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祖师《打坐歌》译解(一)《高帅注》

参禅修真是《打坐歌》的基本思想

张三丰先生的《打坐歌》,是一首妇孺皆知的金丹文化名篇,它将道家炼金丹的基本方法,用歌诀的形式讲了出来,亦对那种“假烧香,拜参禅”的非关乎性命,期望长生的修道行为作了说明。

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通俗地解说了道家炼金丹“打坐法”的基本原理,指出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修真,是道家金丹文化三教合一的大道根本。故千百年来,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影响深远,成为普及道家金丹文化知识的重要典籍之一。这篇《打坐歌》所讲解的道家道情修行境界,是一种“此真之外更无真”的炼金丹的修真活动,它跟常见气功类静坐法,这些近似于日常生活中的休息式静坐,是有本质区别的。原文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密密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译解一个开始学习道家打坐修真工夫的人,一个刚刚学习禅宗参禅的人,其入门的消息,个中的秘要,在于修真的玄关。初打坐的玄关出现,离不开密密绵绵的呼吸调整,密密绵绵的呼吸调整,也跟修心的真意相需相因,即心平才能气和。玄关的真意,是为阳生,调整呼吸的意识活动,是为阴生,二者一阴一阳、一进一退的修真活动,是为“一阴一阳鼎内煎”的金丹水火既济之功。赏析祖师在他的《道言浅近说》中,将炼金丹的玄关真消息,称之为“玄关窍开”,归属于内丹术小三候的“中候”,是金丹太极修真,从初候的“积精累气”,深入到中候的“开关展窍”的心性修为。玄关的具体修法,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从容中道,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入门进阶。要弄清金丹名词术语(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打坐歌》这里开门见山地指出,内丹术的入手方法,是要从那种密密绵绵的调整呼吸,及结合凝神修出来的真意,这个正念来逐步实现的。故我们的修真活动,是在那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按照祖师所教授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的修真入手方法,逐步实现“息乎其息”的“真息”状态,也就修出了“玄关”这个真消息。本段所指的“一阴一阳鼎内煎”的“炉鼎”知识,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代表着先天的真意活动,才属于炉鼎范畴。《道言浅近说》曰:“凡丹旨中有“先天” 字、“真”字、“元”字,皆是阴阳鼎中生出来的,皆是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就如混沌初开之诸圣真一般,以后看丹经,可类推矣。”凡是丹书涉及到的“炉鼎”这些金丹名词术语,都是指的炼金丹的先天产物,而不是现代气功所指的意守腹部丹田部位的后天意识活动,而是特指的“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真意活动。故丹书又称炉鼎为阴阳鼎,具有特定范围的特指意义,是要有真意、真息、真息的协同共生,具有一阴一阳的意识形态,跟日常生活中的静坐的心意行为不一样,这是大家阅读传统丹经,理解这首《打坐歌》首先需要明白的金丹文化常识。内丹学性与命的不同属于炼丹的火候内容原文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译文内丹术入门打坐的方法,是“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参禅修真(《道情歌》)。每当开始打坐的时候,内心不得有丝毫忖度之心的存在,唯有一心一意地抱着内呼吸做工夫,这就是炼金丹开始的“炼性、修心”,这种心意的调整,靠个人的悟性去实现,也靠个人的禀赋去完成。抱内呼吸做工夫(资料图 图源网络)那些充斥着各种期望、贪欲效验的打坐,哪怕是意守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者期望疾病早日康复的愿望,和去意想空无的念头,这样的意识存在,都是一种杂念。要想通过打坐获得玄关,就要依心而行,依息而行,顺其所欲,渐次导之,去炼其性,悟其真,逐渐降伏其心。一旦“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活子时出现,就是悟出来的性,修出来的命,故曰:性要悟,命要传。悟性靠自知,得命的方法赖师传。祖师告诉我们,炼性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要“以在身中之中,寻得那个不在身中之中”,这个“中”就是玄关,是获得了金丹修真的本命,即真意、真心、道心。打坐时要努力去破除我执,不断深入到虚空的“钻杳冥”境地,不断地排遣层出不穷的欲望,让正念呈现,只有这样去闭目观心,体察一灵独觉,才是实现真正的清静无为。这些修命的入手方法,是需要按照师传的步骤去修真的。提示性和命的概念,在内丹学来讲,是有层次之分的。狭义的讲,这里的性,是指刚刚入门修真的心意活动。这里的命,是指通过心意和呼吸的调整,在具体的修真过程中,所出现的“静中生慧,一意斡旋”的正念,即是内丹术小三候之“中候”的“玄关窍开”,这种修为境界,内丹学称之为得一的“命”,也叫真意、真心、活子时。火候(资料图 图源网络)火候是什么?悟元子说:“火候者,修炼之法程也。”火候的意思,是指内丹修炼的入手方法与步骤。张三丰先生的《炼丹火候说》,是专门讲炼金丹的入手方法的,是一篇著名的有关火候细微,心意运用的文章,这些师传修命之术,在祖师的《炼丹火候说》中,最为详明且备。坎卦的寓意与炼己持心的活子时原文百日内,见效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聘,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译文一个修真者,经过虔诚修炼,一般会在百日之内,万念俱寂之时,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就是张三丰先生所讲的玄关真消息。真意也叫黄婆,她的作用是从中调和阴阳,让性命合而为一。一旦性命合一,浑身上下自然有畅通舒服的感受,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快乐,这种喜乐他人怎么体会得到呢,就好比哑巴做美梦,想告诉他人,也说不出来啊。注解道家炼金丹出现玄关的真消息,刘海蟾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张三丰先生称之为“玄关窍开”,是祖师入手工夫“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后,不断的“钻杳冥”而出现的“不觉恍然阳生”,这个“阳生”,丹书又叫活子时,《打坐歌》形容为“坎中一点往上翻”。坎卦传统金丹文化是用《易经》的河图、洛书、八卦、配以五行、四象、五色、五方、龙虎、铅汞、水火以及干支等来阐释修真道理的。坎卦☵ 阴中藏阳,内丹学预示人的真心。钻杳冥而得玄关真消息,即是坎卦中隐藏的阳爻上翻。坎卦属水,其中的阳爻这一横,丹书又称之为壬水,即是指的先天的真心。依照自然界的水火属性,火是上焰的,水是下流的,火性浮上,水性沉下。金丹学运用这个自然现象,来比喻人心的真假,假心张狂如火上焰,真心隐藏如水下沉,故《悟真篇》说:“谁识沉浮定主宾?”意思就是,很多痴迷于二流丹法的人,谁又识别得了这个真心呢?明白“坎中一点往上翻”,就是“定主宾”的意思,是识得真假之心的主宾反复,即是金丹的还元返本。黄婆、婴儿、姹女,是内丹学入门阶段最基本的名词术语之一。源于河洛五方配五色的位置,古人认为:五行中央颜色属黄色,属于戊己中央土,是古人所说的大地黄土的颜色,古代媒婆有调和男女婚配的能力,故内丹学比喻真意为黄婆,来说明真意的作用,实际上都是古代文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比喻而已。婴儿和姹女,在内丹学分别是性命的代号,性命合一是靠真意这个黄婆的调和实现的,故《打坐歌》说:“黄婆其间为媒聘,婴儿姹女两团圆。”《悟真篇》也说“全凭戊己成功。”均是源于河洛文化的金丹语言。离不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资料图 图源网络)大家阅读传统丹书,是离不开这些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尤其是《易经》的河洛文化知识,它跟道家金丹文化是一双孪生姊妹,想读懂那些丹书,先从这些传统道家文化入手,因为道学家们是用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典故来写丹经的,虽比喻万象,但丹理则一。性命合一,修真的体会就来了,对身体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故《打坐歌》形容为:“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些现象,只可自知,是不可预贪效验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采药”之功原文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译文当真意出现,玄关显露,就要加紧采取先天灵药,神明默运,谨固牢藏,浑身上下气机活跃,舒适自在。注释修真者对于先天正念的初次显露,往往很容易犯一种错误,会因为有了一点小小的肉体反应,就以为修真成功而暗暗高兴,以为自己已经得一、得道了。这种窃喜的念头,对于修真来讲,其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之心,是一种杂念,将会阻碍修真的深入,迫使得之不易的玄关征兆迅速消失。修真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的称之为“旋得旋失”现象,是用以形容玄关显露快,消失也快。这种稍微用意执念,是修真的放纵之念,进一步的修真效果就没有了,玄关消失,铅汞不能相投,阴阳不能媾和,都是源于这种心意的变化。炼金丹的得玄关,是修真的主要关口,机动性很大,故丹书又称之为稍纵即逝的金丹活子时。《打坐歌》遵循往古丹经的习惯,为保持玄关显露之心,不至于纵意而旋得旋失,也用传统金丹文化的“采药”术语,来形容这个“旋得旋失”现象的解决方法。道家炼金丹,把修得的玄关,比喻为药材,目的也是为了把这个修真得一的心意运用的道理,方便讲出来。在深山修真的道士,大多也是一个高明的采药人,他们一面修真,一面采药以济世,并维持道士的基本生活。道家用这个日常的基本劳动,来预示炼金丹的基本原则,也是有一定的缘由的。采药人上山采药,必须按照不同的时节,药材生长的气候与环境情况,来决定药材的质地和最佳药性。道家用这个采药人采药的道理,来比喻炼金丹的修真得一,也是一种掌握季节采药的法则,叫炼金丹的“火候”,是最难知的金丹秘要。那么,这个采药之功,在金丹文化里面,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还是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解释的。《悟真篇》曰: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这里的“朱砂”和“黑铅”,是金丹文化源于外丹术的基本术语,是指炼金丹的药物——真假之心。纵使大家修真能够识别朱砂和黑铅的寓意,不明白火候的作用,这样的修真也是白忙乎。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其中的关键,大都是靠个人的修持力,才能保证修真不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很多人谈修真,连炼金丹的朱砂和黑铅的含义,还不知道呢。《悟真篇》用“修持力”这个概念,诠释了《至真诀》的“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金丹火候秘密,它是一种修真的善持,一种无心之心的真意。祖师《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烁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故这句“急下手,采先天”的含义,是祖师告诉我们采药的修持之功,是金丹文化的武火运用,是金丹文化进阳火、退阴符的意思。“灵药”一词,灵有变动、神奇之意,药有修补、治疗之功。称灵药为“一点”,是表达“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玄关显露。《打坐歌》的“透三关”,跟真意的运用密不可分。透,是透过、穿透的意思。形容修真的玄关透露时,人体所出现的种种征兆。道家金丹文化,将人体上中下,统称为“三关”。这里的“三关”,不是单指身体具体的某一个部位,更不是肉体里面的某一点或穴位。那种在肉体上去标注各种窍穴、关口,更有画图立像讲运气的作法,应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三关”之意的猜测而来的。如果金丹修真执泥于肉体的窍穴上去了,这种窍穴的描述,本身就会成为修真者预贪效验的一种诱因,即道家批评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的错误授受,往往误导修真者执迷不悟,堕入歧途,难以出现正念的玄关。金丹丹田的本义与气功丹田说的贻害原文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译文水火既济,温养还丹,出现气机上下升腾时,应一意斡旋,降下重楼,复归中宫土釜封固。注解道家金丹文化丹田一词的出现,在张三丰先生的文章中,已经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这跟道家金丹文化的立禅、行禅工夫的普世,有一定的联系。诸如形意拳、太极拳术等,这样的行禅工夫,对人体中位丹田的提出,或许有一定的关联。丹田的含义,就字面意思来理解,是能够孕育金丹的地方。这跟农民的稻田、麦田等词汇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丹田,即为修真者温养还丹的地方,这是金丹文化丹田的本义。丹田的含义跟农民的稻田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资料图 图源网络)丹田被广泛运用到健身武术、内家拳术、养生气功、中医保健学、武侠小说中,成为现代健身、养生学中,曝光率最高的道家文化名词。现代气功、武侠小说夸大了人体丹田的功能与作用,甚至有人称丹田为人体的发动机。乃至于这个源于道家金丹学的无形玄关窍、黄庭的代名词,完全失去了原始的本义。这样过度揣测,望文生义地将丹田有形化、具体化、神秘化,对金丹修真来讲,是一种羁绊。它往往会诱导修真者,产生寻找丹田具体位置的杂念,产生丹田神奇功效的预贪效验,产生修真本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杂念。因为对丹田的相化、功能化,则各种稀奇古怪念头的层出不穷,会致使修真者贪欲无穷,私心满怀,执迷其中,愈修愈执。金丹修真若出现丹田相化之住,修真者则不能生其心,有形有意的丹田,则成了修真的枷锁。道家金丹文化,对丹田的阐释,并不是指肉体的某一具体位置。祖师反复告诫大家;“执着己身不是道,离了己身事更糟。”虽修真是不离己身,但又不可执于己身,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从容中道。所谓“执着己身不是道”,拿那些炼丹田道法的危害来说,一般表现为修真者,因死守腹部丹田,出现遗精底漏的症状。或误以为意守头部的祖窍的上丹田,来当做高级气功的,又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的脑漏症状。所谓“离了己身事更糟”,其更大的危害是诸如那种离开肉体去寻找者,以服食日月之光,来采阴补阳,则往往面黄肌瘦,饥肠辘辘。或是那种男女阴阳双修者,妄以金丹阴阳栽接之道之名,以行苟且之事之实的邪道,不知祖师所言“延年药在身”的奥义。这些道家邪术的出现,大多跟他们对道家金丹文化丹田本义的认识与理解的糊涂有关。那么,道家又是怎么炼丹田的呢?人体究竟有没有具体的上中下丹田呢?这在祖师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解释了那些基本道理。他要求大家修真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即着相,无意求则落空”。告诉大家修真的关键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中道意义。更将丹田的位置,描述是:“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的淡淡有无间,不能有具体的部位和用心去守的执相行为。虽然修真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身体上的反应,但我们若执着、痴迷这些肉体上的反应,就是一种落入有的错误。故而内丹学的修真,到了这个阶段,有土釜封固之功,实质是强调的一种真意的善持活动,以走出执相的窠臼。一些道书将人体呼吸道的气管,称为十二重楼,痴迷于有一种气体,可以从督脉上升,再从任脉下降,经过气管、胸部、再到腹部丹田,所谓的真气如此前后循环一周,为周天功的降重楼。道家金丹文化跟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休戚相关,道家常常用中药采药、制药等这样的生动故事,来解释炼金丹的基本道理,这也包括运用道家外丹术的铅汞化学反应,做为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语言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内丹术,基本是借用早期道家外丹术炼丹的“铅汞”术语,来解释道家内丹术的炼养知识。如将用具有外黑内白的“铅”,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周易参同契》形容这个“真铅”是:“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故铅外黑,内含金华”;“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的“黑白相符”特征,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的道理。道家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也习惯用中药的一些特征,来形容一些基本道理。这里的中草药重楼,具有外黄内白的特征,《打坐歌》用中药材重楼,以预示人心的真意黄婆。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祖师的《大道歌》里面,他对重楼的含义,有很清楚的解释。他说:“从此三关一撞开,泥丸顶上转将来。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真奇哉。重楼即名绛宫室,一颗明珠永不离。”祖师说的这个重楼,是寓意道家的绛宫,而非人体的气管。道家称绛宫,也叫赤帝宫。绛为赤色,即为心宫,中医称为君主之宫。道家把绛宫室,比喻为重楼,预示的是一种修真状态——黄婆的媾和作用,故绛宫又叫黄庭宫。道家的修真,是一种从容中道的实践活动。祖师《炼丹火候说》开篇就批评道门修真,往往落入执着肉体“有”的窠臼,成为普遍的执着于丹田练气的孤阴现象。若是这种执着于胸背位置,所谓任督二脉的某种气血的升降,则这种心意运用,就成为道家批判的只会“弄识神”的阴而无阳了。金丹修真是玄关窍开后的善持过程,靠的是个人的修持力。金丹文化形容这种现象,就好比是用锅来烧水的一种自然现象,必需是水在上,火在下,才能把水烧开,叫做水火既济的生命逆修之功。反之,则为常道水火未济的生命顺生现象。所以,这种真意的善持情状,道家金丹文化,又比喻为“土釜”。因土的颜色为黄色,釜是用来烧水的锅,这个黄婆的媾和作用,就是土釜之功了。《打坐歌》前文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阴阳合一,靠的是“黄婆其间为媒聘”的这个真意。修真的玄关窍开,靠的是黄婆的调和能力。就好比烧水一样,要水上火下,才能将水烧开,故被称作土釜封固。所以《入药镜》才会这样说:“识沉浮,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来强调铅汞合一的重要性。我们再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悟真篇》曰: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悟真篇》的这首诗告诉我们,修真是一个阴阳合一的过程,当“坎中一点往上翻”的阳生时,是真铅的出现,人心这个阴汞,就要不即不离,是为“铅汞相投”的水火既济。靠的是真意这个黄婆,来完成阴阳媾和的合一,才是这句“降下重楼入中元”寓意的所指,靠的是修真者修持力去实现。所以,《悟真篇》又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做丹。《悟真篇》的这些源于内外丹术的金丹文化语言,寓意深刻。如果用海蟾翁针对平民百姓的的话来讲,就是“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善持真意、真心。因此,《打坐歌》的这句“丹田直至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是不能从字面的意思去揣测的,它是紧接着前文的“坎中一点往上翻”道理,用一种金丹语言,来讲解修真者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原理。这句“入中元”的道理,是金丹文化“温养还丹”过程中,当人体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时,修真者此时应该注意的是,切莫执迷其中,而要秉持从容中道的原则,去土釜封固养黄芽,以早日获得黍米玄珠的大药生。金丹铅汞与戊己,是破译内丹隐语的重点术语原文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译文阴阳相交、性命内外合一,是金丹的水火既济之功,是真正的铅汞相投,如果没有真意黄婆的调和作用,是不能成丹的。注解道家金丹文化的“铅汞”寓意及“戊己成丹”道理,是内丹学的核心术语。基本可以这样地认为,一个修真者对道家金丹“铅汞”和“戊己”概念理解的程度,决定修真的正邪与见地,能够明白铅汞的真实含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原理,也就明白了大半儿。所以,《打坐歌》的这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通篇文章最紧要之句。水火相济(资料图 图源网络)内丹术用外丹术的“铅汞”,这两种元素的化学反应,来预示金丹内炼的性命合一现象。元素铅与汞的化学反应,预示内丹黄婆的媾和作用。《悟真篇》说: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铅和汞,一为先天,一为后天。一为阳,一为阴。一为大,一为小。依赖黄婆的媾和作用,完成铅汞的阴阳合一。这就是《悟真篇》所解释的“遂使夫妻镇合欢”的寓意。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黄婆的含义,她是戊己的代号,是金丹文化的核心术语,是修真能否步入正道和误入邪道的判断标志。是《悟真篇》的“全凭戊己成功”修真至理。惜目前绝大多数养生类书,或标榜正宗传承的丹书,不知铅汞的寓意,千奇百怪地揣测金丹大道,出现各种臆说与妄为,成为近当代丹道最大的修真病患。铅与汞核心术语的妄猜,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甚至是知识群体,亦惑于道家炼金丹,走向他求的男女阴阳性命双修之邪歧的主要原因。道家金丹文化一阴一阳的铅汞,即是一性一命,一大一小。它是“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的阴阳二物。《悟真篇》“家家有”的家,在我国金丹文化史上,成为个别注解者妄猜为妻室,甚至成为邪恶之徒,籍口行另类男女双修的幌子。道家炼金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金丹文化的隐秘和寓意的深刻,直接影响大家阅读金丹原著的困难。但像《悟真篇》丹诗中的文意表达,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句“此般至宝家家有”后面,紧接着是“自是愚人识不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家家有,是一种定中生慧,只是愚人难以辨别的悟真。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虽推崇《悟真篇》的正统地位,可那些五花八门的丹书,竟然连《悟真篇序》明示的“不识沉浮,宁分主客”的道理糊涂至极,也是不知金丹的“铅汞”含义造成的。《打坐歌》这里强调的金丹戊己之功,也是源于道家传统文化的天干配五行、五方来的。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居于河图的中央,颜色属黄色,寓意为黄婆,故这句“若非戊己不成丹”是在强调炼性时,玄关窍开后,真意的重要调和作用。所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歌》中最重要的名言。大家修真若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拘泥于二流丹道的那些错误修法,绝对不会相信世上会有“男女双修”的所谓阴阳性命双修术的存在。对道家金丹文化“铅汞”的糊涂,出现了对整个金丹文化的迷失,但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那就是“水火既济”之功,才是金丹大道真正的铅汞。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原文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译文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释义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打坐歌》通俗地解说了道家炼金丹“打坐法”的基本原理,指出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修真,是道家金丹文化三教合一的大道根本。故千百年来,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影响深远,成为普及道家金丹文化知识的重要典籍之一。

这篇《打坐歌》所讲解的道家道情修行境界,是一种“此真之外更无真”的炼金丹的修真活动,它跟常见气功类静坐法,这些近似于日常生活中的休息式静坐,是有本质区别的。

原文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密密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译解

一个开始学习道家打坐修真工夫的人,一个刚刚学习禅宗参禅的人,其入门的消息,个中的秘要,在于修真的玄关。

初打坐的玄关出现,离不开密密绵绵的呼吸调整,密密绵绵的呼吸调整,也跟修心的真意相需相因,即心平才能气和。

玄关的真意,是为阳生,调整呼吸的意识活动,是为阴生,二者一阴一阳、一进一退的修真活动,是为“一阴一阳鼎内煎”的金丹水火既济之功。

赏析

祖师在他的《道言浅近说》中,将炼金丹的玄关真消息,称之为“玄关窍开”,归属于内丹术小三候的“中候”,是金丹太极修真,从初候的“积精累气”,深入到中候的“开关展窍”的心性修为。

玄关的具体修法,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从容中道,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入门进阶。

要弄清金丹名词术语(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打坐歌》这里开门见山地指出,内丹术的入手方法,是要从那种密密绵绵的调整呼吸,及结合凝神修出来的真意,这个正念来逐步实现的。故我们的修真活动,是在那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按照祖师所教授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的修真入手方法,逐步实现“息乎其息”的“真息”状态,也就修出了“玄关”这个真消息。本段所指的“一阴一阳鼎内煎”的“炉鼎”知识,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代表着先天的真意活动,才属于炉鼎范畴。《道言浅近说》曰:“凡丹旨中有“先天” 字、“真”字、“元”字,皆是阴阳鼎中生出来的,皆是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就如混沌初开之诸圣真一般,以后看丹经,可类推矣。”凡是丹书涉及到的“炉鼎”这些金丹名词术语,都是指的炼金丹的先天产物,而不是现代气功所指的意守腹部丹田部位的后天意识活动,而是特指的“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真意活动。故丹书又称炉鼎为阴阳鼎,具有特定范围的特指意义,是要有真意、真息、真息的协同共生,具有一阴一阳的意识形态,跟日常生活中的静坐的心意行为不一样,这是大家阅读传统丹经,理解这首《打坐歌》首先需要明白的金丹文化常识。内丹学性与命的不同属于炼丹的火候内容原文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译文内丹术入门打坐的方法,是“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参禅修真(《道情歌》)。每当开始打坐的时候,内心不得有丝毫忖度之心的存在,唯有一心一意地抱着内呼吸做工夫,这就是炼金丹开始的“炼性、修心”,这种心意的调整,靠个人的悟性去实现,也靠个人的禀赋去完成。抱内呼吸做工夫(资料图 图源网络)那些充斥着各种期望、贪欲效验的打坐,哪怕是意守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者期望疾病早日康复的愿望,和去意想空无的念头,这样的意识存在,都是一种杂念。要想通过打坐获得玄关,就要依心而行,依息而行,顺其所欲,渐次导之,去炼其性,悟其真,逐渐降伏其心。一旦“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活子时出现,就是悟出来的性,修出来的命,故曰:性要悟,命要传。悟性靠自知,得命的方法赖师传。祖师告诉我们,炼性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要“以在身中之中,寻得那个不在身中之中”,这个“中”就是玄关,是获得了金丹修真的本命,即真意、真心、道心。打坐时要努力去破除我执,不断深入到虚空的“钻杳冥”境地,不断地排遣层出不穷的欲望,让正念呈现,只有这样去闭目观心,体察一灵独觉,才是实现真正的清静无为。这些修命的入手方法,是需要按照师传的步骤去修真的。提示性和命的概念,在内丹学来讲,是有层次之分的。狭义的讲,这里的性,是指刚刚入门修真的心意活动。这里的命,是指通过心意和呼吸的调整,在具体的修真过程中,所出现的“静中生慧,一意斡旋”的正念,即是内丹术小三候之“中候”的“玄关窍开”,这种修为境界,内丹学称之为得一的“命”,也叫真意、真心、活子时。火候(资料图 图源网络)火候是什么?悟元子说:“火候者,修炼之法程也。”火候的意思,是指内丹修炼的入手方法与步骤。张三丰先生的《炼丹火候说》,是专门讲炼金丹的入手方法的,是一篇著名的有关火候细微,心意运用的文章,这些师传修命之术,在祖师的《炼丹火候说》中,最为详明且备。坎卦的寓意与炼己持心的活子时原文百日内,见效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聘,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译文一个修真者,经过虔诚修炼,一般会在百日之内,万念俱寂之时,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就是张三丰先生所讲的玄关真消息。真意也叫黄婆,她的作用是从中调和阴阳,让性命合而为一。一旦性命合一,浑身上下自然有畅通舒服的感受,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快乐,这种喜乐他人怎么体会得到呢,就好比哑巴做美梦,想告诉他人,也说不出来啊。注解道家炼金丹出现玄关的真消息,刘海蟾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张三丰先生称之为“玄关窍开”,是祖师入手工夫“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后,不断的“钻杳冥”而出现的“不觉恍然阳生”,这个“阳生”,丹书又叫活子时,《打坐歌》形容为“坎中一点往上翻”。坎卦传统金丹文化是用《易经》的河图、洛书、八卦、配以五行、四象、五色、五方、龙虎、铅汞、水火以及干支等来阐释修真道理的。坎卦☵ 阴中藏阳,内丹学预示人的真心。钻杳冥而得玄关真消息,即是坎卦中隐藏的阳爻上翻。坎卦属水,其中的阳爻这一横,丹书又称之为壬水,即是指的先天的真心。依照自然界的水火属性,火是上焰的,水是下流的,火性浮上,水性沉下。金丹学运用这个自然现象,来比喻人心的真假,假心张狂如火上焰,真心隐藏如水下沉,故《悟真篇》说:“谁识沉浮定主宾?”意思就是,很多痴迷于二流丹法的人,谁又识别得了这个真心呢?明白“坎中一点往上翻”,就是“定主宾”的意思,是识得真假之心的主宾反复,即是金丹的还元返本。黄婆、婴儿、姹女,是内丹学入门阶段最基本的名词术语之一。源于河洛五方配五色的位置,古人认为:五行中央颜色属黄色,属于戊己中央土,是古人所说的大地黄土的颜色,古代媒婆有调和男女婚配的能力,故内丹学比喻真意为黄婆,来说明真意的作用,实际上都是古代文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比喻而已。婴儿和姹女,在内丹学分别是性命的代号,性命合一是靠真意这个黄婆的调和实现的,故《打坐歌》说:“黄婆其间为媒聘,婴儿姹女两团圆。”《悟真篇》也说“全凭戊己成功。”均是源于河洛文化的金丹语言。离不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资料图 图源网络)大家阅读传统丹书,是离不开这些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尤其是《易经》的河洛文化知识,它跟道家金丹文化是一双孪生姊妹,想读懂那些丹书,先从这些传统道家文化入手,因为道学家们是用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典故来写丹经的,虽比喻万象,但丹理则一。性命合一,修真的体会就来了,对身体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故《打坐歌》形容为:“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些现象,只可自知,是不可预贪效验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采药”之功原文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译文当真意出现,玄关显露,就要加紧采取先天灵药,神明默运,谨固牢藏,浑身上下气机活跃,舒适自在。注释修真者对于先天正念的初次显露,往往很容易犯一种错误,会因为有了一点小小的肉体反应,就以为修真成功而暗暗高兴,以为自己已经得一、得道了。这种窃喜的念头,对于修真来讲,其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之心,是一种杂念,将会阻碍修真的深入,迫使得之不易的玄关征兆迅速消失。修真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的称之为“旋得旋失”现象,是用以形容玄关显露快,消失也快。这种稍微用意执念,是修真的放纵之念,进一步的修真效果就没有了,玄关消失,铅汞不能相投,阴阳不能媾和,都是源于这种心意的变化。炼金丹的得玄关,是修真的主要关口,机动性很大,故丹书又称之为稍纵即逝的金丹活子时。《打坐歌》遵循往古丹经的习惯,为保持玄关显露之心,不至于纵意而旋得旋失,也用传统金丹文化的“采药”术语,来形容这个“旋得旋失”现象的解决方法。道家炼金丹,把修得的玄关,比喻为药材,目的也是为了把这个修真得一的心意运用的道理,方便讲出来。在深山修真的道士,大多也是一个高明的采药人,他们一面修真,一面采药以济世,并维持道士的基本生活。道家用这个日常的基本劳动,来预示炼金丹的基本原则,也是有一定的缘由的。采药人上山采药,必须按照不同的时节,药材生长的气候与环境情况,来决定药材的质地和最佳药性。道家用这个采药人采药的道理,来比喻炼金丹的修真得一,也是一种掌握季节采药的法则,叫炼金丹的“火候”,是最难知的金丹秘要。那么,这个采药之功,在金丹文化里面,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还是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解释的。《悟真篇》曰: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这里的“朱砂”和“黑铅”,是金丹文化源于外丹术的基本术语,是指炼金丹的药物——真假之心。纵使大家修真能够识别朱砂和黑铅的寓意,不明白火候的作用,这样的修真也是白忙乎。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其中的关键,大都是靠个人的修持力,才能保证修真不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很多人谈修真,连炼金丹的朱砂和黑铅的含义,还不知道呢。《悟真篇》用“修持力”这个概念,诠释了《至真诀》的“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金丹火候秘密,它是一种修真的善持,一种无心之心的真意。祖师《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烁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故这句“急下手,采先天”的含义,是祖师告诉我们采药的修持之功,是金丹文化的武火运用,是金丹文化进阳火、退阴符的意思。“灵药”一词,灵有变动、神奇之意,药有修补、治疗之功。称灵药为“一点”,是表达“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玄关显露。《打坐歌》的“透三关”,跟真意的运用密不可分。透,是透过、穿透的意思。形容修真的玄关透露时,人体所出现的种种征兆。道家金丹文化,将人体上中下,统称为“三关”。这里的“三关”,不是单指身体具体的某一个部位,更不是肉体里面的某一点或穴位。那种在肉体上去标注各种窍穴、关口,更有画图立像讲运气的作法,应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三关”之意的猜测而来的。如果金丹修真执泥于肉体的窍穴上去了,这种窍穴的描述,本身就会成为修真者预贪效验的一种诱因,即道家批评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的错误授受,往往误导修真者执迷不悟,堕入歧途,难以出现正念的玄关。金丹丹田的本义与气功丹田说的贻害原文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译文水火既济,温养还丹,出现气机上下升腾时,应一意斡旋,降下重楼,复归中宫土釜封固。注解道家金丹文化丹田一词的出现,在张三丰先生的文章中,已经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这跟道家金丹文化的立禅、行禅工夫的普世,有一定的联系。诸如形意拳、太极拳术等,这样的行禅工夫,对人体中位丹田的提出,或许有一定的关联。丹田的含义,就字面意思来理解,是能够孕育金丹的地方。这跟农民的稻田、麦田等词汇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丹田,即为修真者温养还丹的地方,这是金丹文化丹田的本义。丹田的含义跟农民的稻田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资料图 图源网络)丹田被广泛运用到健身武术、内家拳术、养生气功、中医保健学、武侠小说中,成为现代健身、养生学中,曝光率最高的道家文化名词。现代气功、武侠小说夸大了人体丹田的功能与作用,甚至有人称丹田为人体的发动机。乃至于这个源于道家金丹学的无形玄关窍、黄庭的代名词,完全失去了原始的本义。这样过度揣测,望文生义地将丹田有形化、具体化、神秘化,对金丹修真来讲,是一种羁绊。它往往会诱导修真者,产生寻找丹田具体位置的杂念,产生丹田神奇功效的预贪效验,产生修真本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杂念。因为对丹田的相化、功能化,则各种稀奇古怪念头的层出不穷,会致使修真者贪欲无穷,私心满怀,执迷其中,愈修愈执。金丹修真若出现丹田相化之住,修真者则不能生其心,有形有意的丹田,则成了修真的枷锁。道家金丹文化,对丹田的阐释,并不是指肉体的某一具体位置。祖师反复告诫大家;“执着己身不是道,离了己身事更糟。”虽修真是不离己身,但又不可执于己身,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从容中道。所谓“执着己身不是道”,拿那些炼丹田道法的危害来说,一般表现为修真者,因死守腹部丹田,出现遗精底漏的症状。或误以为意守头部的祖窍的上丹田,来当做高级气功的,又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的脑漏症状。所谓“离了己身事更糟”,其更大的危害是诸如那种离开肉体去寻找者,以服食日月之光,来采阴补阳,则往往面黄肌瘦,饥肠辘辘。或是那种男女阴阳双修者,妄以金丹阴阳栽接之道之名,以行苟且之事之实的邪道,不知祖师所言“延年药在身”的奥义。这些道家邪术的出现,大多跟他们对道家金丹文化丹田本义的认识与理解的糊涂有关。那么,道家又是怎么炼丹田的呢?人体究竟有没有具体的上中下丹田呢?这在祖师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解释了那些基本道理。他要求大家修真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即着相,无意求则落空”。告诉大家修真的关键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中道意义。更将丹田的位置,描述是:“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的淡淡有无间,不能有具体的部位和用心去守的执相行为。虽然修真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身体上的反应,但我们若执着、痴迷这些肉体上的反应,就是一种落入有的错误。故而内丹学的修真,到了这个阶段,有土釜封固之功,实质是强调的一种真意的善持活动,以走出执相的窠臼。一些道书将人体呼吸道的气管,称为十二重楼,痴迷于有一种气体,可以从督脉上升,再从任脉下降,经过气管、胸部、再到腹部丹田,所谓的真气如此前后循环一周,为周天功的降重楼。道家金丹文化跟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休戚相关,道家常常用中药采药、制药等这样的生动故事,来解释炼金丹的基本道理,这也包括运用道家外丹术的铅汞化学反应,做为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语言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内丹术,基本是借用早期道家外丹术炼丹的“铅汞”术语,来解释道家内丹术的炼养知识。如将用具有外黑内白的“铅”,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周易参同契》形容这个“真铅”是:“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故铅外黑,内含金华”;“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的“黑白相符”特征,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的道理。道家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也习惯用中药的一些特征,来形容一些基本道理。这里的中草药重楼,具有外黄内白的特征,《打坐歌》用中药材重楼,以预示人心的真意黄婆。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祖师的《大道歌》里面,他对重楼的含义,有很清楚的解释。他说:“从此三关一撞开,泥丸顶上转将来。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真奇哉。重楼即名绛宫室,一颗明珠永不离。”祖师说的这个重楼,是寓意道家的绛宫,而非人体的气管。道家称绛宫,也叫赤帝宫。绛为赤色,即为心宫,中医称为君主之宫。道家把绛宫室,比喻为重楼,预示的是一种修真状态——黄婆的媾和作用,故绛宫又叫黄庭宫。道家的修真,是一种从容中道的实践活动。祖师《炼丹火候说》开篇就批评道门修真,往往落入执着肉体“有”的窠臼,成为普遍的执着于丹田练气的孤阴现象。若是这种执着于胸背位置,所谓任督二脉的某种气血的升降,则这种心意运用,就成为道家批判的只会“弄识神”的阴而无阳了。金丹修真是玄关窍开后的善持过程,靠的是个人的修持力。金丹文化形容这种现象,就好比是用锅来烧水的一种自然现象,必需是水在上,火在下,才能把水烧开,叫做水火既济的生命逆修之功。反之,则为常道水火未济的生命顺生现象。所以,这种真意的善持情状,道家金丹文化,又比喻为“土釜”。因土的颜色为黄色,釜是用来烧水的锅,这个黄婆的媾和作用,就是土釜之功了。《打坐歌》前文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阴阳合一,靠的是“黄婆其间为媒聘”的这个真意。修真的玄关窍开,靠的是黄婆的调和能力。就好比烧水一样,要水上火下,才能将水烧开,故被称作土釜封固。所以《入药镜》才会这样说:“识沉浮,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来强调铅汞合一的重要性。我们再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悟真篇》曰: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悟真篇》的这首诗告诉我们,修真是一个阴阳合一的过程,当“坎中一点往上翻”的阳生时,是真铅的出现,人心这个阴汞,就要不即不离,是为“铅汞相投”的水火既济。靠的是真意这个黄婆,来完成阴阳媾和的合一,才是这句“降下重楼入中元”寓意的所指,靠的是修真者修持力去实现。所以,《悟真篇》又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做丹。《悟真篇》的这些源于内外丹术的金丹文化语言,寓意深刻。如果用海蟾翁针对平民百姓的的话来讲,就是“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善持真意、真心。因此,《打坐歌》的这句“丹田直至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是不能从字面的意思去揣测的,它是紧接着前文的“坎中一点往上翻”道理,用一种金丹语言,来讲解修真者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原理。这句“入中元”的道理,是金丹文化“温养还丹”过程中,当人体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时,修真者此时应该注意的是,切莫执迷其中,而要秉持从容中道的原则,去土釜封固养黄芽,以早日获得黍米玄珠的大药生。金丹铅汞与戊己,是破译内丹隐语的重点术语原文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译文阴阳相交、性命内外合一,是金丹的水火既济之功,是真正的铅汞相投,如果没有真意黄婆的调和作用,是不能成丹的。注解道家金丹文化的“铅汞”寓意及“戊己成丹”道理,是内丹学的核心术语。基本可以这样地认为,一个修真者对道家金丹“铅汞”和“戊己”概念理解的程度,决定修真的正邪与见地,能够明白铅汞的真实含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原理,也就明白了大半儿。所以,《打坐歌》的这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通篇文章最紧要之句。水火相济(资料图 图源网络)内丹术用外丹术的“铅汞”,这两种元素的化学反应,来预示金丹内炼的性命合一现象。元素铅与汞的化学反应,预示内丹黄婆的媾和作用。《悟真篇》说: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铅和汞,一为先天,一为后天。一为阳,一为阴。一为大,一为小。依赖黄婆的媾和作用,完成铅汞的阴阳合一。这就是《悟真篇》所解释的“遂使夫妻镇合欢”的寓意。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黄婆的含义,她是戊己的代号,是金丹文化的核心术语,是修真能否步入正道和误入邪道的判断标志。是《悟真篇》的“全凭戊己成功”修真至理。惜目前绝大多数养生类书,或标榜正宗传承的丹书,不知铅汞的寓意,千奇百怪地揣测金丹大道,出现各种臆说与妄为,成为近当代丹道最大的修真病患。铅与汞核心术语的妄猜,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甚至是知识群体,亦惑于道家炼金丹,走向他求的男女阴阳性命双修之邪歧的主要原因。道家金丹文化一阴一阳的铅汞,即是一性一命,一大一小。它是“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的阴阳二物。《悟真篇》“家家有”的家,在我国金丹文化史上,成为个别注解者妄猜为妻室,甚至成为邪恶之徒,籍口行另类男女双修的幌子。道家炼金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金丹文化的隐秘和寓意的深刻,直接影响大家阅读金丹原著的困难。但像《悟真篇》丹诗中的文意表达,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句“此般至宝家家有”后面,紧接着是“自是愚人识不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家家有,是一种定中生慧,只是愚人难以辨别的悟真。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虽推崇《悟真篇》的正统地位,可那些五花八门的丹书,竟然连《悟真篇序》明示的“不识沉浮,宁分主客”的道理糊涂至极,也是不知金丹的“铅汞”含义造成的。《打坐歌》这里强调的金丹戊己之功,也是源于道家传统文化的天干配五行、五方来的。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居于河图的中央,颜色属黄色,寓意为黄婆,故这句“若非戊己不成丹”是在强调炼性时,玄关窍开后,真意的重要调和作用。所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歌》中最重要的名言。大家修真若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拘泥于二流丹道的那些错误修法,绝对不会相信世上会有“男女双修”的所谓阴阳性命双修术的存在。对道家金丹文化“铅汞”的糊涂,出现了对整个金丹文化的迷失,但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那就是“水火既济”之功,才是金丹大道真正的铅汞。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原文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译文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释义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要弄清金丹名词术语(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打坐歌》这里开门见山地指出,内丹术的入手方法,是要从那种密密绵绵的调整呼吸,及结合凝神修出来的真意,这个正念来逐步实现的。

