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原创 凤凰网读书 凤凰网读书

在汪曾祺的笔下,一草一木皆有一种可爱的光辉。

他在《做饭》里写,“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他像是眷恋这种生之乐趣的人,或者说,他被这种生之乐趣所眷恋,才能在平常的日子里,发现如此多的闪光与动人。

实际上,汪曾祺的一生经历了无数动荡,幼时生母去世、青年时期战乱、中年时期的文革与批斗,但他却依然秉持着对美好的体悟,那篇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地位的著名短篇小说《受戒》,是他在60岁那年完成的。

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让我们再一次找寻并重温这位伟大又可爱的“老头”在生活中与文字里那些让人忍俊不禁或者发人深省的10个瞬间,关于他的初恋、他爱好的口味,喜欢的外国作家以及做饭时的小讲究,这是汪曾祺最珍视的“日常”,也是最具温度的片段。

1.汪曾祺的“法名”

汪曾祺小时候是个“惯宝宝”,家里人怕他长不大,按当地民俗,认了好几个干妈,还在和尚庙、道土观里都记了名,汪曾祺的法名叫“海鳖”。1925年,汪曾祺曾在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这个幼稚园只有一个女教师,名叫王文英。

王文英见汪曾祺小小年纪戴着妈妈的孝,十分心疼他,对汪曾祺,她是老师,也是母亲。

1982年,汪曾祺回到故乡,特地去看望王老师,并献诗一首:“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歌声犹在,耳畔徘徊。念平生美育,从此培栽。我今亦老矣,白髭盈腮。但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愿吾师康健,长寿无灾。”

诗后还有两行字:“敬呈文英老师,五小幼稚园第一班学生汪曾祺。”

汪曾祺在故乡高邮

2.曾在庙里住过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曾经写过《受戒》的创作背景,提到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我写的那个善因寺是有的。我读初中时,天天从寺边经过。寺里放戒,一天去看几回。

我小时就认识一些和尚。我曾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庵里,去看过一个戒行严苦的老和尚。他年轻时曾在香炉里烧掉自己的两个指头,自号八指头陀。

我见过一些阔和尚,那些大庙里的方丈。他们大都衣履讲究(讲究到令人难以相信),相貌堂堂,谈吐不俗,比县里的许多绅士还显得更有文化。事实上他们就是这个县的文化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乡下的小庵里住了几个月,就住在小说里所写的‘一花一世界’那几间小屋里。庵名我已经忘记了,反正不叫菩提庵。菩提庵是我因为小门上有那样一副对联而给它起的。

庵里的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就是我所写的那样。明海是没有的。倒是有一个小和尚,人相当蠢,和明海不一样。

至于当家和尚拍着板教小和尚念经,则是我亲眼得见。这个庄叫庵赵庄。小英子的一家,如我所写的那样。

这一家,人特别的勤劳,房屋、用具特别的整齐干净,小英子眉眼的明秀,性格的开放爽朗,身体姿态的优美和健康,都使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和我在城里所见的女孩子不一样。她的全身,都发散着一种青春的气息。”

3.汪曾祺与父亲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的父亲是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出生,故名菊生。

汪曾祺对家的印象里很大篇幅都是对父亲的,他在文章写道:“我很想念我的父亲,现在还常常做梦梦见他。我的那些梦本和他不相干,我梦里的那些事,他不可能在场,不知道怎么会搀和进来了。”一个父亲能如此深深影响到儿子,是如何做到的呢?

父亲对他的疼爱无微不至,他曾经带着年幼的汪曾祺去江阴投考中学,因为居住的客栈里臭虫很多,于是他便点了一支蜡烛,彻夜用烛油滴在臭虫上。

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

“我父亲手很巧,而且总是活得很有兴致。他会做各种玩意。元宵节,他用通草(我们家开药店,可以选出很大片的通草)为瓣,用画牡丹的西洋红(西洋红很贵,齐白石作画,有一个时期,如用西洋红,是要加价的)染出深浅,做成一盏荷花灯,点了蜡烛,比真花还美。他用蝉翼笺染成浅绿,以铁丝为骨,做了一盏纺织娘灯,下安细竹棍。我和姐姐提了,举着这两盏灯上街,到邻居家串门,好多人围着看。”

