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新闻记者/王嘉叶 金道汉 视频/张钧量
梦想萌芽:从乡野阅读到文学求索
“凡是带字的,我都要拿来看一看。”回忆起童年,她笑意盈盈。那个在月光下偷偷看书的小女孩,对文学有着本能的渴望。
随着求学之路,她从乡村走到钱库,再到龙港。上世纪90年代的龙港,文化设施尚不完善,但学校阅览室和街头书店为她打开了一扇窗。各类书籍杂志都成了她的精神食粮,文学、科幻、科普……广泛的阅读不仅丰富了她的知识,更在心中悄悄筑起了文学的梦想。
千禧之年,互联网春潮涌动。大学期间的厉王君,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沉浸在“榕树下”“西祠胡同”等早期网络文学平台。这片新天地,激活了她内心深处的文学创作种子。
职业破壁:从网络试水到全职坚守
2003年,厉王君大着胆子向台湾出版社投出第一篇作品,意外收获了第一笔稿费。“当时家人都很惊喜,但谁都没想过写作能成为正式职业。”厉王君说。
转折发生在工作两年后。朝九晚五的文秘工作虽然稳定,却让她深感疲惫。“人的精力有限,应该投入到真正热爱的事业上。”经过深思熟虑,她毅然辞职回乡,专心投入网络文学创作。这个决定在当时需要很大勇气,但她坚信,人生应该为理想而活。
网文圈不乏一夜成名的故事,但厉王君的创作之路并不平坦。“在本世纪初,网络作家几乎等同于‘无业青年’。”厉王君坦言,最让她感动的是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他们默默承受了外界的议论,从不在我面前表露压力。”
深知“有成果才能被承认”的道理,她潜心创作,日复一日地敲击键盘,第一部网络小说《一仙难求》就拥有了500万的点击量,成为她的代表作。当稿费收入逐渐稳定,“云芨”之名在排行榜上节节攀升,周围的质疑渐渐变成了赞赏。“我终于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是一名全职网络作家。”
文化扎根:从“孤勇者”到“引路人”
更大的转变来自作协组织。回忆起加入温州市网络作家协会和龙港市作家协会时的情景,厉王君依然难掩激动:“就像在黑暗中独行时突然看到了灯火,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这个典型的“I人”作家,在找到组织后主动承担起“引路人”的角色,不遗余力为新人作者指点迷津。“我们这群人,早不是单打独斗的‘码字工’,而成了彼此江湖里的灯塔。”
采访接近尾声,记者问她:“码字20多年,腻了吗?”她笑答:“喜欢就是写作最大的意义。长江后浪推前浪,即便有一天我们不在江湖,但江湖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