故我们的修真活动,是在那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按照祖师所教授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的修真入手方法,逐步实现“息乎其息”的“真息”状态,也就修出了“玄关”这个真消息。

本段所指的“一阴一阳鼎内煎”的“炉鼎”知识,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代表着先天的真意活动,才属于炉鼎范畴。

《道言浅近说》曰:“凡丹旨中有“先天” 字、“真”字、“元”字,皆是阴阳鼎中生出来的,皆是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就如混沌初开之诸圣真一般,以后看丹经,可类推矣。”

凡是丹书涉及到的“炉鼎”这些金丹名词术语,都是指的炼金丹的先天产物,而不是现代气功所指的意守腹部丹田部位的后天意识活动,而是特指的“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真意活动。

故丹书又称炉鼎为阴阳鼎,具有特定范围的特指意义,是要有真意、真息、真息的协同共生,具有一阴一阳的意识形态,跟日常生活中的静坐的心意行为不一样,这是大家阅读传统丹经,理解这首《打坐歌》首先需要明白的金丹文化常识。

内丹学性与命的不同属于炼丹的火候内容

原文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译文

内丹术入门打坐的方法,是“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参禅修真(《道情歌》)。每当开始打坐的时候,内心不得有丝毫忖度之心的存在,唯有一心一意地抱着内呼吸做工夫,这就是炼金丹开始的“炼性、修心”,这种心意的调整,靠个人的悟性去实现,也靠个人的禀赋去完成。

抱内呼吸做工夫(资料图 图源网络)那些充斥着各种期望、贪欲效验的打坐,哪怕是意守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者期望疾病早日康复的愿望,和去意想空无的念头,这样的意识存在,都是一种杂念。要想通过打坐获得玄关,就要依心而行,依息而行,顺其所欲,渐次导之,去炼其性,悟其真,逐渐降伏其心。一旦“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活子时出现,就是悟出来的性,修出来的命,故曰:性要悟,命要传。悟性靠自知,得命的方法赖师传。祖师告诉我们,炼性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要“以在身中之中,寻得那个不在身中之中”,这个“中”就是玄关,是获得了金丹修真的本命,即真意、真心、道心。打坐时要努力去破除我执,不断深入到虚空的“钻杳冥”境地,不断地排遣层出不穷的欲望,让正念呈现,只有这样去闭目观心,体察一灵独觉,才是实现真正的清静无为。这些修命的入手方法,是需要按照师传的步骤去修真的。提示性和命的概念,在内丹学来讲,是有层次之分的。狭义的讲,这里的性,是指刚刚入门修真的心意活动。这里的命,是指通过心意和呼吸的调整,在具体的修真过程中,所出现的“静中生慧,一意斡旋”的正念,即是内丹术小三候之“中候”的“玄关窍开”,这种修为境界,内丹学称之为得一的“命”,也叫真意、真心、活子时。火候(资料图 图源网络)火候是什么?悟元子说:“火候者,修炼之法程也。”火候的意思,是指内丹修炼的入手方法与步骤。张三丰先生的《炼丹火候说》,是专门讲炼金丹的入手方法的,是一篇著名的有关火候细微,心意运用的文章,这些师传修命之术,在祖师的《炼丹火候说》中,最为详明且备。坎卦的寓意与炼己持心的活子时原文百日内,见效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聘,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译文一个修真者,经过虔诚修炼,一般会在百日之内,万念俱寂之时,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就是张三丰先生所讲的玄关真消息。真意也叫黄婆,她的作用是从中调和阴阳,让性命合而为一。一旦性命合一,浑身上下自然有畅通舒服的感受,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快乐,这种喜乐他人怎么体会得到呢,就好比哑巴做美梦,想告诉他人,也说不出来啊。注解道家炼金丹出现玄关的真消息,刘海蟾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张三丰先生称之为“玄关窍开”,是祖师入手工夫“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后,不断的“钻杳冥”而出现的“不觉恍然阳生”,这个“阳生”,丹书又叫活子时,《打坐歌》形容为“坎中一点往上翻”。坎卦传统金丹文化是用《易经》的河图、洛书、八卦、配以五行、四象、五色、五方、龙虎、铅汞、水火以及干支等来阐释修真道理的。坎卦☵ 阴中藏阳,内丹学预示人的真心。钻杳冥而得玄关真消息,即是坎卦中隐藏的阳爻上翻。坎卦属水,其中的阳爻这一横,丹书又称之为壬水,即是指的先天的真心。依照自然界的水火属性,火是上焰的,水是下流的,火性浮上,水性沉下。金丹学运用这个自然现象,来比喻人心的真假,假心张狂如火上焰,真心隐藏如水下沉,故《悟真篇》说:“谁识沉浮定主宾?”意思就是,很多痴迷于二流丹法的人,谁又识别得了这个真心呢?明白“坎中一点往上翻”,就是“定主宾”的意思,是识得真假之心的主宾反复,即是金丹的还元返本。黄婆、婴儿、姹女,是内丹学入门阶段最基本的名词术语之一。源于河洛五方配五色的位置,古人认为:五行中央颜色属黄色,属于戊己中央土,是古人所说的大地黄土的颜色,古代媒婆有调和男女婚配的能力,故内丹学比喻真意为黄婆,来说明真意的作用,实际上都是古代文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比喻而已。婴儿和姹女,在内丹学分别是性命的代号,性命合一是靠真意这个黄婆的调和实现的,故《打坐歌》说:“黄婆其间为媒聘,婴儿姹女两团圆。”《悟真篇》也说“全凭戊己成功。”均是源于河洛文化的金丹语言。离不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资料图 图源网络)大家阅读传统丹书,是离不开这些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尤其是《易经》的河洛文化知识,它跟道家金丹文化是一双孪生姊妹,想读懂那些丹书,先从这些传统道家文化入手,因为道学家们是用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典故来写丹经的,虽比喻万象,但丹理则一。性命合一,修真的体会就来了,对身体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故《打坐歌》形容为:“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些现象,只可自知,是不可预贪效验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采药”之功原文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译文当真意出现,玄关显露,就要加紧采取先天灵药,神明默运,谨固牢藏,浑身上下气机活跃,舒适自在。注释修真者对于先天正念的初次显露,往往很容易犯一种错误,会因为有了一点小小的肉体反应,就以为修真成功而暗暗高兴,以为自己已经得一、得道了。这种窃喜的念头,对于修真来讲,其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之心,是一种杂念,将会阻碍修真的深入,迫使得之不易的玄关征兆迅速消失。修真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的称之为“旋得旋失”现象,是用以形容玄关显露快,消失也快。这种稍微用意执念,是修真的放纵之念,进一步的修真效果就没有了,玄关消失,铅汞不能相投,阴阳不能媾和,都是源于这种心意的变化。炼金丹的得玄关,是修真的主要关口,机动性很大,故丹书又称之为稍纵即逝的金丹活子时。《打坐歌》遵循往古丹经的习惯,为保持玄关显露之心,不至于纵意而旋得旋失,也用传统金丹文化的“采药”术语,来形容这个“旋得旋失”现象的解决方法。道家炼金丹,把修得的玄关,比喻为药材,目的也是为了把这个修真得一的心意运用的道理,方便讲出来。在深山修真的道士,大多也是一个高明的采药人,他们一面修真,一面采药以济世,并维持道士的基本生活。道家用这个日常的基本劳动,来预示炼金丹的基本原则,也是有一定的缘由的。采药人上山采药,必须按照不同的时节,药材生长的气候与环境情况,来决定药材的质地和最佳药性。道家用这个采药人采药的道理,来比喻炼金丹的修真得一,也是一种掌握季节采药的法则,叫炼金丹的“火候”,是最难知的金丹秘要。那么,这个采药之功,在金丹文化里面,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还是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解释的。《悟真篇》曰: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这里的“朱砂”和“黑铅”,是金丹文化源于外丹术的基本术语,是指炼金丹的药物——真假之心。纵使大家修真能够识别朱砂和黑铅的寓意,不明白火候的作用,这样的修真也是白忙乎。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其中的关键,大都是靠个人的修持力,才能保证修真不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很多人谈修真,连炼金丹的朱砂和黑铅的含义,还不知道呢。《悟真篇》用“修持力”这个概念,诠释了《至真诀》的“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金丹火候秘密,它是一种修真的善持,一种无心之心的真意。祖师《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烁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故这句“急下手,采先天”的含义,是祖师告诉我们采药的修持之功,是金丹文化的武火运用,是金丹文化进阳火、退阴符的意思。“灵药”一词,灵有变动、神奇之意,药有修补、治疗之功。称灵药为“一点”,是表达“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玄关显露。《打坐歌》的“透三关”,跟真意的运用密不可分。透,是透过、穿透的意思。形容修真的玄关透露时,人体所出现的种种征兆。道家金丹文化,将人体上中下,统称为“三关”。这里的“三关”,不是单指身体具体的某一个部位,更不是肉体里面的某一点或穴位。那种在肉体上去标注各种窍穴、关口,更有画图立像讲运气的作法,应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三关”之意的猜测而来的。如果金丹修真执泥于肉体的窍穴上去了,这种窍穴的描述,本身就会成为修真者预贪效验的一种诱因,即道家批评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的错误授受,往往误导修真者执迷不悟,堕入歧途,难以出现正念的玄关。金丹丹田的本义与气功丹田说的贻害原文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译文水火既济,温养还丹,出现气机上下升腾时,应一意斡旋,降下重楼,复归中宫土釜封固。注解道家金丹文化丹田一词的出现,在张三丰先生的文章中,已经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这跟道家金丹文化的立禅、行禅工夫的普世,有一定的联系。诸如形意拳、太极拳术等,这样的行禅工夫,对人体中位丹田的提出,或许有一定的关联。丹田的含义,就字面意思来理解,是能够孕育金丹的地方。这跟农民的稻田、麦田等词汇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丹田,即为修真者温养还丹的地方,这是金丹文化丹田的本义。丹田的含义跟农民的稻田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资料图 图源网络)丹田被广泛运用到健身武术、内家拳术、养生气功、中医保健学、武侠小说中,成为现代健身、养生学中,曝光率最高的道家文化名词。现代气功、武侠小说夸大了人体丹田的功能与作用,甚至有人称丹田为人体的发动机。乃至于这个源于道家金丹学的无形玄关窍、黄庭的代名词,完全失去了原始的本义。这样过度揣测,望文生义地将丹田有形化、具体化、神秘化,对金丹修真来讲,是一种羁绊。它往往会诱导修真者,产生寻找丹田具体位置的杂念,产生丹田神奇功效的预贪效验,产生修真本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杂念。因为对丹田的相化、功能化,则各种稀奇古怪念头的层出不穷,会致使修真者贪欲无穷,私心满怀,执迷其中,愈修愈执。金丹修真若出现丹田相化之住,修真者则不能生其心,有形有意的丹田,则成了修真的枷锁。道家金丹文化,对丹田的阐释,并不是指肉体的某一具体位置。祖师反复告诫大家;“执着己身不是道,离了己身事更糟。”虽修真是不离己身,但又不可执于己身,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从容中道。所谓“执着己身不是道”,拿那些炼丹田道法的危害来说,一般表现为修真者,因死守腹部丹田,出现遗精底漏的症状。或误以为意守头部的祖窍的上丹田,来当做高级气功的,又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的脑漏症状。所谓“离了己身事更糟”,其更大的危害是诸如那种离开肉体去寻找者,以服食日月之光,来采阴补阳,则往往面黄肌瘦,饥肠辘辘。或是那种男女阴阳双修者,妄以金丹阴阳栽接之道之名,以行苟且之事之实的邪道,不知祖师所言“延年药在身”的奥义。这些道家邪术的出现,大多跟他们对道家金丹文化丹田本义的认识与理解的糊涂有关。那么,道家又是怎么炼丹田的呢?人体究竟有没有具体的上中下丹田呢?这在祖师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解释了那些基本道理。他要求大家修真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即着相,无意求则落空”。告诉大家修真的关键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中道意义。更将丹田的位置,描述是:“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的淡淡有无间,不能有具体的部位和用心去守的执相行为。虽然修真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身体上的反应,但我们若执着、痴迷这些肉体上的反应,就是一种落入有的错误。故而内丹学的修真,到了这个阶段,有土釜封固之功,实质是强调的一种真意的善持活动,以走出执相的窠臼。一些道书将人体呼吸道的气管,称为十二重楼,痴迷于有一种气体,可以从督脉上升,再从任脉下降,经过气管、胸部、再到腹部丹田,所谓的真气如此前后循环一周,为周天功的降重楼。道家金丹文化跟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休戚相关,道家常常用中药采药、制药等这样的生动故事,来解释炼金丹的基本道理,这也包括运用道家外丹术的铅汞化学反应,做为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语言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内丹术,基本是借用早期道家外丹术炼丹的“铅汞”术语,来解释道家内丹术的炼养知识。如将用具有外黑内白的“铅”,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周易参同契》形容这个“真铅”是:“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故铅外黑,内含金华”;“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的“黑白相符”特征,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的道理。道家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也习惯用中药的一些特征,来形容一些基本道理。这里的中草药重楼,具有外黄内白的特征,《打坐歌》用中药材重楼,以预示人心的真意黄婆。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祖师的《大道歌》里面,他对重楼的含义,有很清楚的解释。他说:“从此三关一撞开,泥丸顶上转将来。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真奇哉。重楼即名绛宫室,一颗明珠永不离。”祖师说的这个重楼,是寓意道家的绛宫,而非人体的气管。道家称绛宫,也叫赤帝宫。绛为赤色,即为心宫,中医称为君主之宫。道家把绛宫室,比喻为重楼,预示的是一种修真状态——黄婆的媾和作用,故绛宫又叫黄庭宫。道家的修真,是一种从容中道的实践活动。祖师《炼丹火候说》开篇就批评道门修真,往往落入执着肉体“有”的窠臼,成为普遍的执着于丹田练气的孤阴现象。若是这种执着于胸背位置,所谓任督二脉的某种气血的升降,则这种心意运用,就成为道家批判的只会“弄识神”的阴而无阳了。金丹修真是玄关窍开后的善持过程,靠的是个人的修持力。金丹文化形容这种现象,就好比是用锅来烧水的一种自然现象,必需是水在上,火在下,才能把水烧开,叫做水火既济的生命逆修之功。反之,则为常道水火未济的生命顺生现象。所以,这种真意的善持情状,道家金丹文化,又比喻为“土釜”。因土的颜色为黄色,釜是用来烧水的锅,这个黄婆的媾和作用,就是土釜之功了。《打坐歌》前文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阴阳合一,靠的是“黄婆其间为媒聘”的这个真意。修真的玄关窍开,靠的是黄婆的调和能力。就好比烧水一样,要水上火下,才能将水烧开,故被称作土釜封固。所以《入药镜》才会这样说:“识沉浮,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来强调铅汞合一的重要性。我们再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悟真篇》曰: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悟真篇》的这首诗告诉我们,修真是一个阴阳合一的过程,当“坎中一点往上翻”的阳生时,是真铅的出现,人心这个阴汞,就要不即不离,是为“铅汞相投”的水火既济。靠的是真意这个黄婆,来完成阴阳媾和的合一,才是这句“降下重楼入中元”寓意的所指,靠的是修真者修持力去实现。所以,《悟真篇》又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做丹。《悟真篇》的这些源于内外丹术的金丹文化语言,寓意深刻。如果用海蟾翁针对平民百姓的的话来讲,就是“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善持真意、真心。因此,《打坐歌》的这句“丹田直至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是不能从字面的意思去揣测的,它是紧接着前文的“坎中一点往上翻”道理,用一种金丹语言,来讲解修真者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原理。这句“入中元”的道理,是金丹文化“温养还丹”过程中,当人体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时,修真者此时应该注意的是,切莫执迷其中,而要秉持从容中道的原则,去土釜封固养黄芽,以早日获得黍米玄珠的大药生。金丹铅汞与戊己,是破译内丹隐语的重点术语原文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译文阴阳相交、性命内外合一,是金丹的水火既济之功,是真正的铅汞相投,如果没有真意黄婆的调和作用,是不能成丹的。注解道家金丹文化的“铅汞”寓意及“戊己成丹”道理,是内丹学的核心术语。基本可以这样地认为,一个修真者对道家金丹“铅汞”和“戊己”概念理解的程度,决定修真的正邪与见地,能够明白铅汞的真实含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原理,也就明白了大半儿。所以,《打坐歌》的这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通篇文章最紧要之句。水火相济(资料图 图源网络)内丹术用外丹术的“铅汞”,这两种元素的化学反应,来预示金丹内炼的性命合一现象。元素铅与汞的化学反应,预示内丹黄婆的媾和作用。《悟真篇》说: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铅和汞,一为先天,一为后天。一为阳,一为阴。一为大,一为小。依赖黄婆的媾和作用,完成铅汞的阴阳合一。这就是《悟真篇》所解释的“遂使夫妻镇合欢”的寓意。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黄婆的含义,她是戊己的代号,是金丹文化的核心术语,是修真能否步入正道和误入邪道的判断标志。是《悟真篇》的“全凭戊己成功”修真至理。惜目前绝大多数养生类书,或标榜正宗传承的丹书,不知铅汞的寓意,千奇百怪地揣测金丹大道,出现各种臆说与妄为,成为近当代丹道最大的修真病患。铅与汞核心术语的妄猜,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甚至是知识群体,亦惑于道家炼金丹,走向他求的男女阴阳性命双修之邪歧的主要原因。道家金丹文化一阴一阳的铅汞,即是一性一命,一大一小。它是“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的阴阳二物。《悟真篇》“家家有”的家,在我国金丹文化史上,成为个别注解者妄猜为妻室,甚至成为邪恶之徒,籍口行另类男女双修的幌子。道家炼金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金丹文化的隐秘和寓意的深刻,直接影响大家阅读金丹原著的困难。但像《悟真篇》丹诗中的文意表达,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句“此般至宝家家有”后面,紧接着是“自是愚人识不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家家有,是一种定中生慧,只是愚人难以辨别的悟真。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虽推崇《悟真篇》的正统地位,可那些五花八门的丹书,竟然连《悟真篇序》明示的“不识沉浮,宁分主客”的道理糊涂至极,也是不知金丹的“铅汞”含义造成的。《打坐歌》这里强调的金丹戊己之功,也是源于道家传统文化的天干配五行、五方来的。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居于河图的中央,颜色属黄色,寓意为黄婆,故这句“若非戊己不成丹”是在强调炼性时,玄关窍开后,真意的重要调和作用。所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歌》中最重要的名言。大家修真若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拘泥于二流丹道的那些错误修法,绝对不会相信世上会有“男女双修”的所谓阴阳性命双修术的存在。对道家金丹文化“铅汞”的糊涂,出现了对整个金丹文化的迷失,但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那就是“水火既济”之功,才是金丹大道真正的铅汞。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原文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译文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释义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抱内呼吸做工夫(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些充斥着各种期望、贪欲效验的打坐,哪怕是意守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者期望疾病早日康复的愿望,和去意想空无的念头,这样的意识存在,都是一种杂念。

要想通过打坐获得玄关,就要依心而行,依息而行,顺其所欲,渐次导之,去炼其性,悟其真,逐渐降伏其心。

一旦“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活子时出现,就是悟出来的性,修出来的命,故曰:性要悟,命要传。悟性靠自知,得命的方法赖师传。

祖师告诉我们,炼性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要“以在身中之中,寻得那个不在身中之中”,这个“中”就是玄关,是获得了金丹修真的本命,即真意、真心、道心。

打坐时要努力去破除我执,不断深入到虚空的“钻杳冥”境地,不断地排遣层出不穷的欲望,让正念呈现,只有这样去闭目观心,体察一灵独觉,才是实现真正的清静无为。

这些修命的入手方法,是需要按照师传的步骤去修真的。

提示

性和命的概念,在内丹学来讲,是有层次之分的。狭义的讲,这里的性,是指刚刚入门修真的心意活动。这里的命,是指通过心意和呼吸的调整,在具体的修真过程中,所出现的“静中生慧,一意斡旋”的正念,即是内丹术小三候之“中候”的“玄关窍开”,这种修为境界,内丹学称之为得一的“命”,也叫真意、真心、活子时。

火候(资料图 图源网络)火候是什么?悟元子说:“火候者,修炼之法程也。”火候的意思,是指内丹修炼的入手方法与步骤。张三丰先生的《炼丹火候说》,是专门讲炼金丹的入手方法的,是一篇著名的有关火候细微,心意运用的文章,这些师传修命之术,在祖师的《炼丹火候说》中,最为详明且备。坎卦的寓意与炼己持心的活子时原文百日内,见效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聘,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译文一个修真者,经过虔诚修炼,一般会在百日之内,万念俱寂之时,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就是张三丰先生所讲的玄关真消息。真意也叫黄婆,她的作用是从中调和阴阳,让性命合而为一。一旦性命合一,浑身上下自然有畅通舒服的感受,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快乐,这种喜乐他人怎么体会得到呢,就好比哑巴做美梦,想告诉他人,也说不出来啊。注解道家炼金丹出现玄关的真消息,刘海蟾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张三丰先生称之为“玄关窍开”,是祖师入手工夫“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后,不断的“钻杳冥”而出现的“不觉恍然阳生”,这个“阳生”,丹书又叫活子时,《打坐歌》形容为“坎中一点往上翻”。坎卦传统金丹文化是用《易经》的河图、洛书、八卦、配以五行、四象、五色、五方、龙虎、铅汞、水火以及干支等来阐释修真道理的。坎卦☵ 阴中藏阳,内丹学预示人的真心。钻杳冥而得玄关真消息,即是坎卦中隐藏的阳爻上翻。坎卦属水,其中的阳爻这一横,丹书又称之为壬水,即是指的先天的真心。依照自然界的水火属性,火是上焰的,水是下流的,火性浮上,水性沉下。金丹学运用这个自然现象,来比喻人心的真假,假心张狂如火上焰,真心隐藏如水下沉,故《悟真篇》说:“谁识沉浮定主宾?”意思就是,很多痴迷于二流丹法的人,谁又识别得了这个真心呢?明白“坎中一点往上翻”,就是“定主宾”的意思,是识得真假之心的主宾反复,即是金丹的还元返本。黄婆、婴儿、姹女,是内丹学入门阶段最基本的名词术语之一。源于河洛五方配五色的位置,古人认为:五行中央颜色属黄色,属于戊己中央土,是古人所说的大地黄土的颜色,古代媒婆有调和男女婚配的能力,故内丹学比喻真意为黄婆,来说明真意的作用,实际上都是古代文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比喻而已。婴儿和姹女,在内丹学分别是性命的代号,性命合一是靠真意这个黄婆的调和实现的,故《打坐歌》说:“黄婆其间为媒聘,婴儿姹女两团圆。”《悟真篇》也说“全凭戊己成功。”均是源于河洛文化的金丹语言。离不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资料图 图源网络)大家阅读传统丹书,是离不开这些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尤其是《易经》的河洛文化知识,它跟道家金丹文化是一双孪生姊妹,想读懂那些丹书,先从这些传统道家文化入手,因为道学家们是用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典故来写丹经的,虽比喻万象,但丹理则一。性命合一,修真的体会就来了,对身体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故《打坐歌》形容为:“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些现象,只可自知,是不可预贪效验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采药”之功原文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译文当真意出现,玄关显露,就要加紧采取先天灵药,神明默运,谨固牢藏,浑身上下气机活跃,舒适自在。注释修真者对于先天正念的初次显露,往往很容易犯一种错误,会因为有了一点小小的肉体反应,就以为修真成功而暗暗高兴,以为自己已经得一、得道了。这种窃喜的念头,对于修真来讲,其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之心,是一种杂念,将会阻碍修真的深入,迫使得之不易的玄关征兆迅速消失。修真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的称之为“旋得旋失”现象,是用以形容玄关显露快,消失也快。这种稍微用意执念,是修真的放纵之念,进一步的修真效果就没有了,玄关消失,铅汞不能相投,阴阳不能媾和,都是源于这种心意的变化。炼金丹的得玄关,是修真的主要关口,机动性很大,故丹书又称之为稍纵即逝的金丹活子时。《打坐歌》遵循往古丹经的习惯,为保持玄关显露之心,不至于纵意而旋得旋失,也用传统金丹文化的“采药”术语,来形容这个“旋得旋失”现象的解决方法。道家炼金丹,把修得的玄关,比喻为药材,目的也是为了把这个修真得一的心意运用的道理,方便讲出来。在深山修真的道士,大多也是一个高明的采药人,他们一面修真,一面采药以济世,并维持道士的基本生活。道家用这个日常的基本劳动,来预示炼金丹的基本原则,也是有一定的缘由的。采药人上山采药,必须按照不同的时节,药材生长的气候与环境情况,来决定药材的质地和最佳药性。道家用这个采药人采药的道理,来比喻炼金丹的修真得一,也是一种掌握季节采药的法则,叫炼金丹的“火候”,是最难知的金丹秘要。那么,这个采药之功,在金丹文化里面,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还是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解释的。《悟真篇》曰: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这里的“朱砂”和“黑铅”,是金丹文化源于外丹术的基本术语,是指炼金丹的药物——真假之心。纵使大家修真能够识别朱砂和黑铅的寓意,不明白火候的作用,这样的修真也是白忙乎。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其中的关键,大都是靠个人的修持力,才能保证修真不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很多人谈修真,连炼金丹的朱砂和黑铅的含义,还不知道呢。《悟真篇》用“修持力”这个概念,诠释了《至真诀》的“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金丹火候秘密,它是一种修真的善持,一种无心之心的真意。祖师《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烁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故这句“急下手,采先天”的含义,是祖师告诉我们采药的修持之功,是金丹文化的武火运用,是金丹文化进阳火、退阴符的意思。“灵药”一词,灵有变动、神奇之意,药有修补、治疗之功。称灵药为“一点”,是表达“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玄关显露。《打坐歌》的“透三关”,跟真意的运用密不可分。透,是透过、穿透的意思。形容修真的玄关透露时,人体所出现的种种征兆。道家金丹文化,将人体上中下,统称为“三关”。这里的“三关”,不是单指身体具体的某一个部位,更不是肉体里面的某一点或穴位。那种在肉体上去标注各种窍穴、关口,更有画图立像讲运气的作法,应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三关”之意的猜测而来的。如果金丹修真执泥于肉体的窍穴上去了,这种窍穴的描述,本身就会成为修真者预贪效验的一种诱因,即道家批评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的错误授受,往往误导修真者执迷不悟,堕入歧途,难以出现正念的玄关。金丹丹田的本义与气功丹田说的贻害原文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译文水火既济,温养还丹,出现气机上下升腾时,应一意斡旋,降下重楼,复归中宫土釜封固。注解道家金丹文化丹田一词的出现,在张三丰先生的文章中,已经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这跟道家金丹文化的立禅、行禅工夫的普世,有一定的联系。诸如形意拳、太极拳术等,这样的行禅工夫,对人体中位丹田的提出,或许有一定的关联。丹田的含义,就字面意思来理解,是能够孕育金丹的地方。这跟农民的稻田、麦田等词汇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丹田,即为修真者温养还丹的地方,这是金丹文化丹田的本义。丹田的含义跟农民的稻田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资料图 图源网络)丹田被广泛运用到健身武术、内家拳术、养生气功、中医保健学、武侠小说中,成为现代健身、养生学中,曝光率最高的道家文化名词。现代气功、武侠小说夸大了人体丹田的功能与作用,甚至有人称丹田为人体的发动机。乃至于这个源于道家金丹学的无形玄关窍、黄庭的代名词,完全失去了原始的本义。这样过度揣测,望文生义地将丹田有形化、具体化、神秘化,对金丹修真来讲,是一种羁绊。它往往会诱导修真者,产生寻找丹田具体位置的杂念,产生丹田神奇功效的预贪效验,产生修真本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杂念。因为对丹田的相化、功能化,则各种稀奇古怪念头的层出不穷,会致使修真者贪欲无穷,私心满怀,执迷其中,愈修愈执。金丹修真若出现丹田相化之住,修真者则不能生其心,有形有意的丹田,则成了修真的枷锁。道家金丹文化,对丹田的阐释,并不是指肉体的某一具体位置。祖师反复告诫大家;“执着己身不是道,离了己身事更糟。”虽修真是不离己身,但又不可执于己身,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从容中道。所谓“执着己身不是道”,拿那些炼丹田道法的危害来说,一般表现为修真者,因死守腹部丹田,出现遗精底漏的症状。或误以为意守头部的祖窍的上丹田,来当做高级气功的,又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的脑漏症状。所谓“离了己身事更糟”,其更大的危害是诸如那种离开肉体去寻找者,以服食日月之光,来采阴补阳,则往往面黄肌瘦,饥肠辘辘。或是那种男女阴阳双修者,妄以金丹阴阳栽接之道之名,以行苟且之事之实的邪道,不知祖师所言“延年药在身”的奥义。这些道家邪术的出现,大多跟他们对道家金丹文化丹田本义的认识与理解的糊涂有关。那么,道家又是怎么炼丹田的呢?人体究竟有没有具体的上中下丹田呢?这在祖师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解释了那些基本道理。他要求大家修真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即着相,无意求则落空”。告诉大家修真的关键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中道意义。更将丹田的位置,描述是:“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的淡淡有无间,不能有具体的部位和用心去守的执相行为。虽然修真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身体上的反应,但我们若执着、痴迷这些肉体上的反应,就是一种落入有的错误。故而内丹学的修真,到了这个阶段,有土釜封固之功,实质是强调的一种真意的善持活动,以走出执相的窠臼。一些道书将人体呼吸道的气管,称为十二重楼,痴迷于有一种气体,可以从督脉上升,再从任脉下降,经过气管、胸部、再到腹部丹田,所谓的真气如此前后循环一周,为周天功的降重楼。道家金丹文化跟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休戚相关,道家常常用中药采药、制药等这样的生动故事,来解释炼金丹的基本道理,这也包括运用道家外丹术的铅汞化学反应,做为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语言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内丹术,基本是借用早期道家外丹术炼丹的“铅汞”术语,来解释道家内丹术的炼养知识。如将用具有外黑内白的“铅”,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周易参同契》形容这个“真铅”是:“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故铅外黑,内含金华”;“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的“黑白相符”特征,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的道理。道家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也习惯用中药的一些特征,来形容一些基本道理。这里的中草药重楼,具有外黄内白的特征,《打坐歌》用中药材重楼,以预示人心的真意黄婆。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祖师的《大道歌》里面,他对重楼的含义,有很清楚的解释。他说:“从此三关一撞开,泥丸顶上转将来。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真奇哉。重楼即名绛宫室,一颗明珠永不离。”祖师说的这个重楼,是寓意道家的绛宫,而非人体的气管。道家称绛宫,也叫赤帝宫。绛为赤色,即为心宫,中医称为君主之宫。道家把绛宫室,比喻为重楼,预示的是一种修真状态——黄婆的媾和作用,故绛宫又叫黄庭宫。道家的修真,是一种从容中道的实践活动。祖师《炼丹火候说》开篇就批评道门修真,往往落入执着肉体“有”的窠臼,成为普遍的执着于丹田练气的孤阴现象。若是这种执着于胸背位置,所谓任督二脉的某种气血的升降,则这种心意运用,就成为道家批判的只会“弄识神”的阴而无阳了。金丹修真是玄关窍开后的善持过程,靠的是个人的修持力。金丹文化形容这种现象,就好比是用锅来烧水的一种自然现象,必需是水在上,火在下,才能把水烧开,叫做水火既济的生命逆修之功。反之,则为常道水火未济的生命顺生现象。所以,这种真意的善持情状,道家金丹文化,又比喻为“土釜”。因土的颜色为黄色,釜是用来烧水的锅,这个黄婆的媾和作用,就是土釜之功了。《打坐歌》前文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阴阳合一,靠的是“黄婆其间为媒聘”的这个真意。修真的玄关窍开,靠的是黄婆的调和能力。就好比烧水一样,要水上火下,才能将水烧开,故被称作土釜封固。所以《入药镜》才会这样说:“识沉浮,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来强调铅汞合一的重要性。我们再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悟真篇》曰: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悟真篇》的这首诗告诉我们,修真是一个阴阳合一的过程,当“坎中一点往上翻”的阳生时,是真铅的出现,人心这个阴汞,就要不即不离,是为“铅汞相投”的水火既济。靠的是真意这个黄婆,来完成阴阳媾和的合一,才是这句“降下重楼入中元”寓意的所指,靠的是修真者修持力去实现。所以,《悟真篇》又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做丹。《悟真篇》的这些源于内外丹术的金丹文化语言,寓意深刻。如果用海蟾翁针对平民百姓的的话来讲,就是“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善持真意、真心。因此,《打坐歌》的这句“丹田直至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是不能从字面的意思去揣测的,它是紧接着前文的“坎中一点往上翻”道理,用一种金丹语言,来讲解修真者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原理。这句“入中元”的道理,是金丹文化“温养还丹”过程中,当人体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时,修真者此时应该注意的是,切莫执迷其中,而要秉持从容中道的原则,去土釜封固养黄芽,以早日获得黍米玄珠的大药生。金丹铅汞与戊己,是破译内丹隐语的重点术语原文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译文阴阳相交、性命内外合一,是金丹的水火既济之功,是真正的铅汞相投,如果没有真意黄婆的调和作用,是不能成丹的。注解道家金丹文化的“铅汞”寓意及“戊己成丹”道理,是内丹学的核心术语。基本可以这样地认为,一个修真者对道家金丹“铅汞”和“戊己”概念理解的程度,决定修真的正邪与见地,能够明白铅汞的真实含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原理,也就明白了大半儿。所以,《打坐歌》的这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通篇文章最紧要之句。水火相济(资料图 图源网络)内丹术用外丹术的“铅汞”,这两种元素的化学反应,来预示金丹内炼的性命合一现象。元素铅与汞的化学反应,预示内丹黄婆的媾和作用。《悟真篇》说: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铅和汞,一为先天,一为后天。一为阳,一为阴。一为大,一为小。依赖黄婆的媾和作用,完成铅汞的阴阳合一。这就是《悟真篇》所解释的“遂使夫妻镇合欢”的寓意。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黄婆的含义,她是戊己的代号,是金丹文化的核心术语,是修真能否步入正道和误入邪道的判断标志。是《悟真篇》的“全凭戊己成功”修真至理。惜目前绝大多数养生类书,或标榜正宗传承的丹书,不知铅汞的寓意,千奇百怪地揣测金丹大道,出现各种臆说与妄为,成为近当代丹道最大的修真病患。铅与汞核心术语的妄猜,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甚至是知识群体,亦惑于道家炼金丹,走向他求的男女阴阳性命双修之邪歧的主要原因。道家金丹文化一阴一阳的铅汞,即是一性一命,一大一小。它是“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的阴阳二物。《悟真篇》“家家有”的家,在我国金丹文化史上,成为个别注解者妄猜为妻室,甚至成为邪恶之徒,籍口行另类男女双修的幌子。道家炼金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金丹文化的隐秘和寓意的深刻,直接影响大家阅读金丹原著的困难。但像《悟真篇》丹诗中的文意表达,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句“此般至宝家家有”后面,紧接着是“自是愚人识不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家家有,是一种定中生慧,只是愚人难以辨别的悟真。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虽推崇《悟真篇》的正统地位,可那些五花八门的丹书,竟然连《悟真篇序》明示的“不识沉浮,宁分主客”的道理糊涂至极,也是不知金丹的“铅汞”含义造成的。《打坐歌》这里强调的金丹戊己之功,也是源于道家传统文化的天干配五行、五方来的。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居于河图的中央,颜色属黄色,寓意为黄婆,故这句“若非戊己不成丹”是在强调炼性时,玄关窍开后,真意的重要调和作用。所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歌》中最重要的名言。大家修真若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拘泥于二流丹道的那些错误修法,绝对不会相信世上会有“男女双修”的所谓阴阳性命双修术的存在。对道家金丹文化“铅汞”的糊涂,出现了对整个金丹文化的迷失,但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那就是“水火既济”之功,才是金丹大道真正的铅汞。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原文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译文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释义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火候(资料图 图源网络)

