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昭明太子闻公升举,同邵陵王诣山致礼,导港直至山下。
——胡昉《天目山记》
梁天监某年,一天上午,从扬州到海陵的运盐河内,一艘巨大的官船破浪而行。船上矗立着一根旗杆,上面飘扬着一面龙旗,旗上书写着大大的“梁”字。
站立船头的是梁太子萧统和他的六弟邵陵王。他们从建康(南京)沿江东下,至瓜州而入邗沟,由茱萸湾继续东行。这条当年由吴王刘濞开凿的运盐河,是沟通江淮平原入海的通道。这片肥沃的水土,如今也是他萧家的领地。刚刚册封为太子的萧统,行走在与他老家一江之隔的江北这片土地上,不禁有一种放歌的豪情在心中如水波般涌动,几句诗脱口而出:
阳阿奏兮激楚流。
望洛水兮有好仇。
纵清棹兮泛龙舟。
……
“王兄又在吟诗啊?”六弟萧纶笑问。
“阿纶,这片地方当年可是楚地啊,想不到如今都在父皇陛下的统御之下,这可是一片鱼虾地、米粮仓啊!更重要的,这里有着很好的崇佛尊道传统,玄风亦盛啊!”
“是啊,这正是王兄倡导的,也是我大梁立国之基啊!”萧纶道。
“对了,我们这次驾龙舟,下江淮,寻访天目山,正是表达我们对道教的礼敬。阿纶,说说看,那个叫王冶的仙翁是个什么情况。”
“好的,王兄。这王冶是扬州东边海陵人士,是道家所称的‘海陵十仙’之一,人称王仙翁。他诞降在海陵古刹斗姥宫。他隐居天目山,修灵宝法,炼丹存神,历宋、齐、梁百余年,终于功成行满,白日飞升。据说,王仙翁升天成仙之时,天上下来一对金童玉女,向王冶传达仙界诏令,一群仙子引导,在一片清越缥缈的的音乐声中,王冶一步步向仙界飞升而去,整个天目山周边,人们都听到了,不知多少人跪拜在地上,向上天叩拜……”萧纶说得绘声绘色。
好一会儿,萧统没有说话,他昂首向天,仿佛在从丝丝片片云层中,寻找王仙翁的身影,寻找那金童玉女、那一个个仙子,谛听那一阵阵缥缈的仙乐。这太美好了!这人间,充满了征战、流血、死亡,充满了饥饿、疾病、痛苦,要是都能像天上仙界一样,那多好!或者,我们为人君者,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像天界一样,让我们的子民都能过上仙人的生活,那多好!
龙舟继续向前,有兵士前来报告:“太子殿下,前方已到海陵地界。”
“哦,到了海陵?天目山还有多远?”萧统问。
“天目山在海陵东四十五里。”兵士回禀。
“阿纶,你知道的多,这天目山可有什么来历?不是江东浙地也有一座天目山吗?”萧统转过身,问六弟。
“论山,江东浙地天目山才是真正的山,而海陵天目山,其实有名无山,只是一座海边的土堆。海陵这地方,江水、海水、淮水都在这里汇流。远古时代,这里还是一片汪洋,滔滔东流的江水、淮水带着上游的泥沙不断淤积,逐渐形成大片的陆地,升出海面。由于江水冲击,海潮涌托,在这一片淤积的陆地上,就形成了部分地域低洼、部分地域隆起的地貌特征,天目山就是这隆起的地块之一。海陵,也是一片隆起的海边高地。据记载,海陵有五陵,天目山是其中之一。”
“哦,原来天目山如此形成,也够神奇的了!”萧统感叹。
“还有更神奇的。”六弟接着说,“虽然这天目山不高,也就不过几丈高,但却被人视为福地。这海陵以东地域,因为有海水侵蚀、倒灌,土地碱化严重,不但常遭水害,而且出产不多,长满的是芦苇野草,更无高山峻岭、茂林修竹。唯独这天目山,土厚水甘,跟其他地方不同,山上长满了松桧竹柳,一片青葱苍翠。山上建有一座道观,山顶上凿有两口井,排列一起,相对如目,故被称为‘天目’。有人说,这天目山有龙气,它西连蜀岗,东入沧海,一脉贯通,犹如一条卧地长龙,蜀岗是高高昂起的龙头,天目山是从海中翘起的龙尾。”
“神奇,神奇,太神奇了!真可建议父皇给它一个敕封了!”萧统赞叹不已。
“太子殿下,到了!到了!前面转弯进入罗塘港,就可以远远看到天目山了!”兵士又来禀报。
萧统正正衣冠,跟六弟一起恭恭敬敬立于船头。不一会儿,龙舟就行至天目山脚下。果然,一座不凡的神山,不凡的仙山!山虽不高,却巍然屹立;山虽不大,却森然幽远。茂密的竹林,苍翠的松柏,密匝而又疏朗,有仙气缭绕,一派云蒸霞蔚之象。隐隐之中,看到红墙碧瓦、尖檐翘角。一条水流,环绕四周,一座竹桥,横跨其上。萧统跟邵陵王萧纶离舟登岸,跨过竹桥,向山中走去。一队随从跟随其后,或手持,或肩挑,都是带来的礼品。仪仗方面萧统倒不讲究,轻车简从,他怕惊扰了仙人。
踏着一级级石阶,他们一步步向上攀登。虽不高大陡峭,但却幽曲深远。终于,他们站到了烟霞宫前。只见宫门两边,各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树,枝干虬曲盘张,在风中摇动,如一头纷扬的披发。随从们向道长献上礼品。
“仙翁在上,今我梁国萧统携弟萧纶前来致礼,请接受我们一拜!”
萧统、萧纶躬身长拜。烟霞宫内道乐声声,钟鼓悠悠,香烟袅袅。
突然,空中隐隐传来一阵音乐歌舞之声,似有若无,忽高忽低,又似传来一阵人语喧哗声,踢踏舞步声。萧统抬起头来,看向云彩深处。只见原本白色的云,忽然变成五彩的云,翻卷,飘忽,如湖波,如江涛,如海潮。这时,萧统好像看到,云层中现出一个白色的身影,仙风道骨,白髯飘飘。而同时,耳边似传来一个声音:“萧太子安好?”并伴有回声,“安好,安好,安好……”萧统知道这是王仙翁现身,立即仰头回应道:“仙翁安好!仙翁安好!……”
一霎时,天目山之上,仙乐飘飘,仙气缭绕,天地之间,似有一座看不见的飞升之桥……
〉〉〉链接
天目山的传说,流布于姜堰一带。天目山,位于姜堰北郊,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四面环水,形如一座小岛。传说东晋道士王冶曾在此隐居修炼、最后得道升天。梁昭明太子萧统携其弟邵陵王萧纶前来致礼。宋代泰州文人胡昉所写《天目山记》,对此有详细记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天目山下发现一处古遗址,经考古发掘,确定为距今3100年的西周古城址,后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天目山的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姜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