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生态文明、网络传播……这些都是近年来与人类如影随形的关键词。追踪变革中的思想动态,切入当下的文化心理,也许可以侧写出时代的图景。
“作家立场”栏目 ,刘小枫重估科幻作家威尔斯的“政治遗产”,既是对历史的梳理,也是借此鉴照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的巨大变化;汪民安用哲学理性思考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危机;林贤治回顾自己与翻译家陈实、杨德友的“神交”,老一代译者的形象跃然如见;在与黎小锋的对谈中,导演王超以摄影机为“精神之眼”、以电影为方法,走向生活本质的最深处。
“特稿”栏目和“民间语文”栏目 ,从不同视角关注生态文明的议题。张庆国通过对珍稀野鸟在一座湖心岛的出现与消失,呈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张冲波四十多年前的林场实习日记里,以朴实的文字展现了林业工作者的求真精神和对生态环境的呵护。
“小说”栏目 ,江映烛的《音图》掌控虚与实的平衡术,让人物在叙事的暗流中游走;王倩茜的《不愉快的食物》用食物隐喻人们的情感波动,描摹饮食男女的浮世绘;渡澜的《案头工作》在冷郁沉着中构建奇诡的世界;程皎旸的《狂夏夜游》聚焦大都会里中产白领的现实困境;侯景坤的《靠近》则对准乡村里的一场葬礼,懵懂少年开始追问生死。2023年最后一期《天涯》推出“类型文学大展:武侠小说”小辑,反响热烈,本期继续将类型文学引入“纯文学”,推出“类型文学大展:科幻小说”小辑。殷继兴的《神经禅》将禅与科学置于同一场域,一念之间,既有科技与信仰的冲突,也追问人性之根;梁宝星的《北方来客》让苏轼与其在海南收的学生姜唐佐走进“科幻世界”,令人耳目一新,末世的生死抉择更显“生命永恒”;黄平的《我,机器人》与“四大名著”互动,古典与科技相结合,最终回到了“我是谁”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散文”栏目 ,特别策划“行走黄河源”散文小辑。扶小风、王小忠、吕敏讷、赵瑜四位散文家在不同时间段,不约而同走上探访黄河源的旅途,他们在黄河源头这一生态文明高地驻留、行走、思索……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研究与批评”栏目 ,李玮、夏烈、于经纬、梅国云、姚建彬、张富丽、孙葳、孙鸣晨等作家、学者,围绕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破圈”与“出海”等议题,对新时代中国网络文学的未来进行富有建设性的思考。
目录
《天涯》2024年第2期
作家立场
004 刘小枫威尔斯及其“公开的密谋”
014 汪民安技术末世论
019 林贤治翻译家印象(二篇)
024 王超 黎小锋成为“精神之眼”的摄影机
特稿
038 张庆国忧伤的湖
民间语文
051 张冲波毕业生林场实习日记(1982)
小说
060 江映烛音图
077 王倩茜不愉快的食物
088 渡澜案头工作
094 程皎旸狂夏夜游
103 侯景坤靠近
“类型文学大展:科幻小说”小辑
111 殷继兴神经禅
117 梁宝星北方来客
125 黄平我,机器人
散文
“行走黄河源”散文小辑
137 扶小风黄河探源日记
149 王小忠河源纪事
159 吕敏讷行走黄河源
170 赵瑜黄河笔记:鄂楞诺尔
研究与批评
“网络文学的发展、传播与破圈”讨论专辑
179 李玮不断重新定义自我的网络文学
187 夏烈 于经纬从“后起之秀”到“青出于蓝”:网文出海与世界通俗文化格局的重构
192 梅国云网络文学出海东南亚:文学的世纪之变与南海文明的构建
194 姚建彬关于中国网络文学在东南亚传播的思考与建议
198 张富丽中国网络文学改编剧国际传播发展历程及阶段划分
202 孙葳 孙鸣晨网络文学的“破圈”与“出海”
点击封面,马上下单
封二及本期封面设计说明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