火候是什么?悟元子说:“火候者,修炼之法程也。”火候的意思,是指内丹修炼的入手方法与步骤。

张三丰先生的《炼丹火候说》,是专门讲炼金丹的入手方法的,是一篇著名的有关火候细微,心意运用的文章,这些师传修命之术,在祖师的《炼丹火候说》中,最为详明且备。

坎卦的寓意与炼己持心的活子时

原文

百日内,见效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聘,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译文

一个修真者,经过虔诚修炼,一般会在百日之内,万念俱寂之时,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就是张三丰先生所讲的玄关真消息。真意也叫黄婆,她的作用是从中调和阴阳,让性命合而为一。一旦性命合一,浑身上下自然有畅通舒服的感受,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快乐,这种喜乐他人怎么体会得到呢,就好比哑巴做美梦,想告诉他人,也说不出来啊。

注解

道家炼金丹出现玄关的真消息,刘海蟾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张三丰先生称之为“玄关窍开”,是祖师入手工夫“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后,不断的“钻杳冥”而出现的“不觉恍然阳生”,这个“阳生”,丹书又叫活子时,《打坐歌》形容为“坎中一点往上翻”。

坎卦传统金丹文化是用《易经》的河图、洛书、八卦、配以五行、四象、五色、五方、龙虎、铅汞、水火以及干支等来阐释修真道理的。坎卦☵ 阴中藏阳,内丹学预示人的真心。钻杳冥而得玄关真消息,即是坎卦中隐藏的阳爻上翻。坎卦属水,其中的阳爻这一横,丹书又称之为壬水,即是指的先天的真心。依照自然界的水火属性,火是上焰的,水是下流的,火性浮上,水性沉下。金丹学运用这个自然现象,来比喻人心的真假,假心张狂如火上焰,真心隐藏如水下沉,故《悟真篇》说:“谁识沉浮定主宾?”意思就是,很多痴迷于二流丹法的人,谁又识别得了这个真心呢?明白“坎中一点往上翻”,就是“定主宾”的意思,是识得真假之心的主宾反复,即是金丹的还元返本。黄婆、婴儿、姹女,是内丹学入门阶段最基本的名词术语之一。源于河洛五方配五色的位置,古人认为:五行中央颜色属黄色,属于戊己中央土,是古人所说的大地黄土的颜色,古代媒婆有调和男女婚配的能力,故内丹学比喻真意为黄婆,来说明真意的作用,实际上都是古代文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比喻而已。婴儿和姹女,在内丹学分别是性命的代号,性命合一是靠真意这个黄婆的调和实现的,故《打坐歌》说:“黄婆其间为媒聘,婴儿姹女两团圆。”《悟真篇》也说“全凭戊己成功。”均是源于河洛文化的金丹语言。离不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资料图 图源网络)大家阅读传统丹书,是离不开这些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尤其是《易经》的河洛文化知识,它跟道家金丹文化是一双孪生姊妹,想读懂那些丹书,先从这些传统道家文化入手,因为道学家们是用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典故来写丹经的,虽比喻万象,但丹理则一。性命合一,修真的体会就来了,对身体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故《打坐歌》形容为:“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些现象,只可自知,是不可预贪效验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采药”之功原文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译文当真意出现,玄关显露,就要加紧采取先天灵药,神明默运,谨固牢藏,浑身上下气机活跃,舒适自在。注释修真者对于先天正念的初次显露,往往很容易犯一种错误,会因为有了一点小小的肉体反应,就以为修真成功而暗暗高兴,以为自己已经得一、得道了。这种窃喜的念头,对于修真来讲,其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之心,是一种杂念,将会阻碍修真的深入,迫使得之不易的玄关征兆迅速消失。修真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的称之为“旋得旋失”现象,是用以形容玄关显露快,消失也快。这种稍微用意执念,是修真的放纵之念,进一步的修真效果就没有了,玄关消失,铅汞不能相投,阴阳不能媾和,都是源于这种心意的变化。炼金丹的得玄关,是修真的主要关口,机动性很大,故丹书又称之为稍纵即逝的金丹活子时。《打坐歌》遵循往古丹经的习惯,为保持玄关显露之心,不至于纵意而旋得旋失,也用传统金丹文化的“采药”术语,来形容这个“旋得旋失”现象的解决方法。道家炼金丹,把修得的玄关,比喻为药材,目的也是为了把这个修真得一的心意运用的道理,方便讲出来。在深山修真的道士,大多也是一个高明的采药人,他们一面修真,一面采药以济世,并维持道士的基本生活。道家用这个日常的基本劳动,来预示炼金丹的基本原则,也是有一定的缘由的。采药人上山采药,必须按照不同的时节,药材生长的气候与环境情况,来决定药材的质地和最佳药性。道家用这个采药人采药的道理,来比喻炼金丹的修真得一,也是一种掌握季节采药的法则,叫炼金丹的“火候”,是最难知的金丹秘要。那么,这个采药之功,在金丹文化里面,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还是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解释的。《悟真篇》曰: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这里的“朱砂”和“黑铅”,是金丹文化源于外丹术的基本术语,是指炼金丹的药物——真假之心。纵使大家修真能够识别朱砂和黑铅的寓意,不明白火候的作用,这样的修真也是白忙乎。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其中的关键,大都是靠个人的修持力,才能保证修真不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很多人谈修真,连炼金丹的朱砂和黑铅的含义,还不知道呢。《悟真篇》用“修持力”这个概念,诠释了《至真诀》的“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金丹火候秘密,它是一种修真的善持,一种无心之心的真意。祖师《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烁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故这句“急下手,采先天”的含义,是祖师告诉我们采药的修持之功,是金丹文化的武火运用,是金丹文化进阳火、退阴符的意思。“灵药”一词,灵有变动、神奇之意,药有修补、治疗之功。称灵药为“一点”,是表达“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玄关显露。《打坐歌》的“透三关”,跟真意的运用密不可分。透,是透过、穿透的意思。形容修真的玄关透露时,人体所出现的种种征兆。道家金丹文化,将人体上中下,统称为“三关”。这里的“三关”,不是单指身体具体的某一个部位,更不是肉体里面的某一点或穴位。那种在肉体上去标注各种窍穴、关口,更有画图立像讲运气的作法,应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三关”之意的猜测而来的。如果金丹修真执泥于肉体的窍穴上去了,这种窍穴的描述,本身就会成为修真者预贪效验的一种诱因,即道家批评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的错误授受,往往误导修真者执迷不悟,堕入歧途,难以出现正念的玄关。金丹丹田的本义与气功丹田说的贻害原文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译文水火既济,温养还丹,出现气机上下升腾时,应一意斡旋,降下重楼,复归中宫土釜封固。注解道家金丹文化丹田一词的出现,在张三丰先生的文章中,已经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这跟道家金丹文化的立禅、行禅工夫的普世,有一定的联系。诸如形意拳、太极拳术等,这样的行禅工夫,对人体中位丹田的提出,或许有一定的关联。丹田的含义,就字面意思来理解,是能够孕育金丹的地方。这跟农民的稻田、麦田等词汇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丹田,即为修真者温养还丹的地方,这是金丹文化丹田的本义。丹田的含义跟农民的稻田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资料图 图源网络)丹田被广泛运用到健身武术、内家拳术、养生气功、中医保健学、武侠小说中,成为现代健身、养生学中,曝光率最高的道家文化名词。现代气功、武侠小说夸大了人体丹田的功能与作用,甚至有人称丹田为人体的发动机。乃至于这个源于道家金丹学的无形玄关窍、黄庭的代名词,完全失去了原始的本义。这样过度揣测,望文生义地将丹田有形化、具体化、神秘化,对金丹修真来讲,是一种羁绊。它往往会诱导修真者,产生寻找丹田具体位置的杂念,产生丹田神奇功效的预贪效验,产生修真本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杂念。因为对丹田的相化、功能化,则各种稀奇古怪念头的层出不穷,会致使修真者贪欲无穷,私心满怀,执迷其中,愈修愈执。金丹修真若出现丹田相化之住,修真者则不能生其心,有形有意的丹田,则成了修真的枷锁。道家金丹文化,对丹田的阐释,并不是指肉体的某一具体位置。祖师反复告诫大家;“执着己身不是道,离了己身事更糟。”虽修真是不离己身,但又不可执于己身,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从容中道。所谓“执着己身不是道”,拿那些炼丹田道法的危害来说,一般表现为修真者,因死守腹部丹田,出现遗精底漏的症状。或误以为意守头部的祖窍的上丹田,来当做高级气功的,又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的脑漏症状。所谓“离了己身事更糟”,其更大的危害是诸如那种离开肉体去寻找者,以服食日月之光,来采阴补阳,则往往面黄肌瘦,饥肠辘辘。或是那种男女阴阳双修者,妄以金丹阴阳栽接之道之名,以行苟且之事之实的邪道,不知祖师所言“延年药在身”的奥义。这些道家邪术的出现,大多跟他们对道家金丹文化丹田本义的认识与理解的糊涂有关。那么,道家又是怎么炼丹田的呢?人体究竟有没有具体的上中下丹田呢?这在祖师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解释了那些基本道理。他要求大家修真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即着相,无意求则落空”。告诉大家修真的关键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中道意义。更将丹田的位置,描述是:“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的淡淡有无间,不能有具体的部位和用心去守的执相行为。虽然修真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身体上的反应,但我们若执着、痴迷这些肉体上的反应,就是一种落入有的错误。故而内丹学的修真,到了这个阶段,有土釜封固之功,实质是强调的一种真意的善持活动,以走出执相的窠臼。一些道书将人体呼吸道的气管,称为十二重楼,痴迷于有一种气体,可以从督脉上升,再从任脉下降,经过气管、胸部、再到腹部丹田,所谓的真气如此前后循环一周,为周天功的降重楼。道家金丹文化跟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休戚相关,道家常常用中药采药、制药等这样的生动故事,来解释炼金丹的基本道理,这也包括运用道家外丹术的铅汞化学反应,做为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语言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内丹术,基本是借用早期道家外丹术炼丹的“铅汞”术语,来解释道家内丹术的炼养知识。如将用具有外黑内白的“铅”,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周易参同契》形容这个“真铅”是:“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故铅外黑,内含金华”;“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的“黑白相符”特征,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的道理。道家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也习惯用中药的一些特征,来形容一些基本道理。这里的中草药重楼,具有外黄内白的特征,《打坐歌》用中药材重楼,以预示人心的真意黄婆。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祖师的《大道歌》里面,他对重楼的含义,有很清楚的解释。他说:“从此三关一撞开,泥丸顶上转将来。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真奇哉。重楼即名绛宫室,一颗明珠永不离。”祖师说的这个重楼,是寓意道家的绛宫,而非人体的气管。道家称绛宫,也叫赤帝宫。绛为赤色,即为心宫,中医称为君主之宫。道家把绛宫室,比喻为重楼,预示的是一种修真状态——黄婆的媾和作用,故绛宫又叫黄庭宫。道家的修真,是一种从容中道的实践活动。祖师《炼丹火候说》开篇就批评道门修真,往往落入执着肉体“有”的窠臼,成为普遍的执着于丹田练气的孤阴现象。若是这种执着于胸背位置,所谓任督二脉的某种气血的升降,则这种心意运用,就成为道家批判的只会“弄识神”的阴而无阳了。金丹修真是玄关窍开后的善持过程,靠的是个人的修持力。金丹文化形容这种现象,就好比是用锅来烧水的一种自然现象,必需是水在上,火在下,才能把水烧开,叫做水火既济的生命逆修之功。反之,则为常道水火未济的生命顺生现象。所以,这种真意的善持情状,道家金丹文化,又比喻为“土釜”。因土的颜色为黄色,釜是用来烧水的锅,这个黄婆的媾和作用,就是土釜之功了。《打坐歌》前文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阴阳合一,靠的是“黄婆其间为媒聘”的这个真意。修真的玄关窍开,靠的是黄婆的调和能力。就好比烧水一样,要水上火下,才能将水烧开,故被称作土釜封固。所以《入药镜》才会这样说:“识沉浮,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来强调铅汞合一的重要性。我们再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悟真篇》曰: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悟真篇》的这首诗告诉我们,修真是一个阴阳合一的过程,当“坎中一点往上翻”的阳生时,是真铅的出现,人心这个阴汞,就要不即不离,是为“铅汞相投”的水火既济。靠的是真意这个黄婆,来完成阴阳媾和的合一,才是这句“降下重楼入中元”寓意的所指,靠的是修真者修持力去实现。所以,《悟真篇》又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做丹。《悟真篇》的这些源于内外丹术的金丹文化语言,寓意深刻。如果用海蟾翁针对平民百姓的的话来讲,就是“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善持真意、真心。因此,《打坐歌》的这句“丹田直至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是不能从字面的意思去揣测的,它是紧接着前文的“坎中一点往上翻”道理,用一种金丹语言,来讲解修真者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原理。这句“入中元”的道理,是金丹文化“温养还丹”过程中,当人体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时,修真者此时应该注意的是,切莫执迷其中,而要秉持从容中道的原则,去土釜封固养黄芽,以早日获得黍米玄珠的大药生。金丹铅汞与戊己,是破译内丹隐语的重点术语原文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译文阴阳相交、性命内外合一,是金丹的水火既济之功,是真正的铅汞相投,如果没有真意黄婆的调和作用,是不能成丹的。注解道家金丹文化的“铅汞”寓意及“戊己成丹”道理,是内丹学的核心术语。基本可以这样地认为,一个修真者对道家金丹“铅汞”和“戊己”概念理解的程度,决定修真的正邪与见地,能够明白铅汞的真实含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原理,也就明白了大半儿。所以,《打坐歌》的这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通篇文章最紧要之句。水火相济(资料图 图源网络)内丹术用外丹术的“铅汞”,这两种元素的化学反应,来预示金丹内炼的性命合一现象。元素铅与汞的化学反应,预示内丹黄婆的媾和作用。《悟真篇》说: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铅和汞,一为先天,一为后天。一为阳,一为阴。一为大,一为小。依赖黄婆的媾和作用,完成铅汞的阴阳合一。这就是《悟真篇》所解释的“遂使夫妻镇合欢”的寓意。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黄婆的含义,她是戊己的代号,是金丹文化的核心术语,是修真能否步入正道和误入邪道的判断标志。是《悟真篇》的“全凭戊己成功”修真至理。惜目前绝大多数养生类书,或标榜正宗传承的丹书,不知铅汞的寓意,千奇百怪地揣测金丹大道,出现各种臆说与妄为,成为近当代丹道最大的修真病患。铅与汞核心术语的妄猜,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甚至是知识群体,亦惑于道家炼金丹,走向他求的男女阴阳性命双修之邪歧的主要原因。道家金丹文化一阴一阳的铅汞,即是一性一命,一大一小。它是“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的阴阳二物。《悟真篇》“家家有”的家,在我国金丹文化史上,成为个别注解者妄猜为妻室,甚至成为邪恶之徒,籍口行另类男女双修的幌子。道家炼金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金丹文化的隐秘和寓意的深刻,直接影响大家阅读金丹原著的困难。但像《悟真篇》丹诗中的文意表达,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句“此般至宝家家有”后面,紧接着是“自是愚人识不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家家有,是一种定中生慧,只是愚人难以辨别的悟真。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虽推崇《悟真篇》的正统地位,可那些五花八门的丹书,竟然连《悟真篇序》明示的“不识沉浮,宁分主客”的道理糊涂至极,也是不知金丹的“铅汞”含义造成的。《打坐歌》这里强调的金丹戊己之功,也是源于道家传统文化的天干配五行、五方来的。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居于河图的中央,颜色属黄色,寓意为黄婆,故这句“若非戊己不成丹”是在强调炼性时,玄关窍开后,真意的重要调和作用。所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歌》中最重要的名言。大家修真若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拘泥于二流丹道的那些错误修法,绝对不会相信世上会有“男女双修”的所谓阴阳性命双修术的存在。对道家金丹文化“铅汞”的糊涂,出现了对整个金丹文化的迷失,但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那就是“水火既济”之功,才是金丹大道真正的铅汞。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原文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译文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释义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坎卦

传统金丹文化是用《易经》的河图、洛书、八卦、配以五行、四象、五色、五方、龙虎、铅汞、水火以及干支等来阐释修真道理的。

坎卦☵ 阴中藏阳,内丹学预示人的真心。钻杳冥而得玄关真消息,即是坎卦中隐藏的阳爻上翻。坎卦属水,其中的阳爻这一横,丹书又称之为壬水,即是指的先天的真心。

依照自然界的水火属性,火是上焰的,水是下流的,火性浮上,水性沉下。金丹学运用这个自然现象,来比喻人心的真假,假心张狂如火上焰,真心隐藏如水下沉,故《悟真篇》说:“谁识沉浮定主宾?”意思就是,很多痴迷于二流丹法的人,谁又识别得了这个真心呢?明白“坎中一点往上翻”,就是“定主宾”的意思,是识得真假之心的主宾反复,即是金丹的还元返本。

黄婆、婴儿、姹女,是内丹学入门阶段最基本的名词术语之一。源于河洛五方配五色的位置,古人认为:五行中央颜色属黄色,属于戊己中央土,是古人所说的大地黄土的颜色,古代媒婆有调和男女婚配的能力,故内丹学比喻真意为黄婆,来说明真意的作用,实际上都是古代文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比喻而已。

婴儿和姹女,在内丹学分别是性命的代号,性命合一是靠真意这个黄婆的调和实现的,故《打坐歌》说:“黄婆其间为媒聘,婴儿姹女两团圆。”《悟真篇》也说“全凭戊己成功。”均是源于河洛文化的金丹语言。

离不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资料图 图源网络)大家阅读传统丹书,是离不开这些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尤其是《易经》的河洛文化知识,它跟道家金丹文化是一双孪生姊妹,想读懂那些丹书,先从这些传统道家文化入手,因为道学家们是用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典故来写丹经的,虽比喻万象,但丹理则一。性命合一,修真的体会就来了,对身体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故《打坐歌》形容为:“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些现象,只可自知,是不可预贪效验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采药”之功原文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译文当真意出现,玄关显露,就要加紧采取先天灵药,神明默运,谨固牢藏,浑身上下气机活跃,舒适自在。注释修真者对于先天正念的初次显露,往往很容易犯一种错误,会因为有了一点小小的肉体反应,就以为修真成功而暗暗高兴,以为自己已经得一、得道了。这种窃喜的念头,对于修真来讲,其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之心,是一种杂念,将会阻碍修真的深入,迫使得之不易的玄关征兆迅速消失。修真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的称之为“旋得旋失”现象,是用以形容玄关显露快,消失也快。这种稍微用意执念,是修真的放纵之念,进一步的修真效果就没有了,玄关消失,铅汞不能相投,阴阳不能媾和,都是源于这种心意的变化。炼金丹的得玄关,是修真的主要关口,机动性很大,故丹书又称之为稍纵即逝的金丹活子时。《打坐歌》遵循往古丹经的习惯,为保持玄关显露之心,不至于纵意而旋得旋失,也用传统金丹文化的“采药”术语,来形容这个“旋得旋失”现象的解决方法。道家炼金丹,把修得的玄关,比喻为药材,目的也是为了把这个修真得一的心意运用的道理,方便讲出来。在深山修真的道士,大多也是一个高明的采药人,他们一面修真,一面采药以济世,并维持道士的基本生活。道家用这个日常的基本劳动,来预示炼金丹的基本原则,也是有一定的缘由的。采药人上山采药,必须按照不同的时节,药材生长的气候与环境情况,来决定药材的质地和最佳药性。道家用这个采药人采药的道理,来比喻炼金丹的修真得一,也是一种掌握季节采药的法则,叫炼金丹的“火候”,是最难知的金丹秘要。那么,这个采药之功,在金丹文化里面,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还是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解释的。《悟真篇》曰: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这里的“朱砂”和“黑铅”,是金丹文化源于外丹术的基本术语,是指炼金丹的药物——真假之心。纵使大家修真能够识别朱砂和黑铅的寓意,不明白火候的作用,这样的修真也是白忙乎。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其中的关键,大都是靠个人的修持力,才能保证修真不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很多人谈修真,连炼金丹的朱砂和黑铅的含义,还不知道呢。《悟真篇》用“修持力”这个概念,诠释了《至真诀》的“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金丹火候秘密,它是一种修真的善持,一种无心之心的真意。祖师《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烁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故这句“急下手,采先天”的含义,是祖师告诉我们采药的修持之功,是金丹文化的武火运用,是金丹文化进阳火、退阴符的意思。“灵药”一词,灵有变动、神奇之意,药有修补、治疗之功。称灵药为“一点”,是表达“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玄关显露。《打坐歌》的“透三关”,跟真意的运用密不可分。透,是透过、穿透的意思。形容修真的玄关透露时,人体所出现的种种征兆。道家金丹文化,将人体上中下,统称为“三关”。这里的“三关”,不是单指身体具体的某一个部位,更不是肉体里面的某一点或穴位。那种在肉体上去标注各种窍穴、关口,更有画图立像讲运气的作法,应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三关”之意的猜测而来的。如果金丹修真执泥于肉体的窍穴上去了,这种窍穴的描述,本身就会成为修真者预贪效验的一种诱因,即道家批评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的错误授受,往往误导修真者执迷不悟,堕入歧途,难以出现正念的玄关。金丹丹田的本义与气功丹田说的贻害原文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译文水火既济,温养还丹,出现气机上下升腾时,应一意斡旋,降下重楼,复归中宫土釜封固。注解道家金丹文化丹田一词的出现,在张三丰先生的文章中,已经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这跟道家金丹文化的立禅、行禅工夫的普世,有一定的联系。诸如形意拳、太极拳术等,这样的行禅工夫,对人体中位丹田的提出,或许有一定的关联。丹田的含义,就字面意思来理解,是能够孕育金丹的地方。这跟农民的稻田、麦田等词汇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丹田,即为修真者温养还丹的地方,这是金丹文化丹田的本义。丹田的含义跟农民的稻田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资料图 图源网络)丹田被广泛运用到健身武术、内家拳术、养生气功、中医保健学、武侠小说中,成为现代健身、养生学中,曝光率最高的道家文化名词。现代气功、武侠小说夸大了人体丹田的功能与作用,甚至有人称丹田为人体的发动机。乃至于这个源于道家金丹学的无形玄关窍、黄庭的代名词,完全失去了原始的本义。这样过度揣测,望文生义地将丹田有形化、具体化、神秘化,对金丹修真来讲,是一种羁绊。它往往会诱导修真者,产生寻找丹田具体位置的杂念,产生丹田神奇功效的预贪效验,产生修真本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杂念。因为对丹田的相化、功能化,则各种稀奇古怪念头的层出不穷,会致使修真者贪欲无穷,私心满怀,执迷其中,愈修愈执。金丹修真若出现丹田相化之住,修真者则不能生其心,有形有意的丹田,则成了修真的枷锁。道家金丹文化,对丹田的阐释,并不是指肉体的某一具体位置。祖师反复告诫大家;“执着己身不是道,离了己身事更糟。”虽修真是不离己身,但又不可执于己身,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从容中道。所谓“执着己身不是道”,拿那些炼丹田道法的危害来说,一般表现为修真者,因死守腹部丹田,出现遗精底漏的症状。或误以为意守头部的祖窍的上丹田,来当做高级气功的,又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的脑漏症状。所谓“离了己身事更糟”,其更大的危害是诸如那种离开肉体去寻找者,以服食日月之光,来采阴补阳,则往往面黄肌瘦,饥肠辘辘。或是那种男女阴阳双修者,妄以金丹阴阳栽接之道之名,以行苟且之事之实的邪道,不知祖师所言“延年药在身”的奥义。这些道家邪术的出现,大多跟他们对道家金丹文化丹田本义的认识与理解的糊涂有关。那么,道家又是怎么炼丹田的呢?人体究竟有没有具体的上中下丹田呢?这在祖师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解释了那些基本道理。他要求大家修真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即着相,无意求则落空”。告诉大家修真的关键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中道意义。更将丹田的位置,描述是:“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的淡淡有无间,不能有具体的部位和用心去守的执相行为。虽然修真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身体上的反应,但我们若执着、痴迷这些肉体上的反应,就是一种落入有的错误。故而内丹学的修真,到了这个阶段,有土釜封固之功,实质是强调的一种真意的善持活动,以走出执相的窠臼。一些道书将人体呼吸道的气管,称为十二重楼,痴迷于有一种气体,可以从督脉上升,再从任脉下降,经过气管、胸部、再到腹部丹田,所谓的真气如此前后循环一周,为周天功的降重楼。道家金丹文化跟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休戚相关,道家常常用中药采药、制药等这样的生动故事,来解释炼金丹的基本道理,这也包括运用道家外丹术的铅汞化学反应,做为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语言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内丹术,基本是借用早期道家外丹术炼丹的“铅汞”术语,来解释道家内丹术的炼养知识。如将用具有外黑内白的“铅”,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周易参同契》形容这个“真铅”是:“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故铅外黑,内含金华”;“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的“黑白相符”特征,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的道理。道家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也习惯用中药的一些特征,来形容一些基本道理。这里的中草药重楼,具有外黄内白的特征,《打坐歌》用中药材重楼,以预示人心的真意黄婆。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祖师的《大道歌》里面,他对重楼的含义,有很清楚的解释。他说:“从此三关一撞开,泥丸顶上转将来。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真奇哉。重楼即名绛宫室,一颗明珠永不离。”祖师说的这个重楼,是寓意道家的绛宫,而非人体的气管。道家称绛宫,也叫赤帝宫。绛为赤色,即为心宫,中医称为君主之宫。道家把绛宫室,比喻为重楼,预示的是一种修真状态——黄婆的媾和作用,故绛宫又叫黄庭宫。道家的修真,是一种从容中道的实践活动。祖师《炼丹火候说》开篇就批评道门修真,往往落入执着肉体“有”的窠臼,成为普遍的执着于丹田练气的孤阴现象。若是这种执着于胸背位置,所谓任督二脉的某种气血的升降,则这种心意运用,就成为道家批判的只会“弄识神”的阴而无阳了。金丹修真是玄关窍开后的善持过程,靠的是个人的修持力。金丹文化形容这种现象,就好比是用锅来烧水的一种自然现象,必需是水在上,火在下,才能把水烧开,叫做水火既济的生命逆修之功。反之,则为常道水火未济的生命顺生现象。所以,这种真意的善持情状,道家金丹文化,又比喻为“土釜”。因土的颜色为黄色,釜是用来烧水的锅,这个黄婆的媾和作用,就是土釜之功了。《打坐歌》前文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阴阳合一,靠的是“黄婆其间为媒聘”的这个真意。修真的玄关窍开,靠的是黄婆的调和能力。就好比烧水一样,要水上火下,才能将水烧开,故被称作土釜封固。所以《入药镜》才会这样说:“识沉浮,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来强调铅汞合一的重要性。我们再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悟真篇》曰: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悟真篇》的这首诗告诉我们,修真是一个阴阳合一的过程,当“坎中一点往上翻”的阳生时,是真铅的出现,人心这个阴汞,就要不即不离,是为“铅汞相投”的水火既济。靠的是真意这个黄婆,来完成阴阳媾和的合一,才是这句“降下重楼入中元”寓意的所指,靠的是修真者修持力去实现。所以,《悟真篇》又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做丹。《悟真篇》的这些源于内外丹术的金丹文化语言,寓意深刻。如果用海蟾翁针对平民百姓的的话来讲,就是“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善持真意、真心。因此,《打坐歌》的这句“丹田直至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是不能从字面的意思去揣测的,它是紧接着前文的“坎中一点往上翻”道理,用一种金丹语言,来讲解修真者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原理。这句“入中元”的道理,是金丹文化“温养还丹”过程中,当人体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时,修真者此时应该注意的是,切莫执迷其中,而要秉持从容中道的原则,去土釜封固养黄芽,以早日获得黍米玄珠的大药生。金丹铅汞与戊己,是破译内丹隐语的重点术语原文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译文阴阳相交、性命内外合一,是金丹的水火既济之功,是真正的铅汞相投,如果没有真意黄婆的调和作用,是不能成丹的。注解道家金丹文化的“铅汞”寓意及“戊己成丹”道理,是内丹学的核心术语。基本可以这样地认为,一个修真者对道家金丹“铅汞”和“戊己”概念理解的程度,决定修真的正邪与见地,能够明白铅汞的真实含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原理,也就明白了大半儿。所以,《打坐歌》的这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通篇文章最紧要之句。水火相济(资料图 图源网络)内丹术用外丹术的“铅汞”,这两种元素的化学反应,来预示金丹内炼的性命合一现象。元素铅与汞的化学反应,预示内丹黄婆的媾和作用。《悟真篇》说: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铅和汞,一为先天,一为后天。一为阳,一为阴。一为大,一为小。依赖黄婆的媾和作用,完成铅汞的阴阳合一。这就是《悟真篇》所解释的“遂使夫妻镇合欢”的寓意。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黄婆的含义,她是戊己的代号,是金丹文化的核心术语,是修真能否步入正道和误入邪道的判断标志。是《悟真篇》的“全凭戊己成功”修真至理。惜目前绝大多数养生类书,或标榜正宗传承的丹书,不知铅汞的寓意,千奇百怪地揣测金丹大道,出现各种臆说与妄为,成为近当代丹道最大的修真病患。铅与汞核心术语的妄猜,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甚至是知识群体,亦惑于道家炼金丹,走向他求的男女阴阳性命双修之邪歧的主要原因。道家金丹文化一阴一阳的铅汞,即是一性一命,一大一小。它是“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的阴阳二物。《悟真篇》“家家有”的家,在我国金丹文化史上,成为个别注解者妄猜为妻室,甚至成为邪恶之徒,籍口行另类男女双修的幌子。道家炼金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金丹文化的隐秘和寓意的深刻,直接影响大家阅读金丹原著的困难。但像《悟真篇》丹诗中的文意表达,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句“此般至宝家家有”后面,紧接着是“自是愚人识不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家家有,是一种定中生慧,只是愚人难以辨别的悟真。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虽推崇《悟真篇》的正统地位,可那些五花八门的丹书,竟然连《悟真篇序》明示的“不识沉浮,宁分主客”的道理糊涂至极,也是不知金丹的“铅汞”含义造成的。《打坐歌》这里强调的金丹戊己之功,也是源于道家传统文化的天干配五行、五方来的。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居于河图的中央,颜色属黄色,寓意为黄婆,故这句“若非戊己不成丹”是在强调炼性时,玄关窍开后,真意的重要调和作用。所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歌》中最重要的名言。大家修真若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拘泥于二流丹道的那些错误修法,绝对不会相信世上会有“男女双修”的所谓阴阳性命双修术的存在。对道家金丹文化“铅汞”的糊涂,出现了对整个金丹文化的迷失,但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那就是“水火既济”之功,才是金丹大道真正的铅汞。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原文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译文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释义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离不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家阅读传统丹书,是离不开这些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尤其是《易经》的河洛文化知识,它跟道家金丹文化是一双孪生姊妹,想读懂那些丹书,先从这些传统道家文化入手,因为道学家们是用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典故来写丹经的,虽比喻万象,但丹理则一。

性命合一,修真的体会就来了,对身体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故《打坐歌》形容为:“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些现象,只可自知,是不可预贪效验的。

道家炼金丹的秘密——“采药”之功

原文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译文

当真意出现,玄关显露,就要加紧采取先天灵药,神明默运,谨固牢藏,浑身上下气机活跃,舒适自在。

注释

修真者对于先天正念的初次显露,往往很容易犯一种错误,会因为有了一点小小的肉体反应,就以为修真成功而暗暗高兴,以为自己已经得一、得道了。

这种窃喜的念头,对于修真来讲,其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之心,是一种杂念,将会阻碍修真的深入,迫使得之不易的玄关征兆迅速消失。

