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像我们这样相爱”:纳博科夫与他的薇拉

“无人像我们这样相爱”:纳博科夫与他的薇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纳博科夫与妻子薇拉

我昨晚梦见了你——

好像我在弹钢琴,

你在为我翻着乐谱。

20世纪的大作家中,没有谁的婚姻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婚姻持续的时间更长,也很少有表现持久的婚恋状态的形象能胜过菲利普·哈尔斯曼1968年拍摄的照片:薇拉在她丈夫的身边织着毛衣,满怀爱意地注视着他。

纳博科夫1923年给薇拉写了第一首诗,那是在见到她的几小时之后,1976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婚姻之后,将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献给薇拉”。1951年,他首次将作品献给她,他的自传,其最后一章直接转向一位未明确说明身份的“你”:“岁月流逝,亲爱的,眼下没有人会知道你和我所知道的。”他在一封给薇拉的信中期待这种感情,那时他们有恋爱关系还不足一年:“你我如此特别;这些奇妙之处,除了我们,无人知晓,也无人像我们这样相爱。”

纳博科夫后来将他的婚姻形容为“晴朗”。他甚至在给伊琳娜·瓜达尼尼的信中也这么说,他1937年与她坠入情网。那年是纳博科夫婚姻生活中最困难和最痛苦的一年,也是一个例外,下文的书信就是佐证。虽然初恋的阳光照耀或在许多早期书信中闪光,但他们的通信中也有许多其他的困扰:薇拉的健康和他母亲的状况;他们长期的经济拮据;他们对德国的反感,以及他为了寻求家人在法国、英国或美国的避难而殚思极虑,此时,希特勒的上台威胁到俄国侨民社区中每个人的生存,他虽忍饥挨饿,但声名鹊起。

薇拉·斯洛尼姆最初见到作为“弗拉基米尔·西林”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那是他1921年给自己取的笔名,以区别他自己与他父亲的署名,他父亲也署名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老纳博科夫是柏林一份俄语日报《舵》的主编和创办者,20世纪20年代的柏林成为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国侨民的中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自1916年——他还有两年才高中毕业——以来,年轻的纳博科夫出版书籍,并继续向彼得格勒的杂志投稿,到1920年,他一家移居国外的第二年,他的诗歌已获得年长的作家,如泰菲和莎夏·乔尔尼的赏识。

《致薇拉》的大部分书信展现了弗拉基米尔和薇拉鲜为人知的侧面。为人所知的形象开始于纳博科夫1950年他第一次将书“献给薇拉”,这正处于他们爱情故事的中途。当1958年《洛丽塔》在美国出版,及之后的岁月中,源源不断的作品,包括他以前的俄语作品的翻译,还有他的英语新作——小说、诗歌、剧本、学术著作和访谈——出版时大多献给薇拉。这位作家出名后,他和妻子一起出现在许多访谈的照片中,她为他编辑、打字、开车、授课、通信及商谈的故事成为纳博科夫传奇的一部分。然而,他们共同生活的下半个阶段,从1950年到1977年,只占据全部书信的百分之五,而其余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信件反映了比这个享有世界声誉的生活阶段更紧张的岁月。

斯洛尼姆一家(父亲埃弗塞、母亲斯拉娃,女儿埃琳娜、薇拉和索菲亚)逃离彼得格勒,在东欧颠沛流离,1921年初才定居柏林。薇拉曾告诉我,她在见到他之前就“很清楚”他的才华,“尽管生活在并非文学家的圈子里,尤其是在旧政府的官员中间”。(也许是一种奇特的选择,因为她是一个年轻的犹太裔俄国女孩,而白军中普遍存在反犹倾向。但薇拉自身的勇气,当她和她的姐妹们逃离俄国时,将一个怀有敌意的白军士兵从威胁者变为她们的保护者;她对我再三说,在柏林,有许多正派的前白军官员。)她最早从报纸和杂志上剪下他发表的诗歌是1921年11月和12月,那时她才十九岁,而他二十二岁。一年后,年轻的西林作为一个诗人、短篇小说家、散文作家、书评家和翻译家,已在侨民办的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在柏林的侨民文学界以多产著称:1922年11月,他翻译了罗曼·罗兰1919年的小说《科拉·布勒伊农》;1922年12月,六十页的诗歌近作《物以类聚》;1923年1月,一百八十页的近几年的诗歌集《苍天路径》;1923年3月,翻译了《艾丽丝漫游奇境记》。

如果认识斯维特兰娜使他诗兴大发,那与她分手的情况亦是如此。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一些反映这位诗人失恋的诗歌开始出现在侨民出版物上:3月是《珍珠》这首诗(“如同潜水采珠人,下海了解充满激情的折磨的深度,我来到海底——在将珍珠带回水面之前,我听见你的船在我上方,离我远去”);《什么样的天堂》这首诗也发表在3月(“你俘虏了我的灵魂,一代又一代,刚才又是这样,但你再次一闪而过,我只剩下永久的痛苦,因你那不可捉摸之美”);表现最明显的是5月6日的这首诗《我小心翼翼地怀着》(“我小心翼翼地,为你怀着这颗心,但有人用肘撞了一下,心跌得粉碎”)。

但薇拉是矢口否认的行家。无论“除了我们,无人知晓”之说究竟如何,在这次侨民举办的慈善舞会上,薇拉脸上戴着一个面具,选中了弗拉基米尔·西林。纳博科夫喜欢的妹妹埃琳娜·西科尔斯基认为,薇拉戴那个面具是因为,她引人注目,但并非无与伦比的面貌就不会让他走神而忽略了她独特的价值:她对西林的诗歌有一种奇特的感应(她能在几次朗读会上背诵诗歌),她对这些诗的理解有惊人的悟性。他们一起出门走进夜色中,漫步在柏林的大街上,对黑夜中灯光与树叶的交织摇曳感到惊奇。一两天后,纳博科夫按计划去法国南方的一个农场打工,这个农场是他父亲1918—1919年在克里米亚临时政府任职时的同事管理的,纳博科夫希望生活的改变有助于缓和他因父亲之死及他自己与斯维特兰娜分手引起的悲伤。

5月25日,从邻近索利埃斯蓬,离土伦不远,位于博利厄田庄的农场,纳博科夫给斯维特兰娜写了最后一封告别信,表达了充满感情的遗憾,“仿佛已获许可,距离分开了他们”。一周后,纳博科夫写诗表达了生活中新的可能性:

《相遇》

被这奇特的接近吸引……

渴望、神秘、欢乐……

仿佛来自那摇曳的夜色

化装舞会上脚步慢移

你出现在朦胧的桥上。

夜在流,寂静

漂浮在绸缎般的水上

还有狼形轮廓的黑色面具

及你温柔的双唇。

栗树下,运河边

你牵引着我的目光。

我的心对你有了何种感应,

你为何如此打动了我?

你那顷刻间的温柔

或你曼妙轻摇的双肩,

让我依稀想起曾体验过的

那些——难以忘怀的——相遇?

也许浪漫的怜爱

会让你明白

此刻那枝刺穿我诗篇的箭

正传递着怎样的颤动?

