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人来说,读书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
读书是人生重要的事情,决定一个人的格局,也影响着所走的人生的道路,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读书可以潜移默化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读书久了就会有卷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的教养就藏在你读过的书里。
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唯有读书,可抵岁月的漫长,寂寞时候不寂寞,孤单时候不孤单。
01 爱读书
在一些人的眼里,读书是苦差事,“学海无涯苦作舟”嘛。如果有了这样的心理,从心里就对读书有了排斥,不会发自内心地爱读书。
爱是对某种事物具有特殊的情感,从心里喜欢它,因喜欢,就会自觉,就会主动。读书也是如此,喜欢才会主动去读,而不是被动地逼着去读。被动读书,效果也会很差。
在《论语》开头,孔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把读书学习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愉悦。
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学习不如爱好学习,爱好学习不如以学习为乐。爱好读书,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有永续不竭的读书动力,才会有持之以恒地坚持读书。
02 读好书
读什么书,反映了一个人的兴趣,折射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体现了人生品位、道德情操。
常言说,开卷有益,是否真的有益,就要看你读什么书,因为书的内容也有好坏优劣之分,对人产生的影响也有好坏之分。
书的内容健康,读了之后能催人奋进,如良师益友,则是很好的精神食粮。
书的内容不健康,读了之后产生错误的认识,腐蚀人的精神灵魂,误导人堕落,则是极其有害的。
读书首先要对书籍加以鉴别和选择,而决不能良莠不辨。
读书就要读好书,虽然说好书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然而,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有利于人类心智健康发展的书就是好书。
对于一个人来说,要读的书其实有两类:
一类是工作有关的书。工作是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也是立足社会的价值体现,多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增长才干本领,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更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类是陶冶情操的书籍。这类书籍内容很宽泛,根据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必须是有利于心性养成,有利于开阔视野。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03 会读书
爱读书,读书破万卷,而收获大小,就看你会不会读书。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汗牛充栋,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令人应接不暇,人们不再有坐拥书城的快感,而是对网络的依赖增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被信息时代阅读的速率打败,深阅读正在渐渐逝去,而浅阅读成为潮流和趋势。
浅阅读是以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为主要方式的阅读,由于快速高效使阅读变得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难以进行深入思考,无法通过选择、消化、梳理完整地建构理性化、系统的知识体系。
现在人们喜欢上网浏览,敲敲键盘,点点鼠标,海量信息尽收眼底,但是,阅读的数量不等于阅读的质量。读再多的书,一知半解,不如精读书的收获大。深阅读有益于对人们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读书接受知识的过程通常是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形成大智慧。所以,读书还精耕细作,才能有大的收获。
读书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学以致用。
看一个人水平高不高,不是单纯地看他读书多不多,而主要看他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把读书收获转化为实际本领,这才是会真正的会读书,读好了书。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来,读书有两种:一种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一种叫活用书,用活书,用书活。 “死”与“活”就体现在你会不会用上。会用就是把书读活了,不会用就是把书读死。
梁元帝萧绎酷爱读书,藏书14万卷书,即使一只眼睛失明,也没有放弃读书,大敌临境还在读书,却对入侵之敌束手无策,亡国时将藏书付之一炬,将亡国原因归结为读书所误。他就是读死书,不会活用书的典型。
结束语
古人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一帖良药,善于读书才能明理,才能使人达到益智开窍和医治愚昧的目的。
人不但要爱读书,还要读好书,更要会读书,才能使读书变得更有意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