修真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的称之为“旋得旋失”现象,是用以形容玄关显露快,消失也快。这种稍微用意执念,是修真的放纵之念,进一步的修真效果就没有了,玄关消失,铅汞不能相投,阴阳不能媾和,都是源于这种心意的变化。炼金丹的得玄关,是修真的主要关口,机动性很大,故丹书又称之为稍纵即逝的金丹活子时。《打坐歌》遵循往古丹经的习惯,为保持玄关显露之心,不至于纵意而旋得旋失,也用传统金丹文化的“采药”术语,来形容这个“旋得旋失”现象的解决方法。道家炼金丹,把修得的玄关,比喻为药材,目的也是为了把这个修真得一的心意运用的道理,方便讲出来。在深山修真的道士,大多也是一个高明的采药人,他们一面修真,一面采药以济世,并维持道士的基本生活。道家用这个日常的基本劳动,来预示炼金丹的基本原则,也是有一定的缘由的。采药人上山采药,必须按照不同的时节,药材生长的气候与环境情况,来决定药材的质地和最佳药性。道家用这个采药人采药的道理,来比喻炼金丹的修真得一,也是一种掌握季节采药的法则,叫炼金丹的“火候”,是最难知的金丹秘要。那么,这个采药之功,在金丹文化里面,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还是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解释的。《悟真篇》曰: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这里的“朱砂”和“黑铅”,是金丹文化源于外丹术的基本术语,是指炼金丹的药物——真假之心。纵使大家修真能够识别朱砂和黑铅的寓意,不明白火候的作用,这样的修真也是白忙乎。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其中的关键,大都是靠个人的修持力,才能保证修真不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很多人谈修真,连炼金丹的朱砂和黑铅的含义,还不知道呢。《悟真篇》用“修持力”这个概念,诠释了《至真诀》的“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金丹火候秘密,它是一种修真的善持,一种无心之心的真意。祖师《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烁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故这句“急下手,采先天”的含义,是祖师告诉我们采药的修持之功,是金丹文化的武火运用,是金丹文化进阳火、退阴符的意思。“灵药”一词,灵有变动、神奇之意,药有修补、治疗之功。称灵药为“一点”,是表达“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玄关显露。《打坐歌》的“透三关”,跟真意的运用密不可分。透,是透过、穿透的意思。形容修真的玄关透露时,人体所出现的种种征兆。道家金丹文化,将人体上中下,统称为“三关”。这里的“三关”,不是单指身体具体的某一个部位,更不是肉体里面的某一点或穴位。那种在肉体上去标注各种窍穴、关口,更有画图立像讲运气的作法,应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三关”之意的猜测而来的。如果金丹修真执泥于肉体的窍穴上去了,这种窍穴的描述,本身就会成为修真者预贪效验的一种诱因,即道家批评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的错误授受,往往误导修真者执迷不悟,堕入歧途,难以出现正念的玄关。金丹丹田的本义与气功丹田说的贻害原文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译文水火既济,温养还丹,出现气机上下升腾时,应一意斡旋,降下重楼,复归中宫土釜封固。注解道家金丹文化丹田一词的出现,在张三丰先生的文章中,已经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这跟道家金丹文化的立禅、行禅工夫的普世,有一定的联系。诸如形意拳、太极拳术等,这样的行禅工夫,对人体中位丹田的提出,或许有一定的关联。丹田的含义,就字面意思来理解,是能够孕育金丹的地方。这跟农民的稻田、麦田等词汇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丹田,即为修真者温养还丹的地方,这是金丹文化丹田的本义。丹田的含义跟农民的稻田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资料图 图源网络)丹田被广泛运用到健身武术、内家拳术、养生气功、中医保健学、武侠小说中,成为现代健身、养生学中,曝光率最高的道家文化名词。现代气功、武侠小说夸大了人体丹田的功能与作用,甚至有人称丹田为人体的发动机。乃至于这个源于道家金丹学的无形玄关窍、黄庭的代名词,完全失去了原始的本义。这样过度揣测,望文生义地将丹田有形化、具体化、神秘化,对金丹修真来讲,是一种羁绊。它往往会诱导修真者,产生寻找丹田具体位置的杂念,产生丹田神奇功效的预贪效验,产生修真本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杂念。因为对丹田的相化、功能化,则各种稀奇古怪念头的层出不穷,会致使修真者贪欲无穷,私心满怀,执迷其中,愈修愈执。金丹修真若出现丹田相化之住,修真者则不能生其心,有形有意的丹田,则成了修真的枷锁。道家金丹文化,对丹田的阐释,并不是指肉体的某一具体位置。祖师反复告诫大家;“执着己身不是道,离了己身事更糟。”虽修真是不离己身,但又不可执于己身,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从容中道。所谓“执着己身不是道”,拿那些炼丹田道法的危害来说,一般表现为修真者,因死守腹部丹田,出现遗精底漏的症状。或误以为意守头部的祖窍的上丹田,来当做高级气功的,又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的脑漏症状。所谓“离了己身事更糟”,其更大的危害是诸如那种离开肉体去寻找者,以服食日月之光,来采阴补阳,则往往面黄肌瘦,饥肠辘辘。或是那种男女阴阳双修者,妄以金丹阴阳栽接之道之名,以行苟且之事之实的邪道,不知祖师所言“延年药在身”的奥义。这些道家邪术的出现,大多跟他们对道家金丹文化丹田本义的认识与理解的糊涂有关。那么,道家又是怎么炼丹田的呢?人体究竟有没有具体的上中下丹田呢?这在祖师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解释了那些基本道理。他要求大家修真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即着相,无意求则落空”。告诉大家修真的关键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中道意义。更将丹田的位置,描述是:“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的淡淡有无间,不能有具体的部位和用心去守的执相行为。虽然修真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身体上的反应,但我们若执着、痴迷这些肉体上的反应,就是一种落入有的错误。故而内丹学的修真,到了这个阶段,有土釜封固之功,实质是强调的一种真意的善持活动,以走出执相的窠臼。一些道书将人体呼吸道的气管,称为十二重楼,痴迷于有一种气体,可以从督脉上升,再从任脉下降,经过气管、胸部、再到腹部丹田,所谓的真气如此前后循环一周,为周天功的降重楼。道家金丹文化跟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休戚相关,道家常常用中药采药、制药等这样的生动故事,来解释炼金丹的基本道理,这也包括运用道家外丹术的铅汞化学反应,做为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语言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内丹术,基本是借用早期道家外丹术炼丹的“铅汞”术语,来解释道家内丹术的炼养知识。如将用具有外黑内白的“铅”,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周易参同契》形容这个“真铅”是:“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故铅外黑,内含金华”;“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的“黑白相符”特征,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的道理。道家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也习惯用中药的一些特征,来形容一些基本道理。这里的中草药重楼,具有外黄内白的特征,《打坐歌》用中药材重楼,以预示人心的真意黄婆。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祖师的《大道歌》里面,他对重楼的含义,有很清楚的解释。他说:“从此三关一撞开,泥丸顶上转将来。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真奇哉。重楼即名绛宫室,一颗明珠永不离。”祖师说的这个重楼,是寓意道家的绛宫,而非人体的气管。道家称绛宫,也叫赤帝宫。绛为赤色,即为心宫,中医称为君主之宫。道家把绛宫室,比喻为重楼,预示的是一种修真状态——黄婆的媾和作用,故绛宫又叫黄庭宫。道家的修真,是一种从容中道的实践活动。祖师《炼丹火候说》开篇就批评道门修真,往往落入执着肉体“有”的窠臼,成为普遍的执着于丹田练气的孤阴现象。若是这种执着于胸背位置,所谓任督二脉的某种气血的升降,则这种心意运用,就成为道家批判的只会“弄识神”的阴而无阳了。金丹修真是玄关窍开后的善持过程,靠的是个人的修持力。金丹文化形容这种现象,就好比是用锅来烧水的一种自然现象,必需是水在上,火在下,才能把水烧开,叫做水火既济的生命逆修之功。反之,则为常道水火未济的生命顺生现象。所以,这种真意的善持情状,道家金丹文化,又比喻为“土釜”。因土的颜色为黄色,釜是用来烧水的锅,这个黄婆的媾和作用,就是土釜之功了。《打坐歌》前文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阴阳合一,靠的是“黄婆其间为媒聘”的这个真意。修真的玄关窍开,靠的是黄婆的调和能力。就好比烧水一样,要水上火下,才能将水烧开,故被称作土釜封固。所以《入药镜》才会这样说:“识沉浮,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来强调铅汞合一的重要性。我们再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悟真篇》曰: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悟真篇》的这首诗告诉我们,修真是一个阴阳合一的过程,当“坎中一点往上翻”的阳生时,是真铅的出现,人心这个阴汞,就要不即不离,是为“铅汞相投”的水火既济。靠的是真意这个黄婆,来完成阴阳媾和的合一,才是这句“降下重楼入中元”寓意的所指,靠的是修真者修持力去实现。所以,《悟真篇》又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做丹。《悟真篇》的这些源于内外丹术的金丹文化语言,寓意深刻。如果用海蟾翁针对平民百姓的的话来讲,就是“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善持真意、真心。因此,《打坐歌》的这句“丹田直至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是不能从字面的意思去揣测的,它是紧接着前文的“坎中一点往上翻”道理,用一种金丹语言,来讲解修真者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原理。这句“入中元”的道理,是金丹文化“温养还丹”过程中,当人体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时,修真者此时应该注意的是,切莫执迷其中,而要秉持从容中道的原则,去土釜封固养黄芽,以早日获得黍米玄珠的大药生。金丹铅汞与戊己,是破译内丹隐语的重点术语原文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译文阴阳相交、性命内外合一,是金丹的水火既济之功,是真正的铅汞相投,如果没有真意黄婆的调和作用,是不能成丹的。注解道家金丹文化的“铅汞”寓意及“戊己成丹”道理,是内丹学的核心术语。基本可以这样地认为,一个修真者对道家金丹“铅汞”和“戊己”概念理解的程度,决定修真的正邪与见地,能够明白铅汞的真实含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原理,也就明白了大半儿。所以,《打坐歌》的这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通篇文章最紧要之句。水火相济(资料图 图源网络)内丹术用外丹术的“铅汞”,这两种元素的化学反应,来预示金丹内炼的性命合一现象。元素铅与汞的化学反应,预示内丹黄婆的媾和作用。《悟真篇》说: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铅和汞,一为先天,一为后天。一为阳,一为阴。一为大,一为小。依赖黄婆的媾和作用,完成铅汞的阴阳合一。这就是《悟真篇》所解释的“遂使夫妻镇合欢”的寓意。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黄婆的含义,她是戊己的代号,是金丹文化的核心术语,是修真能否步入正道和误入邪道的判断标志。是《悟真篇》的“全凭戊己成功”修真至理。惜目前绝大多数养生类书,或标榜正宗传承的丹书,不知铅汞的寓意,千奇百怪地揣测金丹大道,出现各种臆说与妄为,成为近当代丹道最大的修真病患。铅与汞核心术语的妄猜,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甚至是知识群体,亦惑于道家炼金丹,走向他求的男女阴阳性命双修之邪歧的主要原因。道家金丹文化一阴一阳的铅汞,即是一性一命,一大一小。它是“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的阴阳二物。《悟真篇》“家家有”的家,在我国金丹文化史上,成为个别注解者妄猜为妻室,甚至成为邪恶之徒,籍口行另类男女双修的幌子。道家炼金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金丹文化的隐秘和寓意的深刻,直接影响大家阅读金丹原著的困难。但像《悟真篇》丹诗中的文意表达,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句“此般至宝家家有”后面,紧接着是“自是愚人识不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家家有,是一种定中生慧,只是愚人难以辨别的悟真。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虽推崇《悟真篇》的正统地位,可那些五花八门的丹书,竟然连《悟真篇序》明示的“不识沉浮,宁分主客”的道理糊涂至极,也是不知金丹的“铅汞”含义造成的。《打坐歌》这里强调的金丹戊己之功,也是源于道家传统文化的天干配五行、五方来的。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居于河图的中央,颜色属黄色,寓意为黄婆,故这句“若非戊己不成丹”是在强调炼性时,玄关窍开后,真意的重要调和作用。所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歌》中最重要的名言。大家修真若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拘泥于二流丹道的那些错误修法,绝对不会相信世上会有“男女双修”的所谓阴阳性命双修术的存在。对道家金丹文化“铅汞”的糊涂,出现了对整个金丹文化的迷失,但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那就是“水火既济”之功,才是金丹大道真正的铅汞。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原文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译文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释义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修真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家炼金丹的称之为“旋得旋失”现象,是用以形容玄关显露快,消失也快。这种稍微用意执念,是修真的放纵之念,进一步的修真效果就没有了,玄关消失,铅汞不能相投,阴阳不能媾和,都是源于这种心意的变化。

炼金丹的得玄关,是修真的主要关口,机动性很大,故丹书又称之为稍纵即逝的金丹活子时。

《打坐歌》遵循往古丹经的习惯,为保持玄关显露之心,不至于纵意而旋得旋失,也用传统金丹文化的“采药”术语,来形容这个“旋得旋失”现象的解决方法。

道家炼金丹,把修得的玄关,比喻为药材,目的也是为了把这个修真得一的心意运用的道理,方便讲出来。

在深山修真的道士,大多也是一个高明的采药人,他们一面修真,一面采药以济世,并维持道士的基本生活。

道家用这个日常的基本劳动,来预示炼金丹的基本原则,也是有一定的缘由的。采药人上山采药,必须按照不同的时节,药材生长的气候与环境情况,来决定药材的质地和最佳药性。

道家用这个采药人采药的道理,来比喻炼金丹的修真得一,也是一种掌握季节采药的法则,叫炼金丹的“火候”,是最难知的金丹秘要。

那么,这个采药之功,在金丹文化里面,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还是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解释的。

《悟真篇》曰:

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

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

这里的“朱砂”和“黑铅”,是金丹文化源于外丹术的基本术语,是指炼金丹的药物——真假之心。

纵使大家修真能够识别朱砂和黑铅的寓意,不明白火候的作用,这样的修真也是白忙乎。

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其中的关键,大都是靠个人的修持力,才能保证修真不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很多人谈修真,连炼金丹的朱砂和黑铅的含义,还不知道呢。《悟真篇》用“修持力”这个概念,诠释了《至真诀》的“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金丹火候秘密,它是一种修真的善持,一种无心之心的真意。祖师《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烁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故这句“急下手,采先天”的含义,是祖师告诉我们采药的修持之功,是金丹文化的武火运用,是金丹文化进阳火、退阴符的意思。“灵药”一词,灵有变动、神奇之意,药有修补、治疗之功。称灵药为“一点”,是表达“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玄关显露。《打坐歌》的“透三关”,跟真意的运用密不可分。透,是透过、穿透的意思。形容修真的玄关透露时,人体所出现的种种征兆。道家金丹文化,将人体上中下,统称为“三关”。这里的“三关”,不是单指身体具体的某一个部位,更不是肉体里面的某一点或穴位。那种在肉体上去标注各种窍穴、关口,更有画图立像讲运气的作法,应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三关”之意的猜测而来的。如果金丹修真执泥于肉体的窍穴上去了,这种窍穴的描述,本身就会成为修真者预贪效验的一种诱因,即道家批评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的错误授受,往往误导修真者执迷不悟,堕入歧途,难以出现正念的玄关。金丹丹田的本义与气功丹田说的贻害原文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译文水火既济,温养还丹,出现气机上下升腾时,应一意斡旋,降下重楼,复归中宫土釜封固。注解道家金丹文化丹田一词的出现,在张三丰先生的文章中,已经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这跟道家金丹文化的立禅、行禅工夫的普世,有一定的联系。诸如形意拳、太极拳术等,这样的行禅工夫,对人体中位丹田的提出,或许有一定的关联。丹田的含义,就字面意思来理解,是能够孕育金丹的地方。这跟农民的稻田、麦田等词汇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丹田,即为修真者温养还丹的地方,这是金丹文化丹田的本义。丹田的含义跟农民的稻田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资料图 图源网络)丹田被广泛运用到健身武术、内家拳术、养生气功、中医保健学、武侠小说中,成为现代健身、养生学中,曝光率最高的道家文化名词。现代气功、武侠小说夸大了人体丹田的功能与作用,甚至有人称丹田为人体的发动机。乃至于这个源于道家金丹学的无形玄关窍、黄庭的代名词,完全失去了原始的本义。这样过度揣测,望文生义地将丹田有形化、具体化、神秘化,对金丹修真来讲,是一种羁绊。它往往会诱导修真者,产生寻找丹田具体位置的杂念,产生丹田神奇功效的预贪效验,产生修真本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杂念。因为对丹田的相化、功能化,则各种稀奇古怪念头的层出不穷,会致使修真者贪欲无穷,私心满怀,执迷其中,愈修愈执。金丹修真若出现丹田相化之住,修真者则不能生其心,有形有意的丹田,则成了修真的枷锁。道家金丹文化,对丹田的阐释,并不是指肉体的某一具体位置。祖师反复告诫大家;“执着己身不是道,离了己身事更糟。”虽修真是不离己身,但又不可执于己身,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从容中道。所谓“执着己身不是道”,拿那些炼丹田道法的危害来说,一般表现为修真者,因死守腹部丹田,出现遗精底漏的症状。或误以为意守头部的祖窍的上丹田,来当做高级气功的,又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的脑漏症状。所谓“离了己身事更糟”,其更大的危害是诸如那种离开肉体去寻找者,以服食日月之光,来采阴补阳,则往往面黄肌瘦,饥肠辘辘。或是那种男女阴阳双修者,妄以金丹阴阳栽接之道之名,以行苟且之事之实的邪道,不知祖师所言“延年药在身”的奥义。这些道家邪术的出现,大多跟他们对道家金丹文化丹田本义的认识与理解的糊涂有关。那么,道家又是怎么炼丹田的呢?人体究竟有没有具体的上中下丹田呢?这在祖师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解释了那些基本道理。他要求大家修真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即着相,无意求则落空”。告诉大家修真的关键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中道意义。更将丹田的位置,描述是:“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的淡淡有无间,不能有具体的部位和用心去守的执相行为。虽然修真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身体上的反应,但我们若执着、痴迷这些肉体上的反应,就是一种落入有的错误。故而内丹学的修真,到了这个阶段,有土釜封固之功,实质是强调的一种真意的善持活动,以走出执相的窠臼。一些道书将人体呼吸道的气管,称为十二重楼,痴迷于有一种气体,可以从督脉上升,再从任脉下降,经过气管、胸部、再到腹部丹田,所谓的真气如此前后循环一周,为周天功的降重楼。道家金丹文化跟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休戚相关,道家常常用中药采药、制药等这样的生动故事,来解释炼金丹的基本道理,这也包括运用道家外丹术的铅汞化学反应,做为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语言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内丹术,基本是借用早期道家外丹术炼丹的“铅汞”术语,来解释道家内丹术的炼养知识。如将用具有外黑内白的“铅”,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周易参同契》形容这个“真铅”是:“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故铅外黑,内含金华”;“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的“黑白相符”特征,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的道理。道家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也习惯用中药的一些特征,来形容一些基本道理。这里的中草药重楼,具有外黄内白的特征,《打坐歌》用中药材重楼,以预示人心的真意黄婆。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祖师的《大道歌》里面,他对重楼的含义,有很清楚的解释。他说:“从此三关一撞开,泥丸顶上转将来。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真奇哉。重楼即名绛宫室,一颗明珠永不离。”祖师说的这个重楼,是寓意道家的绛宫,而非人体的气管。道家称绛宫,也叫赤帝宫。绛为赤色,即为心宫,中医称为君主之宫。道家把绛宫室,比喻为重楼,预示的是一种修真状态——黄婆的媾和作用,故绛宫又叫黄庭宫。道家的修真,是一种从容中道的实践活动。祖师《炼丹火候说》开篇就批评道门修真,往往落入执着肉体“有”的窠臼,成为普遍的执着于丹田练气的孤阴现象。若是这种执着于胸背位置,所谓任督二脉的某种气血的升降,则这种心意运用,就成为道家批判的只会“弄识神”的阴而无阳了。金丹修真是玄关窍开后的善持过程,靠的是个人的修持力。金丹文化形容这种现象,就好比是用锅来烧水的一种自然现象,必需是水在上,火在下,才能把水烧开,叫做水火既济的生命逆修之功。反之,则为常道水火未济的生命顺生现象。所以,这种真意的善持情状,道家金丹文化,又比喻为“土釜”。因土的颜色为黄色,釜是用来烧水的锅,这个黄婆的媾和作用,就是土釜之功了。《打坐歌》前文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阴阳合一,靠的是“黄婆其间为媒聘”的这个真意。修真的玄关窍开,靠的是黄婆的调和能力。就好比烧水一样,要水上火下,才能将水烧开,故被称作土釜封固。所以《入药镜》才会这样说:“识沉浮,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来强调铅汞合一的重要性。我们再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悟真篇》曰: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悟真篇》的这首诗告诉我们,修真是一个阴阳合一的过程,当“坎中一点往上翻”的阳生时,是真铅的出现,人心这个阴汞,就要不即不离,是为“铅汞相投”的水火既济。靠的是真意这个黄婆,来完成阴阳媾和的合一,才是这句“降下重楼入中元”寓意的所指,靠的是修真者修持力去实现。所以,《悟真篇》又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做丹。《悟真篇》的这些源于内外丹术的金丹文化语言,寓意深刻。如果用海蟾翁针对平民百姓的的话来讲,就是“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善持真意、真心。因此,《打坐歌》的这句“丹田直至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是不能从字面的意思去揣测的,它是紧接着前文的“坎中一点往上翻”道理,用一种金丹语言,来讲解修真者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原理。这句“入中元”的道理,是金丹文化“温养还丹”过程中,当人体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时,修真者此时应该注意的是,切莫执迷其中,而要秉持从容中道的原则,去土釜封固养黄芽,以早日获得黍米玄珠的大药生。金丹铅汞与戊己,是破译内丹隐语的重点术语原文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译文阴阳相交、性命内外合一,是金丹的水火既济之功,是真正的铅汞相投,如果没有真意黄婆的调和作用,是不能成丹的。注解道家金丹文化的“铅汞”寓意及“戊己成丹”道理,是内丹学的核心术语。基本可以这样地认为,一个修真者对道家金丹“铅汞”和“戊己”概念理解的程度,决定修真的正邪与见地,能够明白铅汞的真实含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原理,也就明白了大半儿。所以,《打坐歌》的这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通篇文章最紧要之句。水火相济(资料图 图源网络)内丹术用外丹术的“铅汞”,这两种元素的化学反应,来预示金丹内炼的性命合一现象。元素铅与汞的化学反应,预示内丹黄婆的媾和作用。《悟真篇》说: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铅和汞,一为先天,一为后天。一为阳,一为阴。一为大,一为小。依赖黄婆的媾和作用,完成铅汞的阴阳合一。这就是《悟真篇》所解释的“遂使夫妻镇合欢”的寓意。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黄婆的含义,她是戊己的代号,是金丹文化的核心术语,是修真能否步入正道和误入邪道的判断标志。是《悟真篇》的“全凭戊己成功”修真至理。惜目前绝大多数养生类书,或标榜正宗传承的丹书,不知铅汞的寓意,千奇百怪地揣测金丹大道,出现各种臆说与妄为,成为近当代丹道最大的修真病患。铅与汞核心术语的妄猜,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甚至是知识群体,亦惑于道家炼金丹,走向他求的男女阴阳性命双修之邪歧的主要原因。道家金丹文化一阴一阳的铅汞,即是一性一命,一大一小。它是“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的阴阳二物。《悟真篇》“家家有”的家,在我国金丹文化史上,成为个别注解者妄猜为妻室,甚至成为邪恶之徒,籍口行另类男女双修的幌子。道家炼金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金丹文化的隐秘和寓意的深刻,直接影响大家阅读金丹原著的困难。但像《悟真篇》丹诗中的文意表达,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句“此般至宝家家有”后面,紧接着是“自是愚人识不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家家有,是一种定中生慧,只是愚人难以辨别的悟真。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虽推崇《悟真篇》的正统地位,可那些五花八门的丹书,竟然连《悟真篇序》明示的“不识沉浮,宁分主客”的道理糊涂至极,也是不知金丹的“铅汞”含义造成的。《打坐歌》这里强调的金丹戊己之功,也是源于道家传统文化的天干配五行、五方来的。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居于河图的中央,颜色属黄色,寓意为黄婆,故这句“若非戊己不成丹”是在强调炼性时,玄关窍开后,真意的重要调和作用。所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歌》中最重要的名言。大家修真若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拘泥于二流丹道的那些错误修法,绝对不会相信世上会有“男女双修”的所谓阴阳性命双修术的存在。对道家金丹文化“铅汞”的糊涂,出现了对整个金丹文化的迷失,但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那就是“水火既济”之功,才是金丹大道真正的铅汞。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原文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译文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释义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其中的关键,大都是靠个人的修持力,才能保证修真不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更何况很多人谈修真,连炼金丹的朱砂和黑铅的含义,还不知道呢。

《悟真篇》用“修持力”这个概念,诠释了《至真诀》的“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金丹火候秘密,它是一种修真的善持,一种无心之心的真意。

祖师《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烁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

故这句“急下手,采先天”的含义,是祖师告诉我们采药的修持之功,是金丹文化的武火运用,是金丹文化进阳火、退阴符的意思。

“灵药”一词,灵有变动、神奇之意,药有修补、治疗之功。称灵药为“一点”,是表达“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玄关显露。

《打坐歌》的“透三关”,跟真意的运用密不可分。透,是透过、穿透的意思。形容修真的玄关透露时,人体所出现的种种征兆。

道家金丹文化,将人体上中下,统称为“三关”。这里的“三关”,不是单指身体具体的某一个部位,更不是肉体里面的某一点或穴位。那种在肉体上去标注各种窍穴、关口,更有画图立像讲运气的作法,应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三关”之意的猜测而来的。

如果金丹修真执泥于肉体的窍穴上去了,这种窍穴的描述,本身就会成为修真者预贪效验的一种诱因,即道家批评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的错误授受,往往误导修真者执迷不悟,堕入歧途,难以出现正念的玄关。

金丹丹田的本义与气功丹田说的贻害

原文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译文

水火既济,温养还丹,出现气机上下升腾时,应一意斡旋,降下重楼,复归中宫土釜封固。

注解

道家金丹文化丹田一词的出现,在张三丰先生的文章中,已经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这跟道家金丹文化的立禅、行禅工夫的普世,有一定的联系。诸如形意拳、太极拳术等,这样的行禅工夫,对人体中位丹田的提出,或许有一定的关联。

丹田的含义,就字面意思来理解,是能够孕育金丹的地方。这跟农民的稻田、麦田等词汇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丹田,即为修真者温养还丹的地方,这是金丹文化丹田的本义。

丹田的含义跟农民的稻田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资料图 图源网络)丹田被广泛运用到健身武术、内家拳术、养生气功、中医保健学、武侠小说中,成为现代健身、养生学中,曝光率最高的道家文化名词。现代气功、武侠小说夸大了人体丹田的功能与作用,甚至有人称丹田为人体的发动机。乃至于这个源于道家金丹学的无形玄关窍、黄庭的代名词,完全失去了原始的本义。这样过度揣测,望文生义地将丹田有形化、具体化、神秘化,对金丹修真来讲,是一种羁绊。它往往会诱导修真者,产生寻找丹田具体位置的杂念,产生丹田神奇功效的预贪效验,产生修真本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杂念。因为对丹田的相化、功能化,则各种稀奇古怪念头的层出不穷,会致使修真者贪欲无穷,私心满怀,执迷其中,愈修愈执。金丹修真若出现丹田相化之住,修真者则不能生其心,有形有意的丹田,则成了修真的枷锁。道家金丹文化,对丹田的阐释,并不是指肉体的某一具体位置。祖师反复告诫大家;“执着己身不是道,离了己身事更糟。”虽修真是不离己身,但又不可执于己身,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从容中道。所谓“执着己身不是道”,拿那些炼丹田道法的危害来说,一般表现为修真者,因死守腹部丹田,出现遗精底漏的症状。或误以为意守头部的祖窍的上丹田,来当做高级气功的,又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的脑漏症状。所谓“离了己身事更糟”,其更大的危害是诸如那种离开肉体去寻找者,以服食日月之光,来采阴补阳,则往往面黄肌瘦,饥肠辘辘。或是那种男女阴阳双修者,妄以金丹阴阳栽接之道之名,以行苟且之事之实的邪道,不知祖师所言“延年药在身”的奥义。这些道家邪术的出现,大多跟他们对道家金丹文化丹田本义的认识与理解的糊涂有关。那么,道家又是怎么炼丹田的呢?人体究竟有没有具体的上中下丹田呢?这在祖师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解释了那些基本道理。他要求大家修真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即着相,无意求则落空”。告诉大家修真的关键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中道意义。更将丹田的位置,描述是:“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的淡淡有无间,不能有具体的部位和用心去守的执相行为。虽然修真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身体上的反应,但我们若执着、痴迷这些肉体上的反应,就是一种落入有的错误。故而内丹学的修真,到了这个阶段,有土釜封固之功,实质是强调的一种真意的善持活动,以走出执相的窠臼。一些道书将人体呼吸道的气管,称为十二重楼,痴迷于有一种气体,可以从督脉上升,再从任脉下降,经过气管、胸部、再到腹部丹田,所谓的真气如此前后循环一周,为周天功的降重楼。道家金丹文化跟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休戚相关,道家常常用中药采药、制药等这样的生动故事,来解释炼金丹的基本道理,这也包括运用道家外丹术的铅汞化学反应,做为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语言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内丹术,基本是借用早期道家外丹术炼丹的“铅汞”术语,来解释道家内丹术的炼养知识。如将用具有外黑内白的“铅”,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周易参同契》形容这个“真铅”是:“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故铅外黑,内含金华”;“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的“黑白相符”特征,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的道理。道家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也习惯用中药的一些特征,来形容一些基本道理。这里的中草药重楼,具有外黄内白的特征,《打坐歌》用中药材重楼,以预示人心的真意黄婆。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祖师的《大道歌》里面,他对重楼的含义,有很清楚的解释。他说:“从此三关一撞开,泥丸顶上转将来。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真奇哉。重楼即名绛宫室,一颗明珠永不离。”祖师说的这个重楼,是寓意道家的绛宫,而非人体的气管。道家称绛宫,也叫赤帝宫。绛为赤色,即为心宫,中医称为君主之宫。道家把绛宫室,比喻为重楼,预示的是一种修真状态——黄婆的媾和作用,故绛宫又叫黄庭宫。道家的修真,是一种从容中道的实践活动。祖师《炼丹火候说》开篇就批评道门修真,往往落入执着肉体“有”的窠臼,成为普遍的执着于丹田练气的孤阴现象。若是这种执着于胸背位置,所谓任督二脉的某种气血的升降,则这种心意运用,就成为道家批判的只会“弄识神”的阴而无阳了。金丹修真是玄关窍开后的善持过程,靠的是个人的修持力。金丹文化形容这种现象,就好比是用锅来烧水的一种自然现象,必需是水在上,火在下,才能把水烧开,叫做水火既济的生命逆修之功。反之,则为常道水火未济的生命顺生现象。所以,这种真意的善持情状,道家金丹文化,又比喻为“土釜”。因土的颜色为黄色,釜是用来烧水的锅,这个黄婆的媾和作用,就是土釜之功了。《打坐歌》前文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阴阳合一,靠的是“黄婆其间为媒聘”的这个真意。修真的玄关窍开,靠的是黄婆的调和能力。就好比烧水一样,要水上火下,才能将水烧开,故被称作土釜封固。所以《入药镜》才会这样说:“识沉浮,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来强调铅汞合一的重要性。我们再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悟真篇》曰: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悟真篇》的这首诗告诉我们,修真是一个阴阳合一的过程,当“坎中一点往上翻”的阳生时,是真铅的出现,人心这个阴汞,就要不即不离,是为“铅汞相投”的水火既济。靠的是真意这个黄婆,来完成阴阳媾和的合一,才是这句“降下重楼入中元”寓意的所指,靠的是修真者修持力去实现。所以,《悟真篇》又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做丹。《悟真篇》的这些源于内外丹术的金丹文化语言,寓意深刻。如果用海蟾翁针对平民百姓的的话来讲,就是“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善持真意、真心。因此,《打坐歌》的这句“丹田直至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是不能从字面的意思去揣测的,它是紧接着前文的“坎中一点往上翻”道理,用一种金丹语言,来讲解修真者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原理。这句“入中元”的道理,是金丹文化“温养还丹”过程中,当人体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时,修真者此时应该注意的是,切莫执迷其中,而要秉持从容中道的原则,去土釜封固养黄芽,以早日获得黍米玄珠的大药生。金丹铅汞与戊己,是破译内丹隐语的重点术语原文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译文阴阳相交、性命内外合一,是金丹的水火既济之功,是真正的铅汞相投,如果没有真意黄婆的调和作用,是不能成丹的。注解道家金丹文化的“铅汞”寓意及“戊己成丹”道理,是内丹学的核心术语。基本可以这样地认为,一个修真者对道家金丹“铅汞”和“戊己”概念理解的程度,决定修真的正邪与见地,能够明白铅汞的真实含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原理,也就明白了大半儿。所以,《打坐歌》的这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通篇文章最紧要之句。水火相济(资料图 图源网络)内丹术用外丹术的“铅汞”,这两种元素的化学反应,来预示金丹内炼的性命合一现象。元素铅与汞的化学反应,预示内丹黄婆的媾和作用。《悟真篇》说: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铅和汞,一为先天,一为后天。一为阳,一为阴。一为大,一为小。依赖黄婆的媾和作用,完成铅汞的阴阳合一。这就是《悟真篇》所解释的“遂使夫妻镇合欢”的寓意。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黄婆的含义,她是戊己的代号,是金丹文化的核心术语,是修真能否步入正道和误入邪道的判断标志。是《悟真篇》的“全凭戊己成功”修真至理。惜目前绝大多数养生类书,或标榜正宗传承的丹书,不知铅汞的寓意,千奇百怪地揣测金丹大道,出现各种臆说与妄为,成为近当代丹道最大的修真病患。铅与汞核心术语的妄猜,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甚至是知识群体,亦惑于道家炼金丹,走向他求的男女阴阳性命双修之邪歧的主要原因。道家金丹文化一阴一阳的铅汞,即是一性一命,一大一小。它是“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的阴阳二物。《悟真篇》“家家有”的家,在我国金丹文化史上,成为个别注解者妄猜为妻室,甚至成为邪恶之徒,籍口行另类男女双修的幌子。道家炼金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金丹文化的隐秘和寓意的深刻,直接影响大家阅读金丹原著的困难。但像《悟真篇》丹诗中的文意表达,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句“此般至宝家家有”后面,紧接着是“自是愚人识不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家家有,是一种定中生慧,只是愚人难以辨别的悟真。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虽推崇《悟真篇》的正统地位,可那些五花八门的丹书,竟然连《悟真篇序》明示的“不识沉浮,宁分主客”的道理糊涂至极,也是不知金丹的“铅汞”含义造成的。《打坐歌》这里强调的金丹戊己之功,也是源于道家传统文化的天干配五行、五方来的。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居于河图的中央,颜色属黄色,寓意为黄婆,故这句“若非戊己不成丹”是在强调炼性时,玄关窍开后,真意的重要调和作用。所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歌》中最重要的名言。大家修真若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拘泥于二流丹道的那些错误修法,绝对不会相信世上会有“男女双修”的所谓阴阳性命双修术的存在。对道家金丹文化“铅汞”的糊涂,出现了对整个金丹文化的迷失,但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那就是“水火既济”之功,才是金丹大道真正的铅汞。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原文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译文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释义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丹田的含义跟农民的稻田一样,都是寓意养育一物的田地(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丹田被广泛运用到健身武术、内家拳术、养生气功、中医保健学、武侠小说中,成为现代健身、养生学中,曝光率最高的道家文化名词。

现代气功、武侠小说夸大了人体丹田的功能与作用,甚至有人称丹田为人体的发动机。乃至于这个源于道家金丹学的无形玄关窍、黄庭的代名词,完全失去了原始的本义。

这样过度揣测,望文生义地将丹田有形化、具体化、神秘化,对金丹修真来讲,是一种羁绊。它往往会诱导修真者,产生寻找丹田具体位置的杂念,产生丹田神奇功效的预贪效验,产生修真本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杂念。

因为对丹田的相化、功能化,则各种稀奇古怪念头的层出不穷,会致使修真者贪欲无穷,私心满怀,执迷其中,愈修愈执。

金丹修真若出现丹田相化之住,修真者则不能生其心,有形有意的丹田,则成了修真的枷锁。

道家金丹文化,对丹田的阐释,并不是指肉体的某一具体位置。祖师反复告诫大家;“执着己身不是道,离了己身事更糟。”虽修真是不离己身,但又不可执于己身,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从容中道。

