而已。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

《月亮和六便士》剧照

“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自甘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注目。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月亮和六便士》剧照

他画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总是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破坏,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戴尔克·施特略夫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

《月亮和六便士》剧照

“我喜欢这样一个画面:他活到四十七岁(到了这个年纪大多数人早已掉进舒适的生活沟槽里了)动身到天涯海角去寻找一个新世界;大海在凛冽的北风中一片灰蒙蒙,白沫四溅,他迷茫地盯视着逐渐消失、再也无法重见的法国海岸。”

《月亮和六便士》剧照

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做妻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

《月亮和六便士》剧照

“思特里克兰德住的地方却是另一种美,好象是生活在伊甸园里。哎呀,我真希望我能把那迷惑人的地方描摹给你们听。与人寰隔绝的一个幽僻的角落,头顶上是蔚蓝的天空,四围一片郁郁苍苍的树木。那里是观赏不尽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气,荫翳凉爽的空气。这个人世乐园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他就住在那里,不关心世界上的事,世界也把他完全遗忘。”

《月亮和六便士》剧照

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爱塔一直照顾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月亮和六便士》剧照

“其实创作欲才是斯特里克兰着迷的,他非常想要表现出来他感受到的那种美。他对此焦躁不已,没有一时的安宁。他被逼得为了它到处奔走,仿佛一个一辈子都在走路的苦行僧,永远都被找到属于他的那片圣地的渴望驱使着。“

《月亮和六便士》剧照

思特里克兰德在“神谕”的召唤下,在驱之不散的念头的驱使下,在时间不在场的诱惑下,冲出世俗的樊篱,走向了艺术的至境。他正是在孤独中彷徨,在孤独中冲突,在孤独中生成,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在孤独中实现了灵魂的自由。

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

《月亮和六便士》剧照

“有些时候,人们把一副假面装得逼真,时间久了,他们真会变成他们装扮的这样一个人了。但是在他写的书、画的画里面,他却毫无防范地把自己显露出来。如果他作势唬人,那只能暴露出他的空虚。他那些涂了油冒充铁板的木条还会看出来只是木头。假充具有独特的个性无法掩盖平凡庸俗的性格。对于一个目光敏锐的观察者,即使一个人信笔一挥的作品也完全可以泄露他灵魂深处的隐秘。”

《月亮和六便士》剧照

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的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月亮高高在上,是我们的理想。六便士象征着我们现实的生活。

高更画像

由于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高更一生也非常坎坷、贫困;高更最后也到了塔希提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

高更画像

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小说问世后,在文坛轰动一时。

高更画像

这篇小说是毛姆在游经塔希提岛后,回到欧洲后写成的。

毛姆

毛姆说:“一般人之所以成为他们所属于的那种人,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他不得不成为那种人。”

1925年出版的《面纱》讲的是发生在香港一个叫“湄潭府”的地方的故事。

女主人公凯蒂是生活于伦敦名利场的一位富家小姐,她容貌娇美,但精神空虚;她向往爱情,但爱慕虚荣;她待字闺中,但处处受到母亲的责备与“逼婚”。

《面纱》剧照

面对这种种“危机”,她决定给自己的爱情来一次“历险”:匆匆嫁给了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却深爱着她的医生瓦尔特,并随其来到了香港。

《面纱》剧照

冲动的历险为其婚后的出轨埋下了伏笔。婚前,凯蒂对幸福美满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但丈夫的刻板严肃、疯狂工作和乏味无趣,使她顿觉寂寞、孤独和失落,”很遗憾我并未成为你期望的那种女人。而我不幸地发现你是那种天生不可亲近的人。对此你恐怕不能责怪我。”

《面纱》剧照

不久渴望爱情的她就被花言巧语、生性多情的有妇之夫查理·唐森俘获,坠入婚外情而迷失自我。

《面纱》剧照

”呃,查理,你不知道我有多爱你吗?“ “别这样,亲爱的,我爱你。但是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我们还有社会关系束缚着。你需要理智一点。” “我怎么理智得起来呢?对我来说爱情就是一切,你就是我的全部。可它对你来说竟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这我怎么受得了?” “它当然不是一个插曲。但是,如果你要以毁掉我的前程为代价,离开一直十分信赖的妻子,然后和你结婚,这实在超乎我的想象。” “如果是我,我就会愿意。” “你和我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 “唯一的差别是你不爱我。” “一个男人深深地爱一个女人,并非意味着他就希望下半辈子和她共同度过。”

《面纱》剧照

奸情败露之后,丈夫的疯狂报复、情人的无情冷落和自己的无限悔恨使凯蒂再次陷入了人生的危机。无望的她决心再次历险:陪丈夫奔赴霍乱肆虐的偏远山村——湄潭府。

在湄潭府,瓦尔特不幸染病死去,凯蒂回到香港,重投查理怀抱。

《面纱》剧照

“她把她跟查理的对话从头到尾回忆了一遍,悲哀地认为他们进行了一场沉闷乏味而又无情无义 的谈话。她准备一吐而快的话一句也没说出来,原本惹人爱怜的话腔儿也不见了。 从那时起她悲苦地暗自流泪,从来也没停过。”

《面纱》剧照

凯蒂经历了绝境下的自省,才发现她高大英俊的情人只不过是个自私而又虚荣的小人。

体验了修女的博爱,亲历了丈夫的死亡,遭遇了与查理的欲火复燃……凯蒂在觉醒的良知逼迫下,历经化茧成蝶的痛苦过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后她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重新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毛姆

