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

出版社豆瓣阅读 / 2015-01

字数约 19,000 字

《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一部小说集,在《沉沦》里作者完全无视社会道德观念,大胆地写出被情欲折磨的青年的心灵,短篇小说《沉沦》是这部小集中最可注意的一篇。

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人爱上了一位日本的少女,却因为积弱的民族造成的自卑而不敢表白,最后只有自杀。集中作品还大胆地描写了偷窥、手淫等个人隐秘行为,在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里,这是完全不能容忍的。所以这部小集出版之后,立刻遭到上海文艺界最猛烈的攻击,同时也显示了人本的意义。

郁达夫(1896—1945)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他早年东渡日本学习。1921年与郭沫若等在东京发起成立“创造社”。回国以后,他继续创办《创造》季刊,后与鲁迅等人发起“左联”。1945年惨死在日军屠刀之下。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

THE END
0.当年,郁达夫凭借《沉沦》一举成名,这部2万字的小说就赚了10001921年10月15日,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轰动国内文坛,这部2万字的小说就赚了1000大洋,后来用这笔稿费他直接在上海买了一栋别墅。 1922年回国,在回国的船上,他看到一位美丽的中国少女在和老外调笑,发出感慨 :少女啊少女,中国也有千万富翁,也有像黑人一样体格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371686516754:<:9a717=:6;9810|mvon
1.《沉沦》阅读史与制造“文学青年”而在《沉沦》开篇,读者与作者已莫逆于心,前者如果接受此种叙述手段赋予的角色,那么就会与小说人物融为一体,随着作者一同俯仰于故事的波澜起伏中。郁达夫所谓具有永久价值的“情绪的要素”的文学,似乎正是对《沉沦》的理论总结。 穿透文学进入人生的要求本身并不新鲜,可以视作“知人论世”传统批评模式的延伸。然而重要jvzq<84nkvksc}ztg0ituw3ep1€u|u4omu€zy‚qn{rv049752;5u49752;66a>;:55>10|mvon
2.重读《沉沦》:“中国那里有这一种体裁?”文史对于郁达夫小说《沉沦》的语言与叙事,有人给予很高的赞美,比如说“它的艺术的优美,完全在那凄婉动人的文字上”[21],“凄婉动人”指向叙事的抒情语调,自然并非落实在汉语的构造上。沈从文以郁达夫朋友和同行的身份评论:“作者所长是那种自白的诚恳,虽不免夸张,却毫不矜持,又能处置文字,运用词藻,在作品上那种神经质的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LD1p70497412?3:8h63;99668475<16;3jvor
3.中国文艺网鲁迅《呐喊》,新潮社1923年版 《呐喊》作为新文学最早的创作实绩之一,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1,被奉为白话短篇小说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在漫长的阅读与阐释过程中,鲁迅上述兼及小说内容与文章形式两方面的自我表彰,逐渐演变为一种“偏义复指”:其“格式的特别”往往被“表现的深切”所遮蔽——后者体现jvzq<84yyy4dhufe0qxh0ls1{u5xz8|zjv532;7271z32;72738`3;97:86/j}rn
4.《西湖》杂志社《李丽妮,快跑》是苏瓷瓷的小说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短篇。就故事情节而论,《李丽妮,快跑》显然不及《第九夜》曲折精巧,但这篇小说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和现实批判意识,这是苏瓷瓷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具有现实深度及意旨的篇什。小说讲述的是精神病院的混乱、渎职和草菅人命的乱象。医护人员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jvzquC41yy}/zrmwygtywn3eqo5bt}nengetjx|0cuv@kmB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