所谓“执着己身不是道”,拿那些炼丹田道法的危害来说,一般表现为修真者,因死守腹部丹田,出现遗精底漏的症状。或误以为意守头部的祖窍的上丹田,来当做高级气功的,又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的脑漏症状。

所谓“离了己身事更糟”,其更大的危害是诸如那种离开肉体去寻找者,以服食日月之光,来采阴补阳,则往往面黄肌瘦,饥肠辘辘。或是那种男女阴阳双修者,妄以金丹阴阳栽接之道之名,以行苟且之事之实的邪道,不知祖师所言“延年药在身”的奥义。

这些道家邪术的出现,大多跟他们对道家金丹文化丹田本义的认识与理解的糊涂有关。

那么,道家又是怎么炼丹田的呢?人体究竟有没有具体的上中下丹田呢?这在祖师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解释了那些基本道理。他要求大家修真时,要“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即着相,无意求则落空”。告诉大家修真的关键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中道意义。更将丹田的位置,描述是:“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的淡淡有无间,不能有具体的部位和用心去守的执相行为。

虽然修真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身体上的反应,但我们若执着、痴迷这些肉体上的反应,就是一种落入有的错误。故而内丹学的修真,到了这个阶段,有土釜封固之功,实质是强调的一种真意的善持活动,以走出执相的窠臼。

一些道书将人体呼吸道的气管,称为十二重楼,痴迷于有一种气体,可以从督脉上升,再从任脉下降,经过气管、胸部、再到腹部丹田,所谓的真气如此前后循环一周,为周天功的降重楼。

道家金丹文化跟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休戚相关,道家常常用中药采药、制药等这样的生动故事,来解释炼金丹的基本道理,这也包括运用道家外丹术的铅汞化学反应,做为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语言基础。

道家金丹文化的内丹术,基本是借用早期道家外丹术炼丹的“铅汞”术语,来解释道家内丹术的炼养知识。如将用具有外黑内白的“铅”,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周易参同契》形容这个“真铅”是:“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故铅外黑,内含金华”;“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的“黑白相符”特征,来预示真心的外暗内明的道理。

道家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也习惯用中药的一些特征,来形容一些基本道理。这里的中草药重楼,具有外黄内白的特征,《打坐歌》用中药材重楼,以预示人心的真意黄婆。

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祖师的《大道歌》里面,他对重楼的含义,有很清楚的解释。他说:“从此三关一撞开,泥丸顶上转将来。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真奇哉。重楼即名绛宫室,一颗明珠永不离。”祖师说的这个重楼,是寓意道家的绛宫,而非人体的气管。道家称绛宫,也叫赤帝宫。绛为赤色,即为心宫,中医称为君主之宫。道家把绛宫室,比喻为重楼,预示的是一种修真状态——黄婆的媾和作用,故绛宫又叫黄庭宫。道家的修真,是一种从容中道的实践活动。祖师《炼丹火候说》开篇就批评道门修真,往往落入执着肉体“有”的窠臼,成为普遍的执着于丹田练气的孤阴现象。若是这种执着于胸背位置,所谓任督二脉的某种气血的升降,则这种心意运用,就成为道家批判的只会“弄识神”的阴而无阳了。金丹修真是玄关窍开后的善持过程,靠的是个人的修持力。金丹文化形容这种现象,就好比是用锅来烧水的一种自然现象,必需是水在上,火在下,才能把水烧开,叫做水火既济的生命逆修之功。反之,则为常道水火未济的生命顺生现象。所以,这种真意的善持情状,道家金丹文化,又比喻为“土釜”。因土的颜色为黄色,釜是用来烧水的锅,这个黄婆的媾和作用,就是土釜之功了。《打坐歌》前文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阴阳合一,靠的是“黄婆其间为媒聘”的这个真意。修真的玄关窍开,靠的是黄婆的调和能力。就好比烧水一样,要水上火下,才能将水烧开,故被称作土釜封固。所以《入药镜》才会这样说:“识沉浮,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来强调铅汞合一的重要性。我们再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悟真篇》曰: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悟真篇》的这首诗告诉我们,修真是一个阴阳合一的过程,当“坎中一点往上翻”的阳生时,是真铅的出现,人心这个阴汞,就要不即不离,是为“铅汞相投”的水火既济。靠的是真意这个黄婆,来完成阴阳媾和的合一,才是这句“降下重楼入中元”寓意的所指,靠的是修真者修持力去实现。所以,《悟真篇》又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做丹。《悟真篇》的这些源于内外丹术的金丹文化语言,寓意深刻。如果用海蟾翁针对平民百姓的的话来讲,就是“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善持真意、真心。因此,《打坐歌》的这句“丹田直至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是不能从字面的意思去揣测的,它是紧接着前文的“坎中一点往上翻”道理,用一种金丹语言,来讲解修真者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原理。这句“入中元”的道理,是金丹文化“温养还丹”过程中,当人体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时,修真者此时应该注意的是,切莫执迷其中,而要秉持从容中道的原则,去土釜封固养黄芽,以早日获得黍米玄珠的大药生。金丹铅汞与戊己,是破译内丹隐语的重点术语原文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译文阴阳相交、性命内外合一,是金丹的水火既济之功,是真正的铅汞相投,如果没有真意黄婆的调和作用,是不能成丹的。注解道家金丹文化的“铅汞”寓意及“戊己成丹”道理,是内丹学的核心术语。基本可以这样地认为,一个修真者对道家金丹“铅汞”和“戊己”概念理解的程度,决定修真的正邪与见地,能够明白铅汞的真实含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原理,也就明白了大半儿。所以,《打坐歌》的这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通篇文章最紧要之句。水火相济(资料图 图源网络)内丹术用外丹术的“铅汞”,这两种元素的化学反应,来预示金丹内炼的性命合一现象。元素铅与汞的化学反应,预示内丹黄婆的媾和作用。《悟真篇》说: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铅和汞,一为先天,一为后天。一为阳,一为阴。一为大,一为小。依赖黄婆的媾和作用,完成铅汞的阴阳合一。这就是《悟真篇》所解释的“遂使夫妻镇合欢”的寓意。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黄婆的含义,她是戊己的代号,是金丹文化的核心术语,是修真能否步入正道和误入邪道的判断标志。是《悟真篇》的“全凭戊己成功”修真至理。惜目前绝大多数养生类书,或标榜正宗传承的丹书,不知铅汞的寓意,千奇百怪地揣测金丹大道,出现各种臆说与妄为,成为近当代丹道最大的修真病患。铅与汞核心术语的妄猜,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甚至是知识群体,亦惑于道家炼金丹,走向他求的男女阴阳性命双修之邪歧的主要原因。道家金丹文化一阴一阳的铅汞,即是一性一命,一大一小。它是“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的阴阳二物。《悟真篇》“家家有”的家,在我国金丹文化史上,成为个别注解者妄猜为妻室,甚至成为邪恶之徒,籍口行另类男女双修的幌子。道家炼金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金丹文化的隐秘和寓意的深刻,直接影响大家阅读金丹原著的困难。但像《悟真篇》丹诗中的文意表达,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句“此般至宝家家有”后面,紧接着是“自是愚人识不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家家有,是一种定中生慧,只是愚人难以辨别的悟真。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虽推崇《悟真篇》的正统地位,可那些五花八门的丹书,竟然连《悟真篇序》明示的“不识沉浮,宁分主客”的道理糊涂至极,也是不知金丹的“铅汞”含义造成的。《打坐歌》这里强调的金丹戊己之功,也是源于道家传统文化的天干配五行、五方来的。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居于河图的中央,颜色属黄色,寓意为黄婆,故这句“若非戊己不成丹”是在强调炼性时,玄关窍开后,真意的重要调和作用。所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歌》中最重要的名言。大家修真若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拘泥于二流丹道的那些错误修法,绝对不会相信世上会有“男女双修”的所谓阴阳性命双修术的存在。对道家金丹文化“铅汞”的糊涂,出现了对整个金丹文化的迷失,但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那就是“水火既济”之功,才是金丹大道真正的铅汞。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原文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译文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释义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金丹文化习惯将修真的得丹、得一,形容为产药、采药(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祖师的《大道歌》里面,他对重楼的含义,有很清楚的解释。他说:“从此三关一撞开,泥丸顶上转将来。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真奇哉。重楼即名绛宫室,一颗明珠永不离。”祖师说的这个重楼,是寓意道家的绛宫,而非人体的气管。道家称绛宫,也叫赤帝宫。绛为赤色,即为心宫,中医称为君主之宫。

道家把绛宫室,比喻为重楼,预示的是一种修真状态——黄婆的媾和作用,故绛宫又叫黄庭宫。

道家的修真,是一种从容中道的实践活动。祖师《炼丹火候说》开篇就批评道门修真,往往落入执着肉体“有”的窠臼,成为普遍的执着于丹田练气的孤阴现象。

若是这种执着于胸背位置,所谓任督二脉的某种气血的升降,则这种心意运用,就成为道家批判的只会“弄识神”的阴而无阳了。

金丹修真是玄关窍开后的善持过程,靠的是个人的修持力。金丹文化形容这种现象,就好比是用锅来烧水的一种自然现象,必需是水在上,火在下,才能把水烧开,叫做水火既济的生命逆修之功。反之,则为常道水火未济的生命顺生现象。

所以,这种真意的善持情状,道家金丹文化,又比喻为“土釜”。因土的颜色为黄色,釜是用来烧水的锅,这个黄婆的媾和作用,就是土釜之功了。

《打坐歌》前文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阴阳合一,靠的是“黄婆其间为媒聘”的这个真意。修真的玄关窍开,靠的是黄婆的调和能力。就好比烧水一样,要水上火下,才能将水烧开,故被称作土釜封固。所以《入药镜》才会这样说:“识沉浮,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来强调铅汞合一的重要性。

我们再看看《悟真篇》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悟真篇》曰:

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

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

《悟真篇》的这首诗告诉我们,修真是一个阴阳合一的过程,当“坎中一点往上翻”的阳生时,是真铅的出现,人心这个阴汞,就要不即不离,是为“铅汞相投”的水火既济。靠的是真意这个黄婆,来完成阴阳媾和的合一,才是这句“降下重楼入中元”寓意的所指,靠的是修真者修持力去实现。所以,《悟真篇》又说:

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

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做丹。

《悟真篇》的这些源于内外丹术的金丹文化语言,寓意深刻。如果用海蟾翁针对平民百姓的的话来讲,就是“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善持真意、真心。

因此,《打坐歌》的这句“丹田直至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是不能从字面的意思去揣测的,它是紧接着前文的“坎中一点往上翻”道理,用一种金丹语言,来讲解修真者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原理。

这句“入中元”的道理,是金丹文化“温养还丹”过程中,当人体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时,修真者此时应该注意的是,切莫执迷其中,而要秉持从容中道的原则,去土釜封固养黄芽,以早日获得黍米玄珠的大药生。

金丹铅汞与戊己,是破译内丹隐语的重点术语

原文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译文

阴阳相交、性命内外合一,是金丹的水火既济之功,是真正的铅汞相投,如果没有真意黄婆的调和作用,是不能成丹的。

注解

道家金丹文化的“铅汞”寓意及“戊己成丹”道理,是内丹学的核心术语。基本可以这样地认为,一个修真者对道家金丹“铅汞”和“戊己”概念理解的程度,决定修真的正邪与见地,能够明白铅汞的真实含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原理,也就明白了大半儿。所以,《打坐歌》的这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通篇文章最紧要之句。

水火相济(资料图 图源网络)内丹术用外丹术的“铅汞”,这两种元素的化学反应,来预示金丹内炼的性命合一现象。元素铅与汞的化学反应,预示内丹黄婆的媾和作用。《悟真篇》说: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铅和汞,一为先天,一为后天。一为阳,一为阴。一为大,一为小。依赖黄婆的媾和作用,完成铅汞的阴阳合一。这就是《悟真篇》所解释的“遂使夫妻镇合欢”的寓意。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黄婆的含义,她是戊己的代号,是金丹文化的核心术语,是修真能否步入正道和误入邪道的判断标志。是《悟真篇》的“全凭戊己成功”修真至理。惜目前绝大多数养生类书,或标榜正宗传承的丹书,不知铅汞的寓意,千奇百怪地揣测金丹大道,出现各种臆说与妄为,成为近当代丹道最大的修真病患。铅与汞核心术语的妄猜,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甚至是知识群体,亦惑于道家炼金丹,走向他求的男女阴阳性命双修之邪歧的主要原因。道家金丹文化一阴一阳的铅汞,即是一性一命,一大一小。它是“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的阴阳二物。《悟真篇》“家家有”的家,在我国金丹文化史上,成为个别注解者妄猜为妻室,甚至成为邪恶之徒,籍口行另类男女双修的幌子。道家炼金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金丹文化的隐秘和寓意的深刻,直接影响大家阅读金丹原著的困难。但像《悟真篇》丹诗中的文意表达,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句“此般至宝家家有”后面,紧接着是“自是愚人识不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家家有,是一种定中生慧,只是愚人难以辨别的悟真。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虽推崇《悟真篇》的正统地位,可那些五花八门的丹书,竟然连《悟真篇序》明示的“不识沉浮,宁分主客”的道理糊涂至极,也是不知金丹的“铅汞”含义造成的。《打坐歌》这里强调的金丹戊己之功,也是源于道家传统文化的天干配五行、五方来的。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居于河图的中央,颜色属黄色,寓意为黄婆,故这句“若非戊己不成丹”是在强调炼性时,玄关窍开后,真意的重要调和作用。所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歌》中最重要的名言。大家修真若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拘泥于二流丹道的那些错误修法,绝对不会相信世上会有“男女双修”的所谓阴阳性命双修术的存在。对道家金丹文化“铅汞”的糊涂,出现了对整个金丹文化的迷失,但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那就是“水火既济”之功,才是金丹大道真正的铅汞。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原文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译文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释义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水火相济(资料图 图源网络)

内丹术用外丹术的“铅汞”,这两种元素的化学反应,来预示金丹内炼的性命合一现象。元素铅与汞的化学反应,预示内丹黄婆的媾和作用。《悟真篇》说:

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

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

铅和汞,一为先天,一为后天。一为阳,一为阴。一为大,一为小。依赖黄婆的媾和作用,完成铅汞的阴阳合一。这就是《悟真篇》所解释的“遂使夫妻镇合欢”的寓意。

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黄婆的含义,她是戊己的代号,是金丹文化的核心术语,是修真能否步入正道和误入邪道的判断标志。是《悟真篇》的“全凭戊己成功”修真至理。

惜目前绝大多数养生类书,或标榜正宗传承的丹书,不知铅汞的寓意,千奇百怪地揣测金丹大道,出现各种臆说与妄为,成为近当代丹道最大的修真病患。

铅与汞核心术语的妄猜,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甚至是知识群体,亦惑于道家炼金丹,走向他求的男女阴阳性命双修之邪歧的主要原因。

道家金丹文化一阴一阳的铅汞,即是一性一命,一大一小。它是“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的阴阳二物。

《悟真篇》“家家有”的家,在我国金丹文化史上,成为个别注解者妄猜为妻室,甚至成为邪恶之徒,籍口行另类男女双修的幌子。

道家炼金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金丹文化的隐秘和寓意的深刻,直接影响大家阅读金丹原著的困难。但像《悟真篇》丹诗中的文意表达,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句“此般至宝家家有”后面,紧接着是“自是愚人识不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家家有,是一种定中生慧,只是愚人难以辨别的悟真。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虽推崇《悟真篇》的正统地位,可那些五花八门的丹书,竟然连《悟真篇序》明示的“不识沉浮,宁分主客”的道理糊涂至极,也是不知金丹的“铅汞”含义造成的。《打坐歌》这里强调的金丹戊己之功,也是源于道家传统文化的天干配五行、五方来的。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居于河图的中央,颜色属黄色,寓意为黄婆,故这句“若非戊己不成丹”是在强调炼性时,玄关窍开后,真意的重要调和作用。所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歌》中最重要的名言。大家修真若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拘泥于二流丹道的那些错误修法,绝对不会相信世上会有“男女双修”的所谓阴阳性命双修术的存在。对道家金丹文化“铅汞”的糊涂,出现了对整个金丹文化的迷失,但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那就是“水火既济”之功,才是金丹大道真正的铅汞。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原文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译文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释义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道家炼金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

金丹文化的隐秘和寓意的深刻,直接影响大家阅读金丹原著的困难。但像《悟真篇》丹诗中的文意表达,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句“此般至宝家家有”后面,紧接着是“自是愚人识不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家家有,是一种定中生慧,只是愚人难以辨别的悟真。

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虽推崇《悟真篇》的正统地位,可那些五花八门的丹书,竟然连《悟真篇序》明示的“不识沉浮,宁分主客”的道理糊涂至极,也是不知金丹的“铅汞”含义造成的。

《打坐歌》这里强调的金丹戊己之功,也是源于道家传统文化的天干配五行、五方来的。

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居于河图的中央,颜色属黄色,寓意为黄婆,故这句“若非戊己不成丹”是在强调炼性时,玄关窍开后,真意的重要调和作用。

所以,“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歌》中最重要的名言。大家修真若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拘泥于二流丹道的那些错误修法,绝对不会相信世上会有“男女双修”的所谓阴阳性命双修术的存在。

对道家金丹文化“铅汞”的糊涂,出现了对整个金丹文化的迷失,但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那就是“水火既济”之功,才是金丹大道真正的铅汞。

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

原文

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译文

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

释义

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

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

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

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清静本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

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

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

道家金丹文化修命的实质,就是金丹的修真。关于这个“真”的含义,张三丰先生解释为“实、正”的意思,即是真实不虚的修道和正见、正行的人间正道。用现代语言来讲,修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真实不虚的人间正道。它不是道家金丹文化所批评的气功类的道术,道家把那些炼气脉的道法,统统归属于是弄识神的阴而无阳,这些道法均不是道家的金丹修真活动。

所以,道家金丹文化史上,一直流传着一首批判众多执相道法的偈语:“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金丹大道的修真,是依赖我们的真心,即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道心——真铅,去完成实修的过程。这一修真过程,道家金丹文化称作水火既济之功,以实现修命、了命。他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有为阶段,故这样的修真活动,《悟真篇》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工夫。若有形有象,就是现代气功等二流丹道的流于自见、他见的执相法门了。

道家的修命、了命的意义,吕洞宾曾作《窑头坯》一首,用一个自然现象,作了极为形象的解释。他说:“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驻万年。”窑头的泥砖坯,见水即散,只有经过入窑用适度的水火烧,这样的砖做成的房子,才能驻世万年。

道家用这个自然现象,来表达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与了命的本质,也是需要经过如此的水火既济之功,才能保持我们生命的长久。这也是道家金丹大道“天人相参”的哲学基础。故而道家炼金丹,之所以能够驻世延年,宝命全形,也是需要用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实现的。

所以道家金丹文化用金子的特性,来预示道家金丹大道的长生意义。道家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的驻世延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长寿论断。道家金丹大道生命自主的由我不由天的炼金丹,也是靠我们自身的水火既济之功去完成的。道家金丹文化的修命和了命,在道家来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真正实现固漏的了命,靠的是道家所讲的“真种”去实现的。

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快慢,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构成生命因子的表象有哪些呢?道家称之为“离内七般朱砂”。这些是人体生命因子消耗的表象。《吕祖黄鹤赋》中说:“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综合地讲,道家所形容的“七般朱砂”是指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这些人体生理上的代谢过程中的后天产物,是受人体先天的真种控制的。

七般朱砂是个概数,是指后天的生理代谢的产物,但他们又是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故它们消耗的快慢与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如何控制这些人体能量的消耗,是道家金丹文化提出的长寿延年的基础理论,是道家所说的“真种”去固漏。

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原文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译文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释义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修真者个人的德行是第一位。这一论断是源于那种穷凶极欲,人心张狂,用心过度,以及情深者,则必定消耗大,寿命短。而善于控制个人欲望而养心者,则体能消耗会处于节能减排的一种状态,则寿命相对要长久。而努力修出的真种,经过水火既济,群阴剥尽,练出紫金丹者,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修仙阶段,张三丰祖师形容是仙翁寿无极的境界。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人体的先天物质,一旦转化为后天的物质,对修真来讲,就是后天的渣滓,即是已经漏出来的外物,这些后天的物质,是不能返还利用以修真的。所以,道家金丹大道,强烈批判那些邪行,如炼女子红铅、男女阴阳双修、男子追求性冲动出现,以提气闭精固肾等道术,都是正统道家严厉批判的外道、邪道。

炼金丹是要返还道心,修出玄关的,传统文化叫做杀机。也叫炼己筑基,直至出现一灵独觉的正念,才是心死神活的得一,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的静极生动。

诸如乐育堂的那种早已经被《金丹真传》批判的“假开关、空展窍,眉间认作玄珠兆”的炼性光法门,这种意守祖窍的执相修法,注定是一种执着之心的存在,成为难以摆脱与痴迷于外相的杂念,是《悟真篇》批判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枷锁,绝非祖师这里所指的“神光”之旨。

张三丰祖师说:“迷时取之头头错,悟后拈来处处神。”。炼金丹只有出迷开悟,懂得杀机,修出玄关这个“真种”,才算修真入门。炼金丹的修命、了命,是铅汞相投的性命合一。《打坐歌》这里要求大家“神光照耀遍三千。”这是源于《悟真篇》的:“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的“蟾光”道理。

真铅的蟾光,即是金丹的神光。因为道家金丹的“铅汞”这个二物,是靠黄婆来调和,即是金丹的戊己之功,非此即是大小有伤。伤其小,则阳不觉而流于枯寂;伤其大,则有阴无阳落入孤修了。

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讲的“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的道理,即是水火既济之功的深化与践行,对一个修真者来讲,懂得入手的杀机道理,显得极为重要。祖师强调的“机死神活”的道理,也就是“心死命坚”的意思。它是决定大家修真,能否至真的自性清净法的唯一途径。

古天文学知识,是构成道家金丹文化的语言基础

原文

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

译文

温养还丹,还丹即结生大药,犹如雄鸡报晓。正子时来到,玄珠有象,好比红莲出现。

释义

古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每年的夏至节,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在正午时分,太阳对地面呈绝对直射状。这个时间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

道家金丹文化常常运用一些自然节律知识,以天道暗示人道的一些奥妙,是为天人相参。农历夏至节的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高耸直立的树木,不会有影子,古天文学称之为立竿无影。

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树木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家金丹文化喜欢将白天比喻为人体的阳气,夜晚比喻成人体的阴气。还将一天又分出十二个时辰,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以预示人体修真的一些秘要。而在一年当中,又以夏至节和冬至节独特的阴阳变化现象,以预示炼金丹不同阶段的一些火候秘要。因此,这句“无影树下金鸡叫”,用夏至节的阳气最多,以预示金丹经过水火既济之功渐修后的光辉圆满,是指经过刻苦的修真,由微知著,逐渐养育出的大丹——黍米玄珠。

这些都是虚拟的比喻,用来预示炼金丹的一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的用这样的表达手法,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丹书中那些所谓的“火候、冬至、夏至、卯酉”等语言,并不是按照自然节气来论修真的,而是虚比的一些金丹道理。

故而现代气功学提出的那些按照节气去练功的说法,如果是源于道家金丹文化的话,这些观点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打坐歌》运用这个立竿无影的天文知识,用“无影树下金鸡叫”,来预示金丹有象的道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大道,从入门的玄关窍开,通过水火既济之功,由微知著,种得黄芽渐长成,是金丹修命阶段的有为之功。

这个有为之功的层次,属于金丹文化的火候内容,总体来讲,是金丹大道的中关,也叫金液大还丹。这个阶段跟前面的“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玉液小还丹,是有层次之别的。

祖师说的:“半夜三更现红莲”,是跟“无影树下金鸡叫”相对应的句子。半夜三更指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等。这是古代历法中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最为黑暗的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好比金丹的一阳生。

半夜三更的子时,是金丹文化用天人相参的道理,来解释金丹大道的习惯性语言。是源于易理的阴极阳生的道理,也是预示的玄珠有象。这就形成了道家金丹文化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真种活子时和大药正子时。

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原文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译文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注解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红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

红莲是源于自然的睡莲科植物,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纯阳。在佛教来讲,红莲象征着广妙无边,八宝光明。

《打坐歌》的半夜三更现红莲,预示的是戊己之功后的正子时到来,炼己筑基的金丹大药生。但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传承,到了这一步,是很多人难以明白的层次,也是近代丹道文化难以走出执相窠臼的一个死结。道家金丹文化的大小还丹出现这样的迷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丹道极易糊涂的地方,也是历代道士们长期搞不清楚的常见问题。

关于金丹大道文化正子时产大药火候的迷失,祖师在《一枝花词》词中感叹说:“玄中玄,有不死的还丹;妙中妙,有接命的根基。谁不行、谁不会、谁不做,都只在采取先天一窍迷,怎肯胡为?”可见玄中玄的大药,才是金丹文化不死的还丹。妙中妙的栽接,才是接命的根本。

玄中玄的金丹大药若不能明白,就不要去盲目修真了!这是道家金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迷失。

内丹实修的金丹之铅与修真的顿悟

原文

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

译文

冬至节的晷影日渐缩短,阳气渐进,金丹由微知著,玄珠有象,宛如震卦一阳动生,一性圆明。

注解

古代历法中,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节与夏至节相对,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会用立竿测影的方式,来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那时就发现,冬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长的一天。而夏至日这一天,是竖立杆子的影子变得最短的一天,在我国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某一刻的立竿无影现象。

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冬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关于夏至节和冬至节的至的含义,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者,极也。”至是极限的意思,每年的冬至节,由于太阳对地面的照射时间变得最短,太阳辐射提供给地面的热能最少,这一天气温相对下降,变得寒冷,故曰“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了。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的“进九”。

《打坐歌》为什么说“冬至一阳来复始”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汉字记录以前,是用最原始的八卦符号在记年、记月、记日的。那时汉字符号寓意单一,缺乏《易经》河洛与卦爻符号具备的丰富的象数变化规律,故他们采用了传统道家的易理知识,来写作丹书,成为那些古代金丹文化大家们的一种习惯。

所以,《周易》的很多知识,成为道家金丹文化典籍的基础性语言,也就成为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匮乏的现代读者,今天难以读懂道家金丹著作的根本原因。

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序》中说孔门《周易》:“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他明确告诉我们,金丹大道的修真,跟易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张伯端真人的《金丹四百字》中还说:“火候不做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意思是金丹修真文化的那些秘密,那些火候的道理,冬至也好,子时也好。沐浴也好,卯酉也好,都是一种象言,都是虚比的道理。

而要明白这些虚比的道理,没有一定的传统道家易学知识做基础,现代读者,只能去揣测其中的含义。拿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来讲,冬至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一阳来复始”解释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依赖古老的《易经》知识去解读。

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记录一年的时间。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分配五卦,十二月共配六十卦,余下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四季。一卦有六爻,一月有三十天,这正好分配下去,就是五卦配一月,共计三十天的时间。《易经》的六十四卦,四卦分配于四季,其它六十卦分配下去,每个月正好就分得五卦,这五卦之中,又有一个开头的卦,叫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辟卦,是指每月五卦的第一卦,是为主卦、辟卦。

古代历法以冬至节开始记月,那时候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录月序,而是用我们现在少见的干支来纪年。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一年的十二个月。从冬至起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变化,影子从最长不断缩短,古人用《周易》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来表示阳涨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开始的六个月,仿照立竿测影的晷景,影子从最短不断增长,古人用《周易》的姤、遁、否、观、剥、坤六卦,来表示阴涨阳消之象。

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原文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译文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注释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卦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了便于记录,古人分别用地支记录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布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故冬至属于子月,卦象为复卦,为阳涨阴消的六卦。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从姤卦开始,为阴涨阳消的六卦,合起来是十二消息卦。

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就是用天象的复卦,这个子月底部的一阳爻,来预示人体的一阳生的金丹。

《悟真篇》说:“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朔晨朝,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后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也是按照以上《易经》的这些知识,来给我们讲解修真的基本原则的。

《打坐歌》的“冬至一阳来复始”一句,是源于《周易》的。紧接着下一句的“霹雳一声震动天”一句,也是要用《周易》的相关知识去解读,绝对不能用什么气功周天的气上行头部了,会出现头部的震动现象的等等妄猜,那些现代丹书所讲的内容,均不是悟真的金丹大道。

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说:“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也是用《易经》的卦象寓意,来解释月象的变化,以暗合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来指导金丹太极修真的原理。

《周易参同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冬至节的复卦,内卦为震,震为雷、为长男。每月初三这一天,一弯新月开始出现在庚方,是为偃仰月,为阳气萌动的征兆。这些易道知识的运用,在《悟真篇》的丹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打坐歌》这里的:“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是跟上句“冬至一阳来复始”相呼应的语句,也是表达的金丹大药一阳生的寓意。

祖师《打坐歌》前文说过:“无影树下金鸡叫”,是预示的夏至节这一天。而这里又用冬至节这一天,来预示阴极阳生的道理。文章前后对照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都是按照道家天人相参的道理,在解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阴阳变化。

道家金丹大道,按照修真的次序,吕祖分为三个层次,名之为炼“三铅”的初乘、中乘和上乘。初乘是指的还丹之铅,中乘是指的金丹之铅,上乘是指的神丹之铅。玄关窍开,阴阳合一的戊己之功,由微知著所获得的金丹,是经过水火既济之功修出来的丹,这个时期的金丹,也叫做玄珠。修真能够获得玄珠,才是金丹大道仙道的开始,是丹书所讲解的一阳生阶段,跟玄关窍开的活子时不同,前者是阳生活子时,后者是大药生的正子时。

道家金丹文化,为了将修真的不同层次跟大家解说清楚,吕祖用的是外丹术语“三铅”论来解释的。张三丰祖师用的是易理的一阳火起、二阳火起、三阳开泰来表述的。这些是钟吕、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次序,如果前后混淆,阅读他们的丹经,将会十分糊涂。

玄珠是金丹大道炼己筑基得出了的修证,这一步是完成人道的事业。故这句“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的含义,不是现代气功所揣测的气行头部的震动现象。因为那些所谓的气动现象,都是后天的识神和执相,更何况这些气动现象,有的也是子虚乌有的臆说,均跟金丹大道顿悟的后期修真内容毫不相干。

内丹龙虎隐语,是金丹大丹阶段固有的名词

原文

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

译文

虎跃龙腾,性命混合,仙药齐鸣是金丹超凡入圣的修真阶段。在恍惚有无之间,阴阳抟聚,其间会出现无穷造化,养就婴儿,圣胎有象。

注释

前文我们说过,道家的金丹文化,离不开道家传统的古天文学知识和易理知识做基础。《打坐歌》这里的“龙、虎”术语,就是源于道家星象学的二十八星宿的四个星群。

古代星象学将位于东方的七宿星群,称作苍龙。将位于西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白虎。将位于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朱雀。将位于北方的七宿星群,称作玄武龟蛇。这四个星群加起来为二十八宿,配有五个吉祥的动物,唯有北方的玄武有两个动物,却按照方位,统称之为“四象”。

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朱雀星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家金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道家上古文化气息,金丹语言的运用,遥携上古奇门的九宫八卦分布思想。这些丹书在秘密传承中,总以易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星象学等传统道家思想,作为金丹文化的基础性语言。他们不断地引用外丹术的术语,赋予了内丹学铅汞、龙虎、阴阳、五行等道家金丹文化以特定的内涵,形成了道家文化的“甲乙东方青龙木,丙丁南方朱雀火,戊己中央勾陈土,庚辛西方白虎金,壬癸北方玄武水”的配伍关系。

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龙的寓意,是源于“甲乙东方青龙木”的。龙属甲乙,位于东方,五色为青色,五行属木。按照这样的配伍关系,道家的虎的寓意,是源于“庚辛西方白虎金”的。虎属庚辛,位于西方,五色为白色,五行属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些配伍关系,巧妙地跟《易经》的河图和洛书结合在一起,以预示生命孕育与变化的规律。

我们只有先将这些配伍关系弄清楚,才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些丹书的诗词含义,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基本寓意,才会有一语悟百,豁然贯通之感。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懂得去“观河洛”,即探求河洛文化里面蕴涵的一些古老文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去寻找道家的金丹文化。

龙虎在金丹文化里面,是用来比喻我们修真的真性情的。修真的性情,是金丹修真的无形之心,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是排除一切的后天意识活动,获得活子时真心的返还后,通过戊己水火既济之功,不断的筑基炼己,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悟真篇》)的得丹。故金丹文化到了这个时候,称之为“三家相见”阶段,正统丹书才会出现龙虎这个名词,它们不是金丹入门阶段,就可以随意出现龙虎这样重要的金丹术语的。

《打坐歌》行文到了这了,才说:“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是指修真深化、升华后的性情混合阶段。丹书往往将这个时期的修真结果,称之为龙虎大丹。是用来表达金丹修真完成人道,上升到仙道的高级阶段,故才有了“仙药齐鸣非等闲”这样的话语。

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原文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译文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释义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龙虎(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果一部丹书动辄就言龙虎,丹诗写作上出现金丹文化专业名词的前后混淆现象,这样的丹书往往难逃伪书之嫌。假冒伪劣的丹书,因不能将其自诩传承的祖师文章的金丹术语理解透彻,故他们往往只能堆砌一些他们自己无法领悟的语言,来故弄玄虚,给后人做迷藏。

例如影响最为广泛的金丹“伍柳派”,是近几十年玩弄精气道术的典型。我们认为柳华阳有冒充伍冲虚弟子的重大嫌疑,他是一个嫡传的弟子,为什么在他的丹书中,全然没有上一代师傅伍冲虚兄弟的金丹语言特征?全然是拼凑的一些臆断的佛宗语言,乃至引起佛门大德的“乱用佛门祖语”的痛批。且他的金丹理论,远远低于伍冲虚的道法,其后之**派,更在修法上与柳华阳相左,明眼人一看便知。对道家金丹文化伪术、伪书、伪法的真假甄别,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从不同时代的金丹语言特征和修炼步骤上去获得。

《悟真篇》云:“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这是典型的将八卦与方位、龙虎四象及五行知识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说明金丹太极修真的一些奥妙。这里的“二物总因儿产母”的“二物”,就是指的龙虎。“二物”孕育了金丹大道的大丹——黍米玄珠,叫儿产母,这个母是为太极,即是金丹大道的后天气,跟我们口鼻呼吸之气毫不相干。

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阶段,是龙虎际会时期,是金丹大道的超凡入圣修为,属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顿悟阶段。前者是得玄关的小还丹,后者是经过水火锻炼的大还丹。只有大还丹才是道家金丹文化经过水火烧炼出来的、能够万劫不坏的丹。因烧炼砖坯火候适度时,往往烧出琉璃紫色砖为最佳,只有的砖坯做成的房屋能够驻世万年,故道家将这样的金丹,又名紫金丹。紫金丹又叫道胎、圣胎,就好比随雨破的窑头坯,经过水火烧炼后,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故《悟真篇》说:“紫金丹药最灵奇。”《打坐歌》的后文也说:“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

《打坐歌》用“龙又叫,虎又欢”来形容“仙药齐鸣非等闲”的进阶。祖师所用的“仙药齐鸣”,是金丹“非等闲”的事业,意在道明这个时期才是完成人道,进入仙道的非平常工夫。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称呼其为仙药。道家金丹文化的仙学内容,跟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德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打坐歌》说这其中有无穷的造化,也是指的这一特殊的修真阶段,是《悟真篇》说的“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的结果。

因此,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人道和仙道,是有明确分界的,前后必须弄清楚。否则,看丹书会越看越糊涂。

两玄与三关概念,是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

原文

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

译文

玄中妙,妙中玄的金丹,是修真的有为之功;由微知著,养就婴儿,脱胎神化,是修真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河车搬运过三关的顿悟。

释义

金丹文化这种源于《道德经》的玄徼思想,是三丰派金丹理论的重要概念。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说,是依此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修身、修真者,对道家玄徼思想的理解程度,将决定其对道家金丹文化见地的高下。修道、修身若没有玄徼思想作基石,往往会落入以身体的气脉、穴窍为论,则修真会沦落为徒以播弄后天口鼻呼吸之气,及玩弄后天精气的游戏之中。执迷不悟者,还会出现修真大德形容的“一落网中,终身难出”的愈修愈执情状。

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悟真篇浅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我国金丹文化史上,这种长期出现的师所误现象,《悟真篇》有专门的丹诗,来批判那些执相法门的危害。他说,这些所谓的真师,是“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知错不改。因其以盲引盲,而导致弟子们的修行,落入“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歧途而不觉。

《悟真篇》为进一步说明金丹文化的大道原理的源头在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另作丹诗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原文只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这明确告诉我们,修真的基础理论,均蕴涵在这些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当中。在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丹法玄虚时代,气功师们失去了倚重国学的本义去探赜的精神,人人渴望获得师指的修真捷径,奢望用《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只言片语,来获得道家金丹大道的秘密。

例如,一种以《阴符经》的“机在目”的断章取义,而忽视了上句“心生于物,死于物”的意思,揣测出了一种奇怪的丹法。他们以为人体的二目,左目属阳,右目属阴,用目光紧盯一处当做凝神,再回收目光,去意守脑部的山根穴,当做回光返照,以此完成金丹的阴阳合一。这种妄心不断的游戏,是为现代版的金丹道法的典型。

还有人干脆闭目将眼睛的视觉神经的外视,转向用心向内,意守脑部的所谓松果体位置,名之为走空窍,来揣测金丹祖窍的含义。这样的丹法颇有山寨版的精神家园的意味,传到今天,依然呈现印光大师批判的嚣嚣自得之情状,走不出悟元子形容的“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局面。

道家金丹修真文化,若不以文化源头着力,长期囿于这样的猜测、揣测之中,则往往出现紫阳真人形容的“达者唯简唯易,迷者愈惑愈繁”的炼养之路。这种金丹文化源头上的迷失,出现了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研究上的困惑,出现这些道家文化研究者,虽研真而不得修真、不敢修真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道家金丹文化的研究者,都不具备金丹执持的正见能力与信仰,则注定道家的金丹大道,难以有虔诚的慕道者和追随者。金丹文化后继无人现象,也就呈现紫阳真人感叹的“深可痛伤”了。

道家的金丹文化,出现这样的历史性问题,大致有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刘一明宗师所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环境。二是跟传统道家金丹文化基础知识的断崖有关。

金丹大道的玄徼思想,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说:“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都是对道家金丹文化“两玄”的迷失而发的感概:金丹这个异名同出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又有几个炼金丹的人能够明白呢?

