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才女友》作者费兰特最喜欢的本女性作家的书小说女作家小说家短篇小说

做書按:“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埃莱娜·费兰特曾在欧美图书电商Bookshop的网站上发布过一个书单,评选了40本她最喜欢的女作家的作品。Bookshop也承诺将用这一书单所带动的图书销售额的10%来资助数百家独立书店的发展。截至目前,这一资助额已达到近235万英镑。

用费兰特的话来说,这一书单关注的是那些“20世纪或20、21世纪之交的女性的故事”。这一书单的作者,除了共享同一性别外,出生年代、种族、地区、文化乃至信仰都不尽相同,既有萨莉·鲁尼这样的90后新生代作家,也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这样奉献了无数经典的30后作家,有欧美的作者,也有来自印度、巴西、日本等地区的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书单关注的是20世纪至今的女性作家和她们的作品,而并非都是女性主义题材的写作。在这百年的时间里,女性作家的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女性开始结合自身的性别经验进行文学创作,为文学领域注入了新风格,也为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反思性视角。这种反思不仅仅关于性别本身,也关乎种族、历史、战争、宗教等所有文化议题。

点击视频查看埃莱娜·费兰特的独家书单

01

美国佬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著

张芸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1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来自尼日利亚,并在美接受过高等教育。她长期关注女性主义和种族政治,学习领域也从医药学转向为政治学、文学。阿迪契十分擅长透过小说来探究制度性不平等、种族主义,以及性别和家庭的观念。

《美国佬》一书的女主人公伊菲麦露是一名尼日利亚黑人,小说讲述了她初到美国时,如何以一名黑人的视角来看待美国;15年后,她回到尼日利亚,又如何以一个“美国佬”的视角来看待故土。故事的主线是伊菲麦露的三段恋情,从富裕开朗的白人男友,到在耶鲁当教授的黑人男友,再到与其有着相似境遇相似挣扎的初恋男友。整个小说穿插以不同的时代背景,从80年代尼日利亚的动乱、21世纪尼日利亚的高速发展到奥巴马当选为第一位黑人总统,无不充满着对种族主义细微透彻的观察。

目前,除了《美国佬》以外,阿迪契所著的包括《紫木槿》《半轮黄日》等在内的6部作品都已有中文版。

02

盲刺客

[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韩忠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10

本书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国内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被称为“女性主义的《1984》”的《使女的故事》。但作为一名高产的作家,阿特伍德这一生还奉献了很多其它的优秀作品。《盲刺客》就是其中之一,这部小说斩获了2000年的布克奖,并被《时代》杂志评为2000年最佳小说和100部最伟大小说之一。

《盲刺客》讲述了菜斯家族两个女儿——姐姐艾瑞丝和妹妹劳拉的一生,跨度近一个世纪。从结构上来说,这部小说精巧而悬迷,多条线索并行,故事套故事。小说有三条叙述主线:一是以跨越大半个世纪的简报,引导出故事主要发展脉络;一是老年艾瑞丝的回忆和叙述,交代人物的成长和事件;一是一本名为《盲刺客》的小说,描述阿莱克斯与艾瑞丝的恋情。

《盲刺客》之所以成为一部影响了无数人的小说,除了故事技巧、语言风格上的独到之外,还在于它探索了人性中的爱、背叛与牺牲等复杂而迷人的话题。

03

清洁女工手册

[美] 露西亚·伯林 著

王爱燕 译

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9

露西亚·伯林是一位身后成名的作家。她从事过急诊室护士、清洁女工、监狱写作教师等多份工作,并在工作之余写短篇小说,但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大的关注。直到她去世11年后,一家出版社重新发掘了她的作品,才让露西亚·伯林一举进入大众视野,获得无数迟来的赞誉和喜爱。

《清洁女工手册》收纳了伯林的43篇短篇小说。无论从文字风格还是故事设计上来说,伯林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一方面,她的作品大都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因此总能将人物塑造得鲜活灵动。另一方面,小说虽然讲述了底层女性的生活,但是却并不沉重,反倒十分幽默,使用的语言风格简洁又自由。从这个角度上看,露西亚·伯林的作品体现了罗曼·罗兰所谓的“真正的英雄主义”。

04

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

《边界》《过境》《荣誉》

[英] 蕾切尔·卡斯克 著

连汀/许诺/王晨光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3

费兰特推荐的是蕾切尔·卡斯克的中篇小说《边界》,其中文版被收纳进卡斯克的小说集《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这个集子里的三部小说分别独立,但又有内容上的连续性:主人公都是一名离异的中年女性作家,她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三段生活故事。

卡斯克在这三部小说中试图采取一种全新的叙述形式,既基于个人经验,又避免过于主观的视角,于是,她用对话串联起所有的故事。例如,《边界》讲述了主人公在前往希腊教授一门创意写作的故事,她在途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并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诸如出轨、离婚等。通过这种方式,第一人称的主人公反而隐形了起来,关于家庭、婚姻、人性的思考被融入在叙事者和不同的人的交谈和相处之中。

卡斯克共著有9部小说、3部非虚构作品、1部戏剧以及诸多散文,女性主题和社会讽刺始终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目前,除了这部小说集之外,《成为母亲》一书的中文版也已面世。

05

奇想之年

[美] 琼·狄迪恩 著

陶泽慧 译

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1

《奇想之年》是琼·狄迪恩晚年的作品,写于她丈夫去世之后。她在这本书中,细腻地记录了丈夫去世后一年中她所经历的排山倒海的情绪,赤裸裸地将遭遇丧偶之痛后的挣扎展现在读者面前。

