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书 还是活不好 因为有坏人
通俗的人生遗产只把财富纳入定义里,并以此来衡量一个人一生的价值,作为人,是不是如果没有财富留下,就不配谈论遗产了?何不把这个通俗定义撕开,将你人生所有的经历,包括爱好,实物,精神世界等所拥有或失去过的东西,都当成自己的遗产。
作家们的遗产,我们所能看到的便是书籍,在书籍里藏着他们人生很多个时期的实际经历或精神世界。我一直庆幸可以保持阅读以及记录下生活经历的一些感受,不是把这些当作目标,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样,自然诞生。其实每一项爱好都有其迷人之处,通过不同的爱好,接触一个世界,慢慢地构建起既私密又自由的空间,通过分享,去遇到有缘的人。
有时会被问到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哪一本,或是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每次都难以第一时间回答到,若非要回答,也可能是在那个当下,我想说的,并不能冠以“最”。而我也认为,“最”不是唯一,而是深浅程度,是在某个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是有条件的。
两年前写过自己的人生系列之人生诗单,这次的选题是人生书单之中国大陆近现代或当代文学作品,挑选十本(排名不分先后)。
NO.01
郁达夫 《沉沦》
我们的愁思,可以全部说出来,
交给一个比我们更伟大的牧人,
因为我们都是迷了路的羊,
在迷路上又危险,有恐惧,
是免不了的。
郁达夫在中国语文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即使提到也是简单地掠过,以至于当我们谈起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时候,郁达夫常常被忽略。你可能不知道,在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十年里,当时他的名声之大,甚至超过鲁迅先生。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有两个大社团,一个是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创造社,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发起人。《沉沦》是郁达夫发表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该小说集收录了九个短篇(不同出版社,收录的不同),其中最被人熟知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就收录其中。
文学作品的冷热一般跟一个社会是否推崇有关,之于鲁迅的热,郁达夫的冷在于他是内在体验派,文笔偏向内心独白式的描写。虽抱有当时青年的爱国情怀,但更倾向于不拘形式的情感宣泄。《沉沦》小说集中有大量郁达夫当时留学日本时的感受,借用故事以个人自述唤起当时青年在动荡环境下的不安与思考,比起口号式的唤醒,这种直面苦闷,反道德的颓丧在当时更能让青年获得共鸣。
为什么郁达夫会在后来冷了起来?或许我们可以先问问,为什么现在人们对于感伤而颓废的话题,爱逃避,而不是面对。《沉沦》从百年前的畅销书到百年后成为冷门,也正说明了在百年的语文教育中,我们逐步失去了感知时代情绪的能力,陷入了权力编织的假象。
NO.02
杨绛《我们仨》
我们在旧社会的感受是
卖掉了生命求生存。
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我把挑选出来的名单分享给朋友看的时候,她很意外说没想到会选杨绛的《我们仨》,而不是更被熟知的钱钟书的《围城》。我的确有在想是否选《围城》,但当时脑袋里先掠过的是杨绛先生。我依稀记得当初看《我们仨》的时候,有被她描述的家庭生活琐碎事触动,这是一部家庭生活回忆录,所写的都是其真挚的回忆,我想这些经历里面是包含着钱钟书先生当时书写《围城》时的记忆的。
中国近现代文学上有很多可以成为时代记忆的书,之于它们,《我们仨》可能不会容易被提起,但在不得不取舍的情况下,我更偏爱女性力量。他们一家是中国近现代社会高知家庭的典范,对比时代命运,63年间的一家人的人生历程是有份量的。
NO.03
汪曾祺 《人间草木》
我被遗弃在前廊时
就积攒在胸口的痛苦,
也开始渐渐散去。
那并不是悲伤。
《人间草木》是所选的十本书中,唯一一本散文集,很多书籍对这些万物的描写都是停留在它们的外表,而汪老笔下的它们是可以活动的,是有情感的。他写大雁,想到了河北民歌;写瓢虫,赞美了“花大姐”这个别称;写螳螂,感叹现在的孩子对其的远离。
语文教育里常说散文是行散神不散,但老师并没有告诉你何为行和神,其实这定义只是让你认识散文,并没有让你理解散文,散文是可以不需要这样懂的,不必非要把作者的情感剖析个明白。
这本《人间草木》有鸟兽虫鱼,有人间情感,都无需比较存在的轻重。当初在分享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时,我在最后写下了这样的一句:在万物之下,我们其实并不高尚,有爱,不怕去告诉一个人的懦弱,一个人的丑陋,一个人的遗忘······
NO.04
沈从文 《边城》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
又重新修好了。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
我们谁都具有讲故事的能力,但并不是谁都能讲好一个故事。《边城》的灵在于那些留不住的心事,它们都流淌在那条河上。尽管距离读这本书已有很多年,可在某个时刻想起时,依旧忧伤但同时有所希冀,和翠翠一样期待着老二傩送归来,想着翠翠有一天披上美丽的红衣裳出嫁。或许这就是我们惯性执着于一个故事的结局。
人类情感的美好与脏乱都源于其不具有统一性,像是散落在宇宙间的星星一样,肉眼看到的是忽明忽暗,实际上都是一样的存在。当我们把自己的灵魂驾于别人身上,你也就必须接受别人的晦暗。于是我后来,释怀了这个故事。
NO.05
