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迷部落宋城|汪曾祺为什么好沈从文代表作品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为数不多的融汇古典文章与现代技巧、延续“五四”文脉而艺术常青的作家。汪曾祺作品中既有民族性,又有丰富的世界性因素,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开展,他的作品以独异的风格引起世界文坛关注,为海外读者所喜爱。

一个人要从事文学写作,语感是很重要的一项。天才作家往往都有异于常人的语感,同一件事情,别人讲起来枯燥乏味,他来说就能吊人胃口,这种叙述能力的差异就跟讲故事的水平和语感有关。所以作者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培养语感,挑选语言好的作家阅读,自己的文章也会好看许多,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位语感极好的作家。

我们要了解一位作家的语言为什么好,不妨从他的师承入手。文学是接力棒式的传承,我们总能在今天的作品中看到前人的影子,汪曾祺是一位阅读量非常广博且杂食的作家,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前辈,首先人们会想到的是沈从文,他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遇到的老师,二人的师徒情谊在现当代文学史也是一段佳话。在《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一文中,汪曾祺详细地谈论了沈从文的写作习惯、写作风格,文中写道:

“沈先生讲创作,不大爱说‘结构’,他说是‘组织’。我也比较喜欢‘组织’这个词。‘结构’过于理智,‘组织’更带感情,较多作者的主观。他曾把一篇小说一条一条地裁开,用不同方法组织,看看哪一种形式更为合适。”

有一回,汪曾祺写了篇小说,自以为对话写得非常漂亮,沈从文却对他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沈从文认为:“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这样才真实。”日后谈到写作时,汪曾祺也说,“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这与沈从文说“要贴到人物来写”其实一脉相承。

在现代白话文作品里,除了沈从文,鲁迅、周作人、老舍、闻一多也是对汪曾祺较有影响的作家,而在此之外,汪曾祺受民间文学和古代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他阅读了大量民间生活杂记,主要与花鸟从鱼、节日风俗、饮宴游乐有关,这一习惯从他年少时的阅读就已经开启,他的书单里既包括《陶庵梦忆》《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古代文人散记。也包括《岭表录异》《岭外代答》《南昭国志》《景德镇陶录》等地方志、民族志、地方手艺风俗史,还有像《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野菜谱》《昆虫记》这样跟花鸟虫鱼有关的作品。

再者是古代史书、诗词和小说。其中最重要的一本是《史记》,《史记》培养了汪曾祺对历史和传奇故事的兴趣。再有像是归有光的《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这些汪曾祺年少时读过的散文,他后来说:“一个人成为作家,跟小时候所受的语文教育、跟所师承的语文教师很有关系。”汪曾祺先后跟随多位老师学习过《史记》、桐城派古文、唐诗宋词等,其中张仲陶先生教《史记》、韦子廉先生教桐城派、高北溟先生教国文(他也教育汪曾祺要“为人正直,待人以诚,清高而从不与世俗合污,终生勤奋”)等,对汪曾祺影响很深。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他上过通识课《大一国文》,也选了闻一多的唐诗、楚辞课、朱自清的宋词、唐兰的“词选”、王力的“诗法”课、杨振声的“汉魏六朝诗选课”,以及左传、史记、杜诗诸课,业余时间,他还读了《漱玉词》《断肠词》《剑南诗钞》等作品,使自己积淀了深厚的古代文学基础。

在汪曾祺受惠的文学资源里,还有一类不可忽略的是民间文艺,包括民间戏曲、民歌、民间传说等。汪曾祺在《小说的思想和语言》里曾说:“语言文化的来源,一个是中国的古典作品,还有一个是民间文化,民歌、民间故事,特别是民歌。因为我编了几年民间文学,我大概读了上万首民歌,我很佩服,我觉得中国民间文学真是一个宝库。”

