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 | 短篇小说 | 完结
我们认为无法克服的心灵痛苦,是源于在遥远儿时耳濡目染的悲剧故事,并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为悲剧故事中的主角,无法自拔。而这种微妙与隐形地转换,又是源于与母亲的身心分离,对述事者的妥协。社会的喧嚣,使得人们总是容易忘记,在母亲地怀抱中,是如何好奇而非沉溺地看待那些悲剧,就像听母亲讲故事一般,轻描淡写着随风而去……QQ群:833726376知乎“心灵化学”答主一对一咨询。
根据一些接触和探索,对于一些心理现象,我偶有一个困惑。 那就是:有部分心理问题者,动辙就绝望地认为心理问题无法根除、伴其终生、不断复发。 但他们对心理问题成因的理解,却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他们竟不肯“牺牲”相比于一生十分短暂的一年半载的时间来探索心理,寄希望于他人很快给出一个十分简单、表面、通俗到常识化的解释,而没有繁琐的分析过程,和对自己经历的追溯。 而这种常识化的解释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大众化的、他们从小就了解过。 所以,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发表一下对心理学的看法,以阐述深层心理的意义所在。 非得极尽深入地分析,才能与莫名而来的无尽绝望对等;并袪除绝望;也非得探索一些不为人知的独特隐因,才能摆脱根深蒂固地不良大众化共识。 大众化有个特点:当大众的信念是正能量的、积极的。那么在大众中的某个个体就是积极乐观的;当大众的信念是消极的,个体也无法摆脱消极。比如说:XX病。大众的共识就是——几乎等同无望。绝大多数个体都无法摆脱这种悲观。 于是我可以这样说:“我不敢妄称自己的理论有多正确;但我誓死保证是够独特的。” 以往,有的心理咨询倾向于说教或积极的建议。 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的情感流露,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因满足压制已成潜意识,连指导者本人也难以感知;更别说来访者。 就像弗洛伊德曾说过:“被压抑的往往是满足的.“ 意思是说:人们对于一种毫无疑义的事或者无条件的快乐,往往容易真正遗忘.而继续追求未知的东西. 这就是为何人们在回忆童年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时,总是无法想起,因为完全满足而被成功压抑住了.(成功的压抑与压抑概念完全不同,真正遗忘和遗忘也不相同,一般的遗忘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而对那些有条件的快乐,则会记忆犹新;比如说因奖励获得的快乐. 比方有人说:“地球是圆的.“ 但一部分人偏偏爱说:“地球不是圆的.“ 如果你刻意强调“地球是圆的“这种毫无疑义和无条件事实. 人们反而在记忆中找不到与之匹配的言语,所以说出与之相反的无意之词. 所以,一味的听从积极地教化和模仿健康者的言行,并非看起来那么合理。 因为你吸收的,可能只是他人“词不达意”地情感流露。 所以,深层地意义在于挖掘那部分深藏地有价值的潜意识。 这个很难用说教和模仿获得,只能是来访者本人的遥远记忆。 …… 以抑郁和强迫为例。 抑郁和强迫已成为现代社会比较常见的心理病症。患者经常生活在莫名其妙的绝望空虚与怪诞思维中,不可自拔。 抑郁和强迫都有各自显著的特点。 抑郁发作的时候,人几乎完全丧失了抵抗力,仿佛陷入无尽的黑暗深渊; 强迫发作的时候,对抗特别强烈,但越是对抗越是强迫。 和抑郁强迫症相类似的负面情绪,就是普通人共有的忧伤、自卑、焦虑、压抑、恐惧、自责、矛盾、疑沮…… 这些正常的负面情绪和抑郁强迫症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量的不同。 就像弗洛伊德说的:“我不认为心理疾患者会自行创造一些离奇的思维,只不过是对正常人所拥有的负面情绪的变形和放大.“ 所以,当人们看到一些所谓的大师遇到挫败时的反应和修为也不过如此,也不必困惑和轻视;这恰恰说明了:到最后,自己才是最正确的;也许从来没有低人一等;不必永远依赖于某人;回归自我与自主。 针对这些症状,各种心理书籍层出不穷。诸如:接纳自我、活在当下、顺其自然、放下完美、放下我执、行为改变性格…… 书中不乏鼓励与乐观积极的态度、行动建议,转移注意的办法,但是鲜有对病因的深层分析。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们对待心理疾病的康复与治疗,总是习惯于一种美好的愿望;而非面对疾病本身。 而这种美好愿望怡怡又可能是心理疾病的一部分。 即便有分析,也大多是从社会交际、经济、文化、教育……大的方向着手。 或者是患者的错误认知。 在我看来,心理问题既然已成病,就不能单纯依靠简单和表层的安慰和鼓励来解决。 也不能单纯强调大的环境对心理病症的形成作用,而忽视人作为生物的本能机制;以及偶然的、刺激本能的事件。 环境固然重要,但你不明白环境的深层象征意义(比如黑暗封闭环境与子宫的关联),只能流于表面不断换环境,而且未必能真正释怀。 