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摘自《契诃夫论文学》
今天来谈一谈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三位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契诃夫、莫泊桑 和欧·亨利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史中三位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
一、安东·巴甫洛夫·契诃夫(1860—1904),十九世纪末叶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著名于世。
契诃夫一生共写了七百多篇短篇小说,名噪一时,享有世界声誉。高尔基对契诃夫赞扬备至,称他为“伟大而精细的艺术家。”托尔斯泰对他才华横溢的作品也极为推崇,说“法国有三个小说家,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还可以加上莫泊桑,可是契诃夫比他更好。”
契诃夫1884年在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行医多年,接触过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亲身体会到人民生活中的痛苦。这些经历对他以后的创作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他早期的作品揭露和讽刺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欺下媚上的丑恶嘴脸,写得妙趣横生,发人深思。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许多既幽默又带有悲剧色彩的短篇小说,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底层人民的不幸,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等。
契诃夫小说的艺术特点是洗炼。他善于以极有限的篇幅容纳最大限度的内容,用几个鲜明的细节勾画出完整的艺术形象,达到高度的艺术概括。
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两篇代表作——《变色龙》和《苦恼》。
1、《变色龙》
《变色龙》是契诃夫在188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
契诃夫在这篇小说中 塑造了一个沙皇时代统治阶级的奴才的典型形象。警官奥楚蔑洛夫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变色龙。他在有钱有势的贵族官僚面前,逢迎谄媚,奴颜婢膝,连老爷的狗也成了他巴结奉承的对象。在老百姓面前,他凶相毕露,作威作福。他的特点是欺下媚上,见风使舵。作者通过这个形象揭露了反动政府爪牙的丑恶嘴脸。
创作背景
《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而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小说《变色龙》主要内容:
巡逻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和随从穿过集市广场时,忽然听见有人在尖声大喊,于是他们朝喧闹的人群走去。原来,首饰匠赫留金想用烟蒂去烫一只无家的小狗的鼻子,却被小狗咬了手指。见来了警察,于是便向他告状。一开始,奥楚蔑洛夫很是公正和严厉,“好的……是谁家的狗?我不会袖手不管。”还大声斥骂养狗的人,扬言要把小狗处死;当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他立即改变态度,“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并警告赫留金不要玩花样,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时,他的随从说,好像这不是将军家的狗.他又开始“变色”,说“这样的小贱种,怎么会是将军养的”,说是该对“它进行惩罚的时候了。但又有人说好像在将军家看到这条狗时,他又说:“赫留金你这个笨蛋,都是你自己惹的祸!”他一变再变,当最后从将军家厨师口中得知这是将军哥哥的狗时,他马上大声赞扬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处置完这件事情后,临走前他还恐吓赫留金说:“我早晚会收拾你!”说完又裹紧大衣,穿过市中的广场径自走了。
2、《苦恼》
《苦恼》是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886年。
小说描写了一个马车夫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的悲惨遭遇: 一位叫姚纳的马车夫(其妻已去世多年),一心想跟别人谈谈他才死不久的儿子,减轻一些郁积在心里的苦恼,可是在非人的人间,人们都不屑于听他的诉说,以致他神魂颠倒,几次三番没有人听他的,最后他只好把满腹心事和苦恼统统讲给为他拉车的小母马听。
小说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虽然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却借此表现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抨击了当时俄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自私,使读者从作品平静而含蓄的叙述中,深受感染,既同情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又憎恶那个黑暗和罪恶的社会。
创作背景
19世纪80年代,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下的黑暗时期。70年代兴起的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由于无视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而最终失败了。进入80年代后,他们转而采取暗杀手段来推翻专制制度。虽然他们成功地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但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便开始了更加残酷的血腥镇压,革命者成批地被绞死和流放,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普遍的绝望情绪,丧失了以往的那种革命信念和斗争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气也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充满了庸俗的市侩习气。
契诃夫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因此他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深有体会。19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了创作生涯,到写作《苦恼》时,社会责任感已经日益增强,政治态度和倾向也更加鲜明。
19世纪沙皇俄国统治下的俄国社会,沙皇的专制统治使得当时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等级分明,人与人之间关系麻木冷漠。处在上层社会的人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处在下层的如马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则生活困苦,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贫富差距十分明显。
小说主要内容:
在俄国大都市彼得堡赶车的老车夫姚纳,身处社会底层,生活十分困苦,遭遇又很不幸,姚纳的妻子早已去世,新近又刚死了儿子,深沉的哀痛充塞着他的胸膛,他急欲找一个人倾吐自己的悲伤。在一个大雪纷飞之夜,他一次又一次地向坐他马车的客人或遇见的普通人诉说,不是遭到侮辱就是遭到拒绝,甚至遭到客人的殴打。在车水马龙的彼得堡,在川流不息的人流当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把话说完,无奈之下,姚纳最后只能向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小母马去倾诉自己的满腹心事和苦恼。小说结尾写道:
“小母马嚼草,听着,闻主人的手。
姚纳讲得有了劲,把那件事情的经过统统讲给它听了……”
二、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童年在农村度过,普法战争时曾入伍。1880年发表短篇小说《羊脂球》,一举成名。莫泊桑一生创作的作品主要有中短篇小说三百多篇,长篇小说六部,诗集一部,游记三部。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精神和道德的丑恶,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布局谋篇别具匠心,描写生动,人物语言颇具个性化。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羊脂球》、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译做《漂亮的朋友》)等。