1950年代,汪曾祺借担任《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等刊物编辑的便利,广泛搜集了各地民歌、戏曲,其中包括敦煌变文、《云谣集杂曲子》、打枣杆、挂枝儿、吴歌、《白雪遗音》等民间艺术,这些素材的积累是,使他不仅能熟练运用民间掌故,也在后来创作了《一匹布》《裘盛戎》《一捧雪》《大劈棺》等戏剧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汪曾祺早年还是一个现代派,他那时候爱写小说,净写一些让人看不懂的文字,美其名曰现代主义。据他说,这是受西方现代派作品影响的结果,在当时,卡夫卡、福克纳、乔伊斯、普鲁斯特都是影响一代中国文学青年的作家,但是汪曾祺这条现代主义之路并不长久,在西南联大求学后,他转而追求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让大众看得懂,又能保留文学性。

汪曾祺的作品很杂,但语言风格是很有辨识度的,很脆,干净,富有音乐感。在《谈读杂书》一文中,汪曾祺曾说过读杂书对语言的帮助:

“杂书的文字都写得比较随便,比较自然,不是正襟危坐,刻意为文,但自有情致,而且接近口语。一个现代作家从古人学语言,与其苦读《昭明文选》、‘唐宋八家’,不如多看杂书。这样较易融入自己的笔下。……包世臣《艺舟比楫》去:‘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如士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他讲的是写字,写小说、散文不也正当如此吗?小说、散文的各部分,应该‘情意真挚,痛痒相关’,这样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在我看来,汪曾祺文字的味道其实跟一座城市很像,那就是昆明。汪曾祺的青春期是在昆明度过的,从十九岁到二十六岁,在昆明,他求学、恋爱、谋生,走遍昆明的大街小巷,领略过西南联大的神采,联大诸君把他的胃口养刁了,使他更追求文字上的趣味,不要规矩,而是要讲究好玩、有趣、说人话。

他主张有烟火味的文字,为此他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泡茶馆、木香花、汽锅鸡,如果我们仔细欣赏汪曾祺的文字,会发现他不喜宏篇大论,不做裹脚布句子,反而喜欢谈谈饮食风物,使文字活色生香。他写风物,不滥情,写人事,不油滑,如同风行水上,点到为止。

例如他写昆明,重点写的着重描绘的不是昆明的历史大事,而是白猫、软垫、汽锅鸡、过桥米线、菌子、泡梨、葛根、焖鸡,汇总起来,就是一幅昆明的美食地图。你会看到不同米线的口感差异,也能也柔软夜色中游荡金马碧鸡坊、文林街、龙翔街、大观楼、翠湖、茶馆等。汪曾祺在1996年给《昆明猫》画作写的款识,就可见他的趣味。款识写道:“昆明猫不吃鱼,只吃猪肝。曾在一家见一小白猫蜷卧墨绿色软垫上,娇小可爱。女主人体颀长,斜卧睡榻上,甚美。今犹不忘,距今四十三年矣。”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汪曾祺的行文,那就是“从容”。汪曾祺很注重文字的干净,字里行间,流淌着从容不迫的气度。他说在北京的画家中,王梦白最为萧疏淡雅,结构重留白,用笔如流水行云。其实汪曾祺的文字也有这个特点。

1986年,汪曾祺在为1987年1月出版的《大众小说》创刊号书写题词时,曾留下两句:“惯吃家常饭,长留鸡蛋书。上党余风在,先驱德不孤。”这两句话,原是题《大众小说》兼怀作家赵树理。赵树理曾希望他的书能在集市上卖,农民可以拿鸡蛋来换,谓鸡蛋书。汪曾祺写这两句话,是用亲切家常的文风,呼应赵树理的主张。相比赵树理,他的文字更清秀,但二者殊途同归,都是对普通人极为亲近的文字。究其原因,无非是汪曾祺写作不拗口,不故作高深,他有自己的清高,但不伤人,他追求语言的美感,但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他是传播知识却不使人感到卖弄的人,他的谈吐总像信手捏来,老头儿随口拉家常,见多识广,说的也就自有阅历的沉淀,而不是那种半桶水的卖弄,不会给人一种知识炫耀的压迫感和傲慢感。