书名中的“奇想”(magical thinking)一词,指的是一些民间信仰或原始崇拜中对某些现象的错误归因。在这本书中,狄迪恩也讲述了自己在丈夫去世一年间的种种“奇想”。例如,她会很厌恶拜耳公司的一则商业广告,里面说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能够“显著地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尽管狄迪恩很清楚丈夫生前一直服用的香豆素的抗凝血功能要比阿司匹林还要强得多,但她仍然担心自己曾忽略了阿司匹林的神效。

对狄迪恩来说,奇想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面对无法轻易释怀的伤痛时,她选择不断回到过去,在幻想的补偿和现实的痛苦交替之中,慢慢处理她的悲伤。因此,狄迪恩在书的结尾处说,“当我们哀悼逝世的亲友时,我们多少也在哀悼自己。哀悼我们的曾经。哀悼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哀悼我们终有一天也将不在人世。”

06

被弃养的女孩

[意] 多娜泰拉·迪皮耶特兰托尼奥 著

陈英/刘思捷 译

互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10

本书是继“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意大利又一现象级高分之作,2017年在意出版后,掀起了狂热的阅读浪潮。

本书的故事设定在上世纪70年代,第一人称的主人公被模糊了姓名,唯一的代称就是“那个被弃养的女孩”。这个女孩经历了两次弃养,第一次是被亲生父母送给了养父母,第二次是在13岁时被养父母送回到了亲生父母家,她从前所过的优越生活戛然而止,回到乡下过上了喜忧参半的日子。

女主人公在两个家庭中的位置,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模糊——她卡在两个家庭之间,却都无法真正融入,就如她所说的:“我的两个母亲都还活着,但我却成了个孤儿”。女性成长和家庭关系是本书重要的主题,作者用平实的讲述探索了一名尚在青春期的少女如何面对自己的双重身份,并试图理解家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07

情人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王道乾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6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之一,一生著述丰富。《情人》是她的代表作,此书不仅斩获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项——龚古尔奖,还获得了影视界的青睐,被翻拍为同名电影。

《情人》讲述的是,第一人称的女主人公在暮年之时开始回忆过去,想起她年轻时在西贡的生活,和在渡船上与来自中国的富家少爷的邂逅。两人尽管有着家庭、种族、文化、年龄的差异,但却在性与爱中共享了一段热烈的时光,直到男人娶妻、女孩离开西贡回到法国。

尽管小说的情节简单,但在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上却很独到。一方面,小说没有按照时空的线索展开,而是将一个完整的故事肢解开来,反复穿插对过往的回忆和当下的心理独白。另一方面,小说语言平实,甚至带有口语化的特色,但却动人至深,贡献了很多令人记忆深刻的经典独白。

上海译文出版社于今年6月再版了此书,并设计了全新的封面。

08

悠悠岁月

[法] 安妮·埃尔诺 著

吴岳添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6

安妮·埃尔诺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从1974年开始写作以来,至今出版了十余部作品。其中,《悠悠岁月》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2008年出版时就斩获三个文学大奖。

这本书用回忆的基调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到新世纪初长跨60年的故事,小到饮食服装、家庭聚会、房子汽车,大到二战、五月风暴、妇女解放,无不反映出法国的人们所经历的时代巨变。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说,她试图在这部作品中“挽回我们将永远不再存在的时代里的某些东西”。

埃尔诺在这本书中,用个体的记忆和经历写出了一整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在叙述上也避开第一人称的自我书写,巧妙地利用无人称的代词“人们”和集体代词“我们”来把个人经历和集体经历融合在一起。因此,有人将这本书称为所开创的文学体裁称为“无人称自传”。

09

家庭絮语

[意] 娜塔丽亚·金兹伯格 著

黄文捷 译

楚尘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3-8

娜塔丽亚·金兹伯格是战后意大利文学中最知名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很多都聚焦于法西斯主义、战后社会、家庭关系等主题。

《家庭絮语》讲述了一个反法西斯的犹太家庭(莱维一家)的故事。作者在前言中提到,本书中涉及的很多事件、地点、人名都是真实的,其中有很多东西都和她本人直接相关。从上世纪20年代墨索里尼上台前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50、60年代意大利经济奇迹,莱维一家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法西斯统治下生活的,经历了种族法、德国入侵欧洲、集中营的出现等种种磨难。

标题中的“絮语”一方面是指人物之间的语言,如父亲的抱怨,母亲的应答等等,另一方面也指主人公“我”从第三人称视角记录的叙述语言。书中记录的大都是琐碎的生活片段,很少有完整的情节发展,作者尝试通过捕捉这些记忆的碎片来纪念过去的艰难岁月。用她本人的话来说,她所写的“是我们所见闻的那些东西的微弱余晖和零星残片”。

10

保守的人

[南非] 纳丁·戈迪默 著

何静芝 译

天下智慧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

纳丁·戈迪默是一名南非女作家,1991年,她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使人类获益匪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戈迪默从小生活在黑白混居的环境中,对于种族问题也有着长期深入的观察。

《保守的人》这部小说充斥着意识流、人称切换、倒叙、独白和隐喻,有一种奇特的错位感和神秘感。戈迪默坦诚她的写作受到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影响。小说穿插讲述了白人实业家梅林的婚姻、情感和人际交往经历,不仅展现了鲜明的贫富对比、触目的生存问题,更细微地描绘了人物关于优越、尊严、自由、爱恋、平衡、欲望、生存等问题的微妙心理。

11

命运与狂怒

[美] 劳伦·格罗夫 著

胡织女 译

中信出版社

《命运与狂怒》是劳伦·格罗夫的第三本长篇著作,因其莎翁戏剧式的情节设定、暗黑婚姻的主题而广受赞誉。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夫妇洛托和玛蒂尔德,小说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命运”是洛托的角度进行事件讲述,下半场“狂怒”则是对妻子玛蒂尔德的心理描绘。因为上下半场的文风太过迥异,原本计划分成两本单独的书出版,最终合为一本,让读者能够相对照阅读,从而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文学张力。

