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封面文章,围绕一个热议话题,和大家一起阅读数篇媒体报道,看到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保持独立思考。除此之外,我们还将从轻芒编辑和先锋读者的每日马克里推荐值得阅读的深度文章,供各位挑选阅读。
最近,一篇名叫「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走红网络。作者「好心的旅行家」在帖子里分享了自己两年多不工作,保持极低消费欲望的生活状态。但《南方日报》却批评躺平是种毒鸡汤,如果一面对挫折就选择躺平,选择丧文化,青年人永远无法改变现实。这也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气质。
南方日报 “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
躺平是当下许多年轻人会谈论到的生活方式,现在却引出了这样的争议。我们很好奇其中的缘由,也想知道媒体是如何看待躺平的。抱着这个疑问,我们翻阅了相关的许多篇文章。
一种拒绝内卷的生活方式
在互联网中,其实还有很多媒体对「躺平」有着正面的评价。「新周刊」采访了许多选择「微躺」生活的人。文章里,放弃了原有工作,转而追求自己爱好,开始创业的青年们,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似乎选择「躺平」是一件很合理的事,它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热爱事物的追求,也夺回了对生活的掌控。
新周刊 不内卷,不躺平,这届年轻人还能怎么办
而在豆瓣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同样选择躺平,回到乡下开始了自己的低欲望生活。作者认为,在这样的一种生活中,自己可以探索人生的可能性,也享受到了阳光、新鲜空气,生活得很是幸福。在文末,作者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躺平的建议。
夏冰雹 我为什么选择山村低欲望生活?这是对现代奴役的无声抗争
读完这些报道,你会发现好像和《南方日报》的观点完全不同。文章的主人公们在躺平的生活方式中,不仅没有垂头丧气,反而在选择躺平后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什么差异会这么大?这些文章中似乎也只是描述了一些个例。还有没有别的文章,讨论躺平到底是什么?
一种直面当下社会问题的理性选择
什么是躺平?「海边的西塞罗」分析指出,躺平和曾经的丧文化不同,是认真计算过,怎样才能过得持久、节能。在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中,需要做出很多的计算,包括一日吃几餐,每餐吃什么,哪些城市房价较低等等。而另一方面,文章也讲述了自己的失败经历,指出躺平并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其中依然存在着风险。
海边的西塞罗 躺平学,当代年轻人的非暴力不合作
从这个角度看来,批评躺平的《南方日报》,似乎对这一词汇有所误解。躺平并不等同于丧,也不等同于不奋斗。而另外一些叙述个体成功经历的文章,也并不能代表所有躺平群体。躺平同样有着风险,并不一定能带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燃次元」的一篇文章值得参考,虽然全文并没有提及「躺平」一词,但记录了很多低消费人群的生活状态以及消费理念。文章指出,低消费的来源起初只是鼓励大家拒绝购买自己的用不上的产品。如豆瓣小组「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也只强调物尽其用的理念。躺平同样强调拒绝消费主义,这篇文章能帮助我们更深地去理解躺平。
燃次元 这届年轻人,正在假装低欲望
年轻人又为什么会选择躺平呢?「维舟」给出了分析: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今青年实现阶级向上流动的机会较父辈小了很多;另外,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也对他们的权益造成了侵害。文章还将人们的反应策略分成了四个维度,但由于法治框架不成熟,年轻人只能选择躺平。
维舟 年轻人为何选择躺平
「莫狄骁的山房」也给出补充,如今大多数人的躺平只是一种消极自由。如果房价高企、育儿成本高等现象得到解决,人们所追求的躺平更多会享有一定的社会资源,舒适地生活着。
莫狄骁的山房 想点事情丨说躺平是不奋斗,约等于说吃苦是要受虐
. . .
