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原著被改编为影视剧的比率,史蒂芬·金可以排第二,第一则是莎士比亚。
● 每个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可能就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这两句话很好的诠释了斯蒂芬·金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说第二句话的是英国导演兼作家克利夫·巴克,他的处女作就是那部惊世骇俗的邪典电影——《养鬼吃人》。
金的作品确实有一股魔力,他不仅想象力超乎寻常,而且天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儿时的小金着迷于父亲所收集的鬼怪和科幻小说,并尝试写鬼故事。
大学毕业的他曾穷的揭不开锅,但仍笔耕不辍,买不起稿纸就索性在牛奶发票的背面打字。这种对文字的偏执练就了他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金的作品非常善于刻画人物,注重细节与环境描写,因此他笔下的角色是鲜活的,文字的画面感很强,这是他与其他二三流恐怖小说作者的最大不同,也是为什么他的小说能够被频繁的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斯蒂芬·金的作品被引入中国大陆,珠海出版社的《缅因鬼镇》、《黑暗的另一半》、《致命游戏》、《恶梦工厂》等简体中译本陆续问世,很多国内读者开始认识这位已经在欧美红了20多年的恐怖大师。
不可否认,金的作品引发了一股恐怖小说阅读热潮,但激起的浪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其在国内的影响力与欧美也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其中的原因很多,如中美文化差异、类型文学限制、读者阅读偏好、翻译水平等等
翻看豆瓣读书、百度贴吧对斯蒂芬·金小说的负面评价,多集中在行文太过拖沓、啰嗦。
《黑暗塔》是金大师耗时三十多年打造的奇幻史诗系列,绝对的大部头,人物背景与情节极其复杂,所以......
客观来讲,斯蒂芬·金小说的确有较多的环境描写、气氛营造和略显琐碎的人物对话。
2003年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授予斯蒂芬·金终身成就奖,有一句颁奖辞是:“他的作品继承了美国文学注重情节和气氛的伟大传统,体现出人类灵魂深处种种美丽和悲惨的道德真相”——美国文学的传统之一就是十分注重氛围的描写,所以作为一个美国作家,老金多花些笔墨去描写、烘托气氛,并无不妥,但这样一来,或许就与大多数国人的阅读习惯相左了。
结合国人普遍的阅读偏好以及具体作品的口碑,我从斯蒂芬·金的书里挑选了两本,既适合初次接触大师作品的新朋友阅读,也适合喜欢恐怖小说的老朋友回顾,希望能让大家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这是两本短篇小说集,分别是《斯蒂芬·金的故事贩卖机》、《恶梦工厂》。今天重点说说前面这本。
英文书名:SKELETON CREW
中译书名:《斯蒂芬?金的故事贩卖机》
作者:斯蒂芬·金Stephen·King
参考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全书字数:44.8万字
这本书是斯蒂芬·金出版的第三部短篇故事选集,选取了他18岁到37岁之间,各个不同阶段的中短篇代表作,一共22篇。这是一部典型的金式故事“大杂烩”,是他20年恐怖精华的浓缩。让我们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故事来看一下。
迷雾惊魂
这是本书的开篇故事,一个集恐怖、神秘、宗教、亲情等元素为一体的中篇小说,或许大家更熟悉的是它被改编成的同名电影。这部由《肖申克的救赎》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指导的恐怖灾难片《米屋惊魂》,最终票房约2560万美元。
谈主也曾经做过这部片子,下面是链接,大家有空回顾一下
今儿这雾霾就该看这片 代入感杠杠的
一场突如其来的浓雾笼罩了一座湖边小镇,一群形形色色的人被困在镇上的超市里,因为他们发现凡是走进浓雾的人,全都有去无回。迷雾中狰狞的怪物、超市中狂热的“巫婆”、被洗脑后疯狂的民众、父子间的感情、求生的信念交织在一起,读之非常过瘾。原著与电影情节有不少出入,比较明显的是结局——电影版的结局更加令人绝望,而原著的结局更耐人寻味。
在电影版中,男主人公把绳子系在一个哥们儿身上,结果这哥们儿出门后惨遭不幸,大家只拽回来捆在绳子上的下半身。
上面这段情节,大家想必记忆犹新。
但原著中并没有这个血腥的场面,只是描述绳子被拽回来时,末端被某种东西嚼烂了,还沾着滴答的鲜血,至于遭遇了什么,读者自行脑补吧~
相比电影,原著对于父子亲情的描述则更令人动容。面对儿子比利的哭泣与未知的恐惧,男主人公万分焦急无助,对妻子的想念油然而生。但作为父亲,作为男人,他仍要强撑着肩负起保护儿子的责任。
嘘,比利,嘘。”我哄着他,轻轻摇着他,但他仍嘤嘤的哭着。这种哭泣,只有母亲才知道如何劝止。我想她。
