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逝世周年|人家写过,我就决不这样写翻书党澎湃新闻

1983年大约是秋天,一名中学生模样的少年独自在湖北黄石长江大堤边溜达。候船室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大门右侧,一个卖旧书刊的地摊吸引了他的目光。少年先挑了两本书,再翻阅杂志。不经意间,他读到这样一段话:

她跨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少年面对的是文字而非脚印,心倒是没乱,却也傻了。这厮眼睛发亮脸面发胀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他从未见过如此美妙不可方物、如此清新俊逸动人心弦的文字。回翻过去,他记住了作者和小说的篇名:汪曾祺,《受戒》。

亲爱的朋友,您可能已经猜到,那个少年,便是梁某。那本被我破例珍藏至今的旧杂志,则是1980年第12期《小说月报》。

机缘

时光飞逝,阅读、出版、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全方位、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早已(基本)不看现当代文学作品,汪老亦墓木已拱。而我对其人其文的兴趣和爱好,一如既往,宛如初觏,甚至与日俱增。

拜网络时代所赐,我搜罗齐备了所有汪曾祺生前自编文集。最早入手的1987年漓江社初版《汪曾祺自选集》,更是一直带在身边,放置案头,看得滚瓜烂熟,早已破旧不堪。后来,又在网店出了高价,分别购得品相良好的初版平装本和精装本(仅印450册),予以珍藏。秋夕春晨,霁月清风,翻阅摩挲,其乐融融,虽南面王不易也。

机缘巧合,我这时意外成为一位文化和出版界的票友。那么,何不按自己的意愿和构想,为汪老的作品做一些事呢?潜伏心头多年的念想,破土而出,蠢蠢欲动。

心动不如行动。我将汪著分为三大类,做了三年准备,然后开始操作。由2015年底率先面世的商务印书馆精装新版《汪曾祺自选集》发端,已出版九本,还有多本待出。所谓三大类,其一是作者生前自编文集,如《去年属马》、《老学闲抄》、《旅食与文化》、《榆树村杂记》;其二是新编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夏天一气推出的“汪曾祺作品”系列6本,其中《后十年集》(全两卷)和《书信集》两种三本,即属其列。其三是一套迄今最为全面、精粹的汪氏选集,我亲自操刀编选——果实便是即将出炉的中信出版社六卷精装本《汪曾祺文存》。这是一桩千头万绪、艰难繁重却又赏心悦目、可遇不可求的工作。从吾所好,幸甚至哉。至此,我完成了从汪曾祺著作读者到出版人的转换。

那么,在我心目中,汪老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瞧,这个人

抗战军兴,家乡沦陷。汪曾祺流落到云南昆明,入读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闻一多、沈从文等,并开始文学创作。与高邮一样,昆明就此成为他永恒的写作背景和精神上的故乡。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上课的时间,远没有泡茶馆、看闲书多。但却出手不凡,写下若干充满存在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散文和新诗,深受业师沈从文的赏识和喜爱。1949年4月,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汪曾祺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邂逅集》,他借此搭上末班车,跻身“民国作家”之列。此后,在北京做杂志编辑。除间或写了几篇小玩意,长期搁笔。

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晚年回顾右派生涯,老头没有咬牙切齿呼天抢地,只是淡淡地说:幸亏划了右派,要不,我本来平淡的一生就更加平淡啦(大意)——这就是汪曾祺。

他丢了工作,没了房子,从此被家人戏称为“寄居蟹”,被发配到张家口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改造。摘帽后,经老同学援引,到北京京剧院任编剧。他写了《王昭君》等三个传统剧本,还参加了几个京剧现代戏的创作,是《沙家浜》和《杜鹃山》的主要编剧。这位被“控制使用”的“摘帽右派”,还风光过一把,上了一回天安门。仍在受难的老友黄裳以此被人警告:不要翘尾巴!

