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者们心中,都有自己的“圣地”。
湖北荆门的包山大墓2号墓,就是许多考古新人们恨不能穿越到现场参与的、传说级别的“圣地”。
在这座楚墓中,出土了一件非常特别的漆奁,它的身上画着中国最早的彩绘“连环画”。
战国楚 彩绘出行图漆奁 | 湖北省博物馆藏
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围绕这件漆奁,产生了诸多学术研讨,许多谜团至今没有定论。比如说:
画的是谁?
这个场景描绘了什么活动?
这种彩绘是如何画上去的?
......
UP主长江文明馆的小姐姐们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最早的连环画绘本,看看漆上彩绘的故事讲了啥。
湖北荆山包山2号墓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下葬年代是公元前316年。墓主人应当是楚怀王时期的左尹,地位相当于大夫一级的贵族。
因此,他的随葬品规格很高,且可以作为研究当时贵族生活的重要物证。这件漆奁就是一个例子。
首先我们能知道的是,漆奁是燕居用具,也就是新婚之喜的新娘用品,一般用来盛放化妆品、梳子等物件。
精致的漆奁盒在战国时期的楚国等地流行,一直到汉代依然有在使用。比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那套著名的九子奁,就是丞相夫人辛追的私人用物。
西汉 彩绘双层九子漆奁 | 湖南省博物馆藏
长沙马王堆出土
包山2号墓的这件漆奁,与九子奁一样使用了夹纻工艺。
夹纻工艺在当今被称为脱胎工艺,简单来说就是泥模做内芯,外层用漆把麻布裱在外层,再层层上刮灰裱布,最后把内芯的泥模抽取,只留外层的壳子。
使用这种工艺的漆奁不多见,形制较高。
与其他一些出土的彩绘漆奁相比,这件漆奁有另外两个特征。一个是色彩更为丰富多彩,另一个是画面内容写实具体,是有着人物、动物、植物的叙事性画面。
整幅画卷由26个人物、10匹马、4辆车、9只鸟(可能是大雁)、2只狗、1头猪和5棵树组成。
学术界对于这幅画卷展现了什么,争议多多,目前有五种猜测:1.金秋郊游 2. 游春 3. 聘礼行迎 4. 王孙亲迎,迎宾出行 5. 车马出行。
但无论是哪种,都是贵族出行图卷无疑。
整幅画面可以五棵树为分界点,将画面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三人驾马车飞驰,旁边一个随行侍者。两只雁正在天空飞翔。
第二部分如上图,从右至左为三人驾马车、三人步行(或跑起来)、三人乘更豪华的马车、旁边一人随行。
最左是一个侍从模样的人正在树下对驾车而来的人行礼。这也是学者推测此为迎亲或别国使者访问的依据之一。
整幅画的核心,应当是下图的五人。三女两男,衣着华丽。尤其是最右边两位女性的服饰颜料,色泽亮丽夺目。头顶也有两只雁徘徊。
需要注意的是,画面中的26个人里,所有女性背对画面,男性露脸,这是特别设计过的。虽然其用意还无法得知。
最后一部分则是几位背对画面的贵族女性,和几位互相对望、似在交谈的贵族男性。也有一人驾马车朝着画面中心的方向行驶。
此外还有单独出现的一只小狗和一只小猪,生动可爱。据猜测,可能是画完以后发现还有一点留白的余地,所以临时添了它们在上面。
这件漆奁有着里程碑意义,它将写实的、具体的人事物搬到了漆器上。在这件漆奁之前,漆器纹饰都是“绘”,而不是“画”,是抽象的纹饰,而不是具体的主题。
战国 彩绘凤鸟双连杯 | 湖北博物馆藏
它的人物五官、服饰细节、配色,已经较为成熟,属于漆上彩绘中的“天花板”梯队。
漆上彩绘的装饰手法在商周就有,但较为简洁。战国是漆工史上第一次重大发展的时期,用色大为丰富。
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蓝、白、金......例如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小瑟及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上,都能找到这些颜色的运用。
战国 乐舞纹鸳鸯盒 | 湖北省博物馆藏
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乐舞纹鸳鸯盒,盒内髹朱漆,盒外髹黑漆,以红漆和金漆绘鸳鸯眼睛、嘴、羽毛等纹饰,并画有乐师捶鼓、戴冠佩剑的舞人伴舞的故事性场景。
战国 锦瑟巫师戏蛇纹残片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
1957年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
又如这件残片,上面绘有巫师戏蛇的场景。巫师头戴鸟形冠,张口作咆哮状,如鸟爪一般的双手各抓一只蛇,巫师前后各有一细腰女子。整个场景富有张力,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楚国尚巫的气氛。
但这些画,都不如贵族出行图的漆奁画作。其色彩之丰富多样,内容之详细,人物之多,在同一历史时期难有比肩者。
漆上彩绘是一个很大的门类,一般以油或漆来绘制。下一篇我们就详细讲讲彩绘漆器的珍贵和特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