在“命运”部分,丈夫洛托讲述的一切都令人艳羡。在他眼中,妻子就是一个美丽天使的化身。他对妻子一见钟情,从此一转不忠的个性,对他们的爱情与婚姻始终如一。洛托享受着妻子的照拂,也让她为自己经营事业。看起来,他们拥有着一段完美的婚姻。

而在“狂怒”部分,情节却陡然进入暗黑反转。这一部分的故事从洛托去世后,玛蒂尔德痛苦颓废的生活开始讲起,她曾经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也被缓缓揭出。玛蒂尔德四岁时就亲眼目睹一岁的弟弟从楼梯跌落身亡,自己也因此失去了父母的宠爱,被送到了以卖淫为生的祖母那里。玛蒂尔德每晚住在衣柜里,直到祖母去世,叔叔收养了她……后半场的故事离奇又暗黑,和上半场形成鲜明的对比,劳伦·格罗夫写尽了关于婚姻的罗生门。

12

房间里的母亲

[加] 希拉·海蒂著

赵美园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3

《房间里的母亲》是加拿大作家希拉·海蒂的半自传小说,其中,对是否要生育这一问题的讨论贯穿全书。

这本小说中对主人公摇摆不定的内心描写十分精彩,记录下了很多琐碎的、温和的,但又带有自我怀疑的日常。比如,主人公说,“生育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就像对一个国家进行殖民时的自我中心主义——两者都是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还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形象去重新改造它。当我听说某人有三个、四个、五个甚至更多孩子的时候,我感到很受冒犯。这让人觉得很贪婪、霸道、粗野——那些自我所做的傲慢的播种……不过,或许我与这类人没什么区别——通过浩繁的书页传播自己,梦想自己的书卷能传遍全世界。” 费兰特在她的新书《偶然的创造》也表达过十分相似的看法:或许人们都有“生育”的愿望,只不过常常通过别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孕育”世界的形态、“生产”伟大的作品等。

无论是否生育,或许都会伴随持久的自我怀疑和来回摇摆。这个决定的谜底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复杂,但如作者所说:“一个人的生活不是某种政治声明或概括性发言,好去指导其他所有人应该如何生活。其他人应该可以选择和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用遭受任何威胁或审判。”

13

钢琴教师

[奥地利] 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 著

宁瑛/郑华汉 译

十月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来自奥地利,学生时代一直以音乐为主业,有着极为专业的音乐素养,但她同时也热爱文学,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写诗歌和小说,并在2004年获得诺奖。

《钢琴教师》这部小说曾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小说和电影堪称经典。在电影当中,中年女钢琴教师埃里卡和学生瓦尔特的爱情是主要的线索,而她的过去则是一片空白。但在小说原著中,前期埃里卡和母亲的关系显得更为重要,瓦尔特到后期才成为主要角色。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叙述线索更为碎片化,作者通过生活中的微小细节不断引出埃里卡的过去和她隐秘的精神世界,展现她人格的养成;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叙述方式变成传统的线性叙事,过去的一切不断发酵和变异,长期被母亲管控和压抑的埃里卡开始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去探索性与爱。

诺奖给耶利内克的颁奖词或许也能成为这本小说的一个注脚:“她的作品带给我们的也许确实是生活的阴暗图景,但耶利内克并不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因为在她的悲观主义里,有一种自怜和默祷的气息。从她的诅咒中透露出来的,是因为丧失希望而招来诽谤的快活性格,是来自黑色太阳的光。”

14

乳与卵

[日] 川上未映子 著

杨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8

川上未映子是一名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女作家,她曾凭借《乳与卵》获得了芥川奖。

乳房和卵巢是两个重要的孕育生命的女性器官,卵巢所产生的卵子是生命的一半起点,而乳房则负责供养新的生命。但在这部小说中,女性对这两个器官的怀疑却演化成对生活本身的怀疑。快四十岁的母亲卷子想要隆胸,青春期的女儿绿子却对开始发育的胸部和初潮的来临感到困惑、恐惧甚至恶心,她们都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意,连带着对整个生活状态的不满意。除了对女性身体的讨论外,母女之间充满张力的关系也是部小说的核心之一,她们之间互相怀疑又互相爱护,冷战又和解。

本书的中文版还收入了短篇小说《你们的恋爱正濒于死亡》。

15

解说疾病的人

[美] 裘帕·拉希莉 著

卢肖慧/吴冰青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裘帕·拉希莉是一位二代印度裔移民。《解说疾病的人》是她的处女作,她通过这部短篇小说集进入美国文坛,并创造了普利策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奖纪录。

同名短篇《解说疾病的人》讲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解说疾病。卡帕西除了在私人诊所译解疾病,充当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语言桥梁外,同时还兼职当一名导游。他带领着一家人前往太阳神庙游览观光,在游览的最后一站,达斯太太向卡帕西告解,讲述了自己出轨的经历,并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然而,在达斯太太痛苦的经历面前,卡帕西译解情感疾病的尝试却失败了。

本书共收录了9篇小说,讲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困境、新时代下人们的种种私密情绪等。

16

第五个孩子

[英] 多丽丝·莱辛 著

何颖怡 译

译林出版社

2016-1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作家,2007年获得诺奖,《第五个孩子》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大卫和海蕊夫妇本是一对十分契合的灵魂伴侣,他们虽然都来自不幸的家庭,但却都对婚姻和家庭有着无限的向往。然而,他们对幸福的想象和探寻终止于第五个孩子的出生。第五个孩子本从一出生就异于常人:早产、粗壮、丑陋、发育速度惊人,并且充满破坏力,对小动物和小孩子会进行血腥的攻击。全家人的生活都因为这个孩子的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卫和海蕊在无奈之下将本送进了监狱一般的“疗养院”。之后自责不安的海蕊又将本接回家中,短暂平静之后的家庭再次风波不断。

