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文坛巨匠短篇大师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年代的小说家。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偷盗》、《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橘子》、《一块地》、《秋》,以及大量的诗、和歌、俳句、随笔、散文、游记、札记、论文、文学评论等,笔意典雅、文字洗练、技巧纯熟、情趣盎然、文风清丽、寓意精深、别具一格。1927年7月因健康欠佳情绪低落而服安眠药自杀,享年35岁。他留给朋友的书信中的那句:“僕の将来に対する唯ぼんやりした不安(我对将来只有隐隐的不安)”被认为是自杀的动机。

一、主要作品

1912年-1918年

年份

名称

刊登刊物

1912年

《大川之水》

《心之花》

1914年

《老年》

《新思潮》4月

《青年与死》

《新思潮》9月

1915年

《假面丑八怪》

《帝国文学》4月

《罗生门》

《帝国文学》11月

1916年

《鼻子》

《新思潮》3月)

《孤独地狱》

《新思潮》4月

《父亲》

《新思潮》5月

《虱子》

《希望》5月

《酒虫》

《新思潮》6月

《野吕松木偶》

《人文》8月

《山药粥》

《新小说》9月

《猴子》

《新思潮》9月

《手绢》

《中央公论》10月

《扬帆起航》

《新思潮》10月

《烟管》

《新小说》11月

《烟草与魔鬼》

《新思潮》11月

1917年

《MENSURA ZOILI》

《新思潮》1月

《运气》

《尾形了斋备忘录》

《新潮》1月

《道祖问答》

《大阪朝日新闻》1月

《忠义》

《黑潮》3月

《偷盗》

《中央公论》4、7月

《浪迹天涯的犹太人》

《新潮》6月

《大石内藏助的一天》

《中央公论》9月

《两封信件》

《黑潮》9月

《戏作三昧》

《大阪每日新闻》10月20日~11月4日连载

1918年

《西乡隆盛》

《新小说》1月

《袈裟与盛远》

《中央公社》4月

《世之助的故事》

《新小说》4月

《蜘蛛之丝》

《赤鸟》5月

《地狱变》

《大阪每日新闻》5月1~22日连载

《文明的杀人》

《中央公社》7月

《基督徒之死》

《三田文学》9月

《枯野抄》

《新小说》10月

《鲁西埃尔》

《雄辩》11月

《邪宗门》

《东京日日新闻》10月~12月连载,未完

1919年-1927年

年份

名称

刊登刊物

1919年

《毛利先生》

《新潮》1月

《文友旧事》

《中央公论》1月

《圣·克利斯朵夫传》

《新小说》3、5月

《橘子》、《沼泽地》

《新潮》5月

《龙》

《中央公论》5月

《路上》

《大阪每日新闻》6~8月

《疑惑》

《中央公论》7月

《于连·吉助》

《新小说》9月

《妖婆》

《中央公论》9、10月

1920年

《魔术》

《赤鸟》1月

《舞会》

《新潮》1月

《灵鼠神偷次郎吉》

《中央公论》1月

《尾生的信》

《中央文学》3月

《秋》

《中央公论》4月

《葱》

《新小说》4月

《复仇之旅》

《雄辩》5月

《黑衣圣母》

《南京的基督》

《中央公论》7月

《杜子春》

《杜子春》

《弃儿》

《新潮》8月

《影子》

《改造》9月

《阿律和孩子们》

《中央公论》10、11月

1921年

《秋山图》

《改造》1月

《山鹬》

《中央公论》1月

《奇异的重逢》

《大阪每日新闻》1月

《火神阿耆尼》

《赤鸟》1、2月

《奇妙的故事》

《现代》1月

《奇遇》

《中央公论》4月

《往生画卷》

《国粹》4月

《上海游记》

《大阪每日新闻》8~9月连载

《母亲》

《中央公论》9月

《好色》

《改造》10月

1922年

《俊宽》

《中央公论》1月

《竹林中》

《新潮》1月

《将军》

《改造》1月

《诸神的微笑》

《新小说》1月

《江南游记》

《斗车》

《大观》3月

《报恩记》

《中央公论》4月

《阿富的贞操》

《改造》5、9月

《六宫宫主》

《表现》8月

《鱼河岸》

《妇人公论》8月

《阿吟》

《中央公论》9月

《百合》

《新潮》10月

1923年

《侏儒警语》

《文艺春秋》1月创刊号~1925年11月号连载

《三件珍宝》

《良妇之友》1月

《无产阶级文艺之可否》

《改造》2月

《偶人》

《中央公论》3月

《猿蟹大战》

《妇人公论》3月

《两个小町》

《Sunday每日》3月

《志野》

《中央公论》4月

《保吉的手记》

《改造》5月