4汪曾祺的初恋

——他在家写情书,他爸在一旁瞎出主意

1935年,汪曾祺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了长江南岸的江阴,在南菁中学读高中。

汪曾祺后来这样描绘江阴:“每天江里涨潮,城里的河水也随之上涨。潮退,河水又归平静。行过虹桥,看河水涨落,有一种无端的伤感……”

正是在这里,汪曾祺遇上了他的初恋,同班同学夏素芬。

从前的江阴

他没有描述过初恋的外貌,但从他叙写江阴水果店的文字,很能窥见朦胧的诗意——

“江阴有几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对寿山公园的一家,水果多,个大,饱满,新鲜。一进门,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香。这香味不是时有时无,时浓时淡,一阵一阵的,而是从早到晚都是这么香,一种长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的果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远不忘。”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汪父)在一旁瞎出主意。”

过了不久,在一次友人宴请之后,我扶他走过街天桥回家,他由于喝了点酒,情绪激动,借着酒劲,趁师母不在眼前,主动要求向我'坦白',还43年前的一个'梦',指他17岁在江阴上学时的初恋。

汪曾祺与施松卿

5.汪曾祺的西南联大

——“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褀写的还好!”

一九三九年,汪曾祺十九岁,孤身一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来到昆明考大学。当时他计划第一志愿是由北大清华和南开合并组建的西南联大,第二志愿是昆明艺专。

不巧的是,他刚到昆明就染上恶性疟疾,住进了医院,高烧超过四十度。护士给他注射强心针时,汪曾祺觉得自己似乎到了最后关头,问她:“要不要写遗书?”

他刚刚能喝一碗蛋花汤,就晃晃悠悠进了考场。考完了,一点把握没有。发榜一看,居然考中了西南联大中文系。

在西南联大,汪曾祺受到沈从文先生的赏识。当时由于日本飞机轰炸,沈从文平时住在乡下,有课时再进城讲课。沈先生每次进城,汪曾祺都去看他,向他还书、借书,听他和客人聊天,陪他上街买东西。有一汪曾祺喝醉了,坐在路边,沈先生以为是一个生病的难民,一看,是汪曾祺,就和几个同学把他架到宿舍里,灌了好些茶,才清醒过来。

汪曾祺是个怪才,善能胡诌,也很受闻一多先生欣赏。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学期末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以给学分。有一次,汪曾祺替一个比他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闻先生看了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褀写的还好!”

西南联大教授,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汪曾祺写的什么呢?他只写了李贺的一个特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

6.汪曾祺的画

——《中国马铃薯图谱》与《口蘑图谱》

汪曾祺曾经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我画画,没有真正的师承。我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我小时爱看他画画,看他怎样布局(用指甲或笔杆的一头划几道印子),画花头,定枝梗,布叶,勾筋,收拾,题款,盖印。这样,我对用墨、用水、用色,略有领会。”

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都“以画名”。初二的时候,汪曾祺画了一幅墨荷,裱出后挂在成绩展览室里,而高中时因为学校重数理化,功课很紧,就不再画画。大学四年,也极少画画。工作之后,更是久废画笔了。

而后他当了右派,下放到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结束劳动后,画了不少画,主要的“作品”是两套植物图谱,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一套《口蘑图谱》,一是淡水彩,一是钢笔画。

之后,汪曾祺到剧团写剧本又开始重拈画笔,他买了一刀元书纸,开始画画,便一发而不可收。

汪曾祺的画

7.会吃的汪曾祺

——他也受不了折耳根

汪曾祺懂吃。

在《四方食事》口味里他写:那天吃的是炸油饼,他们吃油饼就蒜。我说:“吃油饼哪有就蒜的!”一个河南籍的炊事员说:“嘿!你试试!”果然,“另一个味儿。”

汪曾祺 《南人不解食蒜》

汪曾祺什么都要试试,比如切脍。他在《四方食事》切脍里引《东京梦华录·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多垂钓之士,必于池苑所买牌子,方许捕鱼。游人得鱼,倍其价买之。临水斫脍,以荐芳樽,乃一时佳味也。”

