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刻画的主人公是一个留学日本的穷学生。他出生于富春江边,就读的中学几经辗转。和兄长来日本求学,因自己来自弱国而自卑,时常觉得同学及身边的人在嘲笑他。本就内向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沉闷,自我放逐于人群,甚至患上了忧郁症。
他的内心极度浮躁,不能专心读书。压抑的他,渴望异性的爱情,但内向的他沉沦于自慰无发自拔。
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与异国开放性观念的冲击,让他对自己自慰、偷窥浴女、偷听情侣草丛寻欢等行为产生厌弃心理。他在每次周末或月末忏悔,又在周一或月初重犯。他希冀从正常的恋爱关系中得到解脱,可天不从愿。
生活窘迫、社交缺乏、亲情破裂让他的生活环境异常艰难。这让他沉沦更深,并逐渐尚失生活的追求。虽然他似乎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收效甚微,抑郁症却愈来愈重了。
郁达夫先生对主人公青春的萌动、性压抑的描写是浓墨重彩的;对中西方文化冲突投射在青年性心理成长的探索是光彩夺目的;这些亮点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功不可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可谓是开时代先河。
最值得品读的,是小说的心理描写,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真实重现。因为真,所以精彩。学术界把它归为“自叙传小说”,但又何尝不是内向抑郁青少年的共同写照?
内心的燥热让青年难以忍受,传统的观念让他无法直视日益强烈的欲望。他从异国女人的服饰获得性幻想与满足;他忍不住窥视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又唾弃自己卑劣,以致落荒而逃。他偷听情侣在草丛幽会,自知不道德,却始终没有离开。他入酒肆寻妓,却又以写诗给侍女,用文人的清高掩盖原始的肉欲。总之,他的情绪总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蜿蜒曲折。
但这一切并没有使他得到纾解和释放,他甚至从精神到身体都病态了。没有心灵的解放,也没有精神的慰藉,更没有平凡的爱情,亲情还崩坏了。一系列的阻碍,使他的忧郁症比先前更严重了,强烈的自责以及忏悔成了他情绪的主旋律。自我否定反复叠加,从怀疑自我到怀疑他人,自卑的心理浸润到他的骨髓里。无论是面对友情、亲情、还是爱情,他都是怀疑的、不自信的。哪怕路遇陌生人,他也有被害妄想。生的苦闷、行的压抑、死的恐惧、孤独的灵魂,让他无路可退。他怨一切,怨同学、路人、侍女、亲人,他甚至将自己的死归结于祖国不够强大。
小说以暴露、颓废的感觉,拓展出五四文学浪漫主义潮流的新方向,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探索人性与时代悲剧的经典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