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通山一中高二(1)班 方婷《农民的局长儿子》
【点评】
一、注重人物个性的单一性 。
即它只能写人物性格诸方面中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
不能有复杂的多重性格,不能并写出两面。同时,也不必追求个性的变化与发展。创作的力量要下在选准人物性格的定点上。整个事件都要围绕并突现这个定点展开。
例如冯骥才的小说《苏七块》。小说中的主人公医生看病,需先交七块大洋。无论是穷人、富人,都一视同仁。即使在很危急的情况下,先交钱的规矩不能变。这个人物的性格定点单一而突出——位卑而自尊。当然,单一不是简单、单调,人物性格不一定丰满但必须是鲜明的、卓而不群。
具体方法:
第一,制造超常。是指人物的行动或行为逻辑已超出常人惯有的范围,令人感到异常的反常,甚至不惜推衍到极其尖锐的程度。这种尖锐化使读者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对所描写的人物刻骨铭心。
凌鼎年的获奖作品《剃头阿六》是成功之作。小说写阿六在日本鬼子飞机轰炸、生死攸关的时刻,还坚持为人剃头。这在现实中是很难想象和无法做到的。但作者却偏偏让人物做出这种反常的举动,使阿六的执着特点一下子就镌刻在读者的心中而经久难忘。
郑洪杰的《麦秸垛》中的老农民,仅因为别人对他的女儿与男朋友在麦秸垛里谈恋爱有非议,就一把火点着了麦秸,把他唯一的女儿与男友一起烧死!
这些小说里,人物的行为都是违反常规的,不仅鲜见,而且达到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作者正是力图通过制造这种“不可思议”,获得刻画人物的特殊效果!由此可见,“异乎寻常”是小小说写出鲜活形象的较好策略。当然,这里人物的行动须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而不能是作者脱离生活任意的夸张与杜撰。
第二,对比显真形。
利用对比,在刻意造成的极度反差中,使在常态下并不明显的人物个性突出出来。这个方法,用笔墨最省,而效果最佳,可谓事半功倍。
1.表相与本质对比。
赵冬《教父》中的神父与外公平日私交甚笃。在外公“去世”时,忙得最欢的是神父;对“身处天国”的外公最关心的,也是神父。到此,神父作为外公的“挚友”,是确信无疑了。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利用“神的代言人”特殊身份的神父,却为了骗得一件大衣伤害了多年的老朋友!
表面的热诚与极度虚伪和自私的鲜明对照使人物的刻画达到了入木三分的深度。
2.前后对比。
刘国芳的《害怕》写一个汉子曾大胆地治服了一个谁也治不了的“酒鬼”,但他一旦得知这个“酒鬼”是乡长时,顿时气短了三分,竟让“酒鬼”打了一顿!
聂华聆的《人,又少了一个》(题目就很怪。人怎么少了?是死了吗。题目就强烈吸引着我们),小说写的情景更让人心颤。用的也是两个场面,同一个人不同行为的的对照。一年前,“我”遇到一个要饭的,她说她不是乞丐,是个没有工作的大学生,还拿出了毕业证。一年后,又遇到了这个女学生,她露着一嘴的黄牙,笑嘻嘻的,要“我”多给她一些钱。这个女学生,现在不再想工作,只想靠乞讨过不劳而获的生活了。她已经成为一个“职业乞丐”了。是社会的重压,是她人性的弱点使然?小说的引发了许多的思考。
前后对比可以在不同场合,也可以在同一个场合。
如契诃夫的《胖子与瘦子》。一个很小的场合,只两个人,却写出了精品。小说写一个胖子与瘦子是老同学,在街上见面,先是瘦子吹嘘他已经是七等文官,而且怎么能挣钱。但听说老同学胖子是三等文官时,他立刻变得卑微,毕恭毕敬了。对比可以使隐形的丑态充分地暴露出来。
3.外形与内心反差对比。
曹德权的《憨崽》中的小人物憨崽相貌丑陋、愚钝,但对揭发腐败绝不手软,做出了一般人做不出的事迹而令人敬佩。
运用对比刻画人物,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对比一定要分明。另一方面把隐藏的真正的性格鲜明地揭示出来!