抗战时候,汪曾祺在云南住过,口味儿受云贵影响大。他说:“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

也有他不喜欢的,“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折耳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

他写下《受戒》这篇名作的同时,也不忘怀念那里的小吃,他在南菁中学上学时很喜欢吃的一种零食——

“江阴出粉盐豆。不知怎么能把黄豆发得那样大,长可半寸,盐炒,豆不收缩,皮色发白,极酥松,一嚼即成细粉,故名粉盐豆。味甚隽,远胜花生米。

吃粉盐豆,喝白花酒,很相配。我那时还不怎么会喝酒,只是喝白开水。星期天,坐在自修室里,喝水,吃豆,读李清照、辛弃疾词,别是一番滋味。我在江阴南菁中学读过两年,星期天多半是这样消磨过去的。”

8.汪曾祺与孩子

——我要下蛋了

等到女儿起床,他冲进屋内开始“下蛋”。家人开玩笑:“老头儿,又憋着蛋了?”他头也不抬,一边奋笔疾书,一边说:“别闹,别闹,我要下蛋了。这回下个大蛋!”

据汪曾祺的儿子汪朗回忆,因为父亲很少发脾气,所以在家就“受欺负”,全家人都叫他“老头儿”,“开始是我妈这么喊他,后来我们也没大没小,跟着我妈这么叫,到了我们的下一代也这么叫,他听了都乐呵呵的,在我家是‘母道尊严’,没有‘父道尊严’和‘爷道尊严’。”

汪曾祺夫妇与子女及妻妹(右一)合影

汪曾祺与孙女

汪曾祺被打成右派下乡时,汪朗刚上小学一年级,拼音字母还没学完整,待学会后用拼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汪曾祺没学过拼音,但是为了给孩子回信,自己现学了拼音,对孩子充满了爱护之情。

在工厂上班时,汪朝曾经上三班倒,下了夜班睡不着觉,脾气很暴躁,“我爸想来我屋写东西,我就跟他发脾气说影响我睡觉,我下中班回家很晚,他都已经躺下了,还会起来给我做夜宵,然后再回去睡。我有时候上中班不想起床,他就说:‘要不我给你端床上吃?’我妈一听就火了,‘在床上吃,像什么样子!’我爸吓得不敢说话了。”

汪朗上大学后,妈妈让汪曾祺给儿子讲写作文,说好几遍老头儿都不理,脖子一梗,“我那时候谁教过我?”被逼无奈,拿了刚出的《古文观止》,找了一篇《五柳先生传》给汪朗讲,结果教了半天就再也不教了。

9.在家做饭有讲究

——从来不做特别普通的菜

汪曾祺在家里,承包了家里做饭的重任,他的拿手菜包括—— 红烧肘子、水煮牛肉、凉拌腰片。

汪曾祺对于饭食特别讲究,从来不做特别普通的菜,儿子汪朗回忆,“比如肉片炒柿子椒,不做,因为觉得平庸,像食堂大锅菜,他不吃也不做。其实他吃得少,但是看大家爱吃就高兴,他做菜必须色香味俱全,还要雅致,虽然并不用什么高级的原料。”

除此以外,汪曾祺还有一道经典菜就是改良版的大煮干丝,“这是淮扬菜,因为在北京,就做出了自己的改良版,他用豆腐皮卷起来切,拿开水煮,再泡,汤比扬州的厚重,因为他用鸡架子熬汤,放骨头火腿干贝冬菇丝,厚重和鲜度都有了,每次做都被吃得一干二净。”

1988年,聂华苓夫妇访问大陆。官方宴请几次后,作协外联部忽发奇想,请汪老在家里做几个菜招待他们。

汪老很爽快地答应了。

聂华苓夫妇

于是,汪曾祺在家中露了一手,其中就有扬州的大煮干丝、炝瓜皮、干煸牛肉丝。

他透露,其实大煮干丝没什么诀窍,什么鲜东西都可往里搁。干丝上桌前,要放细切的姜丝。据他回忆,聂华苓吃得非常开心,最后竟端起大碗,连大煮干丝的汤,都喝得光光的。

10.汪曾祺与外国文学

——阿索林的意识流是覆盖着阴影的,清凉的,安静透亮的溪流

汪曾祺是中国较早、而且有意识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在接受中国文学和艺术传统影响的同时,汪曾祺也受到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很深。