萧红 《呼兰河传》
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
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
在近现代作家群里,我的选择一定会有萧红,在我个人的感受里,萧红有一股野性,这种野和那个时代的乱,以及文学气质都高度统一。《呼兰河传》不仅仅是萧红的故乡传记,更是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命运写就,尤其是女性。
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呼兰河的星光与月光,照见每个时代“悲凉”背后的我们。
NO.06
余华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我被遗弃在前廊时
就积攒在胸口的痛苦,
也开始渐渐散去。
那并不是悲伤。
我几乎看了余华的所有作品,但在他那些耳熟能详的小说中我挑选了这本极少数人知道的《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它既不是小说也不能称做散文,是纪实叙事日记。从日常生活观察开始,记下了政治,历史,文化......这十个词汇每一个都刺激着当下的中国人神经,我们称之为“敏感”。
愚昧的人会嘲笑这本书被特别照顾了,而这些敏感的背后正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声音,是我们迫切要面对的事实。敏感成为道德溃败的遮丑布,愚昧的人何时知道精神胜利是最作贱的走狗。
NO.07
王小波 《黄金时代》
和某些人只说实话,
和某些人只说假话,
这是我的原则。
王小波的有趣,是没办法用三言两语说完的,他的所有作品我都想推荐。王小波的文字让我欣喜若狂,喜的是它不接地气,也不高高在上,而是永远在一条水平线上前进,在歌德与缺德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过渡,说的都是永不过时的话。
世界的完整从来不是因为幸福与欢乐,而是容得下一切的真实事件。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正缺乏王小波这样有趣的灵魂去驱逐“愚蠢”和“无趣”。
NO.08
张爱玲 《中篇小说集》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
什么都完了——
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
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张爱玲的书籍非常多版本,我阅读的是她的全集,包括散文集,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她的中篇小说有非常多出彩的篇章,如《倾城之恋》《第一炉香》《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大部分文学评论时都对宏大叙事题材的作品盛赞,而对聚焦个人情感的作品有争议,这明显是一种被规训化的评论模式。张爱玲以世俗细节承载哲学沉思,从女性本体出发,深入解剖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精神奴役与自我异化,无论是文笔还是形式,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NO.09
鲁迅 《坟》
凡是人主,也容易变成奴隶,
因为他一面既承认可做主人,
一面就当然承认可做奴隶。
《坟》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杂文集,收录的文章主要写于1907年至1925年间,这本文集收集的旧文,有几篇是文言杂文语言,刚好与当时的白话文形成了一个对比。我喜欢《坟》在于一是新旧结合,二是《坟》虽写的是旧时代,但具有预言性,我们的坟一座又一座,不过是新坟替旧坟。我不介意言语的新旧,在意的是当时努力冲破了奴隶的新青年为何又做了那个坏人。
这本《坟》埋葬了许多中国人,此时仍埋葬着,爬出来的人又钻回去了,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向来没有争过“人”的资格,的确,原来一直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NO.10
鲁迅 《呐喊》
阿,
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
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
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选《呐喊》是对《坟》的回应,也是当下我们想要做的事。脱不掉的长衫,要如何适应?大家都穿着长衫,然而还分类起高贵低贱,而不去质疑制造长衫的人。红色的指令从旧时写到现时,依然还填不满那个巨大的城池,人性的贪婪怎会有尽头呢。
穿着长衫的大家,何时停止自相残杀,去做百年前的那些新青年,制造新的时代。最讽刺的是他们也曾是当年举起火炬的进步青年。
在写这十本推荐语的时候,发现出现最多的字眼是“时代”。时代是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复杂历史哲学的概念,既可以是时间的标尺,又承载着人类对文明进程的集体认知,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多维度含义。
人们常认为它是线性前进的,但封建意识会像“草根”般在新时代复活,所以我选择的这十本,它不止是代表过去,还是正在进行的,是永恒的。它们有悲悯,痛苦,也有觉醒,滑稽,还有爱情,人间烟火,这些都是不过时的。
人性困境与时代的关系,往往存在于对主流叙事的疏离中,大众的承认从来都是被动的,而我们想要建造的时代,应该是主动的,在每个普通人对抗虚无的尊严瞬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