我茫然无知。奇怪的是

诗在振动,诗中有一支箭……

也许仍然不知姓名的你

真的是那位被等待的人?

然而,忧伤还没有喊叫

烦扰我们的夜半时分。

黑夜中双眼尚未闪亮

你的眼神依然迷茫。

多久?永远?我向

远方徘徊,时刻聆听

我们相遇时夜空中星辰的运动

莫非你就是我的命运……

渴望、神秘、欢乐,

犹如一个遥远的祈求……

我的心必定长途漫游。

但如果你就是我的命运……

年轻的诗人知道,这位和他交往的年轻女子奇特而又勤勉地呼应着他的诗歌。他将这首新的诗交给《舵》,发表于6月24日。16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纳博科夫给薇拉写信的开始,在一个公开的文本中,对一个读者表达一种私密的呼吁,这个读者能够明白此诗告别过去,迎接未来。

就像纳博科夫用诗歌来回应薇拉对西林近来诗作悲伤之情的大胆回应,薇拉也似乎对这首新诗中的邀约给予大胆的回应。这个夏天,她至少三次给在法国南方的他写信。这些信没有留存下来——很看重个人隐私的薇拉后来毁掉了她能够找到的每一封她给纳博科夫的信——这样,我们无法确定她的第一封信是否因《舵》上发表的《相遇》而写,但他们炽热的情感本身暗示着存在这种可能性。5月8日,她本人戴着面具出现在他面前,不清楚能否引起他的关注,而不是一时的兴趣。读到6月24日的《舵》,她会知道他要她知道她产生的影响及她激发的希望。

如果薇拉读了这首诗之后几乎马上就给弗拉基米尔写信,那弗拉基米尔对她第一封信的回复就又是一首诗,《闷热》,写于7月7日。他在诗中暗示由南方暑热引起的欲望。他没有把诗寄给她,但收到她至少两三封信之后,他7月26日又写了一首诗,《你呼唤——小石榴树上的小猫头鹰》。他随后给她写了第一封信,就在他按计划去农场之前,随信附了这两首“给你的诗”。他在信的开头就写得很直率,没有客套(“我不想掩饰:我是如此不习惯——哦,也许不习惯彼此相知——对此颇不习惯,我们刚见面,我就想:这是一个玩笑,一个伪装的骗局……但随之……有些事情很难谈论——你仅仅一个字眼就让那些神奇的花粉相形失色……他们从家里给我写信说到神秘的花卉——你很可爱……你所有的来信也很可爱,犹如白夜”),并以同样肯定的语气说(“是的,我需要你,我的童话一般的姑娘。因为你是我唯一能够与之谈论云的阴影,谈论一个想法的人”),在将诗献给她之前,他这样写信的结尾:“所以,我会在10号或11号到柏林……要是你不在那儿,我会去找你,找到你。”

从此,即从弗拉基米尔给薇拉的第一封信起,我们就可以逐年通过他们的书信来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爱情和他们生活的世界,随之探讨他们之间的通信有何特别的意义以及这些书信如何有助于理解作为一个人和一个作家的纳博科夫。

1923年夏末,他在柏林遇到戴着面具、大方随和的薇拉。如同其他没有自己的空间的年轻恋人一样,他们通常见面后便在黄昏的大街上溜达。这个时期的信,自1923年11月开始,从居住在西柏林俄国侨民区的弗拉基米尔寄往另一个地区的薇拉,反映他们恋爱初期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误解。

1923年12月末,弗拉基米尔和他母亲及弟妹埃琳娜、奥尔加和基里尔去布拉格旅行,他母亲,作为一位俄国学者和政治家的遗孀,在那儿获得了一份抚恤金。在他们分开的头几个星期,弗拉基米尔写信给薇拉,信的主要内容是他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五幕诗剧《摩恩先生的悲剧》,他对布拉格的印象,(从结冰的莫尔道河看过去,“河面上白皑皑一片,沿着这片白色,人的剪影似的小黑点从这边河岸走到另一边河岸……一个男孩的身影在他身后拖着一个升D调似的雪橇。”)也感叹几乎一个月没见到她了。

弗拉基米尔和薇拉都通过教授英语获得主要的生活来源,1925年8月下旬,弗拉基米尔有报酬地陪同他的学生亚历山大·萨克先去波美拉尼亚海滨度假胜地,后兴致勃勃地在黑森林地区徒步旅行,在薇拉到康斯坦茨与他会面之前,他用明信片写下简短的旅行见闻。

一年后,1926年夏天的书信则反映出更为复杂的心情。薇拉由她母亲陪同被送往黑森林山区的一家疗养院,她因焦虑和抑郁而身体消瘦,弗拉基米尔则留在柏林做家教。薇拉让丈夫保证每天写信,告诉她他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及做什么,弗拉基米尔信守了这样的约定。

我们很少见到如此坚持逐日进行的生活起居的报告。在他第一部小说《玛申卡》(写于1925年)与第二部小说《王、后、杰克》(写于1927年底和1928年初)之间,他的生活似乎如假日般悠闲:家教(通常不外乎长时间的日光浴、游泳和在黑森林山区找乐子)、打网球、朗读、写点东西:为塔塔里诺夫文学圈里他的朋友写了一篇当下苏联小说的评论;为俄国文化日写了一首诗;对托尔斯泰小说《克莱采奏鸣曲》中的凶手波兹德内谢夫进行虚拟审判,他扮演波兹德内谢夫并成功地阐释了这一角色;构思和写作都很顺利的一个短篇小说;还为塔塔里诺夫文学圈列出一份他为之痛苦的清单,“开始于对缎子衣服的触碰,终之于没有能力消化、吸纳世界上所有的佳丽”。为了鼓励薇拉待在疗养院,增加体重——他和她父亲都认为她需要这么做——天性幽默的弗拉基米尔尽力——有时,要获得效果确实颇为吃力——为她提供消遣,让她高兴,当他们仍然两地分居的时候更是如此。他每封信的开头总有新的昵称,起初显然采用他们收到的动物玩具的名称,而往后则越来越怪异(小甜点、小兔子、小老汉、小蚊子):他为她出各种各样的谜语和字谜,还有密码设置、迷宫及组词游戏等;最后他虚构了他的谜语的德国编辑,一位达令先生,这位先生据称介入了他的写作。

柏林成了逃离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最初一批俄国流亡者的中心。1920年和1923年之间,这个城市居住着约四十万俄国人,有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但1923年恶性通货膨胀结束,德国马克重建之后,德国的生活很快变得昂贵起来。到1924年底,大部分侨民移居巴黎,他们在那儿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时候。

为确保在一个他熟悉本地语言的城市生活而他的俄语不被削弱,纳博科夫继续留在柏林。到1926年,他已经成了本地侨民圈里一个公认的文学明星,这在俄国文化日的庆祝活动中他受到热烈欢迎便可见一斑,他在写给薇拉的娓娓道来的文字中叙述过这种情况。纳博科夫作为一个作家进步神速——虽然《舵》(他的大部分作品仍然发表于此)在巴黎少有人读——他和薇拉在柏林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无忧无虑的,这有赖于他们简陋的生活方式和有一份微薄但亦可观的收入,包括他的课时费,他头两部小说的德语翻译费,以及薇拉做兼职秘书的收入。

