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小爱看故事,儿时能读到的故事书是《故事会》,每次“节省”着读,一天只舍得读一个故事。工作后读小说不用“节省”,使得我的爱好持续至今。
2025年迎春花绽放的时候,我拿到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朱华胜短篇小说集《原色》,迫不及待撕开了塑料封套。这是一本我爱看的短篇小说集,像幼时看《故事会》那般有趣。
朱华胜老师中年开始文学创作,2013年至今,创作文学作品400万字,很多作品散见于各种刊物。他的短篇作品汇集成册出版,不仅便于读者饱览他的短篇精华,也使得他的作品以一种系统化、风格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原色》这部精彩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集独具云南尤其滇东地域人文特色,作品弥散着红土高原烟火气,呈现着质朴自然的色调,其深处就是对人性本真的书写,讴歌善良美好。
文集收录了朱华胜近年来在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的15篇佳作。题材丰富,涉及教育、言情、城乡社会问题等,故事主角众多,有学生、教师、作家、农民、商人、工人、艺术家……社会百态和众多人物不仅像多棱镜投射着复杂的当代现实和人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当代社会多维视角、显微镜般的细致观察。
文集里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标本”,是作家用生活化语言刻画出的平凡人物。从《原色》里走出来的众多人,我既熟悉又感新鲜,他们都说着我熟悉的滇东口音土话,吃着跟我碗里一样的曲靖地道菜,他们是我不知名的熟人,好似我常光临的某小店店主、遇到的某个村民小组长、某个代驾的中年司机,他们是我相识多年的亲友熟人同事,而他们心里永远对我藏着一些隐秘的故事。作家挖出了他们的秘密,铺成一幅我熟悉又陌生的人间拼图,这拼图的底色中始终浸润着如滇东红土地般暖调的人性原色。人间百态,读完心中有一股缓缓淌过的暖流。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翻开《原色》,首篇小说是反映当代教育问题的教师故事《反求》。班主任罗红和他同为老师的妻子叶枝通过行动和感化,终于完成了最难搞定的两个“控辍保学”任务——劝返少年李二九、女生崔小娥。最终当李二九的母亲含泪说出“罗老师比他们做父母的更有爱,更负责”,小说主题得到了升华: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是超越血缘的责任,是点化顽石最大的教育资本。
《反求》排在这本文集第一篇,也许因为这篇小说发人深省,也许因为作家非常关注这篇小说背后的社会现实问题。据我了解,朱华胜曾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他曾长期在学校任教,对教育事业,对青少年、年轻人的成长始终饱含着极大热情和殷切期盼。他对教育事业有着入微体察,小说中的种种细节,皆是他切身体会过的真实教育现场。
在《反求》《星星的呼喊》《酒窝里月亮在舞蹈》《爸爸》几篇小说中,可以看到当各类问题让时代和良知褪色时,是人性的原色,是无条件的爱,成为穿透黑暗的光芒,化作温暖的底色浸润在人间的拼图。
在作品《星星的呼喊》中,学生张凡星的成长轨迹,是朱华胜对乡村教育最温柔的书写。这个被唤作“黑哑巴”的儿童,从小由奶奶养育,最后她在教师朱娜的爱心计划中完成了蜕变。小说中的“星星”是美好的祝福和希望,而朱娜将学生改名为“凡星”,则是生命力的一次新生。结尾,当张凡星在四叶草丛中喊出一声“妈”时,教育完成了最神圣的使命——不仅传授知识,更照亮人生的黑夜,激励人勇敢前行。
乡土画卷描绘原色之美
如果说朱华胜的《反求》《星星的呼喊》等教育题材小说,是文集拼出的人间拼图上一道穿透黑暗的光芒,那么《原色》《一加七等于一》《一壶村色》《牛尾巴山药》等红土高原上的乡村故事,就像是乡愁里一股流淌的清泉,以土地的温度浇灌着人性本真的原色。
在《一加七等于一》中,村民小组长蛮子与村民、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亲密关系投射的是无关功利的人间纯朴感情,无不透露出乡土社会最朴素的道德光芒。小说中的蛮子,用他的善良、担当与关爱,书写着人性中的“暖”。在这片小小的黑泥山村里,他的温暖如同一团火,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正是有了像蛮子这样的人,他是真正的大义“暖男”,黑泥山村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有了善良与美好。小说让读者在感受现实故事的同时,也对自然之美有了更深的体悟。
在信息化时代,当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时,当时代浪潮冲刷着传统伦理时,朱华胜以“一加七等于一”不合理的数学比喻,将乡村人际关系浓缩为最简单的温情公式,那些路上牵着耕牛的身影、地里掰苞谷的剪影,既是滇东农耕文明的原生态标本,也是对抗城市里浮躁和盲目的田园精神。
在《原色》中,青山冲护林员老朱的故事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作家以“纯朴无私”为底色,描绘着乡土的“青山绿水”,咏赞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勇气与坚守。老朱,这个多年扎根云南乌蒙山的农民角色,既是生态文明守护者的缩影,也是乡土精神原色的具象化呈现,所以故事中的青山绿水既是乡土文明的根基,也是人性原色的试金石。
在这些乡村故事中,朱华胜以“土地”“山水”的视角,让读者看见: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丛林之外,还有一种文明形态,能让人在春种秋收的轮回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重新触摸到生命的重量与温度。
《原色》小说集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撕开现实的幕布,又在这幅世间百态的人间拼图里,有温暖的人性原色浸润流淌其中。读完小说集,人性原色像剥大葱般显露无余,人性没有非白即黑,而是呈现多维复杂。无论是罗红劝返学生爬过的那条艰难小路,还是张凡星的成长之路,亦或是护林员老朱数十年重复走的林间路,作家始终在这幅人间拼图中描绘着一种颜色:在人性最晦暗的画布上,永远藏着未被污染的原色。描写人性的作品是有力量的,《原色》不仅是对现实人性的鞭挞,更是原色里的人性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