《孩儿的病》

《局外》8月

《鞠躬》

《女性》10月

《芭蕉杂记》

《新潮》11月~翌年7月连载

《小儿乖乖--》

《中央公论》12月

1924年

《一块地》

《新潮》1月

《丝女纪事》

《中央公论》1月

《神秘的岛屿》

《随笔Sunday每日》1月

《三石卫门的罪过》

《改造》1月

《传吉报仇》

《日》1月

《金将军》

《新小说》2月

《来自第四丈夫的信》

《Sunday每日》4月

《一篇恋爱小说》

《妇女俱乐部》4月

《女性》4月

《寒意》

《改造》4月

《少年》

《中央公论》4、5月

《一封旧信》

《妇女公论》5月

《桃太郎》

《Sunday每日》7月

《十元纸币》

《改造》9月

1925年

《大导寺信辅的半生》

《中央公论》1月

《早春》

《东京日日新闻》1月

《马腿》

《新潮》1、2月

《春天》

《女性》4月

《温泉来信》

《女性》6月

《海边》

《中央公论》9月

《尼提》

《文艺春秋》9月

《死后》

《改造》9月

1926年

《年终一日》

《新潮》1月

《湖南的扇子》

《中央公论》1、2月

《追忆》

《文艺春秋》4月~1927年2月

《卡门》

《文艺春秋》7月

《春天的夜晚》

《文艺春秋》9月

《点鬼簿》

《改造》10月

1927年

《玄鹤山房》

《中央公论》1、2月

《海市蜃楼》

《妇人公论》1月

《他》

《女性》1月

《他(之二)》

《新潮》1月

《悠悠庄》

《Sunday每日》1月

《河童》

《改造》3月

《诱惑》

《改造》4月

《文艺的,过于文艺的》

《改造》4~8月连载

《浅草公园》

《文艺春秋》4月

《三个疑问》

《Sunday每日》4月

《胤子的忧郁》

《新潮》5月

《本所和两国》

《东京日日新闻》5月

《齿轮第一章》

《大调和》6月

《古千屋》

《Sunday每日》6月

《冬天》、《信》

《中央公论》7月

《西方之人》

《改造》7月

《续芭蕉杂记》

《文艺春秋》8月

《暗中问答》、《十根针》、《侏儒警语》[遗稿部分]

《文艺春秋》9月

《续西方之人》

《改造》9月

《齿轮》[第二章以后部分]

《文艺春秋》10月

《傻瓜的一生》

《改造》10月

《芥川龙之介全集》

全八卷由岩波书店出版,至1929年2月出完。

二、文学创作

早期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可分为5类:

1、取材于历史上的人和事,根据古代故事改编,如《罗生门》和《鼻子》,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地狱图》(1918)写一个服务于封建公侯的画师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女儿和自己的生命,抨击专制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

2、取材于天主教近世传入日本后的传教活动,如《烟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1918)、《众神的微笑》(1922)等。

3、取材于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如《戏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内藏助》(均1917)等。在《戏作三昧》中,通过对主人公泷泽马琴内心活动的描写,阐述了作者超然于庸碌丑恶的世俗现实之上的人生哲学。

4、取材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如《手绢》(1916)、《舞会》(1920)等。《手绢》讽刺了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新渡户稻造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

5、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的有12篇小说,如:《仙人》、《女体》、《奇遇》、《酒虫》、《黄粱梦》、《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图》(均1920)等。许多取材自中国古代名著《聊斋志异》、《剪灯新话》,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重新解读与解构,映照、反映和阐释日本社会的人和事,赋予其现实意义。

