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张惠雯:写短篇年,发现日常生活溢出常规的瞬间作家小说家短篇小说文学作品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晶图/受访者提供

从2003年至今,青年作家张惠雯写短篇已经写了20年,她没想到自己居然在写作这条路走了这么久,并将继续走下去。

她生于1978年,祖籍河南,1995年赴新加坡留学,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毕业后,2010年移居美国,现定居波士顿。旅居海外的生活激发了张惠雯用母语写作的冲动,她用中文创作来缓解语言上的“乡愁”。

2003年,张惠雯的《徭役场》获新加坡国家金笔奖,也正是在这一年,她开始明白“什么是小说”,而在此之前的写作,更多处在一种实验和混沌状态。

2005年,张惠雯的《水晶孩童》再次获新加坡国家金笔奖,随后被评委余华推荐给《收获》刊发,正式踏入了文学圈。

从早期模仿沈从文的《古柳官河》,到寓言式小说《水晶孩童》,从写还乡故事的《飞鸟和池鱼》,到书写生活在美国南方的中产华人的《在南方》,张惠雯的写作和她的生活轨迹息息相关。

她的写作随心所欲,小说风格基本根据主题来决定。她自言对写作没有多大的“抱负”,纯粹为了自己的热情和快乐而写。这种完全听从于内心的写作,让张惠雯从中发现了生命的有趣和意义。

近日,张惠雯新作《在北方》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其中收录了9部短篇小说,主人公多是生活在清冷的美国北方的华人中产阶层。

从相对富足的日常生活中展开,张惠雯以自己对风景、天气等自然元素的敏感营造小说氛围,又用克制而精确的笔法渐次推进人物心理变化,抵达人性深处。她的小说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太多的戏剧性,更多的是日常中的“小事”。

在小说家徐则臣看来,每位作家的写作都像驾驶一架飞机,有的作家需要经过漫长的助跑后才能起飞,而张惠雯的写作基本上是直升机式的原地起飞。

“她的小说,在我认为没有戏的地方开始拔地而起,因为很多小说看起来没有特别强烈的戏剧冲突,故事脉络起伏也不太大,而这种原地起飞,恰恰是一种巨大的能力。”

张惠雯认为,以前的新移民作品写的多是如何在异国他乡打工生存,而《在北方》聚焦的是海外华人中产阶级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的心灵问题。孤独和女性主义是她的两个创作关键词。

虽然她写的是华人移民的生活,但大家面临的基本问题是相似的,比如家庭关系中的困难、婚姻关系中的挣扎,如何保持自由和独立,等等。

“不管在中国、美国还是欧洲,女性面临的问题也是类似的,怎么从家庭关系和母子关系中保持自己的完整性、独立性,这是不分地域的问题。”

谈写作

“乡愁让我开始用中文写小说”

羊城晚报:回想写作这20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张惠雯:最大的感触是自己竟然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现在,而且显然还会走下去。写作应该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发现,如果没有这个发现,我可能觉得生命并不怎么有意思、有意义。

羊城晚报:新加坡的这段生活经历,对您的写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热爱文学的读者到自觉的写作者,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张惠雯:这种转变有个前提,就是新加坡的大学特别自由,我有大量的时间读闲书。当时一周大概只有16个小时的课,课余时间我大多在文学院的图书馆度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思乡病,突然到了英语的环境,乡愁里就有了和母语分隔的痛苦。

这种痛苦让我产生了逆反情绪,越是被迫和我的语言分离,我就越爱它、珍视它,于是开始用中文写小说。那时写的是乡土小说,想写类似《边城》那样的田园牧歌、挽歌。但大学时的写作是绝对的习作,没找到自己的路,对小说的理解也不深。

直到2000年大学毕业后回国,偶然的机会,我在哥哥家读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很难形容我掩卷后的那种震撼,一夜无法入睡,觉得自己发现了小说的新魅力、新面貌和新方法。

后来,我找了所有能找到的昆德拉的作品来读,他的小说理论对我影响也很大。因为昆德拉,我开始喜欢现代派文学,并重新理解了一些古典派作家。虽然也还是青涩的探索,但从2003年开始,我觉得是我写作的真正起点。

羊城晚报:您喜欢的作家很多,除了昆德拉,还有福楼拜、乔伊斯、普鲁斯特、契诃夫,等等,这些作家对您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张惠雯:细说的话,有太多可以展开:语言、调性、风格……但最根本的是他们影响了我的写作观。他们让我明白,小说首先应该是艺术。

当我们评判其他艺术品譬如绘画、雕塑时,第一标准是艺术审美,而不是其他功用。评判文学也应该这样。如果艺术上失败,其他功能也不成立。我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去写作的。

谈新书

写小说的人应该抑制表达欲

羊城晚报:《在北方》收录您近三四年写的9部短篇小说,聚焦生活在美国北方新英格兰地区的中产阶层。这9个故事,在编排上有特别的构思吗?