回到北京后,汪曾祺还写了《羊舍一夕》等三个儿童题材的短篇小说,拢共四万余字,后来凑成戋戋小册《羊舍的夜晚》,1963年1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封面和插图,都是他请老友黄永玉刻的木刻,书名则自行题写。这是他的第二本书。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汪曾祺算是重操旧业,赓续上了写作生涯。他对同在难中、促成此书出版的作家萧也牧一直心存感激。

最后十年,汪老创作重心和风格又有明显变化:改写《聊斋志异》;多写随笔;偶写短篇,也是越来越短,越来越直白……

除写作外,汪曾祺能写会画,是既能吃也能动手做更能写的大名鼎鼎的美食家,嗜烟,好酒,喜茶。晚年因健康原因,一度戒酒,萎靡不振。

1997年4月,汪老应邀参加了四川的一个笔会。对索求字画的各色人等,他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兴之所至,“常常忘乎所以”(汪朝语),忙到深夜,累得够戗。又破了酒戒,大喝五粮液,过足酒瘾。回京后,打算接着参加太湖的一个笔会,机票都订好了。夫人施松卿当时精神已经很衰弱,冥冥之中似有预感,一反常态,坚决不让他去。

正争执不下,5月11日晚,尚未成行,汪曾祺突然消化道大出血,当即被救护车送至友谊医院。16日,汪老病逝,享年七十七岁。据说,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哎,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喝他一杯晶明透亮的龙井茶!”

天若有情亦老,人难再得为佳。

妙处难与君说

汪老晚年,常常念叨:我还可以活几年。我还可以写几年。我可能长寿……颇为在意生死之事。这是老年人的常态。他走得很突然,未能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曾亲承謦欬,曾让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感觉憾恨。

终于有一天,我想明白了,释然了:人生不满百,人总是要死的,就是活上一百岁,又怎样呢?汪曾祺一生,活得实在,干得漂亮,走得潇洒。还要怎样呢?还能怎样呢?一位“文章圣手”(贾平凹语),一介高邮酒徒,未及病愈喝上龙井茶,未及老态龙钟,没让自己体验临终的万般痛楚,没给家人留下任何负累,当断则断,说走就走——这何尝不是最好的永别方式?

汪曾祺已在北京福田公墓安眠近二十年。长留人间的,是他约两百万字的作品。《汪曾祺文存》则蒐集了其中的泰半与精华。

汪曾祺说:人家写过,我就决不这样写。又意有所指地说: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他自认:我不是大家,算是名家吧。坦言: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呼吁:“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他期待:自己的写作“有益于世道人心”,“人间送小温”。性情的温和与骄傲,对生活的随意与用心,对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写作态度的无可无不可与不离不弃,文字的典雅考究与接地气,无处不在的悲悯与一种不可遏止的生命的内在的欢乐,在他的身上和笔下得到奇妙的融合与统一,浑然无间。他的语感,他的文字,是当代汉语文学的最高结晶。

汪老仙逝,倏忽廿载。他曾写道:

很多人都死了。(《桥边小说三篇:詹大胖子》)

很多歌消失了。

……

墓草萋萋,落照昏黄,歌声犹在,斯人邈矣。(《徙》)

赵宗浚第一次认识了王静仪。他发现了她在沉重的生活负担下仍然完好的抒情气质,端庄的仪表下面隐藏着的对诗意的、浪漫主义的幸福的热情的,甚至有些野性的向往。他明明白白知道:他的追求是无望的,他第一次苦涩地感觉到:什么是庸俗。(《星期天》)

笃——笃笃,秦老吉还是挑着担子卖馄饨。

真格的,谁来继承他的这副古典的,南宋时期的,楠木的馄饨担子呢?(《晚饭花·三姊妹出嫁》)

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要等多久,才会再出现这么一位可爱的老头儿,才能再看到如此精妙神奇的文字呢?

