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作家。1921年侨居巴黎并开始写作。
著有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以及阐释“八分之一冰山原则”的《午后之死》等一系列使之遐迩闻名的作品。
海明威最的短篇描写精准,对白简短,给读者留下了最直接生动的印象。
《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收录了《老人与海》《等了一整天》《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传世名篇。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老人一清早就出乎意料地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人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
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血腥,引来鲨鱼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筋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
那天下午,圣地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是圣地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人类“打不败”的象征。
“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1954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海明威。
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讲的是儿子发烧了,可是不知道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即将死去,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死神的来临。
最后在“我”、也即父亲的解释下,儿子才明白自己的担心纯系多余。
小说中的“我”对寒冷毫不畏惧,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传递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而最后这个男孩变得脆弱起来,可这才是一个九岁小男孩的真实一面,这种面对严峻现实时的复杂情感,也是人类性格的真实写照。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的自传性短篇小说,是对于一个临死前的人的精彩描述。
故事主要讲述作家哈里去非洲狩猎,染上坏疽病。
在“死亡”和“即将死亡”之间,哈里回到过去,又从过去走到现在。
他有很多经历,跟不同女人的经历,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不同职业的经历等等,他都想写下来却没来得及写,悔恨至极的哈里死于一个梦境:
他乘着飞机,向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的山顶飞去。
1926年,海明威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
小说背景为1924年至1925年的巴黎,美国青年巴恩斯与英国人阿什利夫人相爱。放浪形骸地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阿什利夫人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而放弃了这段恋情。
这部小说探索了人性中的爱、死亡、重生等深刻主题,也是海明威简约犀利文风的一次展现。
20世纪20年代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你们所有在战争中当过兵的人。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双十一嗨购指南#后来,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也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
永别了,武器》讲述了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的故事。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
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
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篇幅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的经历。
罗伯特与当地游击队合作,为了完成了炸桥的任务,即使受了重伤,他也宁愿牺牲自己,掩护游击队员撤离战场。并与游击队里一位西班牙姑娘恋爱。
罗伯特经历了爱情与责任、生存与死亡的考验,人性得到升华,最后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海明威塑造的罗伯特·乔丹这个人物,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早在1932年,海明威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为了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也即文学上的八分之一表现手法。
在《午后之死》中,海明威在对斗牛做出极为详尽且十分有趣的介绍的同时,从斗牛引申出小说创作的一些理论和具体原则——“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他的“冰山原则”对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还记得海明威在美国第二次作家大会上的著名发言:“作家本身可以发生变化,但他的任务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写得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