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世事家常》是电影《秋菊打官司》的原著作者、著名作家陈源斌先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独特思考精心写就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力作。该书以当下社会生活为背景,刻画了何氏一家四代人的生活图景,着眼于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走向和人生态度。作者以冷静笔触直面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来的家风、习俗、医疗、婚姻、职场、住房等现实问题,从烟火人间里感知生命的悲喜、忧伤和坦然,探寻人性之光,寻觅温暖向上的力量,表达了一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照。
本文作者从作品的叙事模式出发,认为该作“重新定义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边界”,即“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仅可以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生活,也可以通过细腻的日常描写和情节的巧妙设置,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
陈源斌的长篇小说《世事家常》以其别具一格的叙事模式,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成为值得深入剖析与探讨的文本。这部作品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生活的本真与艺术的魅力,通过延续作者一贯的“白描式写作”风格,巧妙运用对话推动情节、展现凝滞叙事与跌宕情节的碰撞,以及构建“家常即世事”的深层结构,营造出一个既扎根于现实生活又充满内在张力的艺术世界。本文拟从叙事手法、结构特征及“传统创化”三个层面,对其叙事模式展开深入探究。
▲陈源斌新作《世事家常》北京发布会
一、对话驱动的凝滞叙事与情节突转的张力
对话作为叙事引擎。在《世事家常》中,对话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力量,也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叙事凝滞感。①陈源斌精心雕琢人物间的日常交流,那些看似琐碎的家庭琐事、错综复杂的伦理纠葛,在人物你来我往的对话中缓缓铺陈开来。每一句对话都像是生活长河中的一滴水,看似平淡无奇,却暗藏着无数的故事线索和伏笔。例如,母亲临终前对照顾者的逐一安排,这段对话看似只是一位母亲在生命尽头对身后事的简单交代,实则是对人物关系的一次深度梳理。通过母亲的话语,人物之间隐藏的情感纽带、矛盾冲突被一一揭示,也为后续情节的突转埋下了关键的伏笔。这种叙事方式,恰似将情节轻轻淹没在生活的洪流之中,是陈源斌对《万家诉讼》创作经验的一脉相承,他巧妙地把故事的发展融入到日常的对话里,让读者在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情节的暗流涌动。
凝滞与突转的戏剧性平衡。“突转”系古希腊悲剧中所惯用的艺术形式,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发现与转变”的运用乃曹禺话剧《雷雨》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②陈源斌却匠心独运,《世事家常》在对话的推动下呈现出一种平缓的叙事节奏,但作家在其中精心设置了三次重大的情节突转,如同平静湖面下的汹涌暗流,瞬间打破了原有的叙事平衡。母亲临终揭露家族秘密,这一情节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家族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让原本看似平静的家庭关系陷入了动荡;余凤翔自曝儿媳身世,再次掀起了故事的波澜,使得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微妙;何寿人冤案牵涉官场纠葛,则将故事的视野从家族内部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进一步深化了故事的主题。然而,每一次突转之后,故事又巧妙地回归到“说家常”的轨道上,形成了一种“日常—冲突—回归日常”的循环结构。这种叙事节奏的剧烈反差,既避免了过度戏剧化带来的失真感,又通过“珍贵食材毁于庸常烹饪”的强烈反差,极大地强化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读者在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中,既能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真实质感,又能体验到情节突转带来的震撼与惊喜,从而更加深入地沉浸于故事之中。
二、白描手法与“家常即世事”的主题结构
白描叙事的在地性与历史感。陈源斌在《世事家常》中采用了白描式的写作手法,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刻画,生动地展现了维扬地域独特的烟火气。古桥石栏土地庙对联“非赤子不闻世事,是真佛只说家常”,这一对联不仅是文本的核心隐喻,更是作者对白描叙事手法的一种深刻诠释。它呼应了作者对施耐庵、汪曾祺等传统白描大师的致敬,也体现了陈源斌“贴着地气,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创作理念。在小说中,何寿天斡旋家族矛盾、处理官场纠葛等情节,都通过细腻的白描手法得以生动呈现。作者没有过多地运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描写,而是用简洁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性格以及事件的发展过程,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维扬世界之中。这种白描叙事不仅赋予了作品浓郁的地域特色,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触摸到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
四代叙事的时空编织。小说以何氏家族四代人的故事为经线,以60年的时代变迁为纬线,精心编织出了一个“家常即世事”的复调结构。每一代人的故事都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社会画卷。例如,第三代何无虑的婚恋波折,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起伏,更是城市化进程中价值观冲突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婚恋观念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何无虑在其中的挣扎与抉择,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而第四代孙辈的诞生,则象征着传统伦理的延续与重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家族观念和伦理道德在传承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孙辈的成长与发展,隐喻着家族在时代浪潮中的传承与创新。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家庭琐事不再仅仅是个体的故事,而是成为了透视社会变革的一扇窗户,让读者从家族的兴衰变迁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的发展轨迹。