十月革命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芥川受时代的影响,着重写反映现实的作品。其中有:赞美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桔子》(1919),表现现代男女青年苦闷心情的《秋》(1920),刻画少年幼稚心理的《手推车》(1921),描写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纯朴关系的《一块地》(1923),嘲讽乃木希典的《将军》(1920),批判军国主义思想、同情下层士兵的《猴子》(1916)和《三个宝》(1927)。

晚期作品更多地反映了他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1927年初发表《玄鹤山房》,通过老画家之死揭露家庭内部的纠葛,描写人生的惨淡和绝望,暗喻旧社会的衰亡和新时代的来临。在这样压抑的写作情绪氛围中,代入感很强的芥川已萌生自杀的念头,其以后的作品如《海市蜃楼》等充满了阴郁压抑的气氛。《河童》(1927)通过虚构的河童国,抨击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遗作《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1927)描述了他生前的思想和心情。评论集《侏儒的话》(1923~1927)阐述了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

或许由于自杀的潜意识,其晚期作品对人生进行了反思,对生死进行了思考,有观点认为比初期作品更好。晚期代表作《河童》中,通过对河童世界的描写强烈批判了现实人类社会,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怀疑主义

芥川是一位具有怀疑主义色彩的作家,作品中渗透着怀疑主义的态度。十九世纪末期,日本由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变,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盛行,伴随着人们对现有一切知识理论体系的怀疑和重构,怀疑主义更多地体现出人们在近现代工业社会条件下的彷徨、矛盾和无奈。芥川从中学时期开始接触西方文学理论,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使之'深受怀疑主义、厌世主义、世纪末文学影响',作品中经常出现波德莱尔、尼采、斯特林堡等西方著名的诗人和哲人。芥川的小说中表现出对宗教、死亡、人性的矛盾和分裂的态度恰恰体现了其怀疑主义思想倾向。

芥川擅长短篇创作,短篇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涵盖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大起大落的时代变迁。但其独到之处就在不拘泥于时代,或从日本、中国的历史传说故事中吸取灵感,或取材于现实、从细节着手,描绘武士、贵族、僧侣、匠人、盗贼、平民等各种人的故事,从而成为对人间百态的展现。芥川擅长心理描写,深层发掘人性,这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人情的细致观察。其作品的主人公几乎没有几个可爱的人,除了那些穷凶极恶之辈,最平常的普通百姓也都怀有不为人知的难言之隐。从早期的《罗生门》、《鼻子》到晚期的《河童》,始终贯穿着对人心的剖析,对生存的不安,对人生的苦恼,这种内心深处的痛苦悲情却又无力解脱也是致使他早早离世的原因。

同时,芥川的作品也不时流露出对真善美的憧憬和向往,早期作品中对基督教徒的描述,《橘子》中体现的脉脉温情 ,《杜子春》中的主人公也是其作品中极少数无道德瑕疵的主人公。即便如此,他在描述人性善良与道义品德时依然不时流露出悲观主义,认为道德和理性在今日已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利己之心总是驱使人们做出卑劣可怕之事。这种对社会道德和人性阴暗的怀疑使他愈加陷入更深的不安中。

宗教题材

基督教是芥川作品的一个重要题材,除了专讲基督教的小说,其他的短篇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基督教元素,他用自己的笔塑造了好几位拥有完美基督教品格的虔诚信徒,表现出他的基督教文化情结。但芥川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基督教徒,从未真正信仰过基督教的教义,只是试图通过相信基督教来获得精神解脱,从中寻求在现实世界无法见到的完美人性,只是这种虚幻的向往本身就与芥川那敏锐观察和理性认知的现实主义格格不入,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无法从基督教得到救赎和解脱。

不可否认,对基督教的怀疑与对现实世界中道德人性的怀疑互相呼应,使之对社会对人类陷入了更深的绝望。1927年7月的那天夜里下着雨,听着淅沥的雨声,枕边放着大正五年四月发行的《圣经》,龙之介服下了致死量的安眠药,踏上了死亡之旅。

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既是对现实的回应,也是人之本性的体现。在芥川的笔下,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实话题,都不乏对利己主义的批评。他一生都在寻觅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但残酷的现实、惨淡的人生,让他一次次地从失望到麻木,以至于无法直视人生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