猴 子
这是一只笑的像黑鬼的玩具猴子,拧上发条,它会翻着嘴唇笑、会敲铙钹。这还是一只带着晦气、甚至充满邪恶的玩具猴子,它所敲出的锵~锵~声是噩运的征兆。这个被儿时的男主人公扔到井里的猴子玩具,20年后诡异的出现在他家阁楼上。它曾经的出现带来了死亡,它今天的出现一样不怀好意……
关于这只受到诅咒的猴子的原型,呐,其实就是下面这个玩具啦:
这是产于日本的名叫musical jolly chimp(敲锣猴)的玩具,售卖于上世纪70~90年代。
诡异的造型、凸出的眼睛、敲锣时张大的嘴巴、吵闹的锣声……据说,当时祖国的花朵们被这款玩具吓的花容失色,但依然有人乐此不疲。
锵~锵~锵,请~带~我~回~家~
跳 特
或许,《跳特》是这本书里最棒的一个短篇,思细级恐。
这里要说明一下,我国著名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2006年第11期曾刊登过金大师的这部短篇,当时译做《思动》。
“思动”一词源于“科幻大师”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经典作品《群星,我的归宿》。这部小说中,二十五世纪的人可以自由的在宇宙间“思动”,只要在大脑中勾勒出他们要“思动”的目的地,就能够瞬间到达。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的将思动或跳特理解为一种类似“随意门”的传输技术。
《群星,我的归宿》
由于《科幻世界》那版的翻译质量更好,因此我为大家额外提供了《思动》电子书的下载,下载地址请见文末。
这篇故事设定在距今300年后的世界。
在跳特被发明前,石油已经枯竭,世界正进入一个混乱的年代,美国每年有一万人被冻死,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能源;人们一周只允许开两天车,一加仑汽油就十五块美元.....看到这,.突然想到如今北京的机动车限号限行政策,原来金大师在30年前早就预言过了……
不瞎扯,回来说故事。
更要命的是水资源也面临枯竭。跳特技术发明后,人们从其他星球取得大量石油,美元升值、股市大涨、祖国形势一片大好!但是,科学家在研究跳特时使用了活人试验,一名从跳特之门中走出来的死囚实验者,面目变得极为可怖,在咕哝了一句“这里面是永恒”后便倒地身亡。同时,围绕跳特的阴谋论浮出水面,政治、谋杀、黑帮、犯罪等传闻不胫而走。
必须注意的是,跳特必须在人熟睡状态下才可以进行传输,否则,在清醒意识下经历跳特传输的人,将万劫不复,但偏偏有人想试试……
这是一部以“永恒”作为主题的恐怖作品,与日本恐怖漫画家伊藤润二的《长梦》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连面部特征的描述也十分相似:
原来,恐怖的感觉也可以如此的深邃。
适者生存
一位外科医生乘船遭遇海难,孤身流落在一个荒岛上,这部短篇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惊悚的求生过程。
他是个功利、自私、无情的家伙,偷卖海洛因,私开黑诊所,不会孝敬父母,不懂五讲四美,如今落难荒岛,可谓罪有应得。
在岛上没有食物的他,一开始只能生吃海鸥,虽然恶心,但为了生存也没办法。
随后,为了给伤腿截肢,他被迫吸食了海洛因用以阵痛。一段时间后,在食物短缺以及毒品迷幻的推波助澜下,他开始陆续吃掉“自己”——先是砍掉左脚当猪蹄啃了,然后是两条精瘦的小腿,然后是两条有点肥肉的大腿,耳朵肉少但有嚼劲,索性也割下来啃了......几天后,割无可割的他,对自己写日记的双手动起了念头......
日记戛然而止。
最后他获救了吗?鬼知道。
日记的日期从最开始的1月26日,到最后的2月XX;从最开始的理性记录,到最后的胡言乱语,你可以感受到这名遇难者所经历的一切,了解到他的心理是怎样一步步的走向绝望。另外,自虐的描写十分逼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谁都可以幸运的成为鲁滨逊,漂流荒岛28年还那么滋润——至少眼前这位老兄只坚持了1个月,就开始吃自己了。
本书其他短篇小说也十分有看点。
《木筏》曾被翻拍成短片,或许你还记得,就是电影《鬼作秀》第二部第二个故事。原著与电影情节稍有区别。
《众神的电脑》是斯蒂芬·金刊登在《花花公子》杂志上的一部早期作品,稿费收入两千多块,为此,金着实高兴了一阵子。
最后一个故事《水道》则非常温情——死人不但会唱歌,也会爱。斯蒂芬·金将这样一个感人的恐怖故事放在最后,似乎是有意为之。
另外,这部小说还收录了几篇金大师的长诗,如果有兴趣,可以当做诗朗诵节目,在公司或者学校联欢会上表演,听众们绝对一脸懵逼……不要问我为什么……
整体来看,《斯蒂芬·金的故事贩卖机》这部小说,文风多变,题材广泛,但核心元素仍然是“恐怖”,体现出斯蒂芬·金对多种写作素材的驾驭能力。希望你能喜欢。
好了,最后,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已将这部《斯蒂芬·金的故事贩卖机》+《思动》电子版小说打包上传至网盘,同时送给大家另一本金的短篇小说集《恶梦工厂》。
老规矩,在后台回复“短篇”,即可获得网盘下载地址。
赞赏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