张惠雯:倒也没有。就是把近年来主题较为接近、地理背景统一的篇目结集。编排目录顺序时,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把《玫瑰,玫瑰》作为最后一篇。我觉得它应该是“压卷”的一篇,因为完成度最高。

羊城晚报:《在北方》之前,您还出版过它的“姊妹篇”《在南方》,当时您生活在美国南方温暖的休斯顿。而写《在北方》这里头的故事时,您已经搬到了波士顿。您的文学创作和个人生活经历,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张惠雯:我的文学创作和“迁徙”相关。如果不是少小离家,可能不会对母语写作有如此的执念,也不会写这些移民题材的小说;从美国南方迁徙到北方,则有了《在南方》和《在北方》,故事、人物的气质还是有变化的;而没有离乡,也不会有还乡,也就不会有《飞鸟和池鱼》里的还乡故事。

羊城晚报:《二人世界》和《沉默的母亲》,都精准写出了成为母亲后的细致变化。如果不是成为母亲,不可能有这么切肤的体验。写小说也是您表达欲的出口吗?

张惠雯:很多为人母的女性朋友对这两篇小说表示感同身受。如果自己没有成为母亲、亲自抚育孩子,不可能有这样切肤的感受,也不太可能写出这些细节。身为母亲的经验和巨大的身心变化,大概是唯一一个不经历就难以描摹的经验。

不过,不能说写小说是表达欲的出口,只能说作者在写小说时会动用自身的某些经验。事实上,写小说的人应该时常抑制住表达欲。

如果小说作者过于以自我中心、太爱表达观点和感受,就容易沦为宣泄或说教。只有当自我的经验、感受能和他人的经验相契合、呼应,才能唤起他人的共鸣,这种表达才是小说的、文学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普世性。

羊城晚报:《黑鸟》这篇小说表面上好像在讲男女双方在亲密关系中的金钱观不一致,但与其说这是中西方的文化冲击,不如说是两性对这段关系/情感的认知差异。就像您在新书分享会上说的,您更希望写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不管是美国人、欧洲人,还是中国人。写共通的情感境况,可以说是您创作的内核吗?

张惠雯:可以这么说。我喜欢写人类内在的、相通的东西。东方人、西方人,我们在人性上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英国小说家康拉德说文学能够唤醒人的感受力、人类风雨同舟的感情,我非常认同。

谈“抱负”

一边写作一边做家庭主妇

羊城晚报:您提到,您写短篇重点在人,不在离奇的情节,也不追逐热点,而是将生活的东西变成好的短篇小说。您心目中的好短篇是怎样的?

张惠雯:对,我不追逐离奇的情节和话题性的题材,甚至会刻意回避,这些东西太激烈喧闹,会造成干扰,遮蔽那些更好的、属于小说的品质。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这样定义诗:“一种暂时的安宁稳定,对抗混乱喧嚣。”

我认为好的短篇小说也如此,它是小说里最接近诗的:艺术感、印象主义、瞬间的凝固……我写日常生活,但并不是写它的“日常”,而是溢出常规的那一瞬间、稳定中的动荡,总之,要找到日常里的那点儿奇异之处。

好的短篇小说,应该能够唤醒人的感受力;它要有像音乐一样的回旋性,能在你脑海里留下盘旋不去的东西;它也必须耐读。

羊城晚报:之后您考虑过写长篇吗?在写作上,您有什么抱负吗?

张惠雯:目前还没有写长篇的具体计划,但也许以后会写。可能对写小说的人来说,一生之中,总得写个长篇,否则会觉得有点儿遗憾。但我想,我最多写一部或两部,我不会很喜欢那种苦活儿。

如果抱负是指“成就”的话,我想我在写作上没什么抱负。写小说对我来说就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希望能一直写下去,保持住这种热情和快乐,偶尔能写出一篇让自己满意的小说。

羊城晚报:全职主妇的生活充满重复和琐碎,所以我很好奇,您的生活状态和写作状态是怎样的?

