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都没有打开订阅号看推文的习惯了。
极偶尔的,上下滑动浏览一下,很多都是工具性质的内容,关于新闻评论,关于南京及周边哪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偶尔还会看点娱乐八卦。
论新闻时效性,它比不上微博和新闻门户网站;论有趣程度,它比不上b站和豆瓣小组(尽管最近豆瓣也是奄奄一息,连回复功能都暂时没有了)。
公众号只像是一个我的秘密领地般存在着。更新它也仿佛是在告诉朋友们,我还活着呐,你们还好吗?
还记得2012年微信推出公众号的那会儿,我坐在教室里一股脑儿关注了各种学英语、学技能的号,觉得光明的未来就在前方,随手一个点击,就能让我离成为学霸的路更近一步。
直到后来我发现,除了开头显示的多少篇未读(那会儿还没升级成现在这样)和占内存以外,我根本不会点开这些号,原来我终究无法成为学霸。不过我要痛定思痛,一口气全部取关了,决定回归日常生活。
大学毕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还迎着公众号所谓红利期的尾巴,当了一位粉丝有七位数的医学媒体号的编辑,忙到我每天只想以头抢地。公众号成了我工作的战壕,关注的几百个号,几乎全都跟医疗相关。拉拉杂杂,消遣的和严肃的掺和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好像从来都是这样,根本没办法牵扯开。但后来离职的那天,我还是充满仪式感的,尽数取关了医学相关的内容。
也许我是天生的废话制造机器,后来做的工作也不外乎每天上网发东西,不过地点变成了微博。
我曾经也在公众号上关注过很多可爱的人事物,回想起看那些内容的时光,那个以为未来其实不会有太多变数的过去。原来都好久远了。
今天我一个个点开看,发现它们很多停更了,注销了,禁言了,号没了。
去过的餐厅倒闭了,关注的公益组织解散了,好多人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这是一个速朽的年代,快到如果我没能及时回头张望,一切就已经来不及了。
我关注的很多内容都很私人,有些是朋友,有些是朋友的朋友,但它们都有过值得被铭记的时刻。
○ badcode
但我并不想用简单几个词来概括啦,她有更立体的人生。
○ BYVoid
○ 宝岛书店漫游记
○ 陈先生的抢救室
很离谱的一个人,从2017年断更至今,最近居然又诈尸了。因为我当年很喜欢新闻学,所以关注了蛮多半路出家学新闻的同学。
○ 灰域Greyscape
这已经是他们死而复生不知道第几代的号了。
○ 几种
○ 菊娘娘
○ 甲小姐
○ 克阑CLAN
○ 郎的实验室
○ 莉莉和露西
○ 木田无花
她让世界变得更好了,但世界却不允许她发出声音。
○ 未命名公众号 若干
一连串看到好多久未更新连名字都不再显示的公众号,怕是永远搜索不到了。
○ 新闻实验室
该账号已系统注销,停止使用。方可成的公众号,他的微博号没了的那天,我还去公众号给他留言,并且很快得到了回复。感伤又无奈。结果没两天,公众号也没了。
○ 衣巾落枣花
○ 芸老师的成长史
○ 做书店
……
以上提到的内容,都曾经零星地陪伴过我一段光阴。虽然很多没有再更新了,却也能在其他平台寻觅到足迹,或者直接打开微信对话框就能找到本人。还有的,就永远地消失在网络的海洋之中了。
我不太喜欢看虚构类的作品,更喜欢真实的生活,所以那些鲜活的人物总让我格外动容。
我常常好奇是否人到中年,表达欲就会慢慢消退,因为多说无益、祸从口出。所以网络上活跃着的永远是年轻人占多数。但我时常会怀念那种去探寻同龄的朋友们脑子里究竟装了些什么的时光。
越来越多人走远后,我翻公众号的频率就愈发少了。标题里说的“所有”还是太夸张了,依然还有那么几个,可能唯一能时常让我点开的就是和菜头的「槽边往事」了。
尽管很久之前,我也发过推荐公众号的文章,但那是接的推广,我压根一个也没有关注。但约定俗成地可以在几天后删掉,然后我就能赚点零花钱。还是要昧着良心挣钱,容我叹气三秒钟。
其实这篇也不例外,区别只在于,我可以自己写一写。
一位朋友找到我,让我推荐他的公众号,他提供的文案仅一句:这里有文艺的一切,欢迎大家关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