这本书被有的评论家称为“恐怖小说”,其实书中倒并无很刺激的暴力或恐怖描写,恐怖感可能来自对这种不幸生活的想象。有趣的是,莱辛还给这部小说写了一个续集,也就是之后出版的《浮世畸零人》,讲述的是本离家出走后的故事。和《第五个孩子》不同,在《浮世畸零人》中,我们会看到一个虽然异常但却十分单纯而良善的孩子,对于爱和家庭有着天生的渴求,甚至对于自然和美也有异常的触感。

17

宠儿

[美] 托妮·莫里森 著

潘岳/雷格 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3-6

托妮·莫里森是1993年的诺奖得主,《宠儿》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目前在国内已多次再版。

《宠儿》的故事原型来源于一个真实事件:“19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女黑奴携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使孩子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这也是《宠儿》一书中女黑奴塞丝的故事梗概。

然而,《宠儿》一书并不能被这样简单地复述,它不仅在叙事技巧上有诸多探索,对黑人的历史、身份问题也有更深入的探究,把一个新闻报道中只涉及几个人的简单故事变成了一个涉及几代黑人女性的文学文本。

18

亲爱的生活

[加] 艾丽丝·门罗 著

姚媛 译

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5

艾丽丝·门罗是2013年的诺奖得主,《亲爱的生活》也出版于这一年,被门罗认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并一度希望以此作收官。

本书收纳进了门罗的14篇中短篇小说,写的是14位普通小镇人的生活。在这些小说中,情节不是主体,更关键的是对情绪的巧妙捕捉——那些人们深藏于心的羞耻、渴望、萌动、怯懦是如何微妙地表露出来的,又如何悄然发生变化。

19

送魂婆

[意] 米凯拉·穆尔嘉 著

汤荻 译

99读书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12

米凯拉·穆尔嘉是一位70后意大利女作家,出版于2009年的《送魂婆》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意大利斩获过六项重要的文学奖项。

穆尔嘉来自撒丁岛,《送魂婆》这部小说所描绘的就是上世纪50年代末,发生在撒丁岛索莱尼村里的神秘故事。在这里,“送魂婆”是一份古老而神秘的职业,她既连接着生命,也连接着死亡。她会在某些时候被村民们秘密地请去,为那些深受衰老和疾病折磨的将死之人提前抵达生命的安宁,有点类似现代安乐死实施者的角色。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丽亚是送魂婆多年前以“灵魂的女儿”的名义从一个贫困人家收养的女儿,然而当她得知养母的职业后便与其决裂,直到多年后她再次见到卧病在床的送魂婆……

20

浮生如梦:玛丽莲·梦露文学写真

[美]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著

周小进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7

欧茨是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小说家。在她的作品当中,性别、暴力和死亡一直是重要的主题,作为欧茨晚期作品的《浮生如梦》也展现了对这些议题的进一步探索。

本书的中文版副标题叫做“玛丽莲·梦露文学写真”,何谓“文学写真”?就本书而言,一方面,欧茨阅读了大量有关梦露的资料,试图从第三人称的视角去还原梦露的一生,但另一方面,本书作为一部小说,有很高的虚构成分。全书洋洋洒洒近千页,讲述了曼妙少女梦露在充斥着性别暴力的父权社会中的悲剧一生。

21

[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 著

于是 译

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9

奥康纳1925年生于美国南方的佐治亚州,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26岁被确诊红斑狼疮后,她便一直和母亲居住在佐治亚州的农场中。在她的小说里也不难看到南方乡间生活的印记。《好人难寻》中收录的大部分短篇的故事背景都设置在美国南部的乡下,人物的言谈举止都颇有南方特色。

奥康纳的小说风格鲜明,常被归类于“南方哥特式小说”,其特征就是:怪诞、神秘、荒凉,甚至邪恶,用夸张的写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歧视、愚昧和暴力。同名短篇《好人难寻》讲的就是一家六口人驾车去佛罗里达旅行并尽数被杀害的故事。但奥康纳却认为,自己的小说并不哥特,写的都是现实。

22

基列家书

[美] 玛丽莲·罗宾逊 著

李尧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10

《基列家书》是罗宾逊“基列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以牧师埃姆斯在生命尽头写给六岁幼子的松散回忆录形式展开,从废奴运动、大萧条一直写到上世纪60年代,涉及前后四代人。其中,情节不是主体,更多的是埃姆斯对生命、神、爱与罚、变迁与滞留的思索,由沉重写到轻盈,由离乡写到归乡。这样的文体有时被称为“精神自传”。

23

正常人

[爱尔兰] 萨莉·鲁尼 著

钟娜 译

群岛图书/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7

《正常人》是爱尔兰新生代作家萨莉·鲁尼继《聊天记录》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两部小说都曾被改编成影视剧,原著和剧集都大受欢迎。

鲁尼最著名的标签就是“最优秀的千禧一代作家”,人们认为她擅长讲述千禧一代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描绘的对象通常都是二十多岁迷茫困顿的年轻人,甚至还会把聊天记录这样流行、通俗,但并不严谨、正式的内容用于严肃文学的创作中。但鲁尼本人在《卫报》上的采访中说,她不认为自己最关注的是千禧一代,而更多的是对女性的书写,尤其是对爱尔兰女性的书写。

鲁尼的作品也有一定的争议性,有人认为她写的是不痛不痒的青春小说,将《正常人》的情节概括为“富家女爱上穷小子”的故事。但鲁尼的小说并不能被这样简单概括,因为在她的小说中,情节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言语之间对人物精神世界的传递。她对情绪和氛围的描摹十分见功力,语言克制而精准,在《聊天记录》这样涉及大段聊天内容的文本中,她常常能用三言两语就烘托出不同人物之间的微妙氛围。