张惠雯:是的,家庭主妇要做的事情多且繁琐,而且这些工作的效果不那么明显。有时忙了一天,看起来又像什么都没做。

刚有孩子的两三年,我的写作基本停下来了,因为孩子小,每天都在身边,这是一份24小时的工作,非常疲惫。三年后,孩子去幼儿园,情况就有所好转。他现在读小学,我的时间和自由就更多了。

虽然孩子上学以后,我还需要处理不少家务和杂事,但看书、写作的时间还是有一些。另外,我们家带娃的分工比较明确,我和先生每晚轮流带娃,每人每隔一天就可以有个属于自己的晚上。所以,目前觉得生活和写作平衡得还可以。

做家庭主妇,如果没有保留自己的一点爱好,或者说自己没有在做些事(哪怕是很小的事),可能会有身份焦虑,除非你真的非常喜欢料理家务。我得益于可以在空闲时写作,而写作和居家很契合。简·奥斯汀和埃米莉·狄金森都是边料理家务边写作。

责编 | 吴小攀

编辑 | 孙旭歌

校对 | 朱艾婷

编辑:孙旭歌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施蛰存:前卫的现代作家文史文章认为,施蛰存短篇小说中的人物虽然类似法国文学中的“Flaneur”,但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突出的流浪汉形象产生了共鸣。作者进一步指出,施蛰存的短篇小说是本土现代主义的典范,同时也带着多种文学传统的印记。韩国外国语大学金顺珍的文章《朴太远和施蛰存对首尔和上海的都市认识》,也关注到作家笔下的现代都市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LD1p70497412:198h6266766845;916>3jvor
1.《迷舟茅盾文学得主格非中短篇小说集传承鲁迅钱钟书等现代作家当当凤凰新华书店图书旗舰店在线销售正版《迷舟 茅盾文学得主格非中短篇小说集 传承鲁迅钱钟书等现代作家持有的知识分子性》。最新《迷舟 茅盾文学得主格非中短篇小说集 传承鲁迅钱钟书等现代作家持有的知识分子性》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8@;4;69777mvon
2.现代小说佳作100部(邱华栋作品“100年(1922现代小说佳作100部(邱华栋作品 “100年(1922-2022) , 100位世界级作家,100部伟大小说。进入21世纪世界文学的指南 ) 现代文学名著评析的经典之作,进入21世纪世界文学的指南;收录百位作家个性肖像和代表作特选版本封面,典雅考究,精装收藏。 ¥54.00 (5.00折) 降价通知 定价¥108.00 限时抢 jvzq<84rtqjve}3o0fgoimfpi0ipo87;94963?3jvor
3.中国近代,现代,当代作家介绍-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代表作《围城》,以幽默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人性和社会现象jvzquC41yy}/onnrkct/ew47:krrw;|
4.中国近现代十大作家及简介中国杰出的小说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过三十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六部中长篇小说,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也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小说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jvzquC41o0xvk€jp0eun1ƒzqygt0ynszwgiicwlujk57:96;90nuou
5.中国现代十大女作家盘点中国现代女作家排行榜→买购APP现代,指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你知道现代作家有哪些吗?哪些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呢?本文盘点了中国现代十大女作家,有冰心、丁玲、张爱玲、萧红、宗璞、陈衡哲、白薇、袁昌英、庐隐、冯沅君,她们都是现代最有影响力、最著名jvzquC41o0sbkptq0eun1}tr15?96@80jvsm
6.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年榜(2023)发布新闻该榜单以年度十佳的形式推出,含长、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非虚构作品,同时包含创作与批评的十位文学新锐人物,共七个类别。 该榜单以学术性、专业性和文学性为推举原则,希望在众多的年度文学榜单中,这一原则能够彰显独特性和意义。 从2023年度开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将在每年岁末持续推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年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6853535d698;;6352:<2626/j}rn
7.《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典藏丛书)》(丁玲作为现代文学重要的女作家,在六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丁玲创作了不少的中短篇小说,其特色是不过于讲究小说的结构和形式,而是更看重塑造和剖析人物,在主人公的身上倾注深厚的感情。 作者:丁玲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 降价通知 ¥44.60 定价 ¥59.00 电子书价 ¥36.00 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4B9;:282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