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破译四法!代词连词副词主语词性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13年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语文学习需要持续性,很多高中家长和孩子提分忽略了语文,在成都马思特教育看来,语文是除开数学后,拉开差距的第二大科目!

二、代入法

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 “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

再看正确项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切入法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 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B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四 、语境推断法

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

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 “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常见文言文虚词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

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

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

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斥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

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

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

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

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连词成句专项练习,附答案,复习必备!一年级语文上册连词成句1 1、水中 不见了 雪花 飞入 2、小黄鸡 一起 做 青草 地上 游戏 和 小黑鸡 3、我 一名 小学生 是 4、我 窗花 奶奶 剪学 5、花朵 我们 祖国 是的 6、中央 小羊 掉进 河 两只 扑通 7、大家 老师 读书 教 8、一片片 落 树叶 从 下来 树上 jvzquC41o0ypj~3eqo5b1=7857=3::d947=66
1.语文基础知识(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人和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不同情况可分为以下几小类: (1)普通名词:表示普通事物和某一类人,如: 机器、黑板、象棋、教室、工厂、学校、 牛、羊、马、白菜、茄子、松树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5;12>2785213>:;;5a6;853@>0ujznn
2.小学二年级语文连词成句的方法" 其实二年级孩子在连词成句上卡壳太正常了——这可不是简单把词语凑起来,而是在悄悄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今天就结合10年语文教学经验,给大家拆解一套孩子能听懂、家长好操作的"连词成句通关秘籍",附带着课本同步的实操案例,帮孩子从"凑词语"变成"造句子小能手"。jvzquC41yy}/srszwg9777hqo1lbppkc16918@80jvsm
3.语文基础知识1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什么具体的意义,如"的、把、被、所、呢、吧",有的表示某种逻辑概念,如"因为、而且、和、或"等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除此以外,实词和虚词还有以下一些区别: (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65;@d328873<6440nuou
4.什么是语法新浪教育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副词 副词是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语气、情势等意义的词。 表示程度的副词也常用在形容词后边。 表示程度,如: 他最喜爱书法(用在动词前边,表示“喜爱”的程度) 我的心情万分激动(用在形容词前边,表示“激动”的程度) jvzquC41gf{/ursc0eun0ls1gzgn1;528/71/9=13::87?8;;0nuou
5.连词单字大全语文常见连词30个-回复什么是连词?连词是语言中常用的连接词汇,用于连接句子、词组或单词,起到串联和调整句子结构的作用。 它们可以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等。 常见的连词有很多,例如“和”、“或者”、“虽然”、“不但而且”、“因为”、“所以”等。 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88::6:79/j}rn
6.语文方面的问题字典上对而且的解释是“而且:连词,表示进一步语文方面的问题字典上对而且的解释是“而且:连词,表示进一步.”,“进一步”不就是递进吗?但是语法书上又说“而,而且连接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举例:“这水已经很多天了,而且里面还有脏东西.”这是个并列句,有脏东西和很多天了 jvzquC41yy}/|‚gcpi4dqv4swgyukxs192k35l=ddd934o:88:>349k89eldf;7e0jznn
7.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篇三】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65;8=30qyon
8.一年级小学生基础句子练习题(精选)3、一年级语文连词成句花公园开得里的美丽很 ——— 4、排球叔叔打爱 ——— 5、浇浇你多给要水花儿 ——— 6、这支爷爷送给铅笔我是的' ——— 7、看见你王老师了吗 ——— 8、妈妈姐姐帮助常常干活 ——— 9、是的真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ktjcwok{w}fp8h3;8>75B3jvor
9.高中语文语法学习:词性知识英语语法学习一听到语法知识,很容易就联想到英语。其实我们的语文知识中包含着更加丰富的语法知识,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有助于我们实际学习与生活的运用。下面就是高中语文语法关于词性的知识,大家都知道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分类 1、虚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jvzquC41yy}/j~okcpm/exr1e1z{o}z1r738:8;41
10.小学语文连词成句的方法和技巧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这些年,发现孩子连词成句出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缺乏句子概念,不知道"谁在干什么"的基本结构;二是忽略标点符号,尤其问号、感叹号的特殊要求;三是没掌握词语搭配规律,比如"快乐的"后面应该接名词还是动词。 记得去年班上有个叫朵朵的女孩,每次连词成句都像搭积木,把词语随便凑在一起。有次考试把jvzquC41yy}/srszwg9777hqo1lbppkc16923;80jvsm
11.语文中连词有哪些语文中连词有哪些 语文中的连词承担着句子的构成平滑、圆满的'重要作用,而且连词也分有并列连词、承接连词、因果连词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中连词有哪些,希望大家看完能够有所收获。 定义: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jvzquC41yy}/t~nygp4dqv4|knobq8pgrw54;@;7;54ivvq
12.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精选28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2.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pjcx}wgiuoiƒzqlknvc8635394;93jvor
13.小学语文连接词.docx小学语文连接词 1、 并列关系既……又……既……也…… 不是……而是……又……又…… 一面……一面…… 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 2、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 不仅……而且…… 不仅……还……不但……还…… 不但不……反而 ……连……也…… 甚至……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7129911@5652923?;2267587xjvo
14.小学语文教材中连词“而”的几种用法广西教育1998年11期小学语文教材中连词“而”的几种用法,小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课本,连词“而”是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一个虚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在表达语句间不同关系方面,有以下几种用法:一、用于意义相反的jvzquC41ycv/ewpk0pku1znmcp3HZS^:334149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