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典中短篇小说名篇·西蒙诺夫:《蜡烛》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文章《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外国经典中短篇经典小说·西蒙诺夫: 《蜡烛》

外国经典中短篇小说名篇·西蒙诺夫:《蜡烛》

蜡烛

西蒙诺夫

那个早晨,5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5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5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几次间歇。

连长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他说,因此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了桥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居住着一个叫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4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5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5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5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5个红军战士只有1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战士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弹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许多时候,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4天的那只猫也被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约有1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没有任何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需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她总算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又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10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3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炮弹坑里。她已经筋疲力尽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休息够了,老妇人跑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炮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地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以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一支大蜡烛。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天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这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了。红军的步兵紧跟着坦克过了桥,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那几个士兵到处找也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看呀!”大家都朝他指的方向看。

在被毁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坟堆上的一支蜡烛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被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堆旁边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这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慢慢走来。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战士的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但是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后,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接着,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了战斗。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位苏联年轻士兵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3069字)

思想内容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作品刻画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文中只有关于她的动作描写,没有语言描写。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并从字里行间体味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的痛恨及对和平的向往。

写作背景

《蜡烛》的写作背景:1944年9月,二战进入了最后的较量阶段,当时西蒙诺夫任军事记者,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采写战地通讯。这篇通讯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以“我们”(苏联红军)的口吻,讲述了在贝尔格莱德战役的最后一个小战役中发生的一个故事。

THE END
0.日本外国文学经典文学作品名家作品文集中短篇小说集》【简介当当火把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傀儡师》芥川龙之介/著 日本外国文学经典文学作品名家作品文集中短篇小说集》。最新《《傀儡师》芥川龙之介/著 日本外国文学经典文学作品名家作品文集中短篇小说集》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626>65<70jvsm
1.外国经典短篇小说精选羊脂球10在线听书欢迎收听外国经典短篇小说精选专辑的有声小说内容:羊脂球 10,酷狗听书,为您免费提供海量在线收听与下载的各种有声读物、小说、相声等精选内容!jvzquC41yy}/m~lqw0ipo8yu1crcwv4zfeqr6A48j:nby<:1
2.20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经典(豆瓣)二十世纪全球文学经典珍藏(共10册), 这套丛书还有 《20世纪中国文论经典》《20世纪外国文论经典》《九千只火鸟》《20世纪外国诗歌经典》《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经典》 等。 喜欢读"20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经典"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支持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略萨谈jvzquC41dqul0mtwdct/exr1kuho1@82528:;;81
3.“林纾译小说”问世121年,《林译小说精选十种》再现经典传统国学经典里有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缺少的是‘林译小说’中的海外奇遇、异国风光以及西方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而作为桐城古文殿军的林纾,用以译述外国小说的文言文,也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古文’,而是有很多被他改造得灵活生动的新式表达。” 附《林译小说精选十种》目录及参照原版: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LD1p70497212<348h653>1568397;6:>3jvor
4.世界十大微型小说外国经典小小说盘点这些名篇你都看过么→买购APP微型小说的特点是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只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断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描写。许多著名作家都有微型小说的名篇,下面MAIGOO小编将为大家盘点世界十大微型小说,它们有:《二十年后》、《在邮局里》、《逗乐》、《骑桶者》、《一个东方的传说》、《沙葬》、《穷人的眼》、《告密的jvzquC41o0sbkptq0eun1lnvkcu0nrxva4736:3jvor
5.【诗词鉴赏】外国十四首经典现代诗歌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代表作品有 《韦塞克斯诗集》,《早期与晚期抒情诗》,《德伯家的苔丝》。 jvzquC41o0}bpp65364dqv4fqe5xgkfrr1zprrh143797B560jznn
6.诺索夫经典儿童小说:俄罗斯大师笔下的童年励志喜剧与林格伦、达尔、罗大里作品一样值得反复阅读、品味的经典之作; 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韦苇先生倾心翻译并鼎力推荐; 暌违20载,经典重现。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编辑推荐】 本系列图书收录了诺索夫最具代表性的儿童小说,这些作品在俄罗斯家喻户晓,并被不断改编成电影、动画片、戏剧等。 jvzquC41yy}/klxyd0ipo8m13271:94423=139:168623;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