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自考《大学语文(专科)》模拟试题及答案
现如今,我们最离不开的就是试题了,试题是考核某种技能水平的标准。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考《大学语文(专科)》模拟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出自( )
A.《孟子》
B.《韩非子》
C.《论语》
D.《庄子》
2.“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指的是( )
A.刘备
B.关羽
C.诸葛亮
D.向宠
3.《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
A.苏轼
B.李商隐
C.杜牧
D.韩愈
4.下列选项中,朱自清《论气节》认为属于“节”的是( )
A.敢作敢为
B.有所不为
C.积极的
D.战斗进取
5.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 )
A.白居易
B.韩愈
C.刘禹锡
D.杜甫
6.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选自散文集( )
A.《闲书》
B.《龙·虎·狗》
C.《往事》
D.《故乡》
7.《断魂枪》的作者是( )
A.老舍
B.巴金
C.茅盾
D.鲁迅
8.《李将军列传》一文选自(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国语》
9.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
A.散文
B.小说
C.散文诗
D.寓言
10.下列作品属于近体诗的是( )
A.《饮酒》
B.《短歌行》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蜀相》
11.下列是书信体驳论文的是( )
A.《陈情表》
B.《答李翊书》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答司马谏议书》
12.《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 )
A.象征
B.比拟
C.比喻
D.夸张
13.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
A.移其民于河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于马体乎?
D.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14.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
A.马克·吐温
B.欧·亨利
C.契河夫
D.莫泊桑
15.鲁迅的小说《风波》选自( )
A.《故事新编》
B.《朝花夕拾》
C.《呐喊》
D.《彷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___________.
17.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作家是韩愈和____________.
18.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___________.
19.《论快乐》一文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
20.《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_________体散文集。
21.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22.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
23.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天下归心。”
24.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
25.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___.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
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事:
29.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数:
30.或百步而后止。
或:
31.此吾所以悲也。
所以:
32.惟陈言之务去。
务:
33.学者有所溺焉尔。
溺:
34.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数:
35.故为之文以志。
志: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李氏将伐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
37.今生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38.公日:“姜氏欲之,焉避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郑伯克段于鄢》)
姜氏何厌之有:
39.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其身正,不令而行:
4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秋水》)
以为莫己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诗经·氓》一诗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43.《故都的秋》是如何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的?
44.艾青在《北方》一诗中对于未来必胜的信念主要表现在哪一章节?是怎样表现的?
45.小说《米龙老爹》的开头描写了一幅丰收在望、充满喜悦之情的田园风光,其作用是什么?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46.从这段话可看出郑庄公隐藏着什么用心?
47.共叔段和郑庄公的矛盾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
48.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形象的?
(二)阅读《关山月》全诗,回答文后问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49.本诗可分几层?简述各层含义。
50.说明“今宵”、“落月”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
51.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茅盾先生的《香市》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面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了,屋椽子像瘦人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52.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3.分析“屋椽子像瘦人肋骨”这一比喻的深层含义。
(四)阅读《麦琪的礼物》中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进门杰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他两眼盯着德拉,有一种她捉摸不透的表情,这使她大为惊慌。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是带着那种奇怪的神情死死地盯着她。
54.杰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表情?
55.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50分)
56.题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
B.不少于800字。
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A 4.B 5.B 6.A 7.A
8.A 9.C 10.D 11.D 12.C 13.B 14.B
15.C
二、填空题
16.莫泊桑 17.柳宗元 18.李白
19.写在人生边上 20.语录 21.雕栏玉砌应犹在
22.隔江犹唱后庭花 23.周公吐哺 24.莲动下渔舟
25.《诗经》
三、词语解释题
26.面向东方 27.倒下去 28.战事
29.屡次,多次 30.有的人 31.……的原因
32.一定,必定 33.沉迷,沉溺 34.天数,规律
35.纪念,以示不忘
四、翻译题
36.大概要责备你吧?