汪曾祺文字的亲民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俗文学的继承。他是一个阅读面极广的作家,既阅读四大名著、诗词歌赋,也热衷于搜集志怪小说、方志民谣、各色菜谱,乃至市井孩童唱的歌谣和段子。他主张:“通俗文学不可轻视,比起雅文学(或称严肃文学)并不低人一等,雅俗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有一天也许会合流的。”在《〈中国寻根小说选〉序》中,他也曾表示,希望青年作家“能够融会今古,折衷雅俗,不要脱离一般读者的欣赏习惯过远”。

汪曾祺喜欢谈吃,他写吃的时候特别让人亲切。散文《谈吃之豆腐》开篇就道:“听说张家口地区有一个堡里的豆腐能用秤钩钩起来,扛着秤杆走几十里路。这是豆腐么?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再比方说昆明的美食,他说到米线:

“昆明讲究‘小锅米线’。小铜锅,置炭火上,一锅煮两三碗,甚至只煮一碗。米线的配料最常见的是‘闷鸡’。闷鸡其实不是鸡,而是加酱油花椒大料煮出的小块净瘦肉(可能过油炒过)。本地人爱吃闷鸡米线。我们刚到昆明时,昆明的电影院里放的都是美国电影,有一个略懂英语的人坐在包厢(那时的电影院都有包厢)的一角以意为之的加以译解,叫做‘演讲’。”

“有一次在大众电影院,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约翰请玛丽去‘开餐’,‘演讲’的人说:‘玛丽呀,你要哪样?’楼下观众中有一个西南联大的同学大声答了一句:‘两碗闷鸡米线!’这本来是开开玩笑,不料‘演讲’人立即把电影停往,把全场的灯都开了,厉声问:‘是哪个说的?哪个说的!’差一点打了一次群架。‘演讲’人认为这是对云南人的侮辱。其实闷鸡米线是很好吃的。”

美食之外,汪曾祺对自然的描写也很温柔、细腻。在《钓》中,是“晓春,静静的日午”;在《翠子》中,是蜷藏在墙角的青苔深处的夜;在《悒郁》中,是“秋天生长在淡淡的稻花香里”。汪曾祺有一支擅于调动感官的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都融于他诗化的文字,他写的散文和小说,底色是诗,像一位游走山野的明清士大夫,碰巧闯进了白话文的世界。他自有传统士人的一面。无论是他引用的诗文,还是他对文气、格律、字句的咂摸,乃至他的“工整”,都流露出他老派文人的一面。

许多自居高雅的作家追求精致,但最后却演变为“架子”,他们端着写,一字一句都拿腔拿调,但凑在一起,就像是装腔作势的卖弄。汪曾祺其实也卖弄,但他卖弄地不叫人讨厌,他很知道怎么放下身段讲话,在他的文字里没有盛气凌人的姿态,而是流淌着浓厚的对民间的好奇。因这好奇心,加上对文字的讲究,汪曾祺描绘民间乡土时并没有知识精英的傲慢感,也没有一般中国作家写乡土的土气。比方说《受戒》的开头:

庵赵庄有座荸荠([bí qí], 老家俗称“地雷子”,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既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庵(实为“菩提庵”,被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庵内13岁的小和尚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带来出家的。他舅舅是庵里的当家和尚仁山……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薅 [hāo] 草、车水、放割稻子、打场看场。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 沙弥尾 ”,将来能做方丈。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

如学者孙郁的判断:“汪曾祺文笔中有许多‘暗功夫’,他是从古典和乡土中缓缓而来,从大众和民间提取诗意。”倘若要论汪曾祺对现当代中国文学的贡献,其一,是他对小说、散文和诗歌三种文体的组合试验,用散文的话语写出凝练的小说,又用诗的洗练浇灌散文。在这一点上,周作人和废名都有所尝试,而汪曾祺更进一步,《受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其二,便是汪曾祺有意黏合了“古典”与“乡土”,令中国的乡土文学也能充满诗性。