▲陈源斌小说《万家诉讼》改编的电影《秋菊打官司》
三、文学传统与叙事创新的双重观照
对古典叙事传统的承继。皋陶在《“致敬传统”:文化自信的深层解码》中探讨过当代文艺的“传统创化”现象,剖析了音乐界的刀郎、电影界的饺子、文学界的陈源斌等。③陈源斌的创作深受《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影响,在《世事家常》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古典叙事传统的传承与借鉴。他的“事境”构建理念,与周剑之提出的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理论形成了跨文体的呼应。④小说中“卧听”等生活场景的反复出现,就如同古典诗歌中“事象”的运用,通过对这些日常行为细节的精心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具有时间纵深感的情境。读者在这些场景中,能够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生活的沉淀,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这种将古典叙事智慧融入现代长篇小说的尝试,体现了陈源斌“向传统致敬”的创作立场。⑤他在继承古典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又结合现代的生活经验和审美需求,对传统叙事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让古老的叙事艺术在当代文学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叙事实验的先锋性突破。在当代文学普遍追求情节密度和戏剧冲突的大背景下,《世事家常》却反其道而行之,刻意消解戏剧性,转而通过“凝滞叙事”探索新的审美可能。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发展和强化了作家本人在中篇小说《万家诉讼》中体现出的叙事特点,与张艺谋改编《秋菊打官司》时尊重原著叙事风格的艺术选择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互文关系。二者都通过隐藏情节、淡化戏剧冲突,来突显生活的质感和真实感,最终在“无故事处见真章”。《世事家常》通过大量的对话和细腻的生活描写,让读者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光辉。这种叙事实验的先锋性突破,不仅为当代文学的叙事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让读者重新审视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审美体验。
结语:叙事模式的文学史意义
《世事家常》的叙事模式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它既延续了中国文学“以家常见世情”的传统,如《金瓶梅》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摹,通过家庭琐事展现社会万象;又吸收了现代小说的结构意识,如福克纳式的时间处理,巧妙地运用时间的跨度和人物的命运交织,构建出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叙事结构。其价值在于,通过凝滞与跌宕的辩证关系,重新定义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边界。它让读者明白,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仅可以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生活,也可以通过细腻的日常描写和情节的巧妙设置,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同时,以白描手法重构日常生活的史诗性,为当代家族叙事提供了新的范式。《世事家常》的叙事以“家常”为表,以“世事”为里,通过对话驱动、白描语言与结构性跌宕,构建了一个既贴近生活又超越琐碎的意义世界。小说结尾成高杰“出事”悬念的开放式处理,这种未完成的叙事姿态,恰是作者对现实复杂性的深刻隐喻。生活本身就是充满了无数的不确定性和未知,小说的开放式结尾,让读者在故事结束后,依然能够沉浸在对生活的思考和想象之中,进一步拓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和思想深度。可以说,这部作品既延续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又在叙事技巧上探索出独特的现代性表达,成为观察当代社会变迁与世态人情的文学镜鉴。
注释:
②丁胜如《发现与转变——浅谈〈雷雨〉的编剧艺术》,《学语文》1989年第4期。
④周剑之《诗与故事的联姻 ——宋诗中的“传奇”与“志异”》,《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陈源斌,1955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全国人大代表、省党代会代表、市委副书记、省文学院院长、省文联党组成员等。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小说《万家诉讼》改拍为电影《秋菊打官司》(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和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原创的“讨个说法”收入《现代汉语典》“说法”条目。
长篇小说《秋菊传奇》改拍为电视剧《幸福到万家》(郑晓龙导演,赵丽颖主演,荣获中宣部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曾被《女友》杂志读者投票评选为“当代十佳小说作家”(包括铁凝、苏童、池莉等10人)。
曾被《中国作家》杂志评为该刊“20年最有影响的作家“(包括莫言、王安忆、蒋子龙等12人)。
丁胜如,1962年出生,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安徽师大学报》编辑、《安徽工运》副总编、《安徽省工会志》编写组组长、安徽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总工会研究室主任、网络工作部部长、国际联络部部长、办公室主任、二级巡视员。省委讲师团专家库高端宣讲专家。
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若干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曾集结出版专著《劳动关系与工会》。
著有文学评论《灵魂拷问——读从维熙的“走向混沌”》(《光明日报》)、《陈源斌小说的悲剧意蕴》(《当代文坛》)、《碧野散文意境管窥》(《文艺报》)、《读“万家诉讼”》(《文学自由谈》)等数百种。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