37.如今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
38.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
39.(为官的`人)本身行得正,即使不去命令别人,别人也会遵从。
40.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
五、简答题
41.女主人公的性格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纯洁善良,对氓真心实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诺言;二是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三是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42.即“文”与“道”的关系。作者开头并提出“文”、“道”两个概念,但重在“道”,“道”是为文的根本,只有儒道修养深厚,才能写出好文章。作者联系自己的写作经验,根本在于“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书《诗》、《书》之源。”《诗》、《书》是“道”的载体,“文”、“道”统一的范文。
43.(1)把北方秋色与江南秋色作对比,反映出北方秋色色浓味永。(2)用北京名胜古迹的秋色来衬托普通庭院的秋意,突出后者,更令人心醉。
44.诗人坚信未来是必胜的思想体现在作品最后一节。诗人主要是通过对土地和祖先的热爱来表现对未来的信念的;因为在这古老而苦难的国土上,我们的祖先为保卫土地从未曾屈服过,他们留下的土地给了我们“永远不会灭亡”的信念。
45.作用有四方面:一是抚今思昔,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的壮烈故事;二是在感情和意念上为后面的故事作铺垫,有一定的反衬作用;三是暗示今天的安宁、欢乐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四是寄寓着后人对先烈的怀念之情。
六、分析题
46.郑庄公的用心是故意放纵共叔段的野心,使他最终走上叛逆之路,然后一举除之,永除后患。
47.兄弟间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尖锐和残酷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48.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也通过人物性格对比反衬来刻画郑庄公的形象。
49.本诗共12句,每4句为一层,共分3层。
第一层正面揭露了投降政策造成的****局面。
第二层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悲愤。
第三层写中原遗民恢复无望的伤痛。
50.“今宵”是说明“朱门沉沉按歌舞”、“笛里谁知壮士心”、“几处今宵垂泪痕”三个场面发生在同一个晚上。“落月”贯穿全诗,同样的月光将这三个场面笼罩在一起,融为一个整体。
51.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妥协投降路线的憎恶和对戍边战士、沦陷区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
52.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香市冷落不堪的现状。
53.这个比喻暗示了整个香市乃至中国农村,在重重压榨之下贫困不堪的情状。
54.因为杰姆带着礼物兴冲冲回来,他没有料到那礼物竟在瞬间失去了意义。
55.这一段描写构成一个紧张的悬念,为下文揭开谜底作铺垫。
七、作文(略)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谏逐客书》
2、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的心里”此诗句出自( )
A、《炉中煤》;
B、《再别康桥》;
C、《发现》;
D、《我爱这土地》
3、《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
A、对比
B、类比
C、象征
D、烘托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驳斥司马光诬蔑新法种种谬论的驳论着眼点是( )
A、驳斥论点
B、驳斥论据
C、驳斥论证
D、驳斥态度
5、《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兴时代”是( )
A、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C、人民想做主人而不得的时代
D、人民暂时做稳了主人的时代
6、《我爱这土地。的着力刻划的象征形象是( )
A、土地;
B、暴风雨;
C、鸟;
D、温柔的黎明;
7、下列话。是《断魂枪》中孙老者说的( )
A、“下来玩玩。大叔!”
B、“功夫早搁下了。已经放了肉!”
C、“姓孙的一个老头儿。门外等着老师呢。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两次!”
D、“我不逛。也用不着钱。我来学艺!”
8、《故都的秋》的中心旨意是( )
A、记述游览北京的经过
B、描写北京秋天“色彩浓”
C、议论北京秋天“回味永”
D、赞美北京秋天“色彩浓、回味永”
9、《香市》中写“革命”后香市的败落: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左偏殿上又有“蚕种改良所”的招牌。这种表现方法是( )
A、对比反衬
B、侧面烘托
C、类比生发
D、象征暗示
10、《往事》中描绘大海的风姿。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比拟
C、借代
D、层递
11、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
A、豪放飘逸
B、通俗易懂
C、苍凉悲壮
D、清新淡雅
12、作品有“诗史”称誉的`盛唐诗人是( )
A、孟浩然
B、李白
C、高适
D、杜甫
13、下列诗歌作品中。属于新乐府的是( )
A、陆游《关山月》
B、白居易《杜陵叟》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李白《行路难》
14、柳永《八声甘州》抒写的主要情感内容是( )
A、仕途失意
B、国破家亡之恨
C、吊古伤今
D、羁旅行役之苦
15、辛弃疾《水龙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排比;
B、比喻,拟人;
C、比喻,夸张;
D、比喻,用典;
16、《前赤壁赋》中。作者借以抒情说理的主要景物是( )
A、江水、明月、扁舟
B、江水、明月、清风
C、明月、清风、洞箫
D、江水、清风、白露
17、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通过大量唱词正面塑造的人物形象是( )
A、崔莺莺
B、张生
C、红娘
D、老夫人
18、《箱子岩》中所描写的跛脚什长是一个( )
A、平民;
B、兵痞;
C、打鱼人;
D、浆手;
19、“狡兔三窟”这一成语出自( )
A、《秋水》;
B、《冯谖客孟尝君》;
C、《季氏将伐颛臾》;
D、《寡人之于国也》
20、《宝玉挨打》中。薛宝钗的基本性格特征是( )
A、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B、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C、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人
D、被封建礼教摧残的人
一、选择题
1.茅盾的处女作是( )
A.《白杨礼赞》
B.《蚀》三部曲
C.《子夜》
D.《腐蚀》
2.作者写往昔“桃源”香市的盛况,所运用的是( )
A.景物描写
B.人物描写
C.场面描写
D.细节描写
3.茅盾的著名短篇小说集有( )
A.《春蚕》
B.《沉落集》
C.《泡沫》
D.《烟云集》
4.茅盾的著名散文作品有( )
A.《白杨礼赞》
B.《故都的秋》
C.《风景谈》
D.《香市》
二、分析题
《香市》一文的`中心主题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作品主题的?