注意,“反差”不是并写两面,不是揭示人物的多重性格。它仍然遵循着“单一性”的原则:有差异的两极,只是有意制造的假象,作用是铺垫,是为衬托另一个主要的方面设立的。
两个方面,谁主,谁次,作者心中要非常明确。
第三,欲擒故纵。
指在小说的前半部,通过一些事件,把读者的思维牵引到与人物真实情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路上,刻意造成错觉;
而在结尾通过突然的陡转,把真象和盘托出。
戴长征的《睡美人》写在芭蕾舞剧《睡美人》即将演出的关键时刻,扮演公主奥罗拉的A角却突然失踪了。导演万般无奈,不得不冒极大的风险,让B角上场。结果B角获得了成功。在剧场响起热烈掌声的时候,人们发现A角正在观众席上热情地鼓掌。小小说开头极力给人造成A角“不负责任”、“临阵生事”的印象,这样,就使结尾他的大胆鼓励新人的举动一下子突显了出来。
宽城的《丰碑》中的卜寿德,对日本鬼子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勤恳工作,据说是为了挣点钱养活高寿老母和八个孩子。小说用了四个层次使他的“汉奸”形象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最终,却传来他制造事端,一举破坏鬼子兵工厂的惊人消息。小说结尾揭出,他的老母和八个孩子早就让日本人杀害了。原来,他早有策划,而且老谋深算,步步为营,点水不漏。
这类小说,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种种铺垫和渲染,全力造成读者具有偏差的思维定势,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在彻底的颠覆中使人物的本来特性彰显。
第四,画出灵魂。
使用心理描写、外貌造型,运用行动刻画,通过细节显形,语言表现等等手法塑造人物固然是可行的。但我们须注意的,是小小说这种特殊文体的独特性。它需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有所区别。
为此,常用的策略是,把人物放在一个极艰险的环境中,让他(她)充分地表演。在危难时刻,最能赤裸裸地显出真实的人性,暴露出他(她)的灵魂。
(法国)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写的小小说。小说中的哈尔威船长一生忠于职守,但作家却舍去了他的许多事迹,集中笔力写他驾驶的“诺曼底”号被“玛丽”号撞坏,即将沉没的极短时间里的非凡表现。
在一片混乱中,是他安定了人心;又是他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逃难。特别是最后,写他与船一起沉入了大海的深处,更是千古绝笔!小说把人物放在生死悠关的紧急时刻,以突现超群的精神、气质。船长一心为了他人的高尚品德,以及笑对死亡的的大无畏气度,成为人物形象最夺目的闪光点。不仅为原本的悲剧增添了亮色,也使他人格的魅力令人久久回味。
红酒的《武生》中有一个唱秦腔、专演武松的二奎。为表现人物的英武,小说特意选了一个不寻常的事件:他在自家厕所里与一只狼展开了生死搏斗。
这里,作者有意使狼处于优势,二奎处于劣势:对手是大得象小牛犊的极凶狠狡猾的野狼;二奎虽有武功,但因是上厕所,地方小;又被裤子绊住腿,受束缚而有力气使不出。特别是被狼咬住了脖子,又得不到乡亲们救助。在气管被咬破、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他用尽全部力量掐死了狼!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不仅以上这些。
其次,写什么人?写俗世奇人!
首先,要写真人。不要编造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那样不能令人信服。但又不是平凡的人,要奇人奇事,要鹤立鸡群式的人。太一般、太普通,人人都知道,这样的人也不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如孙方友的《雅盗》,不是一般的小偷,是个有深厚文化底蕴,对绘画非常精通的盗贼。
冯骥才写了天津的许多俗人奇事,成为微小说的经典之作。可以好好学习。
(以上《如何进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节选自顾建新老师的公众号《中外精短文学》,红色的鱼儿进行了删减)
【小结】如何进行个性化人物塑造?
一:注重个性的单一性。
1、要制造行为反常
2、要对比(表面和本质对比,前后对比,外形和内心对比)
3、通过种种铺垫和渲染,全力造成读者偏差的思维定势,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结局
4、把人物放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
二是要写真人,最好是写奇人奇事。
二、情节运行的跌宕起伏。
【点评】
情节结构的手法
类别
名称
含义
作用(表达效果)
制造情节波澜技巧
抑扬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悬念
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之外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①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人胜; ②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 ③设置在矛盾处, 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误会
即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误会法主要形式:①正反误会。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②一般误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③互相误会。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起相互比较。
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采收到意料之外、情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情节安排严密技巧
线索
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照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