到1929年,当西林在巴黎的杂志《当代年鉴》——一份稿酬最优、也最著名的侨民文学出版物——上发表《防守》时,小说家尼娜·贝贝洛娃马上作出回应:“一个巨大、成熟、精妙的现代作家出现在我面前,一个伟大的俄国作家,就像一只凤凰,在革命和流亡的火焰中诞生了。从此,我们的存在就有了意义。我们整整一代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得救了。”小说家和诗人伊凡·布宁,侨民作家的前辈,不久将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评论《防守》:“这孩子抓起一把枪,干掉了整整一代老作家,包括我自己。”

布拉格是欧洲侨民第三大中心,受捷克政府资助的吸引,活跃着一大批学者。当纳博科夫1930年5月去布拉格探望家人时,他也是那儿的一个文学明星,但他更关注他母亲的生活困境(包括臭虫和蟑螂)、他妹妹的婚姻、他弟弟的文学抱负,以及鲍克斯,这条达克斯猎狗已经老得认不出他来了。

1932年4月,他再次离开薇拉去布拉格看他的家人。他喜欢上了他的小外甥,奥尔加的儿子罗斯季斯拉夫,并为这孩子受到父母的忽视而吃惊。唯有重读福楼拜,以悠然的态度重新发现他早年的诗歌,并获准参观国家博物馆的蝴蝶藏品,这才缓解了他在这座室内有臭虫的阴郁的城市感到的郁闷。

也许这种内心的忧郁也能解释1932年他的书信中为何缺少了亲昵的情调,而我们只是通过薇拉·纳博科夫于1984年12月和1985年1月面对录音机进行复述后才了解到这些书信。在我写纳博科夫传记的过程中,我多年坚持向薇拉要求得到这些信件。她不让我亲自阅读这些信件,最后则是同意她尽可能把信读出来,我用录音机录下来。自那以后(显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1932年的信的原件不知为何消失了。既然许多明显含有激情和若干事件的信件在薇拉读信时被排除掉了,那1932年的信就有了损失,尤其是1932年4月旅行中的信件。

1932年10月和11月的信件也取决于薇拉读信的意愿,但损失较小,因为这次旅行中的信件大多记录他的可喜的成果,而这是她乐观其成也愿意怀念的。10月,弗拉基米尔和薇拉去靠近斯特拉斯堡的科尔布桑旅行,和纳博科夫的堂弟尼古拉斯及这位作曲家的妻子娜塔莉团聚。当薇拉回柏林后,他在科尔布桑多待了几天,之后去巴黎待了一个月。在巴黎侨民圈里,西林的成就使他成了侨民作家(布宁、弗拉季斯拉夫·霍达谢维奇、马克·阿尔达诺夫、鲍里斯·扎伊采夫、贝贝洛娃、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安德烈·莱温松、亚历山大·库普林等)和编辑(尤其是《当代年鉴》的伊利亚·丰达明斯基和弗拉基米尔·津济诺夫)中广受赞誉的人,那些人他大多不认识或很陌生。他成了许多活动的核心人物,通过公开朗读尽可能赚钱,同法国出版社(格拉塞、法亚尔、伽利玛)、作家(朱尔斯·苏佩维埃尔、加布里埃尔·马赛尔、让·波朗)和翻译家(丹尼斯·罗什、杜西娅·埃尔加兹)进行接触。纳博科夫1932年秋天的书信充满了对俄国和法国文学人物的传神的特写,以及对他们的慷慨大度感到受宠若惊,尤其是“非常可爱和圣洁”的丰达明斯基,《当代年鉴》的编辑,也是主要的资助者。

1932年,仍然在柏林,纳博科夫夫妇搬进薇拉的表姐安娜·费金的安静——对他们来说也更便宜——的套房。他们的儿子德米特里出生于1934年5月。随着希特勒巩固权力,薇拉不再能够挣钱,现在又要喂养德米特里,他们短期需要弄到额外的钱,而从长期考虑,也需要在别处寻求一个更安全的去处。为了长远的目标,纳博科夫自己将《绝望》译成英语,也写了他的第一篇法语小说,自传性的《O小姐》,1936年1月旅行去了布鲁塞尔、安特卫普,之后是巴黎,面对俄国和法国听众进行了一系列文学朗读,并同法国文学界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他很快同比利时最优秀的作家弗朗茨·海伦斯成了朋友。在巴黎,和丰达明斯基及津济诺夫相处,他发现自己踏入了高度社交化的侨民文学圈,涉足之深常常超出了他的意愿——他对被布宁拉去赴宴的描述就是社交不适的一个显例——在他和霍达谢维奇合作的一次公开朗读中则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对其他作家的印象及他作为一个非常渴望进行沟通的人所具有的能力和坚持成了这些信的主要内容。

1936年下半年,谢尔盖·塔博里茨基,1922年枪杀纳博科夫父亲的一个右翼凶手,被希特勒任命为侨民事务特使。薇拉再三要求丈夫离开德国,设法在法国或英国为家人找到一个安身之处。后来,1937年1月,他最后一次离开德国,在布鲁塞尔停留作文学朗读,之后去巴黎,再次和丰达明斯基待在一起。他为普希金逝世百年写了一篇文章,并开始将他的短篇小说译成法语。他在公共场所或私人宅邸为俄国和法国听众所作的朗读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无法取得身份证件,更不用说工作许可。1月底,他开始与伊琳娜·瓜达尼尼谈情说爱,她是个业余诗人,以为人饲养宠物谋生,纳博科夫前一年与她相识。对薇拉不忠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加重了弗拉基米尔的牛皮癣,以至寝食难安。与此同时,他设法将薇拉带到法国,但出于对经济状况的焦虑,她觉得他对前景过于乐观,因而拒绝离开柏林。2月下旬,他前往伦敦进行文学朗读,并和当地文学和出版界建立联系,尤其希望不仅为他用英语写的一部篇幅短小的自传及英语短篇小说集找到出版社,而且甚至能找到一个教职。尽管他广泛联系,百般努力,但收获不丰,并未抢占滩头阵地。

他3月初回到巴黎,再陷情网。和薇拉的通信越来越显得忧心忡忡,因为他力图劝说她离开德国,去法国南方与他团聚,那儿的俄国朋友邀请他们去居住。他要薇拉绕开巴黎,但薇拉对绯闻有所耳闻,除了法国,可以在任何地方见面:比利时、意大利,尤其是捷克斯洛伐克,他们可以让埃琳娜·纳博科夫见到她的孙子。当她将流言蜚语告诉他时,他加以否认。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仅表现在进一步的指责和否认,也表现在团聚计划方面你来我往的较量——用史黛西·希夫的话来说,“一种痛苦的无调二重唱”。使他们的生活及通信变得更复杂的是办理签证遇到的种种困难。薇拉和德米特里要离开德国,弗拉基米尔要离开巴黎,去布拉格,薇拉对他的法国计划的坚决反对意味着他们最终——弗拉基米尔途径瑞士和奥地利以避开德国——在5月22日团聚。