参考答案:
一、
1.B
2.C
3.A、C、D
4.A、C、D
二、
本文的中心主题是通过写“香市”昔盛今衰的巨大反差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江南农村、市镇面貌的变化,揭示大革命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日益凋敝的现实,展示旧中国由封建自然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反而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和破产这一悲剧。作品揭示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军阀反动势力深入农村是造成农村自然经济衰败的主要原因。而作者对往昔“桃源”时代农村自然经济的田园生活的留恋恰恰反映了他对大革命后社会 动荡现实的不满。作者在本文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小说的主题。
一、选择题:l~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 ( )
A.茅盾
B.赵树理
C.老舍
D.巴金
2.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 ( )
A.曹禺
B.巴金
C.鲁迅
D.茅盾
3.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豪放词派的词人是 ( )
A.李煜
B.苏轼
C.柳永
D.辛弃疾
4.苏轼的《前赤壁赋》的语言特色是 ( )
A.感情充沛
B.欲扬先抑
C.骈散相间
D.感情充沛
5.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 ( )
A.《寡人之于国也》
B.《论毅力》
C.《季氏将伐颛臾》
D.《论快乐》
6.《马伶传》的作者侯方域生活在 ( )
A.清代中期
B.明末清初
C.明代中期
D.晚清
7.《门槛》一文是 ( )
A.寓言诗
B.散文诗
C.抒情诗
D.哲理诗
8.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是 ( )
A.《天问》
B.《离骚》
C.《九歌》
D.《九章》
9.《张中丞传后叙》一文的表达方式以下列哪种为主? ( )
A.叙述和抒情
B.议论
C.叙述和议论
D.叙述
10.下列诗句中化用《诗经》中诗句的是 ( )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1.下列句子中“焉”字作兼词用,相当于“于之”的是( )
A.予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12.“易安居士”是指 ( )
A.苏东坡
B.李清照
C.王安石
D.辛弃疾
13.下列哪位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 )
A.契诃夫
B.泰戈尔
C.屠格涅夫
D.伏尔泰
14.《论毅力》的作者是 ( )
A.欧阳修
B.康有为
C.梁启超
D.王安石
15.《楚辞·九歌·国殇》之“国殇”的含义是 ( )
A.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B.感伤楚国国势的衰败
C.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志
D.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
16.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 )
(1)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2)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3)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4)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A.比喻拟人设问 夸张
B.拟人 比喻设问 夸张
C.拟人对偶反问 比喻
D.对偶 拟人反问 比喻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18.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我和徐公比,谁更美?
B.君安与项伯有故
译文:你怎么和项伯有旧交情呢?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健。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哪管他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称:适合
B.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除:解除
C.主上向我,为首为讳乎 首:自首
D.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 直:值得
20.下列各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21~23小题。
冉有日:“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日:“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1.将“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4分)
22.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观点?(4分)
23.这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色?(2分)
(二)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24~26小题。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4.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中的典故。(4分)
25.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6.哪几句用了比喻手法?(4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27~29小题。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27.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逆:
就:
滋:
淫辞:
28.作者揭露“弃城图存者”和“擅兵坐观者”的作用是什么?(4分)
29.这段文字是怎样概括张、许的守城功绩的?(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一)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 30~32小题。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30.在这一片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2分)
31.作者从什么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4分)
32.在这一片段中作者运用了修辞方法来说理论事,其作用如何?(4分)
(二)刚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33~35小题。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33.这段文字是选取什么角度来刻画父亲形象的?(2分)
3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4分)
35.在这段文字中,从哪几处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我”对父亲的感情?(4分)
(三)阅读小说片段,回答下列36~38小题。
那三位麦琪,诸位知道,全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带来礼物,送给生在马槽里的圣子耶稣。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他们既然有智慧,他们的礼物无疑也是聪明的,可能还附带一种碰上收到同样的东西时可以交换的权利。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36.作者为什么说“他们是最聪明的”?(2分)
37.为什么作者又称他们为“笨孩子”?(4分)
38.这段文字中麦琪的原意是什么?而结尾“他们就是麦琪”中的“他们”指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