道家金丹修真的层次,是需要经历两玄的过程的。前面的一玄,是通过炼性、修心而得到的玄关窍,是祖师《道情歌》所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丹信至、药材生。

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金丹修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要秘诀歌》中说这个一玄,是“神气交融默默时”的“便得”的“一玄”,这个才是“真主宰”。祖师用“便得”一词来形容这个一玄,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出现的意味。她不是人心所能期待的东西,它将是正式修真的开始。故祖师称它是“真主宰”,显然跟那些执着己身的丹法不同。

道家金丹文化将这个便得的“一玄”,又称之为炼金丹的“真种”。它的出现是通过个人的积德立行,并不断努力修出来的。道家把这些修真活动,亦称作道力或修持力。

《道言浅近说》中描述金丹修真的一玄出现,是:“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这种阳生很显然是一种“不觉恍然”的阳生,跟那些预设男子的性冲动的阳生的妄心何干?在那种丹道文化寻找肉体有形窍穴的时代,也就有了陶秉福先生讲伍柳派丹法,用游离于男根外围的意识,去寻找金丹玄窍的凡此钟种的怪论的不足为奇了。

道家金丹的道法两用,是通过借假修真,让人心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获得机死神活的。即金丹的道心、玄关窍。故形容为这个一玄,是“便得”的一玄,祖师说这是“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自然而来、自然而至的。海蟾翁也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亦是对修真时的心意运用的一种温馨提示。

我国道家金丹文化近几十年来,大抵以陈撄宁先生为代表的,步入肉体的窍穴及肉体的种种反应,来解读金丹文化的实修。这样的丹道脱离了金丹文化的至虚至实、至无至有的大道原则,也就无法完成金丹的点化人心的作用。而这样的丹法,又恰恰迎合了时弊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时下人性的奢靡世风,起到了这些道法和气功在当代的快速普及的作用。

这间接地说明,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的普及,将会满足现代人们对修真的需要,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将是道家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

遗憾的是,这些道法因失去了传统道家文化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大多无力向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昙花一现的风采。有些道法甚至走向邪教的歧途,成为他们坑骗财色,祸害身心的一种工具,也让道家、道教无辜地背负着许多骂名。所以,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是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

沩山大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禅宗的修真跟道家的修行一样,也是要先知真,后才能行真的。

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原文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译文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释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参禅打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许多参禅打坐的法语,这些文化后来都成为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祖师的《打坐歌》,也叫参禅歌,这是不能用现代气功的执相法门去解读的。故而祖师《打坐歌》的后文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之路,是佛道双融的三教合一。这些修真之要,虽有道法两用,却并没有其它捷径可走。

《道德经》的“玄之又玄”思想,对修真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如是才是紫阳真人所说的“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的穷理尽性法则。金丹实修的实在之处,我们觉得大都蕴涵在吕洞宾、张紫阳、刘海蟾、张三丰等金丹文化大家的丹诗歌诀里面。他们的诗词歌诀的每一个字词的运用,均闪烁着历代道家金丹文化大家的智慧,遍布着古老的道家文化言语,流露着历代祖师金丹工夫的实修所得,这些文化痕迹,均能够从他们的丹诗中,细细品味到一种至真的幸福与皈依。

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第二玄,吕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作《窑头坯》歌诀一首,以形象地用窑头坯烧炼成砖的过程与功效,这个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道家金丹文化的水火既济之功的作用,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金丹有成的结果。

张三丰祖师在《道要秘诀歌》中还告诉我们,金丹筑基炼己的戊己之功深入下去,是为“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前面的一玄是真主宰,意思是我们修真得靠便得的一玄去实修,后期才能出现又得的一玄,称之为“最圆明”的佛性。故金丹太极修真的两玄思想,是源于《道德经》的始母论,祖师的多篇丹诗歌诀说,这些才是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根源。

只有先弄明白了道家金丹文化的两玄含义,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河车、三关内容。我国道家太极修真的层次结构,在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和《道言浅近说》中,均有详尽的阐释。这些内容都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层次与火候释义,是大家理解传统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

祖师《道言浅近说》这样说:“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他所解释的道家金丹大道的三关、三候,是完全不同于现代气功的肉体三关说的。道家文化的河车,一指北方正气。北方为水位,这个北方正气,在金丹文化来讲,是指壬水,寓意为修真的正见。而修真的河车之象,又如同没有电力时代的农夫灌区的水车之水,具有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之意,以预示修真的道力或修持力的重要性。所以,祖师的《打坐歌》行文到了这里,才会出现“河车搬运过三关”的句子,传统金丹歌诀,是有行文顺序的。

古人说:“却将北斗向南移,神运河车无了期,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机。”是在说明金丹的河车,是一种顿悟后的神明默运,慎独之功。这句“神运河车无了期”,是指的修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执持,是一种境界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的三候,故寓意为“过三关”。

道家金丹修真上升到修仙的过三关,是道家金丹文化用来描述修真的黍米玄珠后的脱胎顿悟时期,即是上面祖师说的“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三关领域。故《打坐歌》的河车搬运内容,跟那些执着于肉体上的尾闾穴、夹脊穴、玉枕穴的现代气功的三关,在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

炼金丹的甘露是什么含义?

原文

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

译文

万物生长,皆由天地相合、阴阳二气抟聚而成。天地相合,甘露自降,好比天酒洒心田,以得自在。

释义

《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用“万物之始”的道,必有阴阳结构蕴涵其中,来告诉我们天地相合,才是万物的生成法则。

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阴阳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家所阐释的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虚无,而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的道在其中。

道家对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可以说,道是物质的。故道家将道,又视为“物”或“气”的一种存在。这才是道家所要表达的万物生长的本源——道。引申到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当中,就是金丹炼性修心的心气不二学说。

道家金丹文化的道,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张三丰祖师《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经》的道论,站在道家文化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修真的基本路线是:从无名的无极,转入有名的太极。故这个太极,就是道家的金丹。

因这个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一切修行都要围绕这个原则去进行。根据这个思想,道家的炼金丹,就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能够在腹部获得一个有形、有生的气块了。进一步地说明,道家的炼金丹,也不是靠呼吸之气,或其它外物的占有而修真。只有通过修性、修心,来获得活子时的真心,即是阳生,再跟我们修真的那个意,结合起来,是为阴阳合一,是为天地交泰。

故道家的这个道,也就具备了“天地坏时,这个不坏”的永久性,它就好比自然界的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性能。道家按照这一思想,将道家的修真,区别于佛家的修行,比喻为炼金丹。所以,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中,一言以蔽之曰:“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

道能够孕育万物,其过程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关三候,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的大道循环、往复规律。道家修炼金丹,也叫修真、修道。这种三关、三候理论,是继承钟吕派的“三铅”思想,成为三丰派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础理论。

道家提出的宇宙模式,早期是先生成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四种基本模型。故道家提出,鸿蒙大千,唯有道是先于天地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鸿蒙未判之前,只是以一种道的形式,以一种混沌的状态,存在于鸿蒙宇宙之中。它的孕育过程,是先从无极状态的虚无,转换为太极状态的至有,是无极的先天气,转化为太极的后天气。此时呈现轻清之气上升,则为天、为阳,重浊之气下沉,是为地、为阴的模式。这才是道家要陈述的先天、后天的两种气,是道家所表达的由道转化为天地的模型,是阴阳各居其位,上下左右分离的一种状态。

《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这是以一种纯哲学的变易思想,来阐释万物的顺逆法则,道家还有仰观于天的星象学,用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来阐释修真的逆修法则。

《易经》的泰卦,是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两卦组成。天地定位,顺行是乾卦为天,天在上的,坤卦为地,地在下的。这样的模式,阴阳就不能相合了,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唯有泰卦,预示的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的位置互换,才能够形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泰卦模式。

为了说明这个清浊沉浮之气的互换意义,《易经》用泰卦之象,来预示其理。只有让万物处于这种阴阳交媾的态势,万物才能孕育生长,传统道学,把这个模式,也叫“地天泰”。

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原文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译文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释义《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甘露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甘露是什么?《道德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说甘露,是天地交泰的产物。那么,现代那些注解道家金丹文化,说甘露是打坐时,口中产生的唾液,这样的附会,不仅是犯了祖师告诫的,修真时“不可预贪效验”的错误,而且一味地去咽津纳气,是腹中空鸣,是长期滞留于玩弄精气的游戏当中,如此的欲心重重,用来修真,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甘露在佛教来讲,是为不死液,是为天之灵酒。故佛教认为,甘露的作用,是饮之可不老不死,是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家还认为,修真的甘露,具有长养众生之身心的神奇作用。

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表达甘露的神奇功效,她绝对不是口中的唾液这些五天的东西可以完成的。甘露的寓意,是道家的先天药,祖师说“后天药,延命壳;先天药,能超脱。”口中唾液的功能,是后天的物质,它连道家思想的延命的功能还不能实现,更别说是甘露的超脱意义了。故甘露的含义,均不是现代丹道所指的修真者口中源源不断的唾液。

道学家白玉蟾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玉皇口中液体,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指的躯壳。

说明道家金丹文化所指的“精”,也是源于《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金丹文化的得先天气,是道家金丹文化的与道合真,是从太极状态,逐步返还到无极状态。

道家炼金丹,往往以实物、实理,来比拟修真炼性的虚无道理。祖师这里的甘露,也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预示金丹趋于最元始的那些道理。道家金丹文化,若是拘于后天的那些有形物质,去对号入座地揣摩金丹文化名词的隐秘含义,则注定这样的丹道,不是道家悟真的金丹大道。

祖师《九更道情》说:“九更里,苦练三家,红炉中火候不差,无影树下现金花,性命二字两头发。三车搬运,赵州斟茶,去到西方,参拜佛家,小婴儿,见娘呵呵喜笑煞!”也是在告诉我们,金丹文化的“三车搬运”,跟妇女怀胎的过程一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孕育,这样的火候去完成,道家是用“十月怀胎”来比喻其中的道理。“十月怀胎”的胎儿,道家取名“道胎”。道胎养成了,就要生育了,道家把这个,叫“脱胎”。在佛家,叫“法身成就”。在钟吕派,称之为“养就婴儿”。张三丰祖师把脱胎后的修真,形容为“腾腾猛火烧虚空”的三阳开泰,也就是《打坐歌》的“过三关”内容。

道胎成就,就好比修真者重新返回到“婴儿”的无识无知时期,是金丹大道的第二铅完成,进入过三关时期,是三丰派金丹文化从有到无的“三候、三关”,是《至真诀》说的:“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的无识无知境界。

如果用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去对照有些丹道,则那种靠思虑的分别心,靠预贪打坐的某种效验之心,靠获得的“外肾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的性冲动,这样的道法,是没有摸着道家金丹文化门径的种种臆说,是金丹文化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腾讯道学独家稿件,编辑/怀霜)

一性圆明的金丹三教合一思想

原文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

译文

仙就是佛,佛就是仙,修得一性圆明的证果是一样的。释道儒三教道法同源,他们对于自然与永恒的道的理解,就好比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平凡简易。那些烧香和拜谒佛祖的修行,都跟金丹修真不同。炼金丹修真的道理,我已经写在这里了。愿修真者不要愚昧地去辟谷、吃斋,这对羸弱之躯体的培养是不利的。那样盲目修行,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修真这般愚迷地去妄想西天极乐世界,这好比一个瞎子在夜晚蹒跚于深山老林一样,有堕入万丈深渊的生命危险。

释义

《周易参同契》说:“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壮与否,是跟日常喜怒哀乐欲的情绪有关。一个人往往因贪欲之心过重、用情过深而伤及躯体。故道家通过炼金丹的凝神法则,依赖人类的先天本能,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后天欲望的控制,这就是道家炼金丹的意义,是用无形之心气,来炼养有形之躯壳。

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以无形之气 炼有形之躯(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打坐歌》这里直指圆明本性对生命炼养的重要价值,故而不赞成传统的辟谷、吃斋等容易导致机体毁坏的方法。

张三丰祖师习惯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来告诉文章的写作动机。如这篇《打坐歌》就明确地说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并强调说:“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又如他在《金丹歌》中说:“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也是不断地提醒大家:长生之路,现成就在这里,只是千万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本真,难以理解炼金丹的意义。

道家金丹文化,总是用对比法先否定其它一般道法,来肯定炼金丹的大道的独特性。如悟元子也这样说:“不究根由,抛了现在身外求。镶星并礼斗,步罡常持咒。只说是行满命当留,谁知道是依然如旧。真修行自有拨天手,劝学人你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驻云飞》)。又说:“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驻云飞》)。旗帜鲜明的指出了道家修真,是“不忌肉和酒”的,是希望学人“把这求神添寿一笔勾”,“把这辟谷绝粮一笔勾”。

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原文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译文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释义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道家修真 不忌酒和肉

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早已经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通用修真规范,那就是“道法两用”的原则。他们将这些修真活动,呈现为一内一外的生命活动,即传统文化的“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我们进一步地体悟到,张三丰祖师的道家金丹文化传承,是代表着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的至尊,是以文演武、以武演道、文武兼备的大道文化。这些金丹修真法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三丰派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法门当中。都是用道的原理,德的标准,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发挥修真者原本存在的良知、良能,这是道家金丹文化最为独特的道法两用,是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大道文化。

天机,一个道家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秘密

原文

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

译文

无极大道的玄妙莫测,修真者不得等闲视之,泄露大道这个天机秘密的罪责如山。

释义

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有其固定的修炼步骤的。大抵是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的“三关”次序。所以《打坐歌》写到这里,是先阐释了具有动静之机的太极,历经吕祖所讲的“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有为结胎之后,再才论及无为的脱胎。这以后的金丹修真内容,道家叫无极的虚空粉粹,是金丹文化的上关内容。

一些版本上的《打坐歌》,大都将这句改写为:“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我们在这里订正为“无极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的主要原因:

一是根据张三丰祖师金丹大道文化的次序,《打坐歌》行文到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到了道的“无极”阶段了。也就是说,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先从太极的后天气,已经返还到无极的先天气阶段。这是按照祖师《大道论》的后天返先天的逆修思想,是从太极阶段,有“徼”的称谓的中候开始,进入三候、三关的脱胎无极阶段,所得到的启迪。如此无极的道,则有“妙”的称谓,故《打坐歌》的这句“天机妙”,应从“无极妙”。

另据古诗词的行文特征,若前句有用“天机”词的,则后句一般不会有重复使用“天机”词的惯例。

再就是源于“泄露天机罪如山”的“天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搭配“妙”这个动词,不是很恰当。故认为《打坐歌》的“天机妙”,应是“无极妙”的误刊。

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天机不可泄(资料图 图源网络)

祖师《大道论》说,道生无极,无极是无名,为万物之始的玄妙状态。这个时候,是《道德经》所形容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玄妙无极状态,它不是等闲的太极有极状态。只有无极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奥莫测,道家才将道的这种状态,形容为“妙”,也叫无极妙。

道家金丹大道“泄露天机罪如山”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张伯端真人曾有三传匪人,三遭祸患的经历。

既然说金丹文化是可以造福世人的大道,可为什么历代道学家又担心有泄露天机的危险与罪责呢?我们认为,这是道家金丹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

《道德经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原文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译文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释义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对道的理解,人各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

张三丰《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

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道家平常简易的大道,这个“天地脉”的理解,全然在个人的随量会解上定高下。

祖师恐惧克责的缘由,敢情是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缺少猛烈的真性情汉子,如果大谈大道,则容易引起那些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后辈们的误猜、妄猜,而贻害无穷。则天机不肯轻轻泄,成为祖师救真、误真的一种矛盾。天机不可泄露,却愿遭罪责以救真,正好折射出祖师崇高的大道人格。

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

原文

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

译文

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

释义

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

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

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

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

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

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

“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

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

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

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

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

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五十二句玄中语 明明白白说与君[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文/高帅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

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

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

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

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

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

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

[导读]张三丰专门作《道情歌》讲丹道修炼,它通俗易懂、专注于吟诵道家炼金丹的道理,一共分为五十二句,有固定的韵律和道调。

文/高帅

在《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用“道情”命题的道歌很多,但其中有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直接用道情命名的道歌——《道情歌》。

《道情歌》与三丰派金丹文化

用“道情”作为标题,似乎有强调三丰派金丹文化主要思想的意味。这从《道情歌》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道情歌》的地位,故《道情歌》是我们学习传统道家金丹文化知识,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之一。

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金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情歌》说:“道情非是等闲情,即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

这段话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跟凡夫俗子的“世情”,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

道家的道情,是不同于世情的那种等闲情的。祖师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领会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这层道理,就是识得了道家金丹文化的天机,这个道情是道士修真的一种心态,追求的人生境界。

道士的道情思想,主张机死神活,强调克己复礼,才能获得道士修真的道心真知,这种心性修为被道家视作正宗的金丹大道修为。

金丹文化道情的特定文化内涵

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不是现代流行丹道揣测的那种执着肉体丹法的戕害慧命行径。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极大,能够指引大众的心性按照易道的行为准则去修真,凡事按照道的高度去完成,是一种逆中大顺的修真和谐。

所以,祖师在《道情歌》中告诉我们,修真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认真真地把“道”的这个理琢磨透彻,才是合乎自然规则的修真得道。

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放下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个修真者唯有放下世情,舍弃红尘中的许多牵牵绊绊,把道当做奇货可居,当做天下头等难事,天下第一奇事,才能够实现《道情歌》所表达的道情,这种截然不同于等闲的世情的修真活动。

道家金丹文化的道情内涵,决定了一个道人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准则,那就是一种舍弃凡夫日常生活的修真活动。

一个金丹文化爱好者如果不明白道家金丹文化道情的心性活动,往往错误地以为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是一种对人体与物欲的执着,难免出现金丹大道南宗和北宗的先性后命的丹法修真的偏见。甚至揣测出修真方法有男女性别差异上的不同。

种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道情思想的模糊,出现了道家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的千奇百怪。

金丹文化金丹本义理解

《道情歌》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意思,是道家金丹文化“以性求情”的入门工夫。

道教炼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道家也叫“还丹”,也叫“返还功”,是需要用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先炼性、修心,后获得一灵独觉的真心,才是道家金丹的道情产物。

金丹大道先通过炼性、修心,然后才能实现“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的“得一”。这种道情产物,海蟾翁称之为“太极布妙人得一”的修真状态,也是《悟真篇》表达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太极状态。

《道情歌》这里的丹信来了,药材生了,才是金丹文化的返还道心,才是金丹文化的玄关,阳生活子时的真心。

我们该怎样去获得这个“丹信”呢?《道情歌》说:“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这里的“电光灼”、“ 风信来”后面,紧跟着是对金丹文化的“真种”和“本宗”的解释,都是讲解的如何进入金丹修真的“玄关”的返还道理。

大家应该认认真真的把《道情歌》中这些关键的话语理解透彻,才不至于堕入祖师批判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途。

《道情歌》说:“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这是讲解的金丹大道“中关”的“开关展窍”内容,是“药材生”的具体修真活动。

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附:《道情歌》原文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高帅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猫捕老鼠(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个猫捕老鼠、兔子遇上老鹰的生动比喻,已经明确解释了道家金丹修真活动的“善持”意义,是要“急急着力又加勤”的刻苦修真。

在这种状态下,道家金丹大道最讲究的是慎独之功,道情的境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功法的离奇意识活动,都要处于一种不恐慌、不猎奇、不窃喜的炼己之中,才能将一切幻化的东西,一切不利于修真活动的行为,这些“万般景象皆非类”的幻境,统统去掉,出现整个修真活动只有“一颗红光”才是“至真”的玄关之真。

《道情歌》讲“元神守洞门”、讲“一颗红光”是“至真”的道理,也相当清楚。《道情歌》里面,有几段关于炼金丹的“长春”和“全真”的句子,颇值得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去玩味,这将能够引导读者,从中领悟出全真龙门派的“长春、全真”思想,是一种真灵思想,它跟当前那些流行的二流丹道强猜的全真道理,是完全不同的。

《道情歌》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之境的描述,以及一种悠哉只等洞中春的长春修为,是不能有丝毫念想存在的。这些都是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终实现金丹的大丹境界,实现“全真”的大丹,均有具体的修真准则,叫“纯阴剥尽丹成熟”的紫金丹。

所以祖师这里说:“此时气绝如小死”,就是解释道家金丹大道修炼“紫金丹”过程的一种证验。其它诸如“真息自住,百脉自停”的大药生的证验,传统金丹文化中均有明确的阐释。

《道情歌》蕴含金丹密钥

《道情歌》是一种歌曲体裁,有其特定的音韵节奏。祖师特别强调说“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意思是他的这首歌,一共是用了五十二句,就将道家金丹大道的秘要告诉了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除了这种修真活动,一切其它的功法,都跟炼金丹甚远。唯有这五十二句《道情歌》所讲解的金丹秘要,才是整过炼金丹过程中可以用来印心的真言。

祖师的这首《道情歌》的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金丹著作,它里面隐含的意思,只要大家走出目前哪些流行二流丹道的执相法门,按照祖师的修法,按照祖师《道情歌》的内容,去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一部真切的金丹大道文化的轮廓,将会变得十分详尽而清晰。这诚如祖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五十二句玄中语,明明白白说与君。

故还原一部悟真、修真、至真的金丹大道的原貌,只有恳心将《道情歌》这样的经典理解透彻,才能够具备去伪存真,继往开来,用以经世的能力。

附:《道情歌》原文

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

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

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

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

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

注:这首《道情歌》现代读物出现有文句不全、断句不周的情况,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道家文化,我们按照《道情歌》的道调,及祖师的陈述,将不足五十二句的《道情歌》,依文意、韵律补足五十二句,并对那些出版物中词句出现重复,不够押韵的地方,做了校对,以方便读者记诵。

高帅

三丰派是指发源于武当山,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辽北一带,由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传承,而发扬光大的道家金丹文化流派。

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三丰派发源于武当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丰派的金丹大道文化,主要由唐末五代时期,一群云集于古都长安的道家文化巨匠,修真于陕西终南山、骊山一带,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集体智慧的丹道流派。

道家金丹文化,传承至张三丰时代,早已进入三教合一的成熟期。三丰派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金丹大道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张三丰先生个人创建的,而是以张三丰先生为代表的一种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集成。

故三丰派的道家金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理法完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博大精深的特质,是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宝贵遗产。

三丰派的金丹工夫上承钟吕一系,中合郑火龙真人、陈抟一支,这一时期高人辈出,传承的隐秘性很大,目前可考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

三丰派后期又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真人《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这从《张三丰先生全集》的金丹文化,跟《悟真篇》一样走的是三教主流修真文化合一的路线,提出了“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的思想能够看出。

《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悟真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丰派开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四大修炼法门的修真次序,大有一统我国金丹文化、太极文化、修真文化等大道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三丰派独特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

三丰祖师的金丹修真工夫,已经超越了以往常规金丹(内丹术)的炼养范畴,是以修身、修心并举的金丹大道文化。他变革了以往那种仅偏向于打坐修真法门的单一性修法,将道家的金丹大道文化,以行立坐卧的多种形式,促进了修真的日常化,演绎出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四大修真法门,极大的推动了道家养生文化,向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方面延伸。

三丰派开创了行禅式的太极拳术,其理论基础均已完善成熟,兼有高深莫测的、描写卧禅工夫的丹诗流传,是我国内家拳修真法门的楷模,是道家金丹文化推动现代道教发扬光大的厚重文化基石。

故千百年来“张三丰”的名号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大道文化的一个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一个隐修时代的标志。

《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尊重传承及方便大家与祖师印心,为尽量减少沉迷诸于伍柳派丹法者的质疑与非议,本文所有关于三丰祖师的金丹大道知识的讲解,全部源于祖师《道言浅近说》中所论述的金丹文化知识,并尽量对大家较难理解的隐秘金丹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平凡、平常、源远流长的金丹大道文化。

《道言浅近说》是一篇极其难得的金丹文化名篇,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已经告诉我们,祖师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在用平易、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基本原理。

《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道言浅近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言浅近说》如此清晰、直白的金丹大揭秘,这在我国金丹大道文化史上,是罕见的泄天机著作。

《道言浅近说》很像一种修真笔记,记录了祖师教育弟子们的一些日常修真的感悟,并讲解了很多常见的、大家难以理解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秘要。

其中很多道要的解释,对于一个喜爱传统金丹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若读之、习之、悟之,必有茅塞顿开之感。

所以,我们觉得祖师的这篇文章,是千古丹经第一篇。这也是我们首先选用《道言浅近说》的内容,来跟大家直解道家金丹文化奥义,告诉世人一个与众不同的金丹大道的缘故。

《道言浅近说》写于明初,由于时代的跨越,金丹语言特征多有变化。其中既有浅显的道学语句,也有传统金丹文化习惯运用的金丹术语,还有辗转传抄及排版断句上的错误,这些均妨碍了一个初学者,对《道言浅近说》的阅读与领悟。

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言浅近说》的内容,代表了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工夫的概貌。熟读《道言浅近说》一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金丹大道的一些基础术语、隐语的真实含义。尤其对于近当代道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的金丹秘密问题,《道言浅近说》都能够给出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

《道言浅近说》贯穿着修道就是炼金丹,修道就是养气,修道就是修真的内丹思想。理解了《道言浅近说》的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丹道文化的一些秘密,对识别真假丹道、真假传承,都有一定的正误作用,甚至能够引导痴迷于邪教者,走出糊涂修道的困惑

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

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

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内丹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

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

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

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

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

“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

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这将人类损人利己的害处,从道的高度做了阐释,高于轮回报应的说教理论,是通过个人的身体力行,从中得到修真的益处和人性的善待,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慧思。

道家金丹文化的初候思想,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大道,符合中医的养生思想,具有教化、醒悟后人的意义。这种对“命”的维护,是道家金丹文化用实际的修真来做到的,太极拳术等行禅工夫,也是我国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修真,产生出的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养命固形术。

中候“开关展窍”的关窍问题

道家金丹文化入门工夫的混乱与迷失,我们认为这个关卡就在于对金丹文化“中候”含义和修法的认识上,是吕祖说的:“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难传、秘传造成的。

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金丹修真都讲“玄关”是入门工夫。祖师也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现代流行丹道的谈玄论道,言玄关往往稀里糊涂。有《乐育堂语录》之类的意守上丹田的祖窍炼性光的,有研究《伍柳仙踪》猜测在男子生殖器周围琢磨玄关的,更有从外寻找男女双修的玄关者流,等等执相的道术,种种揣测为什么都能够蒙混过关,都是金丹玄关难求的原因。

内丹修真要开什么关、展什么窍呢?可能很多人会用现代丹道气功的那种具体化了的修法,将“开关展窍”的关窍,预想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如二目之间的祖窍穴,或腹部肚脐下的丹田穴,或以气行任督二脉上的各种穴位、部位,希冀打开武侠小说描写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三关,这些臆想于人体模糊部位的关口,这跟上面祖师所讲的三关含义,不可同日而语。

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资料图 图源网络)

把这种追求各种感觉、声音和幻景的心理活动,来当作金丹修真的开关展窍,是严重违背金丹大道的修真原则的。因为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

如果打坐修真,只学些小法程,满脑子想这儿想那儿,渴望这个出现,又期待那种感觉,是《金刚金》形容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的道术。现代丹道的种种作为,哪一个不是坐在那里“预贪效验”?哪一个不是欲心重重的“干禄之心”?哪一个不是导引行气的“起忖度希冀之心”?

道教金丹文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糊涂修道现象,比较普遍。海蟾真人《至真诀》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金丹大道的修真,是祖师说的:“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修真,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怎么有心去偷偷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呢?

所以,《悟真篇原序》评价我国那些修真文化的混乱,是“不悟妙法之真”的糊涂。

以性求情 开关展窍

《道言浅近说》关于“开关展窍”的中候修法,祖师讲解的极为明白,只是大众修真,受当前武侠小说和流行气功的影响,落于有为的法术,不能理解祖师的一片婆心罢了。

祖师告诉我们:“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

在祖师的《道情歌》里面,他已经明明白白的讲过:“为练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修性就是修心,修性的目的,是为了出现“丹信”,即内丹的“阳生、活子时”。

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修性就是修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祖师反复强调说:“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这就是内丹学的“以性求情”,才是内丹的中候——开关展窍。

道家金丹文化的开关,是修命阶段的一个入口,其“开关展窍”的含义,是我国内丹学史上,揣测最为严重的命题,也是很多修真者,不得其门而入,出现修真糊涂的关键性问题。

我们前面特别引用了《金丹真传》批判“假开关,空展窍,眉光认做玄珠兆”之类的修法,这种类似于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的丹法,来告诉大家金丹“开关展窍”术语揣测现象的严重性。

如果大家能够将祖师上面所讲的“开关展窍”的意思理解清楚了,那么就会明白《金丹真传》为什么会直接批评“眉光认做玄珠兆”的炼祖窍、性光的修法,是对内丹学“开关展窍”秘密的揣测,这是一种假的开关,这是一种空的展窍,这是误把“眉光”当“玄珠”的征兆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以内接外 阴阳栽接之功

“以内接外”一句,就是金丹文化的阴阳栽接之功,而不是有些伪书编造的男女双修的栽接。祖师明确告诉我们,性是内,命是外,调性得命,就叫“以内接外”的合而为一。

“以内接外”是三丰派秘传“颠倒颠”的金丹返还工夫。欺骗世人的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应是对正教“以内接外”含义臆测的产物。

道家金丹文化“性”与“命”的转换关系,即是金丹性命的返还含义,都可以从这句朴实的话语,领悟到很多实意。

如《悟真篇》用隐语讲这种关系是:“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里的“金公”是源于河洛“庚辛西方金”的位置,是对应“命”的代号,这样的隐语大量出现在传统金丹典籍里面,是我国内丹学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源于易道文化的名词,并不是道家要刻意隐瞒什么,而是有一种文化断代的的迹象。

《易经》的河洛文化告诉我们,“甲乙东方木”的位置,是修真文化对应“性”的代号,它本来位于河洛的东方位置,因后天之心的心猿意马,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迫使我们的本真,走入西方的金位。所以《悟真篇》形容为:“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是暂时送在河图“西方”这个邻居家里去的“东家子”,我们要使我们的本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得这个“东家子”是什么,如果不认得的话,就无法领回来。

因此《悟真篇》又说:“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这个“认得”值得玩味,就是正念的返还,是“定中生慧”的“人得一”。

金丹文化的“金公”术语,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秘密隐语,各种揣测其意的出现,成为现代道教丹道文化,因缺乏相应的河洛基础知识的一种困惑。

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言浅近说》告诉我们,一个修真者,是要:“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的。

金丹大道先要“观造化,参河洛”,才能“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这就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源于易道文化的深邃之处。

只有真心闪耀,应物不迷,才能唤回金公。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让“金公”的公字的善持、持久寓意,跃然纸上。

金丹“性情和合”的“合而为一”,才是“配将姹女作亲情”。是将一个本于东方木位的性,走入一个西方金位的情合而为一,丹书称之为“金木相并”。

所以,祖师这样说:“一更里,回心向善,为生死其实很艰难,自从离了古灵山,混沌初分下世间。西方有本,丢下根源,来在东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当初未生前。”(《九更道情》)。是道家金丹文化唤回“金公”的本来面目,是金丹大道的“以性求情”的还丹。

是故《悟真篇原序》批判我国道教丹书的糊涂,说他们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说他们是“不识浮沉,宁分主宾”,说他们是“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的修真迷失。这就是道教金丹文化“金木相并”,善持“金公”的妙处。

我们一直强调说,内丹的玄关是修出来的。只有明白了内丹玄关的具体修法,以后理解玄关的含义,就不会出现现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关论点。

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说: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

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

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

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内丹学“阴蹻”含义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凝神调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一段话是祖师对内丹功修出玄关的精妙之论,是祖师身体力行的修真体悟,是祖师告诉我们怎样用具体的修炼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关”的下手方法。

我们时常告诫学子们,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这段话背诵下来,以便在打坐的时候,一边默诵,一边修真,会有很好的诱导作用,有闭门捉贼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的毛病。

这是祖师用道的至理,在教导我们修真的基本规则,它比习练气功的那种心中默诵“空”、“静”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

祖师告诉我们,“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调息,是内丹术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共生关系,用二者的相互影响,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气和的进阶,去实现快速的入静、入境。

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生命规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够让一个修炼者循迳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过程的我执和枯寂的一事无成。

故祖师说修真,这个“平”字最妙,内心安宁平静,人的呼吸就匀细深长,而呼吸匀细深长了,心念会更加地平静、安静,逐渐进入“钻杳冥”的玄关境地。而实现这一步的要点,祖师说凝神和调息,是要“分层次而不断乃可”的。

祖师讲凝神的具体步骤是:“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

祖师讲调息的具体步骤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

调息是自然的一种状态,重真息结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师说:“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也。”这句“调度”是渐进而入的过程,“阴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状态。

内丹学“阴蹻”含义

关于内丹学“阴蹻”的含义,丹书人云亦云、互为非是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有统一的答案。

我们从祖师的这一段话中,完全可以理解阴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测的中医会阴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时珍说的“内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执相,而是一种修真过程,实际的修真进阶。

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内丹学的修真过程,还有一个逐步“钻杳冥”的过程。按照这个钻杳冥的原则,对于一个修真者,首先要对心念进行调控,就是祖师说的“未修大药且修心”的调整。这个过程要做到“凝神于虚”的“入境”,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入静。

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青羊宫留题四首》译解(一):修真本质[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文:高帅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凝神于虚,快速入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现代丹道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个窍穴的方法,这样的修真,都是祖师在《玄机直讲》中批评的,是道门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为的错误。

祖师告诉我们修真的时候,要“心止气归”,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证呼吸的活泼和心的自在。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逐步去“钻杳冥”,去入境,会不知不觉出现“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状。这种“不觉恍然阳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紧接着祖师有一句振聩发聋的话:“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

果然内丹学的玄关,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状,靠“钻杳冥”修出来的“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

一个修真者,如果长期执着于肉体的某个部位,长期用“伍柳派”的那种提气法,去运行任督二脉的所谓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奇迹出现,则这样的运气方法和修炼心态,是严重违背了祖师这句“息活泼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则的。

我国目前流行的气功养生类丹法,包括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执着的有为法,这对于一个虔诚的修真者,容易出现《悟真篇》形容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贻害,往往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体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计。

所以佛门大德批判诸于此类的丹法,是容易导致一个修真者,出现“正见永失”的偏差。祖师也批判这些丹法是“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为。

[导读]张三丰先生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伪术产生的缘由,作了相应的剖析,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

文:高帅

张三丰先生曾经在“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写了不少丹诗。尤以这篇《青羊宫留题四首》,着重地将历代伪劣金丹大道,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臆测丹法,作了批判性的揭示。在批判这些伪术的同时,祖师将传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法则,与这些伪术产生的缘由,也作了相应的剖析,为大众甄别当代二流丹道之伪,提供了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基础,对大众如何正确修真,具有指导性。

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青羊宫留题·其一》原文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成都青羊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由于传统丹道文化知识的断代,现代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研究,对传统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注释,出现了《悟真篇》形容的“不得混一而归”的长期混乱现象。也导致喜爱传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现代读者,阅读传统金丹大道文化名篇时,显得极其困惑、困难。

道家金丹文化重点名词术语,因源头上出了问题,导致金丹文化不能得到统一的、合理的注释。这种现象也就给了那些沽名钓誉者,借口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能得到真传的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冒充传人,信口雌黄地解释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关键名词,故而互为非是现象,极其严重。时至今日,道教养生文化领域,即便是号称同一流派传承的“伍柳派”上下,也可以随意编排功法,号称金丹大道,妄行笺注,司空见惯。

三丰祖师《青羊宫留题四首》是如何批判我国金丹文化传承中的这些丑恶现象的呢?为方便大家理解传统金丹大道文化的基础知识,本文对《青羊宫留题四首》试作直译,这样直译的好处,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将《青羊宫留题四首》丹诗的真实含义告诉大家;再则是只有借祖师之口,来告诉大家一些修真的道理,才不至于也落于信口雌黄的嫌疑。

《青羊宫留题·其一》

原文

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些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译文

很多人虽说是在修真,却连修真的“故人”,这个真心的本来面目,望断天涯路,也显现不了。你们这些迷徒啊,总是想学做神仙,却不知道做神仙,自有做神仙的一番道理。

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青羊宫留题·其二》原文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叹迷徒要学神仙(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世俗流传做神仙的下等法很多,有一种打坐修空的道术,要你们坐在那里想空、思空、什么也不想的傻坐,这种无记的法门,会不知不觉让修真落入顽空,如果一辈子修炼这个东西,只是修炼自己的识神,这是阴神,犯了丹书批评的“有阴无阳”的孤修,这种长期枯坐、孤修,是最容易出现丹书形容的“气转枯”的面黄肌瘦,记忆力下降等阴阳失衡症候,是戕害身心的修行错误。

还有一种哄骗人的做神仙法术,是最为邪恶的下等法,他们揣测金丹炉鼎术语的含义,教人用男女为炉鼎,堕入男女阴阳双修的淫乐深渊,那是道教里面讲解的舍死忘生的房中“炼采战”邪术,是对金丹修真原理“阴阳栽接”之道的揣测。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对道家金丹大道“阴阳互用”之理的糊涂。这些邪门歪道,是“觅故人不见”的孤修,都是不懂“故人”这个真心、活子时阳生的重要价值,是丹书批评的“金木相隔”,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孤修,是不知金丹玄关在哪边的修真迷失。

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金丹大道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走的咸是有阴无阳的孤修。

这些人把落入顽空的糊涂修道,偏偏还要拿道家的“无为”来说事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些名词术语,用来粉饰、妆扮一下他们的空门面而已。

如果这样一辈子修下去,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云朋霞友,去混俗和光地过几年的。

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

提要

本词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故人”、“顽空与孤炼”、“鼎器与采战”这些道教基础术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青羊宫留题·其二》

原文

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题清净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译文

修炼金丹大道的黍米玄珠,是需要修真的“法财两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些修真的至理,需要有几个同心同德的道伴,互为辅佐参证。

《悟真篇》说:“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金丹大道的修真,自古就是知音难觅,我真渴望有古贤哲的福分,得个张环卫共同探讨修真的玄妙,有个马半州一起来修炼,或者有薛道光还俗的意趣,与王重阳一样的机缘。你看看张伯端真人,能够有幸到扶风县寻师访友,还有达摩祖师在丽春院的艰苦修真,他们这些真师的经历,才是别有洞天的修真境地。

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青羊宫留题·其三》原文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张伯端真人寻师访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些祖师的修道历程,让我明白了吕祖的“花街柳巷觅真人”的见色不色、借假修真的艰难心路历程是什么。原来修真就是道家的炼金丹,是要借假修真,才能完成的。所以吕祖才说“依世法、修出世之法”,这让我终于明白了“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的修真哲理。

再不要给我提那些空寂呀、打坐呀、炼气呀,偏信这些就是在炼金丹。要知道这些只是“空坐闲”的枯寂玩意儿,这跟平常喝茶闲聊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尽是些心猿意马的一己之阴,哪里是在诚心实意参禅?