六周后,他们回到法国,再次避开德国,定居在戛纳。当纳博科夫承认这桩恋情,婚姻掀起风暴,随之减弱为表面的风平浪静,他发誓结束这一切,但其实仍给瓜达尼尼写信。担心他们的关系结束,瓜达尼尼9月8日来到戛纳,尽管他让她别去。他见了她,让她回巴黎,婚外恋结束了,尽管弗拉基米尔和薇拉经过更长时间才和好如初。在戛纳、芒通和昂蒂布角住了一年,他们去北方旅行,到了巴黎。纳博科夫现在有个美国代理,他设法将《黑暗中的笑声》——是他将《暗箱》翻译重写——交由鲍比斯—梅里尔出版。但尽管法国、英国和美国的俄语读者对他的其他作品,那些更复杂的小说纷纷叫好,但他的作品因语言问题,在侨民圈外找不到其他出版社。得不到工作许可,纳博科夫发现光凭写作难以养家糊口。贫穷开始张开大口,他看上去也日益憔悴。

期望在法国之外找到一个避难所,纳博科夫1939年初用英语写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4月,他去伦敦,听说里兹大学俄语系有个空缺,如果里兹大学选择了伦敦大学或谢菲尔德大学的某个申请人,那两个大学就会空出一个位置。他在巴黎给薇拉的回信记录了他1936年和1937年数次旅行中令人身心疲惫的各种请托现在更是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尽管有来自俄侨和英国学术及文学界的大人物的支持,他除了收获友谊,成果甚微,希望很快破灭。6月初,他打道回府,这个时期他写的一些信表达了前途渺茫的心情。

在韦尔斯利教俄语的职位虽不永久,但一年一聘,1943到1948年,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研究鳞翅目昆虫,之后,1948至1959年,被康奈尔大学聘为教授,如今,纳博科夫很少与薇拉长时间分开。1944年6月,当薇拉带德米特里去纽约做一个检查性手术——后进行了阑尾切除,弗拉基米尔因工作留在了坎布里奇。6月6日,盟军在欧洲登陆的那一天,他因食物中毒发病,在信中将住院过程中受到的折磨娓娓道来,添油加醋——他后来穿着睡衣逃离了医院。在他写作自传、《洛丽塔》、《普宁》和翻译并评注普希金的《尤金·奥涅金》的几年间,只有1954年受邀到堪萨斯大学作著名演讲,他写了几封给薇拉的信。

1958年,《洛丽塔》飓风横扫北美和欧洲大部。到1959年,纳博科夫可以提前从康奈尔大学退休,偕薇拉去欧洲旅行,既去看望妹妹埃琳娜,她现在住在日内瓦,又可去探视德米特里,他现在米兰接受歌剧男低音训练。虽然并无计划留在那儿,但纳博科夫夫妇不久觉得欧洲是一个足以避开美国名声之累的好地方。在欧洲生活的这些年里,他们很少分开。这个时期只有不多的几封信,那是弗拉基米尔急于捕捉早春的蝴蝶,于1970年4月初去西西里的陶尔米纳度假。之后,“通信”日渐稀少并简短,最短的是只有几个字的便条:“四十五个春天!”附在结婚周年的花束上。虽只有几个字,但却与俄语“年”及“夏”构成双关:当俄语中表示“年(god)”的词需要复数形式时,通常采用“夏”的复数“let”;纳博科夫进一步的替代是要说明,他们婚后的岁月就是春天!

……………………………………

下载界面新闻

纳博科夫与妻子薇拉

我昨晚梦见了你——

好像我在弹钢琴,

你在为我翻着乐谱。

20世纪的大作家中,没有谁的婚姻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婚姻持续的时间更长,也很少有表现持久的婚恋状态的形象能胜过菲利普·哈尔斯曼1968年拍摄的照片:薇拉在她丈夫的身边织着毛衣,满怀爱意地注视着他。

纳博科夫1923年给薇拉写了第一首诗,那是在见到她的几小时之后,1976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婚姻之后,将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献给薇拉”。1951年,他首次将作品献给她,他的自传,其最后一章直接转向一位未明确说明身份的“你”:“岁月流逝,亲爱的,眼下没有人会知道你和我所知道的。”他在一封给薇拉的信中期待这种感情,那时他们有恋爱关系还不足一年:“你我如此特别;这些奇妙之处,除了我们,无人知晓,也无人像我们这样相爱。”

纳博科夫后来将他的婚姻形容为“晴朗”。他甚至在给伊琳娜·瓜达尼尼的信中也这么说,他1937年与她坠入情网。那年是纳博科夫婚姻生活中最困难和最痛苦的一年,也是一个例外,下文的书信就是佐证。虽然初恋的阳光照耀或在许多早期书信中闪光,但他们的通信中也有许多其他的困扰:薇拉的健康和他母亲的状况;他们长期的经济拮据;他们对德国的反感,以及他为了寻求家人在法国、英国或美国的避难而殚思极虑,此时,希特勒的上台威胁到俄国侨民社区中每个人的生存,他虽忍饥挨饿,但声名鹊起。

薇拉·斯洛尼姆最初见到作为“弗拉基米尔·西林”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那是他1921年给自己取的笔名,以区别他自己与他父亲的署名,他父亲也署名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老纳博科夫是柏林一份俄语日报《舵》的主编和创办者,20世纪20年代的柏林成为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国侨民的中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自1916年——他还有两年才高中毕业——以来,年轻的纳博科夫出版书籍,并继续向彼得格勒的杂志投稿,到1920年,他一家移居国外的第二年,他的诗歌已获得年长的作家,如泰菲和莎夏·乔尔尼的赏识。

《致薇拉》的大部分书信展现了弗拉基米尔和薇拉鲜为人知的侧面。为人所知的形象开始于纳博科夫1950年他第一次将书“献给薇拉”,这正处于他们爱情故事的中途。当1958年《洛丽塔》在美国出版,及之后的岁月中,源源不断的作品,包括他以前的俄语作品的翻译,还有他的英语新作——小说、诗歌、剧本、学术著作和访谈——出版时大多献给薇拉。这位作家出名后,他和妻子一起出现在许多访谈的照片中,她为他编辑、打字、开车、授课、通信及商谈的故事成为纳博科夫传奇的一部分。然而,他们共同生活的下半个阶段,从1950年到1977年,只占据全部书信的百分之五,而其余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信件反映了比这个享有世界声誉的生活阶段更紧张的岁月。

斯洛尼姆一家(父亲埃弗塞、母亲斯拉娃,女儿埃琳娜、薇拉和索菲亚)逃离彼得格勒,在东欧颠沛流离,1921年初才定居柏林。薇拉曾告诉我,她在见到他之前就“很清楚”他的才华,“尽管生活在并非文学家的圈子里,尤其是在旧政府的官员中间”。(也许是一种奇特的选择,因为她是一个年轻的犹太裔俄国女孩,而白军中普遍存在反犹倾向。但薇拉自身的勇气,当她和她的姐妹们逃离俄国时,将一个怀有敌意的白军士兵从威胁者变为她们的保护者;她对我再三说,在柏林,有许多正派的前白军官员。)她最早从报纸和杂志上剪下他发表的诗歌是1921年11月和12月,那时她才十九岁,而他二十二岁。一年后,年轻的西林作为一个诗人、短篇小说家、散文作家、书评家和翻译家,已在侨民办的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在柏林的侨民文学界以多产著称:1922年11月,他翻译了罗曼·罗兰1919年的小说《科拉·布勒伊农》;1922年12月,六十页的诗歌近作《物以类聚》;1923年1月,一百八十页的近几年的诗歌集《苍天路径》;1923年3月,翻译了《艾丽丝漫游奇境记》。