或许当我们撕下“千禧一代”的宣传标签后,会有更多的人能从她的作品中找到精神共鸣。目前,她的新书《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刚刚上市,写的是后疫情时代下的故事,其中包含大量的人物之间的书信往来,也可见她在写作上的新探索。

24

微物之神

[印] 阿兰达蒂·洛伊 著

吴美真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1

小说的雏形源于儿时母亲讲给她的乡间传闻,讲的是一个上层的叙利亚基督教离婚女人阿慕与贱民木匠维鲁沙跨越种姓和阶级的悲伤爱情故事。全书共有21章,大部分是一章讲述现在、一章讲述过去,如此交替穿梭。叙事大致以阿慕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在故乡重逢和23年前他们的表姐苏菲默尔从伦敦来阿耶门连度假并客死他乡两条线索交叉展开。

本书曾于1998年首次引进中文版,当时名为《卑微的神灵》,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了台译《微物之神》。

25

白牙

[英] 查蒂·史密斯 著

周丹 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6-5

查蒂·史密斯是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女作家,25岁时凭借处女作《白牙》蜚声文坛。史密斯是黑白混血,从小在多族裔混居的北伦敦长大,因此对于种族和文化问题有着自己长期的观察。

在这本书中,史密斯将不同种族的文化交锋、几代人之间的断裂、宗教问题、贫富问题等,都举重若轻地容纳在几个街区之内,讲述了20世纪末北伦敦的三个家庭的故事:他们的信仰、种族、文化、教育都不尽相同,相同只有一口白牙。

26

奥丽芙·基特里奇

[美]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著

张芸 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9-3

《奥丽芙·基特里奇》收录了13个短篇小说,讲述的都是发生在缅因州克劳斯比镇的故事。每个短篇都是独立的,但其中的人物又相互关联,书名中提到的奥丽芙·基特里奇这一角色在多个短篇中都有出现。这种写法的高明之处在于避开了长篇小说在情节推动、过渡进展和疏密拿捏上的困境,如同将串珍珠的线绳隐藏起来,只是呈现一个个生活的断面,转而让读者自行在不同的故事中尝试勾勒出这个小镇的人物群像。

书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基特里奇一家了,妻子奥丽芙·基特里奇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她和经营药房的丈夫以及他们的独生子共同生活在一起。奥利芙性格泼辣强势,和俨然好好先生的丈夫完全不同,但两个人各自以不同的理由延续着他们的婚姻,和小镇上的其他人一样,在平凡生活中上演着他们的悲喜剧。

作者伊丽莎白·斯特劳特说,希望读者看过这本书后,“能生发出对人类坚忍的敬畏之心,领悟到爱可以在重重磨难之后历久弥香,了解到平凡的生活同样不易,同样值得我们尊重。”

27

渺小一生

[美] 柳原汉雅 著

尤传莉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6

这本书的核心是探索友谊的力量。书中的主角们大半无父母、无子女,甚至无伴侣,友谊是他们为数不多能依靠的人际关系,他们也都倾心以待。作者柳原汉雅希望将这部小说写出童话的质地,她刻意拿掉了时间和太确切的地点,甚至去除了关于种族、性别、性倾向等等社会约定俗成的偏见与障碍,希望形成一种童话般的封闭世界,以便更纯粹地探索主人公的人生和友谊的可能性。

本书一开场有如《欲望都市》或《老友记》那种典型以纽约为背景的情境喜剧,描写四个大学时代的挚友在纽约重逢。这四人中最关键的人物是裘德,他从小孤苦,还受到过性虐待,但日后在学业和事业上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同时还收获了一群朋友真诚慷慨、不求回报的朋友。总之,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极其伤痛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足够抚慰人心的故事,它探索了童年创伤是否能够愈合,以及友谊究竟有如何强大的力量。到小说的结束,确乎是到达了某种童话般的完美状态。

柳原汉雅目前共出版了两本小说《林中秘族》和《渺小一生》,都已有中文版。某种角度上看,《渺小一生》也是她对上一部作品《林中秘族》的回应:两本书都处理了男童被性侵害的问题,《林中秘族》反映了加害者的观点,而《渺小一生》则讲出了受害者一方的故事。

28

哈德良回忆录

[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著

陈筱卿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1-3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生于1903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并于1939年移居美国。她的创作因此曾经历过长时间的停滞,直到1948年,她收到一大箱二战前离开法国时留在那里的旧文件,发现一些纸的开头写着“我亲爱的马可”,才想起来这是一篇她琢磨了很久的作品的开头,但在1938年搁笔了。她在后记中说:“那一刻我就知道,无论如何,这本书必须重新开始写了。”这本书也就是之后的《哈德良回忆录》。

这部小说以罗马皇帝哈德良的第一人称口吻写成:身患重病的哈德良在撰写回忆录,既是对过往一生的追忆,也是一种自我和解。同时,他还在回忆录里留下了对他的继承者、未来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指导。

尤瑟纳尔写作这本书,不仅是完成一份对历史的想象,同时也容纳近了自己对二战的思考。她在后记中写道,最初吸引她的是作为诗人的哈德良,经过二战,她发现哈德良功绩的核心是其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维持了帝国的统一。对她来说,真实的战争记忆是她尝试进行这种跨历史想象的重要契机:“迫使我不但要跨越我和哈德良之间的时空,更要跨越自己和真我之间的距离”。

本书中译本最早由花城出版社于1988年发行,书名译为《一个罗马皇帝的临终遗言》(刘扳盛译)。2002年东方出版社再版,书名译为 《哈德良回忆录》(陈筱卿译),2011年三联重出用的也是这一版,但此版本有“中翻中”之嫌,颇受争议。不过,目前市面上这两个译本都绝版已久。