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

提要

本词所指的“黍米”,不是金丹大道的入门内容,是关于金丹文化更深层次的修真活动,是将修真日常化的借假修真,是金丹太极修真的中级阶段,是道家关于如何实现“见色不色”的“性不迷”,才是进入“黍米玄珠”阶段。这些内容,往往被现代玩弄精气的二流丹道所附会,这首词明明白白地将这些道理告诉了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不迷性自定”的修真。

《青羊宫留题·其三》

原文

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益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中间当玄关。是这等千门万户也,百尺高竿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译文

我历尽千辛万苦,到处访寻明师,拜见了很多有名气的丹道大师。可是这些人,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正宗的不得了,个个都说他的金丹大道,是某某派的实授真传。还有吹嘘的更厉害者,竟然说他是某某神仙的法眷,是几代几代的嫡传。

你看这些人,一个叫我意守二目之间的上丹田,另一个又要我意守腹部的下丹田,还有一个邪乎的,说只有意守胸部的中丹田,才是中黄的正法眼。更有可笑的名师,教我把两肾中间的部位,来当作金丹修真的“玄关”去死守。

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青羊宫留题·其四》原文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译文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千门万户道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

唉!千门万户的这些道术,不知祸害了多少渴望修得百尺竿头的英雄好汉。

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

提要

本词主要是讲述了祖师访道的艰辛,印证了所遇所见的各种邪师、邪法,尽是些教大家意守丹田的骗人把戏,这种现象能够长期存在,好像是道家金丹文化无法摒弃的修炼怪胎。故祖师提示我们,修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禅道融合的金丹大道文化。

《青羊宫留题·其四》

原文

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夸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译文

呔!学仙的人听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上面我见到的那些邪门歪道,千万不要依照那些邪师的东西去盲修瞎练。金丹大道首先要晓得人身内外两个阴阳是什么,一定要明白《周易参同契》说的“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同类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借假修真,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什么。

金丹大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做神仙的道理,是我说的“只在中间颠倒颠”的“中”道。就这一句话,能超出上面我所见到的千千万万种道术。

再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金木相并的道理,是一种枯寂、孤修。金丹太极修真,若不得还丹的玄关,一切一切的打坐工夫,都是白白浪费时间的枉然。

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提要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赏析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吕洞宾《黄鹤赋》赏析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二)、从文章标题与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如果用曹仙姑的《灵源大道歌》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难以跟文意相扣,且有故弄玄虚之嫌。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二、文章所要表达的修真内容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与针对平民的写作动机综评。《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原文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译文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释义“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不要吹嘘那种简单打坐,就是一种清静无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徒儿们一定要记住啊,你们寻师访道,必须访寻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只有先天的金丹大道,才是神仙亲口传下来的金丹大道。神仙啊、神仙,能够在花中眠的见色不色的修真者,才算是真正的神仙。

提要

本词通过对前面三首诗词,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中常见的伪劣道术出现的原因,及祖师寻师访道所遇见的邪术、伪法,这些所见所闻的的陈述,以提醒修真者,不要去盲修瞎练。紧接着指出了道家金丹文化“顺成人,逆成仙”的逆修原理,特别指出道家金丹文化的“还丹”的玄关,才是真正的阴阳栽接之道。

赏析

张三丰祖师的《青羊宫留题四首》,已经很直白的将现代气功类丹道,这些冒名正宗金丹大道的下等丹法,批驳的体无完肤。

祖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所遇上的那些名师,“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法眷”的秘传,实际上都是在借金丹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得金丹大道的阴阳互用奥妙的。

历史上这些金丹文化的丑恶现象,尽都是些“盲修瞎练”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行。这种贻害直到今天,亦是呈现泛滥成灾之势,若不得以迅速纠正,将会误导大众修真,落入正见永失的窠臼。

一代金丹文化集大成者的训示,要求我们“访道需要访先天”,才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世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大道,才是振兴道家、道教金丹文化,以造福世人、发扬光大的修真至理。(编辑:怀霜)

吕洞宾《黄鹤赋》赏析

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

吕祖《黄鹤赋》,因言辞古奥,有用纯粹的道家金丹语言来偈颂成文的气度,成为我国金丹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上乘金丹赋。

吕祖《黄鹤赋》见于清刘体恕《吕祖全书》,这一版本有纯道教化因素,出现不少明显的传抄笔误,更大的可能是,有人不明白这篇《黄鹤赋》所赋颂的金丹究竟,故将其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出现了“吐伯阳之心肝”,被篡为“吐平叔之心肝”的低级错误。魏伯阳系东汉人,张伯端,字平叔,乃北宋人,吕洞宾为唐朝人。因这样的篡改,导致有人怀疑《黄鹤赋》不是出自吕洞宾之手。

《黄鹤赋》对传统金丹语言的运用,丰富而有特色,简直可以说是道家炼金丹隐语的小百科。且每一个金丹术语,运用的恰如其分,具有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的汉唐诗赋风格,非吕洞宾这样的道学奇才而不能为也。

吕祖《黄鹤赋》,和盘托出了我国道家炼金丹的整过细节,蕴含着千古金丹大道的秘密。故探赜《黄鹤赋》的金丹奥义,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道家、道教的几个重大问题。

例如道家的炼金丹是从修命开始的,而道家的修命工夫,一直被视为秘密在传承。张伯端说:“且今之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那么,这个道门不知的修命之法,究竟是指的什么?吕祖《黄鹤赋》告诉了我们。再如道家性命双修,这一核心思想,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黄鹤赋》同样告诉了我们。还有道家金丹文化否定的那些 “孤阴”道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黄鹤赋》都做了解释。特别是金丹的“火候”阶段,也就是道家金丹工夫的次序,在《黄鹤赋》里面都做了明示。很多关乎道家金丹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吕祖的《黄鹤赋》里面,都可以获得圆满的解答。

因此,研读吕祖《黄鹤赋》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道家炼金丹的秘密,对我们如何全面地继承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弘扬道家的炼金丹的太极修真文化,有难能可贵的指导价值。

吕祖《黄鹤赋》所揭示的金丹文化,完全不同于当代国内外流行的那些丹道文化。为说明这一秘传的金丹文化,与当代流行丹道文化的差异性,对于《黄鹤赋》中的一些基础金丹知识,本文均采取引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刘海蟾《至真诀》,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这些金丹大家的言论,尽量通过这些金丹大家的共同点,相互参证,以诠释吕祖《黄鹤赋》的奥义。

《黄鹤赋》说:“粤兮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现代流行的《黄鹤赋》版本,均将“粤兮”写作“奥矣”。“粤兮”是古代汉语常用于文章开篇的文言助词,应该是传抄中的笔误。

吕祖说最上一乘的金丹大道,是“无作、无为”的。这跟张三丰先生讲的:“夫道者,其层次要知三关三候”的道家金丹大道文化的三步工夫,在修道原理上是一致的,意思是“无作、无为”是炼金丹、修道的高级阶段。

《黄鹤赋》开宗明义说:“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这句话是对炼金丹入门的工夫的表达。因为道家的炼金丹,跟现代流行的气功打坐,是不一样的。其根本的区别,就是:“因有动而方有静”。《黄鹤赋》如此的泄天机,可能是吕祖的《黄鹤赋》是对内传授的原因,《黄鹤赋》应该是作为秘本,后来才得以流传出来的,故辗转传抄,错漏甚多,难以找到完善的刻本。

《黄鹤赋》在这里说:没有动就没有彻底的静,这个才是“七返还丹”的根本。这里的动,应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真消息”的玄关,有否定那些盲目静坐,导致出现“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的意味(张三丰先生《无根树》)。

这句话的含义,跟刘海蟾《至真诀》:“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的意思相同。这句“因有动而方有静”,是炼金丹的起点,是炼金丹“玉液还丹”阶段的入门。这个“动”是丹书形容的“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真神。这个动是《悟真篇》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的真心,则奴仆听命于主人,才是炼金丹真正的以动制静。

炼金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道家批判的那种孤修,才是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术。吕祖一片婆心度世,在《黄鹤赋》中大泄了道家炼金丹的秘密。

《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这是在用易理讲解《道德经》提出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这两种不同属性个体的炼金丹原理。是源于《周易参同契》的“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的丹理的发挥。

因下德之人,不是纯白之体,需要养命固形之术,先来保全性命,才能走出“万劫阴灵”的破体,故《黄鹤赋》说:“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

《黄鹤赋》说:“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道出了金丹性命双修“法财两用”的秘密。张三丰先生说:“金花躲躲鲜,无财难修炼。”。要获得这个的“财”,是源于正确的修法,才能获得“玄关”这个财,喻示的是真意、真心、真神,而不是万贯家财的那个财。

《黄鹤赋》说;“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于玄关。”。我们要获得这个稀世之宝的金丹妙道,就必须“密叩于玄关”,看看这些话,说的多么直白!对我们研究与理解道家的金丹文化,有着权威指引作用。

《黄鹤赋》说:炼金丹“安炉立鼎”,要“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也说,炼金丹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返还证验说》)。还说:“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 什么叫“配内外两个阴阳”?张三丰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

《黄鹤赋》说:“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现代很多喜爱金丹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以为习静功,排杂念,就是“炼己筑基”。《黄鹤赋》说道家炼金丹的“炼己筑基”,是“密叩于玄关”后,通过“配内外两个阴阳”,才算是炼金丹的“炼己筑基”工夫的开始。故这个“炼己筑基”工夫,是张三丰先生说的“玄关窍开”后,完成有为的修命过程,才能获得“驻世留形”的效果。故《黄鹤赋》说:“固彼我一身邦国”。

《黄鹤赋》通篇围绕道家炼金丹的修命这一有为过程,也就是道家金丹大道先修命的这一阶段讲述的。吕祖说:“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这也是张三丰先生说修真,要“挂起娘生铁面”的道理。道家的炼金丹,一向有“鼓琴招凤,敲竹唤龟”的隐语,这跟《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即通过“密叩于玄关”获得真心的动(知雄),才顺其自然的获得真静(守雌)的道理一样。

《黄鹤赋》说:“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

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涉及金丹文化的“炼己筑基”、“火逼金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乾坤坎离”、“铅汞朱砂”、“七返九还”、“金液玉液”、“百日功灵”、“二候四候”、“了命了性”、“将无入有”等阴阳抟聚的系列术语,以及仙道与人道的“顺逆”学说,统统被巧妙的运用在这篇《黄鹤赋》里面。尤其是“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其中蕴含的“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的金丹文化层次,都是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理的发挥,一句话点破了道家炼金丹的主旨,是靠“真种”来控制生命因子的消耗,即是“以动求静”的修真,才是真静。张伯端《悟真篇》亦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均是源于这样的思想,用的是相同的金丹语言,来解释道家炼金丹的相同原理。

《黄鹤赋》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

吕祖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道本无言的道理。因为大道是无言的,以言诠者,易涉迹象。但炼金丹的道理,不假借文字的描述,也说不清楚。故道家的金丹思想,吕祖在这里说:“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道家金丹文化,认为一切言语,都是修真的障碍。金丹文化,即便有了乾坤、炉鼎等用语,也是为了“觅太乙所含之始气”的。故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这些东西都是象言。

这就间接的告诉我们,道家的金丹文化,即便有了阴阳的运用,也是一种筌蹄,是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的意思。最终的目的,也是“求水府默蕴之玄珠”。

《黄鹤赋》说:“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吕祖说他首先倡导的这个金丹大道,有树立正教,排除邪教的愿望,他是金丹大道独树一帜,如同出奇兵的不一般。造端讬始这个成语,被后世糊涂虫改为“托实”,出现对仗不工整,也容易误导学子内心追求实体,走向对肉体的执着与痴迷。

所以,《黄鹤赋》中运用的易理卦爻,跟《周易参同契》一样,也是为金丹文化提供的一种方便而已,故《悟真篇》告诫我们读丹书,千万不要泥文执象。

《黄鹤赋》说:“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这里的“丙叟”一词,跟《悟真篇》的“嫁个金公作老郎”中“丁公”的寓意是一样的。《悟真篇》的“全仗媒人勾引”的“婴儿姹女两团圆”的金丹隐语,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都间接的说明,我国的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专业的、丰富的金丹语言,她是我们读懂道家正统丹经,必须全面理解的知识,否则,看古典丹书,就只能是读天书了。

《黄鹤赋》是一篇值得喜爱道家金丹文化的人们,去认真学习与吟诵的金丹文化名篇,虽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已将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很多独具特色的金丹语言,运用的贴切万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黄鹤赋》里面的这些金丹语言,则对理解整个道家的金丹性命双修文化,真有“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始,如以奇而用兵。”的独特作用。

吕祖《黄鹤赋》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炼金丹的秘要,如何更好的理解《黄鹤赋》的金丹大义,对唤醒大众明道,引导大众修真,帮助大众炼金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原载“道教之音”,有增删。

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衰落原因——读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所想起的

来自袭明居士的博客

一、关于《灵源大道歌》与《至真诀》的归属问题。

《灵源大道歌》是比较通俗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名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哲理,俗情故事等,来喻示修真的法则,为我们讲解了道家炼金丹、修真、至真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理解道家金丹文化的很多往古隐秘的、难以阐释的、深奥的修真道理。

《灵源大道歌》的道家金丹文化主要名词术语的运用,相对《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样的丹经来讲,铅汞、龙虎、炉鼎等专业金丹术语,基本舍弃不用,全然采用脍炙人口的俗语、俚语来讲解修真的至理,这是刘操丹经歌诀的一个主要特征。

《灵源大道歌》有针对平民百姓去弘道的愿望,故运用的金丹语言,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这在传统、正统道教金丹修真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以至于千年以后,我们读《灵源大道歌》,仍有一种白话文的感受,不像其它丹书,满是隐语廋词,晦涩难懂。

我们常见的《灵源大道歌》,是署名曹仙姑的。可史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却叫《至真诀》,署名是海蟾真人刘操的。这两个版本,除了文章署名和标题不同外,正文一字不差。

陈撄宁先生曾经对《灵源大道歌》作个注解,在道教养生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没能对《灵源大道歌》依文解义,以为《灵源大道歌》是出自女道姑曹仙姑之手,莫名其妙的用女丹功作解,导致大家认为《灵源大道歌》是讲解女子修真的。并指出了《灵源大道歌》里面的金丹口诀,如此权威论断,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一些道教人士,沿着他的错路,将一篇朴实无华的丹诗,揣测其意,莫衷一是。

通过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并结合我们的传承和对《灵源大道歌》的理解,认为这篇《灵源大道歌》应该是刘操,刘海蟾的《至真诀》,为还原历史真相,这里根据作者的特殊身份,生活年代、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方面,对《灵源大道歌》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刘操与曹仙姑两个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较。

史书记载,刘操,字海蟾,出身门阀,长于经史,被五代后梁燕王刘守光拜为宰相。他喜黄老之术,是我国道家钟吕金丹学派的重要人物,相传还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的老师。其生活年代,早于北宋时期的曹仙姑的。

刘海蟾在古代民间,流传有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他一生应该写过不少针对平民百姓的丹诗流传,惜大多数已散佚。目前流传的,除《至真诀》外,还有内容与语句特征相近的《还丹赋》、《还丹破迷歌》行世。是解释《至真诀》的源头的参考资料。

北宋曹仙姑,真名不可考。人物出现是晚于刘操,署名《灵源大道歌》的内容。跟《至真诀》一字不差,这说明一个问题,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故事。按照人物出现的时间段,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判断刘操的可信度,是大大高于曹仙姑的。

《灵源大道歌》的内容,主要是在讲修真的,文章反复强调证得“真人”重要性。即《灵源大道歌》的中心思想,是在讲解如何“知真、至真”的金丹文化知识。刘操文章的标题,用《至真诀》,切题精确,不违背主题的意思。

因《灵源大道歌》着重讲解“至真”的道理,整篇《灵源大道歌》中,依文解义,没有一句涉及女子修真的内容。故陈撄宁先生,出于曹仙姑女子身份的判断,并以女丹功作解,比较牵强。

(三)、从《灵源大道歌》这篇丹经出现的年代,以及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演变的时代特征去判断。

我国古代汉语,尤其是隐秘的金丹文化文章,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金丹术语,以及不同的金丹文化演变规律。例如,北宋以前的丹经,以汉赋、唐诗为写作风格。之前的丹经,有一个演变过程,走的是仙佛同源、禅道双融的路线。北宋以后,丹经就走了三教合一的路线。因此,我们对照《灵源大道歌》的写作特点,以及刘操的与民同乐的生活环境。综合分析,这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格式的七言律长诗,内容主要以禅宗思想和道家金丹思想为主,并未涉及到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有比较深厚的禅道文化素养,广泛涉及到禅宗与道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风格,这跟刘操的学术思想,文化素养,生活时代,个人际遇等情况比较一致。

《灵源大道歌》若是出自北宋时期的曹仙姑,则丹诗应具有《悟真篇》一样的宋词特征,文章的内容,也应符合北宋时期的丹经的三教合一主旨,不应有《灵源大道歌》这样固定化、标准化、律诗格式化的长篇诗歌特征。

(四)、从著者的写作特点、文风,并结合著者的其他丹诗著作比较分析。

我们可见刘操的文章,有《至真诀》、《还丹赋》、《还丹破迷歌》,三篇丹诗均是在倡导“至真”的道理,均是在破除修真的迷惑,均是在强调还丹修真的正途。三首丹诗的思想体系,丹道语言特征基本一致,内容以“禅道双融”、“仙佛同源”的学生思想为主。

而曹仙姑这个人,无法找到能够相互佐证的丹诗,历史身份存疑,陈撄宁先生做出的考证,跟《灵源大道歌》的内容,没有共性。

《至真诀》的内容,是在说明修真的究竟。作者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他通过一个设问的句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的金丹修真哲理,来自问自答的形式陈述了出来。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请问我们修真的这个“真人”是怎么来的呢?她不是我们可以坐在那里想出来的,您们要知道这个真人,原本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所以《悟真篇》才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只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心念游离于物欲名利之中,这些凡夫的妄心、妄情,如同乌云蔽日看不见太阳,将“真心、真人”遮挡住了。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云散见日,本来就有的这个“真人”出来了。想要获得这个“真人”好难哦,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本性金丹,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人本来具有的真灵。所以,我把她称作“真人”,以区别您们修真、修道的那个思维心,就更别谈那些低等道术的做作了。

在《至真诀》的末尾,作者在通过对“至真”的道理阐述后,作总结说:“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

这是在感叹大众不明白修真的意义,解释修真的艰苦,大众因不懂得获得“真人”的重要,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房子一样,虽有万贯家财,却无人看守,不知不觉而家财流失。

《至真诀》反反复复讲这个主人,是要我们明白怎么去将这个本来就有的“真人、主人”劝回来的。这个“劝”饱含着无有勉强做作的意味,如果我们去想、去追求,就永远别想劝会主人。所以是这个真人,是“未见如何想得成”的真人。

“真人”是我们的本真,是与生俱来的金丹,他的出现,就应该返璞归真,所以《至真诀》才说:“试问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我们修真,要像婴儿一样的淳朴,绝对是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的,婴儿哪里有心去算计其它的呢?这才是“真心”返还的秘诀。

劝得这个“真人、主人”回来了,还要懂得如何伺候好这个“主人、真人”,让主人长居久安才行。

这个“真人、主人”不好伺候,她性喜恬淡虚无,流连清闲自在,如果我们稍有妄想的潜算计,她就马上不高兴跑了,也就是传统丹经讲的“真铅”的“旋得旋失”的道理。

“真人、主人”回来了,怎么安置呢?一句“只在虚闲无用处”的善持,就将所有的妄想、妄心、丝毫的忖度之心统统抛弃了,这样真心才不会失去。

这种艰辛的修真过程,并不容易,所以《至真诀》说:“无中妙有执持难。”。 怎么去执持?刘一明说:身体力行叫执持,专心致志叫执持,无过不及叫执持,愈久愈力叫执持,始终如一叫执持,这非常的不容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际就是讲的金丹的进阳火退阴符的水火既济过程。只不过海蟾真人通俗化、拟人化了,但并不说明这样的工夫是简单的。

道家金丹修真进一步的工夫,是吕祖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金木间隔。”。就是这句“解养婴儿须籍母。”的意思。婴儿,是金丹文化的道胎,是变化飞升的基础。养就婴儿,是靠“真人”这个本真来完成的,故真人就是丹经所指的丹母,或称无生老母。意思是从有到无的本源。故《至真诀》里面,基本没有无极大道的内容,应是刘操改革金丹文化,从通俗化、简单化,去普及民众的出发点。

刘操辞去宰相的高位,晚年与民同乐,游戏民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神仙故事,这从《至真诀》的写作特点,可见一斑。他深知广大民众生活的疾苦,故产生了一种慈悲普世的宏愿,促使他虽然有了“依马文章何所贵,多能碍得修行路。”的出世感叹,也认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金丹名篇——《至真诀》。

他大丹的对金丹文化进行改革,舍弃以往丹经惯用的、大量的隐秘语言,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出了这个“真人”修真的道理,一片婆心,天地可鉴。

《至真诀》中蕴涵的金丹执持、善持道理,实际上就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到此全程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的心性修持,是阴阳合一的水火既济过程,故张三丰先生形容为“水火既济真铅汞”,没有真阴阳,就完成不了结丹的过程,等等这些金丹奥秘,《至真诀》都是用浅显的语句在讲解。

《至真诀》开篇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这是跟末尾一段相承接的重要句子,立意十分鲜明,他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修真的究竟吧(端的:究竟的意思。),炼金丹的性命根源的由来,是在于怎样达到“真息”的这个修真状态。因为真息有了,玄关就有了,真心也就有了,道眼也就开了。所以,后文《至真诀》说“今日相逢道眼开”,比其它丹经讲的简明而要多了,只要大家不执迷邪师话短长,《至真诀》的内容,是可以依文解义的,并没有神秘的口诀,尽都是修真的歌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什么叫“太极布妙”?这是钟吕派的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太极就是金丹,金丹就是本文的“真人”,真人的出现,我们执持的好,就是“太极布妙”的状态,才叫“人得一”,才要“善持谨勿失”,跟文章结尾的“无中妙有执持难”的修真道理,首尾呼应,执持和善持,成为平民化的金丹术语,可见刘操的文学艺术水平,和修真境界是多么的精深。

整篇《至真诀》是一种长诗结构,起承转合非常好,具有五代时期诗歌特征。

“命蒂在真息”一句,是道门炼金丹尚于修命,以获得长寿的秘密。道家的金丹,靠的是“长生须伏气”,这个伏气的根本,就是炼金丹的秘密——“阴阳栽接”之功,栽接的实意,成为很多人揣测金丹秘要的大伪,张三丰先生说:“金花朵朵鲜,世人难分辨,长生须伏气,栽接要真铅。”。意思是栽接的道理,及“伏气”的工夫,是靠这个“真铅”去实现栽接的。而这个金丹秘密,刘操在《至真诀》中,用的是十分简单,老百姓又容易明白的这个“真人”代替了,故《至真诀》具有简单、生动、朴实、明了的行文风格,修真的这些道理,还要结合具体的修真方法,大家才能进一步明白《至真诀》通俗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

《至真诀》属七言律诗,句子讲究平仄押韵的规范化,语句轻重互变,句子遵循前有则后须的原则,是宋以前古律诗常见的规则。故七言《至真诀》的后三字,往往是对前四字意思的表达。一般下一句是用来补充解释上一句的含义的,大家读《至真诀》,一定要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真阅读。

例如,《至真诀》承转上文说:“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这些句式都是前后作补充说明的。我们的精气神,为什么会“朝伤暮损”呢?是因为我们“迷不知”的原因,是迷失了我们的真心。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丧乱,是我们的失去了真人,就像小孩失去了大人一样“无所据”。最终的结果,出现精气神的细细消磨渐渐衰,最好耗竭元气,元神离去。《至真诀》都是这样的前有则后须的句式。

《至真诀》的拟人手法,将真人说成是我们精气神的主宰,就好比金玉满堂的房屋,没有主人一样,财宝必定丢失。这是《至真诀》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解深奥的修真哲理,去劝导平民百姓修真的。

《至真诀》还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本以为能够劝得主人回来,长久当家作主,保住金玉满堂,才是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的。但这不是一个凡夫能够轻易做到的,超凡入圣的工夫,哪有那么容易的?《至真诀》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故事,在讲修真的道理,这就跟农夫种地时的种子萌芽一样,真人也是脆弱细嫩的,容易丝毫念起丧天真,一定要注意善持和含蓄才行。

可一个凡夫欲心重重,根识昏迷,往往导致刚刚回来的主人,受其干扰而稍纵即逝,所以这个工夫要刻苦去炼己,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好的庄稼,会出于长满荒草的田地里。

《至真诀》将深奥的金丹修真道理,用主人守财、农夫种地、种子发芽等浅显的日常生活哲理,阐释的清清楚楚,故少见往古丹经的神秘隐语,多是用拟人化、通俗化、简单化的言语,结合农夫的生活故事,将修真道理口语化,简单化,实现平民化的普及。

所以我们认为,《至真诀》是讲解修真的“真人”的,故没有必要单独按照男女生理差别讲男女修真的不同,通篇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平民化的写作愿望,决定《至真诀》更不存在有隐秘的金丹口诀在其中。《至真诀》的“诀”是歌诀的意思,并不是神神秘秘的“口诀”意思,我们当从作者极尽所能地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清楚表达修真的深奥道理的这一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刘操是唯恐老百姓看不懂他的一片婆心和一片苦心的。

读懂了《至真诀》的“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的修真道理,大家就不会流于搬运、房中术、妄作等有害真元的伪术、邪教上去了,这种至真的道理,是甄别道教正教和邪教的基本原则。

刘海蟾丹经独有的写作特点,是处于长期活动在民间的结果,也是刘海蟾为什么在古代道家修真活动中,能够有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刘海蟾的行事风格在民间,这种丹经写作口语化,应该跟刘操惠及平民的心愿,有直接关系。

纵观《灵源大道歌》的整个内容,都是在反复讲解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故按照文意来讲,《灵源大道歌》应该叫做《至真诀》比较合理,属于刘操的文章。

《至真诀》的语言特色,对比《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丹书,要浅显通俗易懂的多。稍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只要以平常之心,站在刘操的生活年代,去读《至真诀》,读懂《至真诀》的金丹文化道理的,并不困难。至于其中有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以及修真的入手方法,我们会接着跟大家解释清楚的。

我们认为,道教文化研究,一定要从丹书的文化结构,文章内涵去入手、去研真,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找出这门东方神秘文化的本源来。也只有通过解读这样的养生名篇的真实含义,去告诉大家一个实在的、真实的修真奥妙,才是道家、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惠及大众而不至于沉浸在佛教痛批的戕害身心的下等丹法里面。

张三丰先生认为,道教之衰,不是行真问题,而是知真问题。所以,《至真诀》的近代研究,出现这样的原则性糊涂,这间接地说明了金丹文化知真的苦难,更重要性的原因是,现代修真,很多人还难以走出“陈撄宁时代”,一直停留在精气为用的二流丹法层次,而对金丹修真文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我们这种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之非的批评,无法避免会触及一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则招致诋毁与谩骂,实在情理之中。

《至真诀》告诉了大家一个修真、至真的道理,从中可以窥探到刘操的“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的禅道双融的金丹文化思想。他讲解了修真的原理,却不是讲具体的修真入手方法,故有关“长生须伏气”的真息秘密,及“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张三丰《道情歌》)的研道之理,虽蕴含于著者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句之中,而初学者,是不能遽然熟知的,故阅读《至真诀》,往往会有一种虽文字简明,却是道理深邃的感受。

陈撄宁先生将《灵源大道歌》合并孙不二元君的丹诗,整理出的一套女丹功,前期我们已经做过适当的评价,这种无视《至真诀》浅显修真道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喜爱修真的人们,不能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修真、至真的道理。为盲师者师所误,以盲引盲的现象,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应是心知肚明的。

我们把道教文化出现的这一情状,视作“陈撄宁现象”,这不是陈撄宁先生个人所表现的,而是整个道教发展中的腐朽问题,至少让道教的健康发展,延误了数十年。

道教之衰,源于道教文化的基础语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腐朽,通过平价“陈撄宁现象”,我们不得不由衷有了这样的感叹。

如何看待金丹阴阳与子午卯酉对现代丹道的指导价值?

原文

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

译文

进阳退阴,取坎填离,归于中正,是日常修真的纲领。这个道理,望能早拜明师,以趋端的。

释义

“子午卯酉”本属于道家传统文化“十二地支”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后来地支、天干、五行、八卦等道家传统文化,被古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广泛地运用于解释自然人生的一些基本规律,赋予了干支新的内涵,形成了专门的干支哲学体系,也包括应用于传统金丹文化领域。

“子午卯酉”与道教结合 形成专门干支哲学体系

“子午卯酉”属十二地支的四个正时辰,分别指半夜子时(23:00-1:00)、中午午时(11:00-13:00) 、早晨卯时(5:00-7:00 )、傍晚酉时(17:00-19:00)。《打坐歌》的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是承接上句“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而来的。

道家效法天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用十二地支配十二消息卦,用卦象来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特征,而“子午卯酉”在干支体系中表达的四个月份,是有特定意义的。

子午卯酉这四个月的特定意义是:

子月为每年的11月,农历也叫冬月,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的复卦一阳生,来预示本月节气特征,属于阴极阳生、寒极生热的开始。再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坎卦,方位属北方水位。所以《打坐歌》前文有“冬至一阳来复始”这样的句子,用坎卦☵中间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

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子月意寓阴极阳生(资料图:图源网络)

午月为每年的是农历5月,农历也叫仲夏,二十四节气的夏至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姤卦的一阴生,来预示节气的阳极阴生、热极生寒的开始。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离卦,方位属南方火位,用离卦☲中的一阴爻,来预示其意。

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午月意寓阳极阴生(资料图:图源网络)

卯月是农历2月,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大壮卦的四阳生表述。《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阳与阴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震卦,方位属东方木位,用震卦☳下面的一阳爻,来预示其意。

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卯月意寓阳与阴合(资料图:图源网络)

酉月是农历8月,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就在这个月当中,这个月的特定意义,古人用《易经》六十四卦观卦的四阴生表述。《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预示阴与阳合,跟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及五行配合,卦象为兑卦,方位属西方金位,用兑卦☱下面的二阳爻,来预示其意。

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酉月意寓阴与阳合(资料图:图源网络)

卯月在上半年,酉月在下半年,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故卯为阳与阴合,酉为阴与阳合,其分布如下图所示。

地支辟卦图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地支辟卦图

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用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再五行配五方,具有阴阳平衡、相冲的特征。这在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来讲,有调和、贯通、沐浴、温养之义,被道家用来解释炼金丹的一些急缓、中和道理。

金丹文化有独特的语言体系

传统道家文化将地支引申到十二生肖、五行、四象、八卦等等,用来表达金丹文化的那些哲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道家文化语言体系。

从上面的图式,再看《悟真篇》说:“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一下子就会明白,这句的意思是在讲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再例如《悟真篇》又说:“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的意思,也可以明白是在表述炼金丹阴阳合一的道理。

为防止后人缺乏传统道家文化知识,容易用隐语为借口,去揣测金丹文化的那些道理,故此《悟真篇》强调说:“

卦中设象本仪行,得象忘言意自明;

举世迷途唯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

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家的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则以上丹诗关于道家金丹文化的那些秘密,对于一个真心向道者,绝不会也犯拘泥于丹诗的文字和执着于卦象、卦气上去炼金丹的错误。

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祖师《金丹诗》说:“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紫阳真人张伯端(资料图:图源网络)

道家金丹文化,在北宋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丹诗,相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章,要算写的简易许多。

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涉及道家传统文化,及禅宗与儒学文化领域,要比《悟真篇》更加地广博,这也是传统道家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说张三丰祖师的金丹文化,是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偶然的。

祖师《金丹诗》说:

“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

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

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

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

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

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

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

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

这跟上面《悟真篇》的丹诗,在表达方式上,道学知识的运用,还要丰富复杂,里面结合了道家的星象学知识,来解释金丹太极修真的哲理。这样的丹诗,对于现代读者来讲,由于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往往让读者出现如同看天书般的困难,只不过这些丹诗,都是用传统道家文化基础知识写出来的。

像历代道学家们的这些丹诗,均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道家文化语言,他们并不是要主观意识地隐瞒什么。因为这对于一个道学家来讲,修真本应是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和高尚人格才能做到,不是那些私欲重重的腌臜辈,可以完成的事业。故《悟真篇》说道家的炼金丹,是“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真心善持的上等智者的事情,祖师们写丹诗,怎么会去欺心自欺呢?