3、《羊脂球》
《羊脂球》是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既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代表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的十个人同乘一辆马车逃往一个港口的故事,形象地反映出资产阶级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自私自利、卑鄙无耻和出卖人民的丑恶嘴脸。
在小说中,作者把当时法国社会中所谓下等人和上等人进行对比,检验了他们的道德水准。羊脂球是一个有爱国心的妓女,十人当中只有羊脂球可以称得上为高尚的、有爱国心的人。她心地善良,在马车上,尽管那些贵族资产阶级老爷太太对她表示了轻视和侮辱,可是当他们饥饿难耐的时候,羊脂球却慷慨地将自己的食物无偿分给他们吃。她还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那些所谓上等人都是些灵魂丑恶、损人利己的败类。
《羊脂球》一经发表便震惊了法国文坛,它奠定了莫泊桑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连对莫泊桑在写作上严格要求的老师福楼拜也称之为杰作。从此,莫泊桑“像流星一样进入文坛”。
小说主要情节与内容:
《羊脂球》主要情节可以划分为普鲁士军队进攻鲁昂、乘车出逃、扣留旅店和再次上路四个部分。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攻占了鲁昂城,有十个人同坐一辆马车出逃。这十个人的身份很是特殊,分别是臭名昭著的奸商鸟先生和他的太太;大资产阶级、省议会议员卡雷·拉马东夫妇;省议会议员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夫妇;两个修女;民主党人科尔尼代和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前面三对夫妇离开鲁昂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计划和目的却是一致的——这三对夫妇都不会回鲁昂了。十个人中最没有地位的是“羊脂球”。在马车上,几位有身份的阔太太得知了羊脂球身份后,对羊脂球的态度很是恶劣,她们悄声辱骂羊脂球是卖淫妇、是婊子、是社会的耻辱。而这些阔太太的丈夫们则用一种看不起穷人的口吻大谈特谈金钱、吃喝。马车在路上颠簸了大半天的光景,车上所有的人都饿了,只有羊脂球带了可供自己三天的食物。羊脂球很大方地邀请车上所有的人都来分享她的食物,完全不计较先前这些有钱人对自己的不敬。很快篮子里的食物都被瓜分光了,人们都摆脱了饥饿的困扰,于是人们对羊脂球的态度像肚子一样发生了变化。先前的蔑视变成了亲昵,辱骂也变成了夸奖。
马车继续前行来到了托特镇,这里也被普鲁士军队侵占了,普鲁士军官扣下了马车,提出要羊脂球陪自己过夜。羊脂球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要求断然拒绝了,于是同行的一车人都扣留了下来。除了羊脂球外其余的人都急坏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九个人想尽了办法、施展了种种阴谋想迫使羊脂球就范。最后还是老修女的“只要用意是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触怒天主”的宗教说教产生了相当好的效果,羊脂球为了大家的利益牺牲了自己。普鲁士军官的淫欲得到了满足,第二天就放行了。但大家非但不感激这位可怜的姑娘,反而还避而远之,之前的赞美和亲近又变成了最初的鄙视和唾弃。这一次,大家各自准备了丰富的食物唯独羊脂球没有来得及准备。马车继续前行,车上的人拿出了自己的食物大口地嚼着,只有羊脂球缩在车的角落里受冻挨饿,在科尔尼代的“马赛曲”中呜咽。
4、《项链》
《项链》是莫泊桑188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
《项链》采用了以物写人的手法,将项链作为一条主线,从它与人物的多重关系出发,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使读者透过项链对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了然。
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良社会风气,反映了某些小资产阶级妇女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生活的特点。作者认为玛蒂尔德是受社会影响,才会变得如此爱慕虚荣,精神空虚庸俗,以致付出了用十年宝贵时间赔偿女友“重大损失”的沉重代价(不过现在也有不少研究者和读者认为这表现了玛蒂尔德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限于篇幅,此处不展开讲)作品的锋芒是指向一切以金钱地位为转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
小说主要内容:
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教育部长主办的一次盛大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四百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挂美丽的“钻石项链”。在教育部礼堂举行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度过了十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和浪费了十年宝贵时间。
三、欧·亨利(1862—1910),是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他的不少作品可以划为世界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列。他曾因被人诬告定罪而入狱三年,出狱后迁居纽约,专事写作,他几乎每周写一篇短篇小说,供报刊发表。他一生创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其作品对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虚伪的道德进行了大胆的讽刺与揭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女巫的面包》等。
欧·亨利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推进和发展较快,作品在结尾时往往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又不得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这也就是小说创作中非常著名的“欧·亨利结局”。
5、《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写一对感情深笃的贫苦夫妻捉襟见肘的窘况,作者以“含泪的微笑”抚慰失意的小人物心灵所受的创伤,结局出人意料,实际上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美国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妇。他们的生活贫穷,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物。吉姆有祖传的一块金表,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如果用一句唐诗来概括小说主要内容,那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小说的主题思想:
作者以简单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纯洁的爱情,它代表了美国下层人物的悲喜,也包含了作者要表达的“人性美”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爱的无私奉献”。
在《麦琪的礼物》中,欧·亨利以广大下层人民群众困苦生活中的美好爱情为主题。对当时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和辛辣的讽刺,对广大人民群众悲苦人生挣扎中的互相关心和自我牺牲精神以及患难之中见真情的美好爱情进行了赞颂。作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作者把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情节中展示,注重故事中人物的行动,从而揭示出主人公勇于奉献的性格特征和他们之间可歌可泣的纯朴爱情。
6、《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名叫苏比的流浪汉 ,因为寒冬想去监狱熬过,所以故意犯罪,去饭店吃霸王餐,扰乱治安,偷他人的伞,调戏妇女等,然而这些都没有让他如愿进监狱;最后,当他在教堂里被赞美诗所感动,想要重新开始,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却将他送进了监狱。该小说展示了当时美国下层人民无以为生的悲惨命运。
《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思想:对当时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是非不分、人妖颠倒的不正常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