29

卡珊德拉

[德] 克里斯塔·沃尔夫 著

包智星/孙坤荣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12

《卡珊德拉》是德国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的一部历史小说,取材于古希腊文本《伊利亚特》《奥瑞斯提亚》和《特洛亚妇女》。作者一方面保留了大部分古希腊作品中的人物设置和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也结合时代特征加入了新的创作。尽管写的是三千年前的特洛伊战争,但作者真正想要抨击的是当时美苏两霸的核竞赛,因此有借古喻今的针对性。

在这部小说中,沃尔夫一反英雄史诗的传统,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书写了有别于男性叙事的另一种历史。与史诗中以希腊英雄阿基琉斯为第一主线而展开情节的写法不同,沃尔夫将“正史”中出场寥寥的特洛伊公主卡珊德拉当作小说的叙述主体。

《卡珊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后,便引起文坛的轰动,被当作后现代文化语境中重新读解和改写西方古典文本的一个范例。

30

大卫·格德尔 舞会

[法]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著

袁筱一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9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是一名犹太裔作家,出生在基辅,并长期生活在法国。她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未竟之作《法兰西组曲》,这本书尚未完成,她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去世了,享年39岁。

费兰特在书单中推荐的是她的小说《舞会》,其中文版被收录在《大卫·格德尔 舞会》这部集子中。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法国,核心是一对母女之间的紧张关系。14岁的小女孩安托瓦内特是法国犹太人,与父母共同生活在巴黎的一间豪华公寓里。她的父母是那个时代的新钱,并决心进入上流社会、打入老钱圈子。为此,他们决定办一场舞会,邀请巴黎所有的权贵和富人。但出于某些自私的原因,母亲不愿让女儿参加。感到被背叛的Antoinette决定对母亲实施一场可怕的报复……

这部小说最早发表于1930年,并在1931年被翻拍成电影。

书单中尚未引进中文版的作品及其作者

(注:以下书名和人名翻译仅供参考)‍‍‍‍‍‍‍‍‍‍‍‍‍‍‍‍‍‍‍‍‍‍‍‍‍‍‍

01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Greengage Tree

by Shokoofeh Azar

肖库菲·阿扎尔(Shokoofeh Azar)是一名伊朗裔女作家。 这部小说背景设置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的伊朗,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伊朗家庭展开。尽管深陷革命带来的混乱和残暴中,这家人始终不愿放弃智识上的自由,他们被迫从德黑兰搬到一个小村子里,但他们很快就发现,革命的风暴早已席卷到了这个古老的村庄,想象中的宁静生活并不存在。

小说的讲述从一个13岁女孩巴哈尔(Bahar)的视角展开,孩子的天真浪漫和奇思妙想一方面展示了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另一方面也和压迫性政权带来的苦难形成了叙事上的强烈张力。

02

Malina

by Ingeborg Bachmann

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是战后欧洲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马利纳》(Malina)这部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述主体是一个没有被交代名字的女孩,她长期被笼罩在父亲和恋人的阴影之下,唯一的陪伴来自于马利纳。我们无法判断马利纳到底是谁,甚至没有办法判断ta的性别,ta也许是情人,也许是朋友,也许只是臆想中的幻影。

这部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可以说是一部爱情小说、侦探小说,也可以说是一个精神分析的案例,曾在1991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03

Disoriental

by Négar Djavadi

内加尔·贾瓦迪(Négar Djavadi)是一名伊朗裔法语作家,在伊斯兰革命后不久搬到法国。

《迷失》(Disoriental)这部小说发表于2016年。书中的主人公基米亚·萨德尔(Kimiâ Sadr)和作者的经历有些类似:她10岁时在母亲和姐妹的陪伴下逃离伊朗,前往法国与父亲会合。小说以她25岁时的视角展开,前半部分回忆了在伊朗的童年,后半部分则讲述了她来到欧洲后的故事。对基米亚来说,她不得不面对家庭传统和自我探索之间的分裂,一面要安放自己的传统,另一面也要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下探索自己的人生。

04

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G.H.

by Clarice Lispector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是巴西当代经典作家之一,被誉为“自卡夫卡之后最重要的犹太作家”。她于1920年出生于乌克兰的犹太家庭,不久即随父母移居巴西。结婚后的李斯佩克朵一度随外交官丈夫居住在欧洲和美国,1959年再次回到里约热内卢,并写下了那些她最知名的作品,其中就包含这本书。

这本书以独白的形式展开,一位名叫G.H.的女性讲述了前一天她在衣柜门里碾死了一只蟑螂后发生的危机。小说的情节并不常规,比如,G.H.一直盯着那只蟑螂,人性开始逐渐崩溃,最后,她甚至把那些从蟑螂身上渗出的物质——那些她认为自己与蟑螂所共享的宇宙中基本的、不知名的东西——放进了嘴里。这是一部难以重述的小说,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更多时候是主人公在讲述自己的存在主义危机,作者的写作方式也极具实验性。

目前,李斯佩克朵已有5本书有中文版,全部由99引进。

05

Lost Children Archive

by Valeria Luiselli

本书的英文版面世于2020年,之后多次获奖。小说讲述了一家人从纽约到亚利桑那的公路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母亲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名为“失踪的孩子”(Lost Children)的故事:几名拉丁美洲移民穿越边界,到美国寻求庇护。这个故事直指当时美国在南部边境对难民实施的家庭分离政策。这是一项为了阻止非法移民的严酷政策——他们在边境将孩子与父母分离开来,孩子被专门的机构照管,父母则被驱逐出境或投入监狱。而在这部小说中,孩子们被母亲所讲的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并决定去寻找故事中的人……