汪曾祺曾经撰文写过,“没有外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很多作家也许不会成为作家。即使有人从来不看任何外国文学作品,即使他一辈子住在连一条公路也没有的山沟里,他也是会受外国文学的影响的,尽管是间接又间接的。”

高中三年级的时候,为避战乱,汪曾祺住在乡下的一个小庵里,身边所带的书,除为了考大学用的物理、化学教科书外,只有一本《沈从文选集》、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可以说,是这两本书引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屠格涅夫对人的同情,对自然的细致的观察给我很深的影响。”

汪曾祺在大学里读的是中文系,但是课外所看的,主要是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

汪曾祺在《西窗雨》中说到了自己的外国文学喜好,“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一个很怪的作家,他好像把文字随便丢来丢去,就成了一篇作品。我喜欢他的松散自由、随便、起止自在的文体;喜欢他对生活的痛苦的思索和一片温情。我认为契诃夫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作家。

从契诃夫后,俄罗斯文学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契诃夫

苏联文学里,我喜欢安东诺夫。他是继承契诃夫传统的。他比契诃夫更现代一些,更西方一些。我看了他的《在电车上》,有一次在文联大楼开完会出来,在大门台阶上遇到萧乾同志,我问他:

“这是不是意识流?”

萧乾说:“是,但是我不敢说!”

五十年代在中国提起意识流都好像是犯法的。

“我喜欢苏克申,他也是继承契诃夫的。苏克申对人生的感悟比安东诺夫要深,因为这时的苏联作家已经摆脱了斯大林的控制,可以更自由地思索了。

我不喜欢莫泊桑,因为他做作,是个‘职业小说家‘。我喜欢都德,因为他自然。

我始终没有受过《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诱惑,我宁可听法朗士的怀疑主义的长篇大论。

英国文学里,我喜欢弗·伍尔夫。她的《到灯塔去》《浪》写得很美。我读过她的一本很薄的小说《狒拉西》,是通过一只小狗的眼睛叙述伯朗宁和伯朗宁夫人的恋爱过程,角度非常别致。《狒拉西》似乎不是用意识流方法写的。”

伍尔夫

“我很喜欢西班牙的阿索林,阿索林的意识流是覆盖着阴影的,清凉的,安静透亮的溪流。”

女儿汪朝回忆说,她读过卡夫卡的《变形记》后,推荐给父亲,汪曾祺读了之后,反复说这篇小说写得特别好。

本文据以下参考资料汇编整理:

-汪曾祺诞辰100周年|“随遇而安不是一种好的心态”

