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王小波的系列作品:《沉默的大多数》和《我的精神家园》。
两本书都是杂文随笔,主要取材于1995年和1996年他给各大杂志和报纸的供稿。
当年要是有微信,这两本书就是王小波公众号1995和1996年度推文爆款合集。
倘若他活在公众号时代,肯定也是一枚互联网文字大V,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山嬉笑怒骂,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搞不好还会被封号那种。
普通人想做自媒体文字博主,建议狠狠去读《沉默的大多数》和《我的精神家园》这两本书,跟着王小波学写作,窥探一个获奖作家的成长历程。
01
40岁辞职做自由撰稿人,一点也不晚
王小波是40岁辞去大学教职,成为自由撰稿人,开始写小说的。
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电影剧本《东宫·西宫》,拿下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老舍坦言:“人们常说我80岁开始写作,但这并不对,我在30岁就开始写作,只是在80岁才有了一些成功。”
王小波是20多岁开始写东西,但真正在写作上发力,是40岁。
他这一生,在文学创作上,走得也是筚路蓝缕。
1952年,王小波生于北京,才读了7年书,就遇上知青上山下乡,被分配到云南插秧。
26岁考入中国人民大学,34岁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
父亲是个文学教授,但他家的孩子一律不准学文科,兄弟姐妹五个人(除了哥哥)全都送去读理工。
因为在王小波成长的那个年代,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关了监yu,王实味被枪b了。
36岁那年,王小波回国,曾在北大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干了4年,最终还是辞职写作去了。
关于他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王小波用一句话总结: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而王小波喜欢写的东西,一点也不热门,不仅不挣钱,有时还要贴钱,给一些刊物投稿,还经常收到谩骂性的退稿信。
他只能安慰自己:写信的人肯定是在领导那里挨了骂,心情不好,拿我撒气。
从20多岁写到40多岁,后来才靠《黄金时代》和《未来世界》拿下文学奖。
回望他一生的创作之路,就会理解威廉·沃克那句话:“人生最后的胜利,不在于气贯长虹,而在于坚韧不拔。”
自2024年公众号开启新媒体时代以来,各大内容平台一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红利期的平台一直在变动,但在各大平台持续吃饭的,永远都是那一撮坚持写作的人。
换句话说,那批写作的人一直都在写,区别只是在什么平台写而已。
今年夏天,跟一个做公众号的00后小妹妹聊天,我说:“圈子里都说公众号红利期过了,但看到你能在公众号这个平台突围,真的非常佩服。”
她告诉我:“把对手熬死,胜利的就是自己,总归有人离场,就有人进场。”
这个世界,永远需要文字。
平台在变,红利期在变,但人们对文字中闪烁的光芒的追寻,不会变。
区别无非是看纸质书,看公众号,还是看小红书而已。
但无论如何,永远有人需要看有价值的内容。
所以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坚持写。
从现在开始,从32岁开始,以绝对的勤勉去持续创作。
在没有风口的日子,蛰伏深耕,提升自己写作的专业性,丰满羽翼,等待下一个风口的到来。
正如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所写:
写作这件事,只要喜欢,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02
要有独特文风和人格魅力
独特文风,就是内容市场的“差异化表达”。
泯灭众人矣,就没有出圈的机会。
缺少特色表达,别人就没有关注你的理由。
人格魅力是附着在独特文风上的光芒,我看过不下100个自媒体出圈账号,博主们的人格魅力综合看各有特色,但都有个共性:真诚!
回到《我的精神家园》和《沉默的大多数》这两本书,感受下这几个段落:
·我是写小说的,与影视无缘,只不过挣点小钱。王朔、冯小刚,还有大批的影星们,学历都不如我,搞出的东西我也看不入眼,但他们可都发大财了。
·所谓文学,在我看来就是: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
·在美国有很强大的力量促使人去挣钱。你要是真有钱,可以考虑把肯尼迪遇刺时坐的汽车买来坐。
王小波的文字,幽默中充满智性,调侃中带着真诚,有一种“爱谁谁”的痞气,像个混不吝的街溜子,让你读着读着,就翻到了最后一页。
编辑部跟他约稿《域外随笔》时,王小波写道:“咱也不是到国外打过反pan、擒过贼首的,咱不过是在外面当了几年穷学生罢了。”
他老婆是会在电影院看着《霸王别姬》大喊“大刀片子不够性感”的猛女,让他当场社死。后来老婆闹着要他陪同去看电影《红樱桃》,他打死不去,怂头怂脑地内心OS:在家里好好活着,有什么不好,非要到电影院里去找死。
能做搞笑男,也能写凄凉又浪漫的文字。
回想当年在云南插秧的日子,他是这样写的:
谁要是这么写公号文,我肯定关注,天天追更。
艺术的秘诀,在于完全真诚地表达自己,能被人记住的艺术,在于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写到:“要打破语言的结构,创造出你自己的语言,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一个作家只有当他不试图像其他人那样写作时,才能找到自己的声音。”
大多数人都不是曹雪芹和张爱玲这样的天赋型选手,上来就写出极具个人烙印的“特色表达”,所以,“先模仿,再超越”,是大多数自媒体人的成长之路。
一个自媒体人从量变到质变,一定是因为她在练笔积累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到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文风。
普通人想做自媒体,就先从真诚的表达开始,逐渐探索自己独特的文风吧。
03
想写小说,先熟读《情人》
王小波对现代小说的看法,是被杜拉斯的《情人》固定下来的。
他对这本小说非常推崇:
《情人》开篇第一段,非常经典,在互联网上经常被引用:
开篇第一句“我已经老了”,蔓延着无尽的沧桑感。
《情人》小说的结尾一句是“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又是以绝望的悲凉收尾。
这本小说是自由叙事的风格,大道至简,没有矫揉造作,但你阅读时,能感受到作者书写的过程,就像在纸上流血。
王小波获奖作品《黄金时代》开头,和《情人》开头的叙事风格非常相似:
看吧,普通作家,都是要从模仿名作开始下笔的。
对王小波而言,杜拉斯的《情人》,就是自媒体10万+爆款,必须对标研究的拆解对象。
虽然《情人》是自由叙事的风格,但每个段落,都精心设计,每一处的安排都经得起推敲。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中,对此予以高度评价:
我打算写完这篇稿子,就去找道乾先生的《情人》译本,认真拜读,通过对标拆解,学习小说创作的技巧。
26岁的时候,我就有写小说的想法,但自己的人生阅历实在太浅薄,后来也只是在饶雪漫的公众号上发表了几个短篇故事,成为签约作者而已。
今年32岁,我对自媒体的规划,就是先持续写书评、写杂文,进一步夯实写作的专业度;同时着手学习小说创作,先大量阅读名家作品,再结合一些小说创作的工具书来消化,最后从中短篇小说开始下笔练习。
希望自己40岁之后,能有足够的阅历和沉淀,搞出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
王小波说:“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
搞自媒体,也是作者和读者合力完成的一项思想交流。
是读者的反馈,赋予这些文字更盛的光芒。
很喜欢一句话:"真诚的写作是在黑夜中寻找光明,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2024年才开始搞自媒体,可不就是在绝望中匍匐前行嘛~
但是,像王小波一样为写作的初心坚持吧,无论如何,先写到40岁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