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播发了一个短视频,面对学生满口“包的包的”网络梗,一位语文老师耐心引导解释:“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人,我们要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
笔者想到了下面一些问题:
什么是“网络梗”?
什么样的“网络梗”算作网络“烂梗”?
网络“烂梗”是如何产生的?
网络“烂梗”如何传播的?
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网络梗”?
关于央视的这则消息,“中国吉林网”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题目是《面对学生满口网络“烂梗”,疏导胜于围堵》,咋一看题目,似乎是非常理性,读了这篇文章,貌似对上面几个问题做了部分回答。
疑问:这个断言有依据吗?
“有些网络梗因为被滥用而变得烂俗无聊,成为‘烂梗’,而有些‘梗’本身的内容很低俗。”
网络烂梗有“语义模糊、内涵低俗”的特点。
评:如何定义滥用?那些天天被人挂在嘴边的俗话说,是不是被滥用?再说了,语义模糊是中文的特点之一,和网络梗没有关系。再就是如何定义低俗?
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过度依赖黑话烂梗表达,可能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降低。”
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面对网络烂梗的挑战,单一主体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筑起语言堤坝,形成育人合力。”
这个方案在社会层面上,提到了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等突出问题,强调坚决打击7类突出问题,其中就包括打击编造网络黑话、恶意造梗,打击通过拼音、谐音、指代词等方式,恶意编造低俗烂梗、不良流行语,污染网络风气的问题。
这个专项行动已经过去一年了,莫非毫无作用?
什么是网络梗?
网络梗是指在网络文化中流行的特定用语、短语或表情,通常用于表达情感、幽默或社交互动。比如:
想你的风别吹了:调侃旅游地常见的“想你的风吹到了XXX”标语,表达对某地的调侃和讽刺。 泼天的富贵:形容突如其来的巨大关注度,常用于描述某些事件或现象的热度。
躺平:表示对生活压力的无奈,选择不再积极应对,反映了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内卷:指文化模式达到某种最终形态后,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
玻璃薪:形容薪水的脆弱,表达对收入不稳定的无奈,常用于职场讨论。
剪头刺客:指在理发时遭遇价格昂贵、与预期不符的情况,表达对不合理理发价格的吐槽。
2025年新兴了几个网络梗:
机票太贵了,不去了:网友对高昂机票价格的吐槽,反映出对出行成本的无奈。
小说里的A市:调侃网络小说中常用的城市设定,将其运用到现实场景中,增加幽默感。
“包的包的”这个网络梗似乎只在小众的人群中流传吧。老头查询网络才知道,这个词居然在百度百科上有一个词条。
“包的”,网络热词,源自某地方言,表示“保证”或“肯定”的含义,因游戏博主常用作口头禅而流行。
这个网络热词,似乎不应当被列入网络“烂梗”的行列吧。
关于方言
中国这么大的地盘儿,有多少种方言?根据教育部2019年《中国语言文字概况》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在每个方言区内,还可以再分列为若干个方言片(又称为次方言),甚至再分为“方言小片”,明确到一个个地点(某市、某县、某镇、某村)的方言,就叫作地方方言。
关于同音字
由商务印刷馆1999年9月再版修订后的《新华字典》计收单字(包括繁体字、异体字)大约录入1万余个,复音词有3500个左右,23个音节,416个发音,最多的同音字是yi(易),一共135个同音字,同音字最少的是nuan(暖),就一个字。
关于禁忌词
有网友甚至精心整理了《社交平台全套违禁词与违规行为规避指南》,详细列出抖音、小红书和视频号三个平台分别以及通用的违禁词。DeepSeek总结的结论是,常见的网络违禁关键词类型包括政治敏感词、暴力色情词、恶意攻击词、虚假宣传词、违法违规词等五大类,数量不详。
如果有些词不让说,又必须表达这个意思,咋办?
只说一句话:不让人们说话,真的整治不了烂梗,大伙说对吧?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