-汪曾祺:画画画,也是人生一件趣事

-文人逸事之一:汪曾祺

-汪曾祺百年美食地理

-汪曾祺的初恋

-汪曾祺:《受戒》背后的故事

-汪曾祺《受戒》的创作背景

-汪曾祺儿女讲述:我们的父亲真是个好老头儿

-汪曾祺:舌尖上的汪老,相较于作品,其精湛的厨艺,更让人惊艳

-汪曾祺:没有一个作家是真正的“土著”,中国作家都受过外国文学影响

-汪曾祺《我的父亲》

编辑、整理 | 明星辰

主编 | 魏冰心

图片 | 来自网络

原标题:《回忆汪曾祺: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THE END
0.校友动态|海外六期林超然:作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的汪曾祺(下)上接作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的汪曾祺(上) 年轻时的汪曾祺 早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期,汪曾祺就得到众多“教授作家”“作家教授”的喜爱,因为他率真的天性,也因为他出众的才华。朋辈中对他激赏者则更多。文革后,在汪曾祺被作为重点对象审查时,不少人避之惟恐不及,而汪曾祺西南联大时的同学、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朱德熙jvzquC41yy}/cufe0qxh0ls1eqtugwy1fgzbkuxa7:e56A920jznn
1.短篇“圣手”的叙事之道理论评论这一“自评”颇有自知之明,自然博得知音者会心一笑。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贴切、洗练、质朴、清新、传神,很见功力,堪称语言大师的典范之作,这是天赋和勤奋相互砥砺的结果,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创作,汲取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精华,传承了沈从文等前辈大家的写作理念和实践经验。他以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2853385d699252343>:2:;>/j}rn
2.汪曾祺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创作计划专题汪曾祺以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在文学长廊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之王”。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汪曾祺专事短篇小说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对短篇小说创作如此心无旁骛而又功勋卓著者,汪曾祺一人而已”1。的确,在公开发表的文论诸如《短篇小说的本质》《〈汪曾祺自选集〉自序》等文章中,汪曾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3855395d6<<3433449:5;7;/j}rn
3.“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汪曾祺维普期刊官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是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标准化产品之一,本平台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数据基础,通过对国内出版发行的15000余种科技期刊、7700万余篇期刊全文进行内容组织和引文分析,为高校图书馆、情报所、科研机构及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文献服务。jvzquC41skqbp7hsxkv/exr1Skqbp8Ftvkimg8IgvcomAri?8989:=>74
4.人民日报海外版汪曾祺被誉为短篇巧匠、文体名家、多面圣手,从上世纪40年代以诗歌、小说、散文走上文坛,中经上世纪50年代的沉寂与厚积,再到晚年凭借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异军突起,他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为数不多的融汇古典文章与现代技巧、延续“五四”文脉而艺术常青的作家。汪曾祺作品中既有民族性,又有丰富的世界性因素jvzquC41rcvft7ugqrrf0lto0et0j€gycr5ivvq14283/961495dqwygpve37B52:6:/j}r
5.朔州市图书馆市图书馆第127期周末小课堂:开启万圣节探秘之旅 朔州市图书馆召开全体馆员大会 5556 4587 3253 本书收入了汪曾祺小说、散文。其中《受戒》和《大淖记事》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jvzq<84yyy4t|und0u~/ew4
6.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大家都知道《聊斋志异》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瑰宝,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汪曾祺为什么要在晚年重述“聊斋”?这其中蕴藏着他对传统的想法。汪曾祺在晚年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学传统的重要性,有一次他在座谈会上说,如果对新潮派的年轻作家说点意见,那就是要补两门课,一门课是古典文学的课,一门课是民间文学的jvzquC41y{h/eqnpcyxjvnw0eqs/ew4Rcf5dqwygpv532;83216:1ltpvgtu9:=950nuou
7.汪曾祺的创始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写作平淡质朴,如话家常,主要作品有《大淖记事》《 受戒 》《晚饭花集》等,曾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1997年5月因病逝世,享年77岁. 生平 1920年生于江苏高邮. jvzquC41o44bnumkuvus{7hqo1jfvjnn17?22=6;77;c7=7479g129iee
8.人间送小温——回忆汪曾祺文史汪曾祺一度搁笔改行当编辑,使他渐渐远离了文学创作,却也为他后来复出文坛做了充分的准备。蓄之愈久,必有爆发,他新作迭出,呈一发不可收的喜人态势,很快迎来个人创作的又一丰收期,不只有小说散文新作天女散花般频频出现在国内多家著名文学报刊上,他的新著更是一本接着一本出版,读者争购,十分畅销。 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7856295d699285352=:677
9.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新闻谈到温州作家如何突破自我,更上层楼,本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优秀奖得主、作家钟求是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第一是要淡化地域性,突破地域局限,更加深刻地反映大的时代背景;二是作家们将精神之根扎在温州,但要常常出去“走一走”,深入到各个文学现场,去考察去感受,也许能获得不一样的视野;三是保持不断地创新,在这个有太多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5857335d698;;6344?=643
10.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汪曾祺小说在线阅读作者:汪曾祺 国家:中国 年代:当代 作品简介: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推荐阅读: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毛泽东传、氏族之王、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1:辛亥前夜、 章节列表 复仇 落魄 鸡鸭名家 羊舍一夕(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 看水 王全 黄油烙饼 jvzquC41yy}/zrsi{wkcqtj0eqs0yjsi|gthsriwcpvjcw}kcqyiwx}wc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