如果认识斯维特兰娜使他诗兴大发,那与她分手的情况亦是如此。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一些反映这位诗人失恋的诗歌开始出现在侨民出版物上:3月是《珍珠》这首诗(“如同潜水采珠人,下海了解充满激情的折磨的深度,我来到海底——在将珍珠带回水面之前,我听见你的船在我上方,离我远去”);《什么样的天堂》这首诗也发表在3月(“你俘虏了我的灵魂,一代又一代,刚才又是这样,但你再次一闪而过,我只剩下永久的痛苦,因你那不可捉摸之美”);表现最明显的是5月6日的这首诗《我小心翼翼地怀着》(“我小心翼翼地,为你怀着这颗心,但有人用肘撞了一下,心跌得粉碎”)。

但薇拉是矢口否认的行家。无论“除了我们,无人知晓”之说究竟如何,在这次侨民举办的慈善舞会上,薇拉脸上戴着一个面具,选中了弗拉基米尔·西林。纳博科夫喜欢的妹妹埃琳娜·西科尔斯基认为,薇拉戴那个面具是因为,她引人注目,但并非无与伦比的面貌就不会让他走神而忽略了她独特的价值:她对西林的诗歌有一种奇特的感应(她能在几次朗读会上背诵诗歌),她对这些诗的理解有惊人的悟性。他们一起出门走进夜色中,漫步在柏林的大街上,对黑夜中灯光与树叶的交织摇曳感到惊奇。一两天后,纳博科夫按计划去法国南方的一个农场打工,这个农场是他父亲1918—1919年在克里米亚临时政府任职时的同事管理的,纳博科夫希望生活的改变有助于缓和他因父亲之死及他自己与斯维特兰娜分手引起的悲伤。

5月25日,从邻近索利埃斯蓬,离土伦不远,位于博利厄田庄的农场,纳博科夫给斯维特兰娜写了最后一封告别信,表达了充满感情的遗憾,“仿佛已获许可,距离分开了他们”。一周后,纳博科夫写诗表达了生活中新的可能性:

《相遇》

被这奇特的接近吸引……

渴望、神秘、欢乐……

仿佛来自那摇曳的夜色

化装舞会上脚步慢移

你出现在朦胧的桥上。

夜在流,寂静

漂浮在绸缎般的水上

还有狼形轮廓的黑色面具

及你温柔的双唇。

栗树下,运河边

你牵引着我的目光。

我的心对你有了何种感应,

你为何如此打动了我?

你那顷刻间的温柔

或你曼妙轻摇的双肩,

让我依稀想起曾体验过的

那些——难以忘怀的——相遇?

也许浪漫的怜爱

会让你明白

此刻那枝刺穿我诗篇的箭

正传递着怎样的颤动?

我茫然无知。奇怪的是

诗在振动,诗中有一支箭……

也许仍然不知姓名的你

真的是那位被等待的人?

然而,忧伤还没有喊叫

烦扰我们的夜半时分。

黑夜中双眼尚未闪亮

你的眼神依然迷茫。

多久?永远?我向

远方徘徊,时刻聆听

我们相遇时夜空中星辰的运动

莫非你就是我的命运……

渴望、神秘、欢乐,

犹如一个遥远的祈求……

我的心必定长途漫游。

但如果你就是我的命运……

年轻的诗人知道,这位和他交往的年轻女子奇特而又勤勉地呼应着他的诗歌。他将这首新的诗交给《舵》,发表于6月24日。16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纳博科夫给薇拉写信的开始,在一个公开的文本中,对一个读者表达一种私密的呼吁,这个读者能够明白此诗告别过去,迎接未来。

就像纳博科夫用诗歌来回应薇拉对西林近来诗作悲伤之情的大胆回应,薇拉也似乎对这首新诗中的邀约给予大胆的回应。这个夏天,她至少三次给在法国南方的他写信。这些信没有留存下来——很看重个人隐私的薇拉后来毁掉了她能够找到的每一封她给纳博科夫的信——这样,我们无法确定她的第一封信是否因《舵》上发表的《相遇》而写,但他们炽热的情感本身暗示着存在这种可能性。5月8日,她本人戴着面具出现在他面前,不清楚能否引起他的关注,而不是一时的兴趣。读到6月24日的《舵》,她会知道他要她知道她产生的影响及她激发的希望。

如果薇拉读了这首诗之后几乎马上就给弗拉基米尔写信,那弗拉基米尔对她第一封信的回复就又是一首诗,《闷热》,写于7月7日。他在诗中暗示由南方暑热引起的欲望。他没有把诗寄给她,但收到她至少两三封信之后,他7月26日又写了一首诗,《你呼唤——小石榴树上的小猫头鹰》。他随后给她写了第一封信,就在他按计划去农场之前,随信附了这两首“给你的诗”。他在信的开头就写得很直率,没有客套(“我不想掩饰:我是如此不习惯——哦,也许不习惯彼此相知——对此颇不习惯,我们刚见面,我就想:这是一个玩笑,一个伪装的骗局……但随之……有些事情很难谈论——你仅仅一个字眼就让那些神奇的花粉相形失色……他们从家里给我写信说到神秘的花卉——你很可爱……你所有的来信也很可爱,犹如白夜”),并以同样肯定的语气说(“是的,我需要你,我的童话一般的姑娘。因为你是我唯一能够与之谈论云的阴影,谈论一个想法的人”),在将诗献给她之前,他这样写信的结尾:“所以,我会在10号或11号到柏林……要是你不在那儿,我会去找你,找到你。”

从此,即从弗拉基米尔给薇拉的第一封信起,我们就可以逐年通过他们的书信来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爱情和他们生活的世界,随之探讨他们之间的通信有何特别的意义以及这些书信如何有助于理解作为一个人和一个作家的纳博科夫。

1923年夏末,他在柏林遇到戴着面具、大方随和的薇拉。如同其他没有自己的空间的年轻恋人一样,他们通常见面后便在黄昏的大街上溜达。这个时期的信,自1923年11月开始,从居住在西柏林俄国侨民区的弗拉基米尔寄往另一个地区的薇拉,反映他们恋爱初期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误解。

1923年12月末,弗拉基米尔和他母亲及弟妹埃琳娜、奥尔加和基里尔去布拉格旅行,他母亲,作为一位俄国学者和政治家的遗孀,在那儿获得了一份抚恤金。在他们分开的头几个星期,弗拉基米尔写信给薇拉,信的主要内容是他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五幕诗剧《摩恩先生的悲剧》,他对布拉格的印象,(从结冰的莫尔道河看过去,“河面上白皑皑一片,沿着这片白色,人的剪影似的小黑点从这边河岸走到另一边河岸……一个男孩的身影在他身后拖着一个升D调似的雪橇。”)也感叹几乎一个月没见到她了。