THE END
0.校友动态|海外六期林超然:作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的汪曾祺(下)上接作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的汪曾祺(上) 年轻时的汪曾祺 早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期,汪曾祺就得到众多“教授作家”“作家教授”的喜爱,因为他率真的天性,也因为他出众的才华。朋辈中对他激赏者则更多。文革后,在汪曾祺被作为重点对象审查时,不少人避之惟恐不及,而汪曾祺西南联大时的同学、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朱德熙jvzquC41yy}/cufe0qxh0ls1eqtugwy1fgzbkuxa7:e56A920jznn
1.短篇“圣手”的叙事之道理论评论这一“自评”颇有自知之明,自然博得知音者会心一笑。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贴切、洗练、质朴、清新、传神,很见功力,堪称语言大师的典范之作,这是天赋和勤奋相互砥砺的结果,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创作,汲取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精华,传承了沈从文等前辈大家的写作理念和实践经验。他以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2853385d699252343>:2:;>/j}rn
2.汪曾祺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创作计划专题汪曾祺以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在文学长廊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之王”。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汪曾祺专事短篇小说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对短篇小说创作如此心无旁骛而又功勋卓著者,汪曾祺一人而已”1。的确,在公开发表的文论诸如《短篇小说的本质》《〈汪曾祺自选集〉自序》等文章中,汪曾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3855395d6<<3433449:5;7;/j}rn
3.“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汪曾祺维普期刊官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是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标准化产品之一,本平台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数据基础,通过对国内出版发行的15000余种科技期刊、7700万余篇期刊全文进行内容组织和引文分析,为高校图书馆、情报所、科研机构及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文献服务。jvzquC41skqbp7hsxkv/exr1Skqbp8Ftvkimg8IgvcomAri?8989:=>74
4.人民日报海外版汪曾祺被誉为短篇巧匠、文体名家、多面圣手,从上世纪40年代以诗歌、小说、散文走上文坛,中经上世纪50年代的沉寂与厚积,再到晚年凭借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异军突起,他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为数不多的融汇古典文章与现代技巧、延续“五四”文脉而艺术常青的作家。汪曾祺作品中既有民族性,又有丰富的世界性因素jvzquC41rcvft7ugqrrf0lto0et0j€gycr5ivvq14283/961495dqwygpve37B52:6:/j}r
5.朔州市图书馆市图书馆第127期周末小课堂:开启万圣节探秘之旅 朔州市图书馆召开全体馆员大会 5556 4587 3253 本书收入了汪曾祺小说、散文。其中《受戒》和《大淖记事》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jvzq<84yyy4t|und0u~/ew4
6.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大家都知道《聊斋志异》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瑰宝,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汪曾祺为什么要在晚年重述“聊斋”?这其中蕴藏着他对传统的想法。汪曾祺在晚年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学传统的重要性,有一次他在座谈会上说,如果对新潮派的年轻作家说点意见,那就是要补两门课,一门课是古典文学的课,一门课是民间文学的jvzquC41y{h/eqnpcyxjvnw0eqs/ew4Rcf5dqwygpv532;83216:1ltpvgtu9:=950nuou
7.汪曾祺的创始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写作平淡质朴,如话家常,主要作品有《大淖记事》《 受戒 》《晚饭花集》等,曾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1997年5月因病逝世,享年77岁. 生平 1920年生于江苏高邮. jvzquC41o44bnumkuvus{7hqo1jfvjnn17?22=6;77;c7=7479g129iee
8.人间送小温——回忆汪曾祺文史汪曾祺一度搁笔改行当编辑,使他渐渐远离了文学创作,却也为他后来复出文坛做了充分的准备。蓄之愈久,必有爆发,他新作迭出,呈一发不可收的喜人态势,很快迎来个人创作的又一丰收期,不只有小说散文新作天女散花般频频出现在国内多家著名文学报刊上,他的新著更是一本接着一本出版,读者争购,十分畅销。 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7856295d699285352=:677
9.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新闻谈到温州作家如何突破自我,更上层楼,本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优秀奖得主、作家钟求是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第一是要淡化地域性,突破地域局限,更加深刻地反映大的时代背景;二是作家们将精神之根扎在温州,但要常常出去“走一走”,深入到各个文学现场,去考察去感受,也许能获得不一样的视野;三是保持不断地创新,在这个有太多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5857335d698;;6344?=643
10.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汪曾祺小说在线阅读作者:汪曾祺 国家:中国 年代:当代 作品简介: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推荐阅读: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毛泽东传、氏族之王、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1:辛亥前夜、 章节列表 复仇 落魄 鸡鸭名家 羊舍一夕(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 看水 王全 黄油烙饼 jvzquC41yy}/zrsi{wkcqtj0eqs0yjsi|gthsriwcpvjcw}kcqyiwx}wc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