这部小说的写作方式很特别,例如,其中融入了很多其他诗人的诗歌片段;在小说的高潮“回声谷”(Echo Canyon)这一部分,甚至包含了一个长达20页的句子;小说还将图片和文本结合起来,以24张宝利来相片作为结尾,这些照片是作者本人提供的,但在小说中由这家人中的小男孩拍摄。这样的写作方式导致了人们对这本书评价的两极分化:有的读者喜欢这种极具实验性的写作,也有些读者认为作者在这一部小说中想要做的尝试太多了而力有不逮。

06

Arturo’s Island

by Elsa Morante

艾尔莎·莫兰黛(Elsa Morante)是一名意大利小说家和诗人,她在这部小说《阿图罗岛》(Arturo’s Island)被翻译成英文后迅速蜚声国际。本书的英文版译者是安·戈德斯坦(Ann Goldstein),费兰特的诸多作品也是由她带给英语世界的读者的。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阿图罗(Arturo)的小男孩,他独自生活在那不勒斯湾的一个小岛上,只有一条小狗相伴。在他14岁时,父亲带回了一名16岁的新娘努齐亚泰拉(Nunziatella),并和他一起生活。在发生了一系列情感波折后,阿图罗对父亲感到失望不已,最后离开小岛前往大陆。这部小说在1962年被翻拍成同名电影。

目前,莫兰黛唯一被翻译成中文引进的作品是小说《历史:延续万年的丑闻》。

07

The Bell

by Iris Murdoch

艾丽丝·默多克是爱尔兰女作家。她一生创作颇丰,著有多部小说、剧本、诗集及哲学著作,其中有部分已有中文版。

1958年出版的《钟》是默多克的第四部小说,也是她最知名的作品,故事围绕着修道院以及一群对于上帝有着坚定信仰的信徒们展开,讲述了一个世俗宗教团体的明争暗斗。在小说中,“钟”是串联起整个故事的重要线索。在这个修道院里,有钟楼,但没有钟。传说,曾经有一位修女在修道院接待了她的情人,之后,那个建成于12世纪的钟从钟楼飞出并坠入湖中。一个新钟正在建造中,并且很快就要到货了。而在故事接近结尾的部分,那个新钟,也和旧钟一样,掉进了湖里。

受到学者们最多关注的就是在这本书中“钟”这个意象是否与上帝有关,作家彼得·康拉迪(Peter Conradi)认为:“《钟》是默多克第一部受到柏拉图主义推动的小说,其中善良取代了上帝”。

08

The Love Object: Selected Stories

by Edna O’Brien

艾德娜·奥布莱恩是出生于1930年的爱尔兰作家,一生著述丰富,直到88岁还发表了小说《女孩》(Girl)。她目前唯一被引进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圣徒与罪人》。

奥布莱恩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涉及到对女性生活的探索和书写,她的处女作《乡村少女》(Country Grils)甚至曾因书写女性性欲在爱尔兰被禁。《爱的对象》(The Love Object)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也收录了很多与女性之爱相关的作品,在每个故事中,虽然女主角的感情对象各不相同,但都被她们都有着类似的爱与渴望,甚至都有某种共通的失败幻想。

09

Evening Descends Upon the Hills: Stories from Naples

by Anna Maria Ortese

这部小说集的背景设置在二战后的那不勒斯,讲述的是这个城市里普通人的生活。作者奥特塞(Ortese)深入那不勒斯最贫穷的社区,颇具细节地描述了那里最肮脏、最痛苦的角落。这本书在1953年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奥特塞也被非正式地禁止返回这座城市。

这本书目前通行的英文、意大利语版在宣传上都时常会提到费兰特,毕竟她们写的都是那不勒斯的故事,但奥特塞的出生年代和写作时间都比费兰特要早个几十年,二人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在这本书里,奥特塞刻意模糊了小说和报道之间的界限,使得作品兼具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小说的主观性。

10

The Door

by Magda Szabò

玛格达·萨博(Magda Szabó)是匈牙利当代最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她目前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有《鹿》和《壁画》。