弗拉基米尔和薇拉都通过教授英语获得主要的生活来源,1925年8月下旬,弗拉基米尔有报酬地陪同他的学生亚历山大·萨克先去波美拉尼亚海滨度假胜地,后兴致勃勃地在黑森林地区徒步旅行,在薇拉到康斯坦茨与他会面之前,他用明信片写下简短的旅行见闻。

一年后,1926年夏天的书信则反映出更为复杂的心情。薇拉由她母亲陪同被送往黑森林山区的一家疗养院,她因焦虑和抑郁而身体消瘦,弗拉基米尔则留在柏林做家教。薇拉让丈夫保证每天写信,告诉她他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及做什么,弗拉基米尔信守了这样的约定。

我们很少见到如此坚持逐日进行的生活起居的报告。在他第一部小说《玛申卡》(写于1925年)与第二部小说《王、后、杰克》(写于1927年底和1928年初)之间,他的生活似乎如假日般悠闲:家教(通常不外乎长时间的日光浴、游泳和在黑森林山区找乐子)、打网球、朗读、写点东西:为塔塔里诺夫文学圈里他的朋友写了一篇当下苏联小说的评论;为俄国文化日写了一首诗;对托尔斯泰小说《克莱采奏鸣曲》中的凶手波兹德内谢夫进行虚拟审判,他扮演波兹德内谢夫并成功地阐释了这一角色;构思和写作都很顺利的一个短篇小说;还为塔塔里诺夫文学圈列出一份他为之痛苦的清单,“开始于对缎子衣服的触碰,终之于没有能力消化、吸纳世界上所有的佳丽”。为了鼓励薇拉待在疗养院,增加体重——他和她父亲都认为她需要这么做——天性幽默的弗拉基米尔尽力——有时,要获得效果确实颇为吃力——为她提供消遣,让她高兴,当他们仍然两地分居的时候更是如此。他每封信的开头总有新的昵称,起初显然采用他们收到的动物玩具的名称,而往后则越来越怪异(小甜点、小兔子、小老汉、小蚊子):他为她出各种各样的谜语和字谜,还有密码设置、迷宫及组词游戏等;最后他虚构了他的谜语的德国编辑,一位达令先生,这位先生据称介入了他的写作。

柏林成了逃离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最初一批俄国流亡者的中心。1920年和1923年之间,这个城市居住着约四十万俄国人,有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但1923年恶性通货膨胀结束,德国马克重建之后,德国的生活很快变得昂贵起来。到1924年底,大部分侨民移居巴黎,他们在那儿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时候。

为确保在一个他熟悉本地语言的城市生活而他的俄语不被削弱,纳博科夫继续留在柏林。到1926年,他已经成了本地侨民圈里一个公认的文学明星,这在俄国文化日的庆祝活动中他受到热烈欢迎便可见一斑,他在写给薇拉的娓娓道来的文字中叙述过这种情况。纳博科夫作为一个作家进步神速——虽然《舵》(他的大部分作品仍然发表于此)在巴黎少有人读——他和薇拉在柏林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无忧无虑的,这有赖于他们简陋的生活方式和有一份微薄但亦可观的收入,包括他的课时费,他头两部小说的德语翻译费,以及薇拉做兼职秘书的收入。

到1929年,当西林在巴黎的杂志《当代年鉴》——一份稿酬最优、也最著名的侨民文学出版物——上发表《防守》时,小说家尼娜·贝贝洛娃马上作出回应:“一个巨大、成熟、精妙的现代作家出现在我面前,一个伟大的俄国作家,就像一只凤凰,在革命和流亡的火焰中诞生了。从此,我们的存在就有了意义。我们整整一代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得救了。”小说家和诗人伊凡·布宁,侨民作家的前辈,不久将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评论《防守》:“这孩子抓起一把枪,干掉了整整一代老作家,包括我自己。”

布拉格是欧洲侨民第三大中心,受捷克政府资助的吸引,活跃着一大批学者。当纳博科夫1930年5月去布拉格探望家人时,他也是那儿的一个文学明星,但他更关注他母亲的生活困境(包括臭虫和蟑螂)、他妹妹的婚姻、他弟弟的文学抱负,以及鲍克斯,这条达克斯猎狗已经老得认不出他来了。

1932年4月,他再次离开薇拉去布拉格看他的家人。他喜欢上了他的小外甥,奥尔加的儿子罗斯季斯拉夫,并为这孩子受到父母的忽视而吃惊。唯有重读福楼拜,以悠然的态度重新发现他早年的诗歌,并获准参观国家博物馆的蝴蝶藏品,这才缓解了他在这座室内有臭虫的阴郁的城市感到的郁闷。

也许这种内心的忧郁也能解释1932年他的书信中为何缺少了亲昵的情调,而我们只是通过薇拉·纳博科夫于1984年12月和1985年1月面对录音机进行复述后才了解到这些书信。在我写纳博科夫传记的过程中,我多年坚持向薇拉要求得到这些信件。她不让我亲自阅读这些信件,最后则是同意她尽可能把信读出来,我用录音机录下来。自那以后(显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1932年的信的原件不知为何消失了。既然许多明显含有激情和若干事件的信件在薇拉读信时被排除掉了,那1932年的信就有了损失,尤其是1932年4月旅行中的信件。

1932年10月和11月的信件也取决于薇拉读信的意愿,但损失较小,因为这次旅行中的信件大多记录他的可喜的成果,而这是她乐观其成也愿意怀念的。10月,弗拉基米尔和薇拉去靠近斯特拉斯堡的科尔布桑旅行,和纳博科夫的堂弟尼古拉斯及这位作曲家的妻子娜塔莉团聚。当薇拉回柏林后,他在科尔布桑多待了几天,之后去巴黎待了一个月。在巴黎侨民圈里,西林的成就使他成了侨民作家(布宁、弗拉季斯拉夫·霍达谢维奇、马克·阿尔达诺夫、鲍里斯·扎伊采夫、贝贝洛娃、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安德烈·莱温松、亚历山大·库普林等)和编辑(尤其是《当代年鉴》的伊利亚·丰达明斯基和弗拉基米尔·津济诺夫)中广受赞誉的人,那些人他大多不认识或很陌生。他成了许多活动的核心人物,通过公开朗读尽可能赚钱,同法国出版社(格拉塞、法亚尔、伽利玛)、作家(朱尔斯·苏佩维埃尔、加布里埃尔·马赛尔、让·波朗)和翻译家(丹尼斯·罗什、杜西娅·埃尔加兹)进行接触。纳博科夫1932年秋天的书信充满了对俄国和法国文学人物的传神的特写,以及对他们的慷慨大度感到受宠若惊,尤其是“非常可爱和圣洁”的丰达明斯基,《当代年鉴》的编辑,也是主要的资助者。