《桔子》中以'冬天的一个傍晚'拉开序幕,小姐弟之间的亲情像橙色的桔子一般温暖,在沉闷的生活气氛中令人感到欣慰。可惜这样的人间真情'从车窗外一掠而过'转瞬即逝,那一抹亮色阻挡不了黄昏后漫漫长夜的到来,也无法照亮芥川内心深处的暗影。芥川摄取19世纪西方文学的心理描写技法,细腻地描绘出利己的心理走向和细微变化。

死亡意识

死亡与芥川的生活和创作甚至密不可分。死亡是无法逆转的悲剧,它威胁生命、定格记忆、凝固时间……母亲、姐姐、恩师、好友相继去世,使芥川对死亡既存在恐惧,又充满理解。但恰恰是死亡使短暂的人生归于永恒,激发和丰富了芥川对人生悲剧的独特认知,并通过文字呈现给读者。奥尼尔说:'人们往往把悲剧性与悲观主义混为一谈。对我来说,只有悲剧性才具有真正意义的美,而这美就是真理。悲剧使生活和希望具有意义。'芥川在悲凉的世界里关注着人的灵魂,追求着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天国。

芥川认为死亡既是矛盾存在,又是不断流转变化。他把这一认知融入创作和文字之中,既有面对死亡逆来顺受的臣服者,也有挑战死亡的叛逆者,但最能寄托芥川理想的,是那些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追求'金色梦幻',为理想信念献出生命的平常人。无论是日本传统神道教中赋予生命成长、成熟、衰老的叛逆之神的强大生命力,还是武士道中对生命如樱花一般短暂的惋惜,都体现了芥川“向死而生”的态度。而'基督教'作为晚年芥川自我拯救的最后一线希望,则以对美好的文学世界的向往,灵魂和肉体的解脱,使之最终选择以自杀完成了对生与死的自主抉择。

三、艺术特色及评价

芥川龙之介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诗、和歌、俳句、随笔、散文、游记、札记、论文、文学评论等,笔意典雅、文字洗练、技巧纯熟、情趣盎然、文风清丽、寓意精深、别具一格。尤以短篇小说为最,12年中148篇短篇小说问世,几乎平均每个月都有新作,每一篇小说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具其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精益求精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因而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独树一帜。大正时代的芥川龙之介,明治时代的国木田独步、昭和时代的志贺直哉,在日本文学史上被称为“短篇三大家”。

芥川龙之介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其作品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年间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注重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尖锐地嘲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他在创作中注重技巧,取材新颖、故事神奇、情节生动、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与森鸥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日本文学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认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领域。其文字被认为是大正年代日本城市居民知识人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等经过文学艺术提纯而获得的结晶。吉田精一指出:芥川的创作是其学识与才华的化身。人世间有些宝贵的东西,如不被芥川发现或许将永眠地下。而芥川的慧眼是天赋所赐,他不只是改写故事,而是借助古典中的历史素材,阐释近代的现实的问题。阐述作者的人生感悟。历史题材只是'衣裳'——倾诉所感人世的载体。

1935年,芥川龙之介去世8年后,其毕生好友菊池宽为纪念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朋友,设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赏'。至今仍是新进、后起之文学人跃登日本文坛的“龙门奖”。

'芥川赏'——1935年由菊池宽提议为纪念日本大正时代的文豪芥川龙之介(1892-1927)设立一个纯文学奖,由主办单位文艺春秋颁发给文学新人作家。

每年举行两次选拔:上半年度(12月1日—5月31日之前公开发表的作品)7月中旬进行选拔、8月中旬颁奖,在《文艺春秋》9月号。下半年度(6月1日—11月30日之前公开发表的作品)翌年1月中旬进行选拔、同年2月中旬颁奖,在《文艺春秋》3月号刊载。该奖项在二次大战时1945年一度中断,1949年重新开始进行选拔活动。如今主办单位已改为日本文学振兴会。

芥川龙之介语录:

1、我们的生活所需的思想,也许在三千年前就思维殆尽。我们只需要在老柴上加新火就行了。

2、最为贤明的生活方式是蔑视时代的习惯,同时又一点也不违反它地生活着。

3、天才的悲剧在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

4、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5、士兵在长期征战的生涯中以军为家。

6、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一方面轻蔑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又丝毫不破坏风俗习惯。