子午卯酉含义以阴阳而定

道家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的具体含义,是针对个人修真的心意运用来讲的。

张三丰祖师在《玄机直讲》说,人心的每时每刻,都有这个子午卯酉的存在。

悟元子对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彩,他说:“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诚虚比。则是子午卯酉,无一定之时,无一定之方。其所谓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强名之。盖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阳与阴合为卯,阴与阳合为酉。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夫天有天之时,我有我之时,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阴阳,何须求天地之阴阳?独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虚无中求之,方有着落。盖阳生者,非身之动,非心之动,非肾之动,亦非眼耳鼻舌之动,乃坤中孕震,后天中先天发现之谓;阴生者,非神之昏,非气之浊,非精之发,亦非声色香味触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后天忽来之谓。”。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时刻变化着的子午卯酉,称为“活子午卯酉”,不是那种固定的节气和部位去炼养的道法,那是死的子午卯酉。

特别是悟元子的画龙点睛之语:“在时,为阴阳之生旺;在方,为阴阳之中正。是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阴阳。”。这正好如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子午卯酉在时辰上,是表达阴阳的生旺的。在方位上,表达的是四季四个特殊的阴阳中正、平衡与对冲的。对于近当代执着己身的那些丹道,那种按照时辰、节气去练功的法门,是在悟元子批评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圈圈打转,是违背了“以阴阳而定子午卯酉”的炼金丹原则。

早拜明师结成丹 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

自打伍柳派的柳华阳,在《慧命经》中,画图立像玩起了搬运术的“以子午卯酉定阴阳”的把戏以来,道家金丹文化似乎堕入了在肉体的具体部位,去寻找那个神神秘秘的子午卯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金丹文化的“子午卯酉”,从此失去了这个道家的大道根源,这让人们无能为力去识别丹道的基本哲理,也就方便了那些自诩的传人们,去自说自话。道学界出现这种信口雌黄,肆意妄猜,却又无力辩驳,泛滥成灾的情况,都跟道家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等金丹文化的主要术语的糊涂有关。

金丹文化子午卯酉的运用,是指的修真的正念,是张三丰金丹大道获得“玄关”后的修心。这些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特别精彩的陈述。悟元子也说:“莫在天边寻子午,阴阳复姤问心君;勿忘勿助随时采,二八相当药一斤。”。都是传承道家的一种道心真知。

因为有了祖师这句“子午卯酉不断夜”的说法,往往一些人就望文生义,以为炼金丹,是要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去彻夜强制打坐,靠所谓的不倒丹的枯骨空熬煎,来企望金丹有成。这样的所谓“不倒丹”做法,戕害身心而不觉,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是极力批判的。

诸如按照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去打坐练功的;诸如要求在每年的冬至节,去抓紧进阳火,夏至节去抓紧退阴符的;诸如对着月亮、太阳、大树去采气的;诸如要求在半夜子时或午休时来打坐的;诸如行男女阴阳双修的;还有伍柳派者流,用意守身体上窍为阳,下部位为阴的;这些都是企图来盗天地阴阳之气的丹道。这些企图按照节气的变化,或盗取天地、或盗取她人之气的道法,又跟道家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金丹何涉?

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原文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译文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释义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不可盗天地之气(资料图:图源网络)

道家炼金丹出现如此糊涂现象,祖师说是不知真,才不能行真造成的。故祖师在《打坐歌》这里告诫我们“早拜明师结成丹”,不要“误听邪师道短长”。

以上列举的这些道法,恰恰违背了张三丰祖师的“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垂示。犯了祖师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错误。更是“心中忙了又忙”杂念纷纭,哪能一心一意地做工夫?则金丹太极修真,尽是在鬼窟中做生涯,不得不堕入不正则邪的必然之路。(编辑:赵青)

道家仙道长生不老靠什么

原文

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

译文

如果有人识得炼金丹的真铅真汞,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

释义

祖师说的“识得”二字,寓意深刻。识是知真的意思,得是至真的道理。故丹书往往说炼金丹,是“知得一,万事毕”。

识丹:丹文化有三个阶段

《打坐歌》前面说“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个丹的意思,按照三丰派的三关理论,有还丹、金丹、神丹的区别。还丹是金丹文化的初级阶段,结丹是金丹文化的中级阶段,神丹是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即上文我们解释的结丹、脱胎的道家三铅内容。

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道家炼丹图(资料图:图源网络)

结丹:真心善持乃修真根本

金丹大道的结丹,靠什么去结呢?这是道家金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道家往往用“铅汞”来预示结丹的原理,是源于外丹术的名词,也是原物铅汞的化学反应,形象地用“以铅制汞”与“以汞投铅”的化学反应,来比如修真时的心意运用。这个心意的运用,就是《打坐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坎中一点往上翻”的真心善持,才是道家金丹文化修真的根本。故在《打坐歌》的末尾,祖师总结前文说:“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

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资料图:图源网络)

三丰派炼铅汞成仙的道学思想,并不是现代版的先在肉体的腹部下丹田炼出热感的气体(有人说是元气),再转到胸部的中丹田继续修炼,后转到脑部的上丹田去还虚。而是跟《悟真篇》的:“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期间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大道文化一脉相承,靠人类不离己身、又不执己身的从容中道的那个心意的善持,极其简易的阴阳合一,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的铅汞去实现。

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原文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译文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释义《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修道不可一蹴而就《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炼丹修真 阴阳合一(资料图:图源网络)

金丹炼铅的问题,是道家性命双修文化的核心内容,不明白金丹炼汞铅的那些道理,导致我国近当代道家金丹文化之研究,长期出现“性命双修”这个核心思想,有北宗先修性,南宗先修命的本质上的区分。而出现这样的先后之诤,也是在唐崔希范之前,道家就有的情况,故《入药镜》明确地说:“水乡铅,只一味”,以防止后世道家、道教不至于长期走向愈惑愈繁的境地。

道家金丹修真 调控人的体内循环

道家金丹文化炼铅汞,在肉体上会产生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系列反应,是跟禅宗的“吸住脉停”的修证相同。祖师告诉我们,当金丹修真达到坎离已交,虚极静笃神有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玄机直讲》)的了命结果。这些道家金丹文化修命、了命的秘密,或许是祖师“长生不老仙”的物质基础。

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靠肉体自然出现超乎常人的,又合乎自然本能的这些物质基础的表现,来证明炼金丹成道,是靠肉身的实修实现。这些修命、了命的修法,在道家金丹文化来讲,能够实现对人体心跳、呼吸、血液循环的调控,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这一伟大贡献,在现代先天性心脑疾病方面的预防意义,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或许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现代核心价值。

关于下德之人的修真及其社会救渎意义

原文

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

译文

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不要把炼金丹,当做是一时的偶然来看待。

释义

《打坐歌》写到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话呢?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祖师丹诗歌诀的一种常见的写作习惯,是先说理,后对以往修行的错误,再逐一指正。

修道不可一蹴而就

《悟真篇》有丹诗说“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时辰内管丹成。”。自古及今,很多人因“一时辰内管丹成”一句,而痴迷于一时半刻可以成道。这就导致某些人以为,不得师传的秘密口诀,修道是不可能的。

所以,道家金丹口诀一说的神秘,就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现象。

祖师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故提醒大家,修真是修行一日,就有一日的收获的。

行一日 一日坚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行一日 一日坚

降心为不为 修心去杂念

道家修真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区分,所谓下德之人,是指杂念多、贪心重、慧根浅的凡夫俗子。具备这样属性的个体,因后天习气根尘重,是要通过渐修的手段,用借假修真的方法,去降伏其心,才能获得金丹的“本来面目”。

《吕祖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个养气的道理,不能瞎猜,这个气,是指道气,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浩然之气,故而这个气,是道本无言的。那么,道家修行常常说的养气,就不能落于后天的形迹,所以要“忘言”,意思是连气的概念,修真者都不能有,才叫养气之道。

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原文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译文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释义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道气浩然 存于宇宙(资料图:图源网络)

养气之道,就是修心之道。

《悟真篇》说:“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就是这重意思。

所以,三丰祖师说:“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意思是我们要想降伏这个顽固的人心,既不能强制去降伏,也不能不去降伏。若强制降伏,那是执着;若不去理它,那是落空。所以吕祖才说“降心为不为”,是“用中无用”的意思。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勿忘勿助”的意思《(道言浅近说)》。具体的方法,祖师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玄机直讲》)。

下德之人修真,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人心,是降伏其心,是一个漫长的炼性过程,故而叫渐修。

下德之人的修心方法是什么?吕祖说是“降心为不为”的渐修。是“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吕祖《黄鹤赋》)的“取坎填离”过程。

所以,《打坐歌》的炼金丹内容,到了这里,祖师提醒大家,炼金丹修炼一日,则有一日的功效,才不至于痴迷那种“金丹重诀不重文”的秘密口诀的期待和盲从当中,而虚度光阴。

道家的炼金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怎么去说,人心也是难以超越那种我执的。故而本文所解释的道家的炼金丹的渐修,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一定的救渎意义,也是弘扬道家金丹文化的时代价值。

三年哺乳与九年面壁是什么意思

原文

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

译文

金丹上关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养就婴儿,大道有成,是一粒灵奇的紫金丹。

释义

三年九载是金丹文化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简称。是道家文化源于生命孕育法象的基础术语。

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

我们的生命在母腹时,经过十月怀胎后,再离开母体,就是从胎儿进入婴儿时期了。

前面的“十月怀胎”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结道胎”。胎儿长成,就要分娩,这个过程,道家用来比喻炼金丹的“脱胎”。脱胎后的生命,就不叫胎儿了,是进入婴儿期了。婴儿经过三年的哺乳,就是养就婴儿的孩提了。

道家用源于生命孕育的顺生法象,去建立道家生命返还的逆修理论,故形成了以上系列的道家文化语言。

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性命双修理论源于生命孕育法象(资料图:图源网络)

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思想,是源于道家注重生命本源的道家术语。性命双修的区分,应该从道家文化的生命孕育现象去解读,在没有脱胎之前,这个过程是金丹文化的法身成就时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命阶段。脱胎之后的修真,是哺乳婴儿时期,这个时期,就好比婴儿的思想逐渐成熟,道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修性阶段。

所以,《悟真篇》按照这一返还理论,有了“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的说法。有了“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的感叹。

这也是《入药镜》所说的“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的层次。只有结丹这个修命、了命炼成了,再才在修性上去探究生命的本质,才是道家提出的修仙意义,即逃生死的哲学命题。

故我们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理论,是先修命,后修性的,并具有唯一性。不是某些人猜测的道家金丹文化,有南北派的性命先后之别。修命和修性,到底是先修命,还是后修命,道学研究不应该出现原则上的错误,他们是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很多伪劣丹书,是一眼就可以分别出真伪来的。

三年九载炼成 一粒紫金丹

祖师《了道歌》说:“三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片响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壁。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招我朝天飞空碧。后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

三品阴阳是钟吕派的炼“三铅”思想,虽有分别,但阴阳类相同。内外火符的两般不同,是修命和修性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张三丰祖师的文章中,都十分清楚的告诉了我们。

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修真者,祖师不得已反复告诉大家,要“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

祖师《炼铅诀》说:“寻首经,觅初弦,吾今指出妙中玄。水火既济交一遍,阴阳会合数三千。到彼岸,不须船,灭虑除情绝妄缘。静静清清看命宝,昏昏默默守胎仙。受辛苦,二三年,阳神出现圣功圆。养火无虞全造化,长生不老寿同天”。

这些道家金丹文化脱胎后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即是三丰派金丹大道的上关内容,也就是祖师说的“阳神出现了真灵”阶段(《道情歌》)。道家的“真灵”思想,其实早在张三丰祖师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后来在悟元子的著作中,对其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连陈撄宁先生因不明底里,竟评价悟元子是自造术语,足见道家金丹文化,在缺乏师承的前提下,在乱造道教辞书的世风下,现代读者若要读懂这样的丹诗,是多么的不容易。

只有金丹文化的这些层次弄清楚了,则那些动不动就说可以出阳神的门派,是难逃欺世盗名的嫌疑的。则那些重要金丹术语前后混淆的丹书,你不认为它们是伪书都难。

悟元子说:“随时交感无差错,一年生个小儿郎,此事不荒唐。”,是描述的道家金丹文化修性阶段的内容,是养就婴儿的金丹文化时期。

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原文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译文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译评《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什么叫“法乾乾”呢?《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资料图:图源网络)

故《打坐歌》最后,才会说“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这个“紫金丹”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高级阶段,才有的名词术语,不是气功类丹书,随随便便就可以谈论的内容。而是“三年九载功成就”的道学名词,它是一个概数。金丹紫金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呢?就连悟元子这样的大德,他老人家打破这个铁馒头,就足足花了十三年,而在我们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恐怕就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打破它了。

《打坐歌》对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原文

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译文

要知道这首《打坐歌》的作者是谁,是清虚道人张三丰真人。

译评

《打坐歌》结尾的这句话,署名三丰仙的大作,有彪炳正宗和强调真实性的意义。

三丰派的金丹文化,具有道法两用的完整性,已经将传统道家金丹文化,以往那种单一的坐禅理论,深化到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高度。他的打坐理论,不以坐禅为唯一法门,已经发展为四大修真法门,为我国内家拳术,播下了大道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形成了理法完备的太极、内家行禅的拳术理论。

三丰派的道学,是源于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思想,以文演武、性命双修、与道合真。是以道家的文武兼备思想为主旨,建立了宏博的武艺、武道,这样文化构建,是值得每一个喜爱武学和修真的人士,去身体力行的。

之所以选取《打坐歌》来译解,是鉴于我国的金丹文化,主要以气功类的丹道形式,在注解这首《打坐歌》。那种注释这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道学思想。故而我们不厌其烦地结合祖师对道家的一些炼养道术的批判,通过对照比较的形式,去探讨这首《打坐歌》究竟是在说什么。也只有让大家充分地理解《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对《打坐歌》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才好让大家在心中,对传统道家金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了这样的修真层次与次序,再去与那些气功类丹道作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道家金丹文化。

参照祖师其他歌诀解析《打坐歌》

我们认为,既然《打坐歌》是张三丰祖师的优秀作品,是指导我们正确打坐修真的经典歌诀。那么,注释其基本含义,最好参照祖师的其它丹诗歌诀去解析,而不要轻易用后世的执相之学,去揣测其意,这也是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来译解《打坐歌》的一种原因。

例如,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学说,在祖师的文章中,都有相关的阐释。

他说:“初关、中关与上关,上田、中田与下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工须要法乾乾。室窗透亮三更到,昼夜通红九鼎全,文武阴阳勤抟炼,劈开万窍好朝天”。

可现代丹道对《打坐歌》的译解,往往囿于气功的三关之说,无法表明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的含义。祖师这里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三关、三田内容,怎么能够在我们肉体的上中下位置,去揣摩呢?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次序,层次是分的井井有条的。这个火候之功,也是要“法乾乾”的。

什么叫“法乾乾”呢?

《象》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资料图:图源网络)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一个修真者,若做到能观能执,顺应天道,去刻苦修真,则最终的结果,是“劈开万窍好朝天”。这样的大道思想,是源于道家文化的道论,是从有到无的进阶,是从后天的太极转换到先天的无极境界,是金丹脱胎后的虚空粉碎,是道家所指的无极太虚世界。

从《打坐歌》看道门修真跟禅宗打坐的异同

祖师的《打坐歌》告诉我们,万物都是道气之始形成的。华夏文化的代表者——释道儒三家的修真思想,都是源于我国传统道学文化的这个永恒的道。

张三丰祖师说:“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且不正,行如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道言浅近说》)。他是在用知真、行真、至真的实修步骤,来讲解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那些要点。

《打坐歌》为了叫醒修真者,不要去意守肉体的某一个部位,不要执著于自身去修真,反反复复强调,道家金丹文化的打坐,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禅修。

《六祖坛经》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我本性元自清净(资料图:图源网络)

《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禅宗的打坐法门,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基本思想,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传承。而现代丹道出现打坐执相的错误,出现长期痴迷于身体的气脉修真,出现期待有什么真气在里面运行。及那些在修行中,总是期待外肾的勃起,为金丹的活子时者。等等将意识游离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和预贪效验,甚至于贪欲采彼之精华、精血为我所用者,这样的修法,怎么能够做到“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呢?种种欲望贪婪之心的见境思境,怎么去见自性不动呢?均是严重违背了传统金丹文化的参禅打坐主旨的。

张三丰祖师不断告诫我们,修真是要“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的正念正行,是要“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诚意果敢,是要“一心一意,只抱着内呼吸做工夫”的专心致志。张三丰先生说,打坐参禅,是以获得玄关,为炼金丹入门的标准。

张三丰祖师关于道家金丹打坐原则的开示,是源于“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道文化思想,其中融合了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道合一的金丹文化。这在具体的修真方法上,对于道家传承的炼金丹理论,则有其更加详细和独到的地方。

《打坐歌》是朴实的金丹大道

《打坐歌》明确的告诉我们,道家金丹大道,也是“一性圆明不二般”的。这就确立了张三丰祖师《打坐歌》所讲解的金丹文化,与一切执迷于外相的气功类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有走出气功类丹道的搬运与炼精的法门,才能让《打坐歌》的金丹文化思想,回归到道家金丹大道的正途。

祖师说:“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是极为朴实的金丹大道,岂是那些故弄玄虚的扭捏丹法,可以望其项背的?

故张三丰祖师《打坐歌》的金丹思想,是代表着我国古代钟吕派金丹大道文化的主流道学,并不是近当代某些自诩传人所说的二流丹道玩弄精气的道术,而是一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大道文化,它对指导现代道家、道教养生与修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编辑:赵青)

THE END
0.3月新书,推荐这15本|小说|作家|契诃夫|托尔斯泰|文学作品|陀思妥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张建华,从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中选出成就最卓著、影响最深远,同时也是中文世界中最为熟悉的八位作家——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从思想性和艺术性解读俄罗斯文学的伟大和魅力。张建华老师的评介既深入浅出,又不乏独到的见解,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学符号在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K37=SFSW2747E9M90jvsm
1.《深入浅出》by单三三txt免费观看下载1、逃不了了库拉拉酱下载_yiqicao17c@gmailcon怎么保存_鲁大师在线看免费播放器哪个好_《深入浅出》by单三三txt_拉拉扣正确手势_莎莎大冒险触手怪抓人合集_小明永远在线观看免费版20082、✅搜狐已认证✅「包含📘动作片《www》等资源,无广告在线播放🥑、高清巨制2025全新观影感受,🥞 ,📝🥂🌎🏬🦃🛴jvzq<84dnqm/{p=8o0ozunolv0hppm4YloQOj
2.深入浅出单三三TXT百度小说最新章节深入浅出单三三TXT百度 作者:白小骨 22.5万字 | 连载中 最新章节:第84章 番外十二 最后更新:2021-08-31 05:08:57 请假:暂无接编通知,明天入v,上午十点准时三更,谢绝任何形式转载谢绝扒榜每个前男友都是女人掉过的坑,从何典阳这个坑里往外爬的梁温暖一脸血表示,何典阳他这个深坑实在太坑爹。何典阳:我是坑?jvzquC41yy}/w~}uy0id1jnmcp542A;2;94ivvq
3.深入浅出+浮世全集TXT下载单三三最新章节全文免费下载好看,非常喜欢作者单三三的作品,文笔好,内容新颖,人物个杏鲜明,值得推荐,是很好的一部娱乐圈、耽美、耽美现代小说。加油,会继续关注的。jvzquC41o0hbkƒnzu0ipo87dWz4ivvq
4.深入浅出免费阅读全文单三三小说最新章节《深入浅出免费阅读全文单三三》是白小骨精心创作的其他类小说。 开始阅读章节目录 相关推荐:深入浅出广播剧简介深入浅出打一正确生肖深入浅出一单三三具有前瞻性深入浅出1∨1免费阅读都市言情番外笔趣阁叶棠深入浅出直教人生死相许求下联深入浅出玩转FPGA深入浅出夏寒陆行全文免费阅读引古论今深入浅出的意思深入浅jvzquC41yy}/z‚|z0ei0crpcp1769A:430nuou
5.深入浅出夏寒陆行h陆行,深入浅出by单三三腐书她的手已经捏紧了刚才深入浅出掉落在地的浴巾,再使用的方法夏寒,见问题夏寒陆,就像是变量提升一样,用轻松义炭r18深入骨髓愉快的图形和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将阐述的玲离尽致就是深入浅出一个幌神的几秒钟时间没有做出明显夏寒陆行拒绝深入浅出by单三三腐书的。jvzq<84yyy4nj}}uvzz/exr1fpc|~4754950qyon
6.《深入浅出》by单三三在线登录《深入浅出》by单三三 与现有的SRG技术相比,PVG技术制备可使AR眼镜成本降低60%,有望推动AR眼镜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普及应用。 我国外贸整体稳中向好。 不少地方通过发挥数字技术的独特优势,助力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态。 全球控温1.5℃的目标面临严峻挑战。jvzquC41yy}/hjsvwctngwl0eqs0hxwwo0virHrqf?|jg€yjtgge(}nf?9<97?;8;
7.深入浅出+浮世单三三分节阅读11全文TXT下载作者:单三三连载状态:已全本作品年代:现代分类名称:现代耽美作品归属:女频章节数量:共11章 主人公叫沈初阳,沈先生,林深的小说是《深入浅出+浮世》,它的作者是单三三写的一本耽美、腹黑、现代耽美风格的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深入浅出 CP完结 内容简介: 腹黑攻怎么把一只小结巴深入,浅出,再深入,再浅出的故事 jvzquC41o0}pl~gqqm4dqv4mcp}fp8wuxP4ivvq
8.深入浅出+浮世(单三三)在线阅读无广告⑴ 如果您发现深入浅出+浮世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马上向本站举报,桅子阁需要您们的建议和支持! ⑵ 《深入浅出+浮世》是作者:单三三其中一部优秀的耽美现代小说,网友转载到本站(zhizig.com)只是为了宣传,让更多读者欣赏。 ⑶ 如果您发现有小说深入浅出+浮世最新章节,而本站未能更新,请及时通知我们,您的热jvzquC41o0€ikƒni0eun1ktqm1OGCc3jvor
9.www.777788.gov日本满员电车㾒汉人妻 《深入浅出》by单三三txt 79.62MB 95好评 张柏芝被揉胸无内裤图片 男男❌禁止爽北京 天津 石家庄 唐山 秦皇岛 邯郸 邢台 保定 张家口 承德 沧州 廊坊 衡水 太原 大同 阳泉 长治 晋城 朔州 晋中 运城 忻州 临汾 吕梁 包头 乌海 赤峰 通辽 沈阳 大连 鞍山 抚顺 本溪 丹东 锦州 营jvzq<84o0drpi763;sigi7nphq5Qq}x12;:13B3ujvsm
10.砰砰砰砰视频从头到尾纲手179902152379234503的背景故事介绍 title="护士性饥渴少妇XXXXⅩHD浜" class="zZqDLcDJRGWt app-list-img" src="https://image11.m1905.cn/mdb/uploadfile/2018/1022/thumb_1_128_176_20181022041838594225.jpg""> jk与兽人兵团第一季免费观看 《深入浅出》by单三三txt 详情 jvzq<84o0drpi763;cwfu7nphq5Qq}x12;948=3ujvsm
11.深入浅出1∨1单三最新章节深入浅出1∨1单三白小骨《深入浅出1∨1 单三》第84章 番外十二 亮起时,后面排着的汽车有些等不及的开始按着喇叭催促。 司安踩了一脚油门,车子平缓驶向前方。 “司安,我好紧张啊。” 副驾驶位置上,女生长发及腰,乌黑亮丽。鹅蛋脸上一双杏眼圆睁,看着让人心里软软的。她侧着身子窝在座椅上,可怜巴巴的看着开车的司安:“你说的慕jvzq<84yyy4ykjt{cp}fpzg0eun1jnmcp532>=2344ivvq
12.深入浅出免费阅读全文单三三最新章节深入浅出免费阅读txt单三三 深入浅出免费阅读笔趣阁 深入浅出by金银花露在线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广播第一章 深入浅出沈初阳林深讲什 深入浅出单三三原著简介 深入浅出统计学 pdf 深入浅出学python 深入浅出免费笔趣阁在线阅读 深入浅出免费阅读全文单三三 深入浅出一单三三 深入浅出广播剧完整免费听车 深入浅出单jvzq<84yyy4ykjt{cp}fpzg0eun1jnmcp527@=7434ivvq
13.深入浅出(1V1)xpying最新章节全文免费阅读诸天震惊!深入浅出珍藏版 叶云神龙宗正版零点 深入浅出小说免费阅读全 无敌师叔祖主角叶玄 《深入浅出》播放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授课 深入浅出(1V1)H 深入浅出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单三三 叶云神龙宗笔趣阁全文免费阅读 深入浅出(1V1)校园 红酒瓶瓶塞塞下面 洛璃叶云神龙宗txt 洛璃叶云神龙宗的小说名叫什么 深入浅出jvzquC41yy}/mjsujwmf0xwi12546>4399<157mvon
14.深入浅出单三三原著多少章小说最新章节《深入浅出单三三原著多少章》是白小骨精心创作的其他小说类小说。 开始阅读章节目录 相关推荐:深入浅出是什么生肖深入浅出密码学课后答案深入浅出单三三TXT百度深入浅出这四个字在新华字典中的先后顺序是深入浅出的拼音深入浅出叶棠1∨1免费阅读都市言情番外深入浅出1∨1初见引古论今深入浅出广播剧完整未删减资源深入浅出统计学 pdf深入浅出学python深入jvzq<84yyy4ykjt{cp}fpzg0eun1jnmcp54:?85784ivvq
15.单三三原著全一期纯爱《深入浅出》(清水HE)陈冠豪X林放原著:单三三 策导后美:从前 编剧:竹书【麻雀工作室】 画师:Azan【金花帮】 题字:金墉城姜语澈【SCC7000】 ED:《我欢喜喜欢你》焦迈奇 配音组: 林深:林放【春色惊鸿】 沈初阳:陈冠豪 周媛:迈小步【十四桥】 闻瑾如:释白雪【恶人谷配音组】 宋时轩:吸尘器【御】 jvzquC41yy}/orxugxgo0lto1uuvpm445377:<4
16.NXNXNXNXNXNXNXXNN老师课堂讲解,深入浅出,知识点全覆盖,轻松掌握简介_小说《NXNXNXNXNXNXNXXNN老师课堂讲解,深入浅出,知识点全覆盖,轻松掌握学习要点》-app,新用户赠送530礼包,小说《求最经典的商业小说》详情阅读:NXNXNXNXNXNXNXXNN老师课堂讲解,深入浅出,知识点全覆盖,轻松掌握学习要点jvzq<84ycr4fjkkwi0io1xwdkv533A>7a7:867mvo
17.深入浅出TXL金银花笔趣(岑京)小说全文最新在线阅读阁百无禁忌 txl金银花露笔趣阁 深入浅出ddr小说 深入浅出by书香叶棠顾海 深入浅出完整版小说 深入浅出小说阅读全文 深入浅出小说免费阅读txt 深入浅出小说by 深入浅出全文阅读笔下 深入浅出小说无弹窗 深入浅出笔趣阁 深入浅出小说在线阅读 深入浅出小说 小说 《深入浅出》舍念念百度云 《深入浅出》by单三三 jvzquC41fkpjwƒ|y0eun1:>a3;7638
18.深入浅出(H)深入浅出(H)by单三三,深入浅出(H)免费全章节腹黑作家攻X善良结巴受现代温馨互宠HE腹黑攻怎么把一只结巴深入,浅出,再深入,浅出的故事。 最新 分卷阅读25 已读 加入收藏,看书更方便!逆序 目录 分卷阅读1 分卷阅读2 分卷阅读3 分卷阅读4 分卷阅读5 分卷阅读6 分卷阅读7 分卷阅读8 分卷阅读9 分卷阅读10 1 / 0看jvzquC41o0sjcxpcpy4dqv4ujgtswzncpenv1
19.深入浅出免费观看动漫,精彩高清内容每日更新,热门番剧一网打尽简介_小说《深入浅出免费观看动漫,精彩高清内容每日更新,热门番剧一网打尽》-app,新用户赠送360礼包,小说《关于描写声音abb式的词语大全》详情阅读:深入浅出免费观看动漫,精彩高清内容每日更新,热门番剧一网打尽jvzq<84ycr4t|undckj0lto1dkbt8632:532<66;3830qyo
20.11h程寻寻夏寒深入浅出编程之旅,探索代码奥秘,掌握核心技能,开启《魔道祖师》里人物都有哪些可爱昵称?昵称是怎么来的?,第一个是因为身高问题;第二个是因为瑶瑶个子矮,像女生,所以叫成了瑶妹 聂明玦:聂大,聂没头,聂六块 前面一个是因为聂大既是魔道了最大最高的,也是聂家的老大;后面的是因为聂大被瑶瑶分成了六块嘛 蓝曦臣:吸尘 吸尘哥嘛,跟汪叽一样是谐音 蓝思追:菜jvzq<84j70~i/€jplkth0lto1e{sxn4332>05A=94:e29>520jzn
21.深入浅出在线txt下载,86番外:新婚之夜,胖樱樱艾丝小说网提供精彩小说作品86、番外:新婚之夜在线阅读与TXT 下载,深入浅出是由才华横溢的作者胖樱樱创作,情节紧张,文笔不俗,人物立体丰满陆行jvzquC41o0gjurxjwu4dqv436:?7;;7421>70qyon
22.挺孕肚深入浅出高潮喷水小说,探索孕期中的悸动与渴望,感受心跳下载挺孕肚深入浅出高潮喷水小说,探索孕期中的悸动与渴望,感受心跳加速的奇妙旅程安装你想要的应用 更方便 更快捷 发现更多 83%好评(47人) 99 详细信息 软件大小 57.95MB 最后更新 2025-11-11 09:15:27 最新版本 v87.33.50.78.2 文件格式 apk 应用分类 ios-Android 成人一级视频在线播放 使用语言jvzq<84j70pjppjwq4dqv3ep1nbv898887/j}r
23.独占乖软美人(高干)完结番外笔趣阁无弹窗(雪栗籽)最新章节相邻推荐:言教授要撞坏了- 噩耗-鹧鸪哨类似笔趣阁无弹窗 《深入浅出》by单三三笔趣阁无弹窗 季先生的心头宝(1v1)未删减版 独占乖软美人(高干)完结番外 独占乖软美人(高干)完结番外未删减版 《深入浅出》by单三三未删减版 季先生的心头宝(1v1) [民国]妙不可言(限)笔趣阁无弹窗 言教授要撞坏了- 噩耗-鹧鸪哨jvzquC41yy}/dzl0nc5csp44949:37mvon
24.撰写广告文案的88种方法因此,我关注了丽江花园其他广告以及深圳广告公司,在蓝创图书馆的最高处,翻出一份丽江花园剪报大全,一边惊叹于它的领风气之先,同时又看到其他它引用哲学的其它广告。有一个是引用了庄子和惠施的著名的对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那一段,还有一个更让我意外的是引用了后现代音乐家约翰凯奇的一个著名钢琴作品《4分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9:8;>6:h;54:=1:>60jvsm
25.巨猫的拇指姑娘by非刀(非刀)大命运术开始 怪异字符怎么打 窈窕绅士 他对我深入浅出 无限从某妹控开始百度百科 三寸光阴打一个字 君白凤 己未豪客传奇 玄幻从仙殿传人 熟透的柿子 三寸光阴一个鑫是什么意思 想要出人头地下一句是什么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TXT下书 我靠治疗反派续命43 爵少大人宠入怀txt 在恐怖游戏里成为万人迷 银月大陆男主jvzquC41yy}/l~s|jkhmqp3eqo5ckzzig1;24?:461
26.科技专家管理办法范文《意见》的出台,充分说明了常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协科普工作,是巩固创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成果的积极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一步推进常熟市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实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人的科学素质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7479/j}rn
27.深入浅出单三三晋江文学城小说最新章节深入浅出单三三晋江文学城 作者:白小骨 22.5万字 | 连载中 最新章节:第84章 番外十二 最后更新:2021-08-31 05:08:57 请假:暂无接编通知,明天入v,上午十点准时三更,谢绝任何形式转载谢绝扒榜每个前男友都是女人掉过的坑,从何典阳这个坑里往外爬的梁温暖一脸血表示,何典阳他这个深坑实在太坑爹。何典阳:我是jvzq<84yyy4ykjt{cp}fpzg0eun1jnmcp549A545;4ivvq
28.一文带你深入浅出C语言控制语句c语言通过什么语句一直监视信号一文带你深入浅出C语言控制语句 本文分享了C语言控制语句的学习见解。介绍了控制语句的分类,包括分支语句(if、switch)和循环语句(while、for、dowhile)等。通过多个例题剖析语句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如if语句的配对、switch语句的break使用,还讲解了二分查找和goto语句等内容。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6783=488ftvkimg8igvcomu86472979B5
29.部编教材教考衔接必修上册单元导语、单元任务、写作指导等汇编《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71;86716<72:;29a72399:45?70|mvon
30.《糖衣》作者by饶雪漫无广告无弹窗在线阅读被少男少nv亲切地称为文字nv巫,被诸多媒体称为新一代青春文字掌门人在饶雪漫,近年有非常不俗的表现,《小妖的金色城堡》《校_fu的裙摆》销售都达10万册以上。 作者:饶雪漫 标签:糖_yi饶雪漫 『饶雪漫』的其她作品: 离歌最熟悉的陌生人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校_fu的裙摆小妖的金色城堡我不是你的冤家蝴蝶来过这jvzquC41yy}/kkzu45940lto1puwgu4834leel;4:g6ff=69:ck9e97
31.第1部分:深入浅出+浮世/在线免费阅读沈初阳深入浅出+浮世第1 部分单三三 / 著加书签 朗读 滚屏小说载在TS136.COM--- 唐僧小说网【fishfishfish06】整理 海量小说,在【唐僧小说网】 附:【本作品自互联网,本任何负责】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入》作者:单三三 容简介: 黑怎么把只小结巴入,,再入,再的故事 现代入 主 常 谈恋 第章 正值中午,M记jvzq<84vu3970lto1unv1wmOh17/j}rn
32.生产设备论文通用12篇农村小水电站业务培训应从应知、应会两方面着手,具体可以这样做:①根据农村小水电站的特点,因地制宜,编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材,在每年的枯水期集中举办运行工培训班,逐步提高电站在职职工的理论知识;②选择有代表性的电站,针对小水电站易发事故,每年不定期举办实际操作培训班和现场反事故演习,以提高运行工实际jvzquC41jvj{ft3zwgyiw7hqo1nbq€jp16;99>3jvor
33.少女前线官网入口本文将从蜘蛛池推广的内涵出发,深入浅出地解析其包含的几个方面,帮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这一网络营销新趋势。一、蜘蛛池推广的定义蜘蛛池推广,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蜘蛛程序Spider在互联网上收集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类,搜索引擎优化SEO技术,提高企业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从而吸引更多潜在客户的一种网络营销jvzq<84j:0hstl=n0ktgq8UqVu5239=a83=:;=:2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