1932年,仍然在柏林,纳博科夫夫妇搬进薇拉的表姐安娜·费金的安静——对他们来说也更便宜——的套房。他们的儿子德米特里出生于1934年5月。随着希特勒巩固权力,薇拉不再能够挣钱,现在又要喂养德米特里,他们短期需要弄到额外的钱,而从长期考虑,也需要在别处寻求一个更安全的去处。为了长远的目标,纳博科夫自己将《绝望》译成英语,也写了他的第一篇法语小说,自传性的《O小姐》,1936年1月旅行去了布鲁塞尔、安特卫普,之后是巴黎,面对俄国和法国听众进行了一系列文学朗读,并同法国文学界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他很快同比利时最优秀的作家弗朗茨·海伦斯成了朋友。在巴黎,和丰达明斯基及津济诺夫相处,他发现自己踏入了高度社交化的侨民文学圈,涉足之深常常超出了他的意愿——他对被布宁拉去赴宴的描述就是社交不适的一个显例——在他和霍达谢维奇合作的一次公开朗读中则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对其他作家的印象及他作为一个非常渴望进行沟通的人所具有的能力和坚持成了这些信的主要内容。

1936年下半年,谢尔盖·塔博里茨基,1922年枪杀纳博科夫父亲的一个右翼凶手,被希特勒任命为侨民事务特使。薇拉再三要求丈夫离开德国,设法在法国或英国为家人找到一个安身之处。后来,1937年1月,他最后一次离开德国,在布鲁塞尔停留作文学朗读,之后去巴黎,再次和丰达明斯基待在一起。他为普希金逝世百年写了一篇文章,并开始将他的短篇小说译成法语。他在公共场所或私人宅邸为俄国和法国听众所作的朗读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无法取得身份证件,更不用说工作许可。1月底,他开始与伊琳娜·瓜达尼尼谈情说爱,她是个业余诗人,以为人饲养宠物谋生,纳博科夫前一年与她相识。对薇拉不忠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加重了弗拉基米尔的牛皮癣,以至寝食难安。与此同时,他设法将薇拉带到法国,但出于对经济状况的焦虑,她觉得他对前景过于乐观,因而拒绝离开柏林。2月下旬,他前往伦敦进行文学朗读,并和当地文学和出版界建立联系,尤其希望不仅为他用英语写的一部篇幅短小的自传及英语短篇小说集找到出版社,而且甚至能找到一个教职。尽管他广泛联系,百般努力,但收获不丰,并未抢占滩头阵地。

他3月初回到巴黎,再陷情网。和薇拉的通信越来越显得忧心忡忡,因为他力图劝说她离开德国,去法国南方与他团聚,那儿的俄国朋友邀请他们去居住。他要薇拉绕开巴黎,但薇拉对绯闻有所耳闻,除了法国,可以在任何地方见面:比利时、意大利,尤其是捷克斯洛伐克,他们可以让埃琳娜·纳博科夫见到她的孙子。当她将流言蜚语告诉他时,他加以否认。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仅表现在进一步的指责和否认,也表现在团聚计划方面你来我往的较量——用史黛西·希夫的话来说,“一种痛苦的无调二重唱”。使他们的生活及通信变得更复杂的是办理签证遇到的种种困难。薇拉和德米特里要离开德国,弗拉基米尔要离开巴黎,去布拉格,薇拉对他的法国计划的坚决反对意味着他们最终——弗拉基米尔途径瑞士和奥地利以避开德国——在5月22日团聚。

六周后,他们回到法国,再次避开德国,定居在戛纳。当纳博科夫承认这桩恋情,婚姻掀起风暴,随之减弱为表面的风平浪静,他发誓结束这一切,但其实仍给瓜达尼尼写信。担心他们的关系结束,瓜达尼尼9月8日来到戛纳,尽管他让她别去。他见了她,让她回巴黎,婚外恋结束了,尽管弗拉基米尔和薇拉经过更长时间才和好如初。在戛纳、芒通和昂蒂布角住了一年,他们去北方旅行,到了巴黎。纳博科夫现在有个美国代理,他设法将《黑暗中的笑声》——是他将《暗箱》翻译重写——交由鲍比斯—梅里尔出版。但尽管法国、英国和美国的俄语读者对他的其他作品,那些更复杂的小说纷纷叫好,但他的作品因语言问题,在侨民圈外找不到其他出版社。得不到工作许可,纳博科夫发现光凭写作难以养家糊口。贫穷开始张开大口,他看上去也日益憔悴。

期望在法国之外找到一个避难所,纳博科夫1939年初用英语写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4月,他去伦敦,听说里兹大学俄语系有个空缺,如果里兹大学选择了伦敦大学或谢菲尔德大学的某个申请人,那两个大学就会空出一个位置。他在巴黎给薇拉的回信记录了他1936年和1937年数次旅行中令人身心疲惫的各种请托现在更是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尽管有来自俄侨和英国学术及文学界的大人物的支持,他除了收获友谊,成果甚微,希望很快破灭。6月初,他打道回府,这个时期他写的一些信表达了前途渺茫的心情。

在韦尔斯利教俄语的职位虽不永久,但一年一聘,1943到1948年,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研究鳞翅目昆虫,之后,1948至1959年,被康奈尔大学聘为教授,如今,纳博科夫很少与薇拉长时间分开。1944年6月,当薇拉带德米特里去纽约做一个检查性手术——后进行了阑尾切除,弗拉基米尔因工作留在了坎布里奇。6月6日,盟军在欧洲登陆的那一天,他因食物中毒发病,在信中将住院过程中受到的折磨娓娓道来,添油加醋——他后来穿着睡衣逃离了医院。在他写作自传、《洛丽塔》、《普宁》和翻译并评注普希金的《尤金·奥涅金》的几年间,只有1954年受邀到堪萨斯大学作著名演讲,他写了几封给薇拉的信。

1958年,《洛丽塔》飓风横扫北美和欧洲大部。到1959年,纳博科夫可以提前从康奈尔大学退休,偕薇拉去欧洲旅行,既去看望妹妹埃琳娜,她现在住在日内瓦,又可去探视德米特里,他现在米兰接受歌剧男低音训练。虽然并无计划留在那儿,但纳博科夫夫妇不久觉得欧洲是一个足以避开美国名声之累的好地方。在欧洲生活的这些年里,他们很少分开。这个时期只有不多的几封信,那是弗拉基米尔急于捕捉早春的蝴蝶,于1970年4月初去西西里的陶尔米纳度假。之后,“通信”日渐稀少并简短,最短的是只有几个字的便条:“四十五个春天!”附在结婚周年的花束上。虽只有几个字,但却与俄语“年”及“夏”构成双关:当俄语中表示“年(god)”的词需要复数形式时,通常采用“夏”的复数“let”;纳博科夫进一步的替代是要说明,他们婚后的岁月就是春天!