患者的认知也很难用意识层面的说教去改变,毕竟道理是随处可见的。 行为固然重要,以积极行动的结果,获得奖励来刺激患者的良性条件反射,也是合理的。 所以行为主义提倡强化行为。想以不断重复的强化反射,来彻底改变患者的病态行为。 但是,这种强化的效果如何? 难以下定论。 一些一味崇尚行动至上者,还常常认为:患者之所以焦虑和恐惧,是思考得太多,行动太少,没有尝试到行动所带来的成就.只要真正尝试到了,他们就会改变对事物的看法. 如果他们真正按照指导者的话去尝试了,也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们也会很欣慰地认为行动果然是第一重要的. 于是,很多人可能置患者曾经的恐惧和担忧于不顾,认为那种担忧是毫无必要的. 但他们往往忽视了这种担忧的存在必要性. 所以,当患者尝试了100次甚至更多的积极行动结果,到下一次仍然还担忧,或者转移到对另一些事的担忧时,人们就会很困惑且无力了. 这当中是否有更深的潜意识作用? 应该是不容忽视的。 有很多道理和方法,无疑都是正确积极的。 但是,道理和方法的灌输并不太容易纠正患者的病态思维。 因为患者在潜意识中认同的只是传授他道理的人,把他当成一种极端的依赖;而并没有把道理融会贯通,纳为己用。 人们也许会见到他的症状和心态有所改变,变得积极乐观,但并不一定说明他内心真正发生了变化。 有的时候,这种转变皆是因为一种过分依赖和暗示而存在;或者是一种假“无所谓”(病态意志力)的状态,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想开和放下,实际是以此引人关注,迂回满足他坚持的那个愿望。而并非发自内心深处。 因为,突如其来的变化,往往更容易引人关注。 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东西,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即便是相对健康的人说:“你费这么大力气才想开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以此证明自己有多优越。什么长篇大论的心理分析费这么大力,也不如他一个没来由的“想得开”。 有的人很容易想开一个问题,并不一定说明他非常健康。也许是他在这方面想得开,但在另一方面却极易钻牛角尖。 也许他的“想得开”,也只是一种隐秘的“假无所谓”。 正如书上常说的:接纳自我,接纳症状. 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暂时做的妥协. 因为他们并未对症状做深入了解,只是感觉越抵抗症状越痛苦,而作出这个结论. 等到现实条件变得优越,能够大大满足他时,他又对当初的“无所谓“感到内疚和自责,甚至后悔.以至连当下的快乐都觉得难以承受. 所以,当人们见到在人前阳光快乐的人,在某些时候却爱走极端,也不必太过困惑。 真正的接纳,是要用最深处的本能记忆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只有本能记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不需要过多解释的,也就不会陷入诸多道理和理论的对错纠结中。 从而不会容易受不同人、不同道理的暗示,而导致内心的激烈冲突。 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所有不良暗示,让患者对生活做出自己的判断。 用本能的求乐原则去生活,而不受外界的暗示左右。 但是,诱因只是表面,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冲突和愿望。 这个在以后的篇幅中将会详述。 到时候,你们就会明白:恐惧受“人格分离“、“精神分离“……字眼暗示的人,竟只是因为害怕“父母离婚“. 更进一步说是害怕自己与母亲“永远分离”。 不可否认,接纳自我、活在当下、顺其自然、放下完美、相信自己……是一种明智积极的生活方式。 但是这些好比是一种自然现象:电、风、光、火、磁、惯性、引力……自然现象普遍存在在大自然中。人们并不需要深入了解其本质,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它们。 但是,如果这些自然力量出现了问题,不能再科学合理地利用,人们就不得不思索它们的本质。找出其出现问题的本质原因,然后才能解决并举一反三。 心理病症也是如此。 健康的人,能够很好地接纳自我、活在当下。 但是,当人们患上心理疾病,不再能够接纳自我,放下完美,就不能再强行要求他们按照这种标准生活。 简单的模仿非但难以奏效,可能还会更让人失去自我,因为模仿就是一种外界暗示。 他们会认为这样生活与自己的病并无必然联系。或者说并无决定作用。 会认为病太过复杂,太过晦涩,绝不是简单的生活能改变的。 也就没有动力去面对生活。 勉强去生活,是一种意志力的作用. 而意志力又是短暂和费力的,不及本能持久和自然. 就像一个人,勉强去赞美一个女孩漂亮,会感觉很吃力. 如果他完全发自内心去赞美她,不管对方的回应态度如何,他都不会太过勉强和失落,而沉浸在自己的欣喜中。 所以,应该分析出其病因在哪,把对所有问题的疑惑集中于一点,然后突破,才能找到根本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