7、人生好像一盒火柴,严禁使用是愚蠢的,乱用是危险的。——《侏儒的话》

8、我们之所以爱大自然,说不定是因为大自然既不憎恨,也不嫉妒我们。——《河童》

9、正义和武器相似,正义是只要出钱,敌人也好,我方也好,都可以买到。对正义,只要是能讲出10、道理来,敌人也好,我方也好,也都可以买到。——《侏儒的话》

11、人类的心里有着互相矛盾的两样的感情。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没有不表同情的。但一到那人设些什么法子脱了这不幸,于是这边便不知怎的觉得不满足起来。夸大一点说,便可以说是其甚者且有愿意再看见那人陷在同样的不幸中的意思。——《鼻子》(鲁迅译)

THE END
0.短篇文章范文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有名的小说家,在20世纪前半期与森欧外和夏目漱石并称为日本文坛的三大巨匠。他的作品,众所周知的多为短篇,留下了很多杰作。《罗生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讲述了在罗生门下有一个被主人解雇而走投无路的年轻的下人。描述了他内心从挣扎到堕落变化的全过程。表现出人类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内心的黑暗。深刻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954ivvq
1.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他从平常小事入手写,把短篇小说的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写作风格逼真又自然。叙述就像白描,生动还特简洁,jvzquC41cuq/|xq0eqs/ew4z14<69;9:50nuou
2.文学巨匠41(中国当代作家)张炜1956年中短篇小说集 太白文艺出版社 《葡萄园畅谈录》 1996年2月 散文随笔集 作家出版社 《一潭清水》 1996年2月 短篇小说集 作家出版社 《远行之嘱》 1996年3月 小说散文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 《精神的丝缕——张炜的倾诉与欣悦》 1996年4月 随笔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炜作品自选集》 1996年7月 作品集 漓江出版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72487213884;=84a7239=7:8>40|mvon
3.评莫迪亚诺小说:具有村上春树小说的所有优点基于这一点,“新寓言派”小说两位作者所获得的待遇,实在令人注目。 说到底,“新寓言派”三大巨匠有两位在6年之内相继得奖,也算得上是短时期内文学史难以复制的盛况了。造就这一点的根本,我认为还在于“新寓言派”在过往的五十年间,在欧洲大陆小说界所显现的文体创新活力(将寓言、神话、影像等成分进一步引入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lzn14626862/3<08?=7:5?/uqyon
4.探寻德语文学巨匠的精神世界随着托马斯·曼(1875—1955)和赫尔曼·黑塞(1877—1962)的作品在全世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阅读,人们对这两位德语文学巨匠的认识也达到了此前没有的高度。“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上海译文出版社隆重推出了非虚构作品《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书信集》,并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单向空间举行了新书发布暨研讨会。该书收录了托马jvzquC41yy}/e|xp0et0utl|1d}ze87245661}7245662>d784<63>3ujvsm
5.驻校作家制与作家批评的复兴和塑形:从创作“谈”到小说“课”在被称为“批评的时代”的1980年代,随着先锋作家文学活动的频繁登场,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大多数先锋作家在发表自己的作品时,多要附带一些说明性的文字,用以向读者表明自己的创作情况或说明与作品有关的问题。这类文本通常是“作家谈论自己的写作过程、创作体会、文学理念等等的文字”,“主要是以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形式谈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2;857445d6992553439>9868/j}rn
6.芥川龙之介:文坛巨匠短篇大师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尖锐地嘲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他在创作中注重技巧,取材新颖、故事神奇、情节生动、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与森鸥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日本文学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认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9;38;18Bd333929A>790nuou
7.让学生说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下列同学的说法正确的是教师在讲解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说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下列同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jvzquC41yy}/rypcq0ipo8|cpiqf1mfcp17dd>:6f4=ec@9hh8gg5:9dff;22A77e6
8.书单|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他一生创作了七百多篇短篇小说,《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作品精选系列: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所选的作品来自契诃夫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的代表作,包括读者比较熟悉的《变色龙》、《套中人》、《胖子和瘦子》、《小官吏之死》等。 21.(英)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937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