《面纱》是毛姆根据自己于1919—1920年游历中国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

张爱玲说:"我承认自己是毛姆作品的爱好者。"

毛姆

毛姆说:“你用面纱遮蔽他人的窥探,自己也难以一睹世界之真实。”

1930年,《寻欢作乐》以连载的形式最初发表于《时尚芭莎》。

大作家德里菲尔德去世后,妻子请人为他立传。小说的叙述者阿申登被传记作者请来回忆当年和作家的交往,故事由此展开。

在阿申登的记忆深处,我们发现了作家的前妻——迷人的罗西。

“美是一种销魂的感受,就像饥饿一样十分简单;其实对它并没有什么好多说的。那就仿佛玫瑰的芳香:你能闻到,不过如此而已。”

她生性风流,处处留情,却不失善良坦诚与优雅活泼。

“好吧,或者叫做爱情的行为。她对人天生地产生好感。当她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她觉得和他一起睡觉是很自然的事。这并非道德败坏;也不是生性淫荡;这是她的一种天性。她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别人就像太阳发出光芒,鲜花吐出芬芳一样地自然。她感到这是一种愉快,她愿意给他人带来欢乐。这丝毫无损她的性格;她还是真诚、无暇、天真的。”

毛姆

在《寻欢作乐》里,毛姆从现实中取材,将虚实相掺,并一改以往作品中对女性的偏见,以爱慕者的身份来追忆一个美丽女人的一生,并点缀以许多文艺圈中的韵事逸闻。

“他的声音洪亮而浑厚。他很会讲故事,他说的话从不单调乏味。他喜欢谈论英美的青年作家,他热情地向听众讲述这些作家的优点,这充分说明他的豁达大度。也许他讲得太多了一点,因为当你听过演讲后,你觉得你实际已经知道了所有你想知道的那些作家的情况,没有什么必要再去看他们的作品了。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当他在外地的某个城镇演讲后,他所谈到的作家的书就一本都卖不出去,而他自己的作品却始终畅销。“

毛姆

毛姆通过现实与回忆相互穿插,用干净利落而又犀利深刻的文字塑造了毛姆所有小说中最鲜明生动、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毛姆通过对《寻欢作乐》中这些人物的描写,揭示了当时英国文学界种种光怪陆离、可笑可鄙的现象。

“所以我就思考起一个作家的生活来。那真是饱经忧患。开始的时候,他必须忍受贫困和世人的冷漠;等到取得了一些成就,他必须神色欣然地应付任何意想不到的情形。 ”

毛姆

毛姆

1958年,毛姆在接受采访时称,《寻欢作乐》是他本人最得意与最喜爱的一部小说。

《旁观者》杂志称:“一个文学奇才绘声绘色地讲述文艺圈里的逸闻韵事……准确,机智,充满讥讽,却半点不浮夸。”

毛姆

毛姆说:“其实一个人总是逐渐脱离周围的人而成长起来的,惟一的办法就是面对事实。”

194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刀锋》讲述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一次遭遇战中,爱尔兰好友为了救他而中弹牺牲。

拉里因此开始向自己的内心展开深刻的追问:

“如果一个至善和万能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为什么他又创造恶呢?”

《刀锋》剧照

拉里对人生感到了迷惘,战后,拉里在故乡感受着美国建设一个“宏伟而繁荣的时代”的热潮,却难以置身其间。

《刀锋》剧照

“世界不是创造出来的,因为空虚只能产生空虚,世界只是永恒的自然界的一种表现;恶和善一样都是天意的直接表现。”

他始终执拗地要去寻求心中那个让他难以割舍的疑问。

《刀锋》剧照

“我没法做他们要我做的那种事情。这好像很无聊。我曾经有过很多时间在思索。我不断问自己,人生是为了什么。归根到底,我能够活着只是靠运气;我要一生有所作为,但是,不知道应当做什么。 我知道自己很肤浅;我不认识什么可以请教的人,但是,我要学,所以我就胡乱读起书来。”

《刀锋》剧照

拉里在书籍中发掘,在静思中梳理。为此,他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热情,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我的确爱你。不幸的是,一个人想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要使别人不快乐。”

《刀锋》剧照

之后拉里远遁法国,再后,开始周游世界。在印度,他从东方的《奥义书》上似乎找到了心灵完善的道路。

《刀锋》剧照

“印度人认为这恰恰是我们西方人所没有做到的;认为我们有了许许多多的发明,许许多多的工厂和机器以及生产出来的商品,总想把幸福建筑在物质上,但是,幸福的取得并不靠这些,而是精神。他们甚至认为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毁灭的道路。”

毛姆

毛姆借“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超然意境深刻地剖析和解读了人性的善与恶,尤其是对人性恶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揭露与讥讽。

《刀锋》在写作技巧和思想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毛姆

毛姆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也是20世纪上半叶最受人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1946年,毛姆设立了萨默塞特·毛姆奖,以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鼓励并资助他们到各处旅游。

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毛姆名誉博士学位。

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其“荣誉侍从”称号。

英国评论家希瑞尔·康纳利对毛姆做过一个颇具毛姆色彩的概括,他评价道:“这个我们时代里最世故的小说家,着迷的却是那些抛弃世界的人。”

THE END
0.一个不是小说家的小说作家世界文坛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卡尔维诺将模仿发展到了极致:第一个故事关于火车站台的神秘旅客,很有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的风格;第四个故事《不怕寒风,不顾眩晕》是一部充满欲望、杀戮和死亡的存在主义政治小说;第五个故事《向着黑的下边观看》是后现代凶杀小说;第六个故事《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线》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58643;5d6992;3352:93;8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