值得一提的是,汪曾祺从民国时期就开始写作,但在四十年代,他的名气并不高,反而是改革开放后,汪曾祺迎来作品的井喷期。1979年到1981年,他的小说《骑兵列传》《受戒》《异秉》和《大淖记事》先后发表,不仅引起严肃文学圈子的热议,也在民间掀起了汪曾祺热,这股热潮开端于八十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如评论者孔雪在《汪曾祺:“被遮蔽的大师”为何回温?》一文中所说:“1997年去世时,他并不算出名。但自其去世后,每年都有几部作品出版,销量出乎意料的好。他是个去世后出版作品量远超生前的作家,读者群体涵盖老中青三代。”

汪曾祺为什么在晚年走红?他的文学特别在哪里?这需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前的文学环境。改革开放前,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泛滥,“宏大叙事”、“英雄史诗”支配了文学创作,注重审美和个人情感的文学被压制。当时,汪曾祺的文学主张与主流格格不入,他那些清新缱绻的文字,容易被当作小资产阶级美学趣味的靶子。

七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宏大叙事支配文学太久,地上文学已渐渐不堪重负,反而是一批地下文学引起了青年人的兴趣,北岛、芒克、多多等人,象征了诗歌美学复兴的晨光,而在小说、散文界,读者也迫切希望看到不同于“革命+恋爱”模式的文字,希望文学能重新给予他们精神和审美上的愉悦,汪曾祺重出江湖,恰在其时。

尽管在七十年代末,对汪曾祺的讨论仍然局限在文学圈内,但在当时,一些评论家已经意识到他的特别。曹文轩后来回忆道:“有见识的读者和评论者,都有一种惊奇,觉得总在作深沉、痛苦状的文坛忽地有了一股清新而柔和的风气。”王德威敏锐地发现了汪曾祺所处的文学脉络,他的作品不但深受沈从文的影响,而且与叶绍钧、周作人、废名、何其芳、卞之琳等人都有着微妙的牵连。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周作人在浙江绍兴,而废名、何其芳、卞之琳也皆为南人,其中尤以两湖和江浙为重。

在中国古代,这是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方文化流散之地。汪曾祺爱谈吃,也喜欢品评花花草草,就得益于江浙之地的整体氛围。如果我们翻阅明代人的笔记或散文,最爱谈吃的,最留心花花草草的,也是家境殷实的江浙士大夫。到了民国这一脉,比汪曾祺早些,周作人也爱谈吃,80年代末钟叔河先生选编的《知堂谈吃》就收录了94篇散文和6首打油诗,都有周先生对饮食的看法。

汪曾祺的故乡高邮也是一个养人味蕾的地方。高邮是江左重镇,地处江淮,素有鱼米之乡的名号。按资料,京杭大运河高邮段以东16个镇以种植水稻、小麦、棉花、油菜为主,高邮湖以西4个乡镇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其中菱塘回族乡、天山镇分别兼种湖桑、茶叶。而高邮成网的河渠、成片的荡滩里,轻易可见高邮鸭、扬州鹅的身影。银、鲤、青、草、白、鳝鱼和蟹、虾等也游弋于此。汪曾祺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耳濡目染,自然乐于谈吃。

汪曾祺曾书写过高邮,他在《我的家乡》中道:“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而他的一些小说、散文,描写的环境亦有家乡的影子。高邮不但影响了汪曾祺的“吃食”,也让他浸染了江左士人的气质,汪曾祺讲究一种“审慎沉静”的格调,多年的学养与对世俗的接触让他对人情世故甚至社会变化有所把握,这让汪曾祺更懂得如何保全自身,也更明白“体面”之道。