THE END
0.《微信公众号营销:赚钱技巧+人气打造+运营方案+成功案例(第2版)》小谭贤创作的管理小说《微信公众号营销:赚钱技巧+人气打造+运营方案+成功案例(第2版)》,已更新章,最新章节:undefined。《微信公众号营销赚钱技巧+人气打造+运营方案+成功案例(第2版)》是畅销书《微信公众号营销》的升级版,重点增加了微信公众号前500强的行业实战案jvzquC41yy}/smro0eun1ktqm1713;;;45991
1.订阅号如何赚钱?怎么利用微信公众号赚钱怎么利用微信公众号赚钱 许多人都说公众号的红利期早就过了,我的看法相反,因为三年前甚至五年前也有人说过同样的话。从任何事务的发展周期来看,公众号的快速成长期确实不复存在了,现在属于成熟平稳期。 对于文字写作者来说,尤其是对一个长期的文字写作者来说,公众号仍属于最佳平台以及首选平台。个人认为公众号的jvzq<84yyy4nqknngvxbkw3qti5bdxzv1DHT1:;;;9>/j}rn
2.微信公众号如何实现盈利公众号如何引流吸金→榜中榜知识摘要:现在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泛滥成灾,如果没有好的运营模式和吸引眼球的内容,可能都无法吸引到用户的关注。但是互联网的效应依旧是巨大的,那么如何在微信公众号上做企业或者个人营销呢?公众号如何盈利赚钱呢?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下吧。 微信公众号如何实现盈利 jvzquC41yy}/ojniqq4dqv4iqqsbk873;5750qyon
3.公众号小说如何盈利赚钱?揭秘小说推文赚钱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信公众号作为重要的自媒体平台之一,吸引了大量创作者和读者的关注。其中,公众号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形式,也逐渐崭露头角。那么,公众号小说是如何赚钱的呢?本文将深入探讨公众号小说的盈利模式和赚钱策略,帮助广大创作者更好地利用公众号平台实现商业价值。 jvzquC41yy}/lrfpuj{/exr1r1id6;67cfg::n
4.微信公众号发布连载小说怎么操作微信公众号发布连载小说怎么操作查看全部8条评论回答 写回答 441249736 是这种吗?点击进去可以继续看了 有用(0) 回复 举报 扩展阅读 大疆DJI Mic 3评测:轻巧全能,创作者无线收音新利器 评论0 DIY从入门到放弃:Type-C接口都有啥功能? 评论6 手机护不护眼,为何都在看“黑条”? 评论15 剖析苹果邀请函后jvzquC41ycv/|xq0eqs/ew4cum5eg}fknue27B=;63>`7<82666`57mvon
5.别动不动就“微信公众号要死了”微信公众号由订阅制走向个性化算法推荐后,造成的后果就是整个微信公众平台的游戏规则重新洗牌,排序规则的变化导致话语权的变更,过去一些粉丝多的大号占据优势,它们因为做得早,粉丝多,流量都是它们的,但在新的排序规则下,平台更占主导权,哪怕你是几百万粉丝的大号,在百分之几的打开率下,流量也一般。这次微信公众号重新排序后,受到影响的,显然就是这些做得 jvzq<84ycr4{jxsidcoiwr3ep1lbpl~142863:4;9;?72A
6.别动不动就“微信公众号要死了”微信公众号由订阅制走向个性化算法推荐后,造成的后果就是整个微信公众平台的游戏规则重新洗牌,排序规则的变化导致话语权的变更,过去一些粉丝多的大号占据优势,它们因为做得早,粉丝多,流量都是它们的,但在新的排序规则下,平台更占主导权,哪怕你是几百万粉丝的大号,在百分之几的打开率下,流量也一般。这次微信公众号jvzq<84ycr4skrjpr0io1sjnn{532;:332?38A57564ivv
7.谁也不知道元宇宙究竟是什么,但都知道如何用它赚钱区块链11月18日,“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发文《万物皆可“元宇宙”》中指出,离元宇宙的世界还有多远,这个问题可能短期内不会有答案,但各类打着元宇宙旗号的套路与骗局已经有滋生的苗头。离开了现实的支撑,元宇宙终归是海市蜃楼无本之木。 已经有人想要离场。披露显示,11月3 日、4日,汤姆猫控股股东金科控股及其控股股东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djrsc1itdl872433236721fud/rpv|szzwA:334;70|mvon
8.公众账号擅自传播文字作品微信版权怎么保护?文化产业频道钛媒体作者姜伯静针:根据钛媒体了解微信的两个“防盗版”机制是这样的,《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协议》是第一个——不过你懂的在互联网生态中“事前协议”基本形同虚设;第二个就是“举报”功能,腾讯的规则是,一旦某公号被读者举报抄袭,核实后平台会对被举报的账户进行处理,首次被举报会给予删除侵权内容处理。如果之后jvzq<84yyy4dg7hp1e{mv~wg1ynzs8~s29;0kwigz0yivvq
9.恶毒真千金被京圈大佬娇宠了!微信公众号内阅读韩笑秦巍大结局《恶毒真千金被京圈大佬娇宠了!》小说简介《恶毒真千金被京圈大佬娇宠了!》是今日必读好文,主人公叫韩笑秦巍,风月莺花的想象力特丰富,书的框架设置也非常好。一起来看看这本现代言情小说吧!韩笑一觉睡醒,从武术专业的大学生,变成流落乡下的真千金,刚被接回豪门,不得不面对一群极品亲戚。假千金妹妹哭哭啼啼,父母jvzquC41o0xxlƒ|0eqs0|r}wp1;26A:51
10.微信公众号发布连载小说怎么操作微信公众号发布连载小说怎么操作查看全部8条评论回答 写回答 wepwzp 零点追书,现在好多人都在用的,主要是女生小说多,新小说很多 有用(0) 回复 举报 扩展阅读 华为、苹果带头用,双层OLED显示效果究竟有多卷? 评论5 入手599元用一次花“1.98元” 米家口袋照片打印机 Pro评测 评论4 防窥膜、AR 膜、超清jvzquC41ycv/|xq0eqs/ew4cum5eg}fknue27B=;63>`7<8265=`57mvon
11.项目揭秘:公众号小说赚钱与推广的暴利玩法(干货)本文详解公众号小说分销项目,涵盖小说变现流程、盈利模式、分销账号选择、平台甄选及引流途径,助你掌握核心技巧,开启稳定盈利之路。 说到网络小说,大部分人并不陌生,追小说如同追剧一样,多看一眼就停不下来。正是因为人的这种好奇心理,加上合理的分销机制,才衍生出了“公众号小说”项目。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8;9;=578ftvkimg8igvcomu8=736=17?
12.公众号小说如何赚钱?探索内容变现的奥秘公众号小说以其便捷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故事内容,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然而,对于众多小说创作者和公众号运营者来说,如何将这份关注转化为实际的收益,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分析公众号小说赚钱的几种主要方式,并探讨其背后的商业模式与运营策略。 jvzquC41yy}/lrfpuj{/exr1r1g76m9:8:;9e?
13.玄武阁分享2025年阁副业赚钱APP精选:这9款让业余时间价值翻倍对于具备写作能力和表达天赋的用户,微信公众号依然是2025年内容变现的优质选择。当公众号粉丝达到500后,即可开通“流量主”功能,文章阅读量直接转化为广告收益。 虽然起步阶段需要耐心积累粉丝,但一旦建立起稳定的读者群,平台变现能力十分可观。一篇阅读量破万的文章可能带来上百元收入,实现日赚50元并不困难。优质创作者jvzquC41yy}/lrfpuj{/exr1r177hk:9d96g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