回过头来看,在躺平的讨论中,我们或许并不需要被告知应该去做什么。我们更需要去理解什么是躺平,它背后又有着哪些社会因素,它不是一种逃避,只是一种不那么容易能做到的生活方式。
而浮于表面的夸赞或者说教,却忽视躺平背后的复杂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可能才是真正的逃避。
(完)
来自新世相联合创始人、躺岛联合创始人远骋Koji 的马克
36氪 西二旗谍战:卧底互联网大厂的情报猎人丨深氪
谎言、真实、利益、情报……层层传导之下,信息谍战正在创造一个越加不互信、越加管控严密的互联网生态。
来自轻芒联合创始人、前豌豆荚技术负责人范怀宇的马克
爱范儿 Google 设计出最好看的 Android,这一切只为了「你」
在 Google 看来,个人设备应该要有个性化的感觉,能被赋予使用者个人特点,这也是在经历了扁平化设计浪潮后,Material You 为新的「多元化设计」找到的立足点:一种个性化、拟人化的新设计风格。
人间theLivings 为了一张绿卡,我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丨人间
餐厅里是有一条“鄙视链”的:老板靠老板娘获得了身份,因此老板娘处处压着老板一头;老板看不起通过歪门邪道获得绿卡的小毅;小毅看不起衣着寒酸的大厨;大厨有技术傍身,看不起做杂活的磊哥和“钓鱼”的余子诗;余子诗和磊哥又看不起傲慢的小毅和英文单词都不会说的大厨。而他们,集体鄙视我的幼稚和清高。
来自个人品牌咨询顾问、「空无一物」主播范米索的马克
维舟白银马拉松:天灾还是人祸?
如果说这只是“水军”所为,那倒也罢了,但经历了这两年来一轮轮的公共争论,恐怕更有可能的现实是:很多人真实的想法就是如此,对他们来说,“真相”如何并不是问题,以官方定调为准即可,问题是你打着“追寻真相”的旗号到底是想干嘛?
来自互联网产品经理、「三五环」主播刘飞的马克
顶尖文案TOPYS 再商业的书店人,都是理想主义者 | 文化消费目的地 08
“我们为问闻书店取了一个英文名,叫‘WINWILL BOOKS’,‘WINWILL’谐音‘问闻’,也是我们作为大众精品阅读传播者的信念。对了,还有读者给出了一个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寓意。” “是什么?” “把英文名反过来念,‘BOOKS WILL WIN.’ 书籍终将胜利。”
来自轻芒编辑的马克
人物 平原上的娜拉
「她铺床,购物,挑选沙发套布料,和孩子一起吃花生酱三明治,晚上与丈夫同床共眠,在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她甚至不敢默默地自问一声:『难道这就是生活的全部?』」 来自中国北方平原的农村妇女刘小样,在半个世纪后,发出了同样的呼喊和不甘。
来自轻芒编辑的马克
赤潮AKASHIO Metaverse,谁要我们跑步进入环形监狱?
Metaverse 被译作“元宇宙”,它不是一种游戏,而是在赛博空间创造另一种宇宙的尝试。它可能有游戏一样的界面,现实世界一般的物理引擎,可以长期真实存在的经济系统。它可能没有固定的道具,因为一切道具都是玩家自己创造的,就像现实世界一样。它甚至可以没有固定的玩法与故事,因为一切的历史也都是玩家自己书写的,就像现实世界一样。但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在这些新创元宇宙中,赛博上帝有能力无时无刻不监视并控制着我们的一切。资本与监管不能操纵现实世界的物理定律,但在 Metaverse 里它们可以。
来自轻芒编辑的马克
结绳志 民族视阈:本真性的想象,多样性的局限
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汉族或是少数民族身份?你又怎样理解民族这样一个被构建的话语?从汉服到少数民族元素在旅游业中的频繁出现,从历史沿革到如今的少数民族高考和生育政策,民族成为了我们研究人类学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本篇夜话来自一场课堂之外的对谈,是上海纽约大学四位本科学生邓可欣、李非凡、王孙博宇、张雅淇和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博士后王菁博士的一场交流。课堂之外的对谈,建立于各自在对生命经验坦诚交流的基础之上,有对身份问题的共同探索和反思,但也意味着还有许多未尽之言。
来自轻芒编辑的马克
三联生活周刊 许鞍华:走出一个“黄金时代”
“我没有刻意去拍底层生活、基层员工,好多评论说我有人文主义,关注小人物,我不懂怎么回答,很闷啊!其实我也想拍有钱人,但他们很多事不方便和人讲,没那么多故事要倾诉。我去找李嘉诚,他才没有空跟我讲他的生活。”电话里,许鞍华瓦解了那些严肃的分析和评论。
来自轻芒编辑的马克
远川研究所 液体印钞机:瓶装水的新王和旧王
翻开财报,你会发现农夫山泉的毛利率接近60%、净利率高达23%——中国人每喝掉一瓶两块钱的水,钟首富就赚4毛6。作为对比,卖啤酒的青啤毛利率刚过40%,卖牛奶的伊利只有36%,卖花生油的金龙鱼只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