这部小说讲述了作家玛格达(Magda)和她的管家埃默伦斯(Emerence)之间的长跨20年的故事。故事从玛格达的视角展开,在故事的开头,玛格达讲述起自己老年时常做的一个噩梦,在这个梦里,她杀死了埃默伦斯。于是,她回忆起自己和埃默伦斯的那段往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名篇荐读:《法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小说家路易·阿拉贡作品》主要作品有诗集《断肠集》、《埃尔莎的眼睛》、《蜡人馆》和《法兰西的晓角》等;小说《法国人的屈辱和伟大》、《现实世界》等;散文集《巴黎的乡人》。《共产党人》;文艺理论集《司汤达之光》、《论诗》等。曾获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大学“荣誉博士”称号。作品译成中文的有《共产党人》、《阿拉贡诗文钞》。jvzquC41yy}/onnrkct/ew477w€cxƒ{
1.法国文学名言(16世纪法国有哪些文学作品,十六世纪法国文学简介及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法国学院小说奖是法国六大文学奖中唯一的官方文学奖,也是法国唯一一个奖金为1万欧元的文学奖。主要表彰对法国文学和语言有突出贡献的人。 因为贡古尔奖的存在,法国学院奖一直不温不火,最著名的获此殊荣的作家是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罗曼·罗兰 2020年获奖小说:《伟大的未来》 作者:艾jvzquC41yy}/3>;80et0o‚rl14:95;3jvor
2.苏城舞会巴尔扎克如果没有那位坚持先朝旧制和爱护忠心臣仆的御弟[10],我不知道法兰西的王位会落到什么人手中去,假使这样的制度能够继续的话。他们的所谓立宪制度是所有德·封丹纳已经有六十岁,通常达到这个年龄的人是不容易改变自己的信念的,老贵族之所以能够获得这种新的政治观念,一方面是由于居住在这个现代的巴比伦——巴黎jvzquC41yy}/yrqnkcsmqwl0kplp1ktqm1gseqnxgu554=3jvor
3.法国十大文豪:大仲马上榜,第三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居伊·德·莫泊桑十九世纪末期法国最著名的现实批判主义作家,他被誉为现代文学中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是公认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迄今依旧为人推崇。 5、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主义作家,他是jvzquC41yy}/rqg3454dqv4tgp}v1ƒzqlkg08@=970nuouD392?83>694
4.现代短篇爱国诗歌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现代短篇爱国诗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代短篇爱国诗歌1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jvzquC41yy}/t~nygp4dqv4ygp~vg8xjkik05;:3294ivvq
5.戴望舒铁甲车 苏联伊凡诺夫著,1932,现代 青色鸟 法国弥尔诺夫人著,1933,开明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择)1934,天马 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梅里美著,1935,中华书局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择,1935,商务 紫恋 法国该莱特著,1935,光明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择,1935,商务 弟子 法国保尔·蒲尔惹著,1936,中华 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f|l528;3ujvsm
6.小说九段全本书评在线阅读书的内文采用细腻的纯质纸,内封采用羊绒纸印金的设计,护封更是选择了具有现代感的抽象图案设计,希望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破读者对于莫言作品是乡土文学的刻板印象。此外,套装附赠限量版藏书票一套:含莫言肖像印、莫言为短篇小说题写的书法题词、诺奖证书图案等。极具收藏价值。【作者】莫言,山东高密人,2012年荣获jvzq<84g0fgoimfpi0ipo8utqf{dv|43;273:A:280nuou
7.集/争夺记忆/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走出孤岛破碎之家法国★《正午时踏进光焰》《我愿意学习发抖》作者郭爽Z新短篇小说集,从纪实报道到虚构创作,从喧嚣的时代现场重返小说的长河,六个故事里是无尽的现代困境 ★单读新书012,用介入现实的精神,洞穿小说这门古老的艺术 内容介绍 《月球》里的六部短篇小说,时间胶囊般储存了当下鲜活、微妙的气息。调查西南小城少女溺亡案的记者、带jvzq<84rtqjve}3o0fgoimfpi0ipo8igvcom3:6584>1392
8.上海译文社编撰的中译外国小说书单(1899现代书局出版(法)雨果著《死囚之末日》,邱韵铎译;(法)法朗士著《红百合》,金满成译;《法兰西短篇杰作》(第2册),水沫社编译;(日)菊池宽著《藤十郎之恋》,胡仲持译;(法)傅恺著《恩定》,任季真译;(法)《波儿与薇姑》,成绍宗译。泰东图书局出版(苏)爱莲堡等著《冬天的春笑》,蒋光慈译。北新书局出版(法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3?6298>:1Hy{rgCmktj
9.雷·布拉德伯里经典小说合集世界文学大师 雷·布拉德伯里 短篇小说超全合集。本合集共八册,收录超过150篇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涵盖科幻、奇幻、推理、惊悚与诗歌等,更有 20 篇短篇佳作系中文世界首次引进。 雷·布拉德伯里,20世纪的美国作家之一,殿堂级科幻大师。他被视为“将现代科幻领入主流文学领域的最重要人物”,先后荣获世界奇幻终身成就奖jvzq<84ocnr/;?6;40ipo8utqf{dv8igvcom1:6;8694
10.(Fr)Articles1946年,马塞尔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956年,他暂别电影和戏剧创作,开始书写他的童年回忆:《父亲的荣耀》、《母亲的城堡》等。1962年,马塞尔发表了由两卷作品《恋恋山城》和《甘泉玛侬》组成的小说《山泉》,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自己在1952年所执导、由杰奎琳·帕尼奥尔主演的电影《甘泉玛侬》。jvzquC41hcmvq€jpjwg/exr1|j5bt}neng5
11.古老文明在对话!一份法国文学必读书单,推荐收藏主要译著有《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合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司汤达的《红与黑》,《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集》,莫泊桑的《漂亮朋友》等。 6、小仲马《茶花女》 简介 《茶花女》根据作家小仲马的亲身经历写成。小说一出版即大获成功,此后作者将其改编成剧本,作曲家威尔第改编的歌剧更使这部作品在全世界广jvzquC41pg}t0‚hyd0ipo8724631785:1euovnsva7879:>::0nuo
12.《法兰西现代短篇集当代世界出版社》简介书评图书>小说>小说作品集>外国>法兰西现代短篇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 收藏商品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作者:(法)让·季奥诺 等著;戴望舒 译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 降价通知 ¥23.30 定价 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77388:9=3jvor
13.最新军事历史小说,小说排行榜VIP100万字您好,请登录|免费注册|找密码飞卢小说网飞卢女生网飞卢听书飞卢APP 飞卢作家APP书评帮助加入我们 作品分类:原创书库玄幻奇幻武侠仙侠同人小说都市言情军事历史科幻网游恐怖灵异青春校园轻小说女生小说短篇其他[字母检索] [原创书库][二次元库][包月库][下载库][全部小说]穿越时空架空历史历史传记三国梦想人文历史现代战争战jvzquC41d0lbnxt0eqs0{h8a2a6`5h8a2a=/j}rn
14.法国文学:9本最易读的法语原著(附下载)小编语:当我们为了学习法语去看法语原著的时候,好像永远都是那些固定了的推荐书籍,但是这份清单不一样,请接受我的强烈安利,其中不仅有法国文学经典,也有当代小说,不仅涉及童话故事,还有现代都市爱情,自传体,短篇小说集,诗集,书单推荐中不乏几位当今法国炙手可热的作家,始终认为阅读应该是多样化,具有时代性的,希望大家jvzquC41ht4iwsncpi4dqv4pgy5q;;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