THE END
0.校友动态|海外六期林超然:作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的汪曾祺(下)上接作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的汪曾祺(上) 年轻时的汪曾祺 早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期,汪曾祺就得到众多“教授作家”“作家教授”的喜爱,因为他率真的天性,也因为他出众的才华。朋辈中对他激赏者则更多。文革后,在汪曾祺被作为重点对象审查时,不少人避之惟恐不及,而汪曾祺西南联大时的同学、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朱德熙jvzquC41yy}/cufe0qxh0ls1eqtugwy1fgzbkuxa7:e56A920jznn
1.短篇“圣手”的叙事之道理论评论这一“自评”颇有自知之明,自然博得知音者会心一笑。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贴切、洗练、质朴、清新、传神,很见功力,堪称语言大师的典范之作,这是天赋和勤奋相互砥砺的结果,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创作,汲取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精华,传承了沈从文等前辈大家的写作理念和实践经验。他以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2853385d699252343>:2:;>/j}rn
2.汪曾祺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创作计划专题汪曾祺以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在文学长廊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之王”。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汪曾祺专事短篇小说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对短篇小说创作如此心无旁骛而又功勋卓著者,汪曾祺一人而已”1。的确,在公开发表的文论诸如《短篇小说的本质》《〈汪曾祺自选集〉自序》等文章中,汪曾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3855395d6<<3433449:5;7;/j}rn
3.“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汪曾祺维普期刊官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是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标准化产品之一,本平台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数据基础,通过对国内出版发行的15000余种科技期刊、7700万余篇期刊全文进行内容组织和引文分析,为高校图书馆、情报所、科研机构及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文献服务。jvzquC41skqbp7hsxkv/exr1Skqbp8Ftvkimg8IgvcomAri?8989:=>74
4.人民日报海外版汪曾祺被誉为短篇巧匠、文体名家、多面圣手,从上世纪40年代以诗歌、小说、散文走上文坛,中经上世纪50年代的沉寂与厚积,再到晚年凭借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异军突起,他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为数不多的融汇古典文章与现代技巧、延续“五四”文脉而艺术常青的作家。汪曾祺作品中既有民族性,又有丰富的世界性因素jvzquC41rcvft7ugqrrf0lto0et0j€gycr5ivvq14283/961495dqwygpve37B52:6:/j}r
5.朔州市图书馆市图书馆第127期周末小课堂:开启万圣节探秘之旅 朔州市图书馆召开全体馆员大会 5556 4587 3253 本书收入了汪曾祺小说、散文。其中《受戒》和《大淖记事》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jvzq<84yyy4t|und0u~/ew4
6.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大家都知道《聊斋志异》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瑰宝,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汪曾祺为什么要在晚年重述“聊斋”?这其中蕴藏着他对传统的想法。汪曾祺在晚年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学传统的重要性,有一次他在座谈会上说,如果对新潮派的年轻作家说点意见,那就是要补两门课,一门课是古典文学的课,一门课是民间文学的jvzquC41y{h/eqnpcyxjvnw0eqs/ew4Rcf5dqwygpv532;83216:1ltpvgtu9:=950nuou
7.汪曾祺的创始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写作平淡质朴,如话家常,主要作品有《大淖记事》《 受戒 》《晚饭花集》等,曾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1997年5月因病逝世,享年77岁. 生平 1920年生于江苏高邮. jvzquC41o44bnumkuvus{7hqo1jfvjnn17?22=6;77;c7=7479g129iee
8.人间送小温——回忆汪曾祺文史汪曾祺一度搁笔改行当编辑,使他渐渐远离了文学创作,却也为他后来复出文坛做了充分的准备。蓄之愈久,必有爆发,他新作迭出,呈一发不可收的喜人态势,很快迎来个人创作的又一丰收期,不只有小说散文新作天女散花般频频出现在国内多家著名文学报刊上,他的新著更是一本接着一本出版,读者争购,十分畅销。 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7856295d699285352=:677
9.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新闻谈到温州作家如何突破自我,更上层楼,本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优秀奖得主、作家钟求是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第一是要淡化地域性,突破地域局限,更加深刻地反映大的时代背景;二是作家们将精神之根扎在温州,但要常常出去“走一走”,深入到各个文学现场,去考察去感受,也许能获得不一样的视野;三是保持不断地创新,在这个有太多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5857335d698;;6344?=643
10.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汪曾祺小说在线阅读作者:汪曾祺 国家:中国 年代:当代 作品简介: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推荐阅读: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毛泽东传、氏族之王、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1:辛亥前夜、 章节列表 复仇 落魄 鸡鸭名家 羊舍一夕(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 看水 王全 黄油烙饼 jvzquC41yy}/zrsi{wkcqtj0eqs0yjsi|gthsriwcpvjcw}kcqyiwx}wc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