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总第473期 编发:元辰
《云顶西塞》:史诗般的地域风情小说
——兼论当代旅游文学作品的创作
元辰
夷陵籍新疆著名诗人、编剧、小说家杨眉先生少小离家、老大归来,应邀以故土夷陵为题材,创作了激情澎湃、集长江三峡自然、历史、人文之大成的长诗《三峡放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之后,又推出以樟村坪西塞国风景旅游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云顶西塞》。让世人再次惊异76岁老作家的创作活力。
《云顶西塞》是一部浓缩的从抗战到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发展简史,是一部从自然风景、人文历史、居民生活到民俗风情的夷陵简史,更是猎户周衡昌一家三代历难成长和沈福林一家从作恶到沉没的家庭简史。作者以半生萦绕的浓郁乡愁、诗意般跳跃的大跨度构思、地道的乡土语言、大写意式的勾勒手法,成功塑造了周衡昌、沈福林、杨云山、丁睿睿、周耘田、周耘山、易馨秀、沈建国、沈爱国、周召芸、丁发根、杨大宝、杨小贝、秦昌元等众多人物形象,鞭辟入里刻画了他们在历史变迁中荣辱起落的心理和命运轨迹,与历史背景、自然风情、地域习俗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长卷。
掩卷长思,这部22万字的长篇,勾勒如此跨度的时代,塑造如此众多的形象,在史诗构筑、风情展示、家族纠葛三个方面,都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惊喜,更是诸多方面的启示;
一 在社会变迁中展示人物性格,揭示命运变迁的成因,使之具有强烈的思辨性价值
小说是从猎护周衡昌为双胞胎儿子说媳妇和沈福林敲诈周衡昌要抓他儿子壮丁、用三个姨太太换睡他老婆丁睿睿开始两家纠葛的,并贯穿小说始终。一出场,两家的性格和操守就泾渭分明。周衡昌是三声五县远近闻名的猎户,为人正直,家庭和美,除了打猎,还租种科田,一对儿子与财主杨云山的双胞胎女儿联姻,又得到杨云山从沈福林买的100亩做嫁妆,也就因为这100亩地,尽管他一双儿子是抗战英雄,土改也被划为地主。沈福林既是地主,又任过保长,为人狡诈刮毒,一个老婆三房姨太,还强奸了儿子干爹周衡昌的老婆丁睿睿,吃喝嫖赌的爹还带出两个吃喝嫖赌的儿子,差点把家败掉的大儿子沈建国逃跑之后,借抗战之机,混新四军,混国军,自拉游击队,当县工商会长,一直混成新中国的人武部长、县委书记、行署专员、地委书记。也正是他的提醒和一把火烧死生母和三个姨娘,沈福林一家划为贫农。周家的正直与沈家的奸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中形成决然相反的命运对照。幸有小儿子周耘山在抗战中认识的地下共产党员易馨秀加入到周家的命运变迁中,在历届政治运动中坚持初心,与以沈建国为代表的腐朽势力斗智斗勇,尽最大可能保护周衡昌一家,才坚持走到云开日出的当下,而周耘山的媳妇杨小贝却为制止沈家的阴谋中扑向了炸药包。
变迁让人感慨,但历史自有特定规律,作为亲历者、后来者,更重要的不是感叹伤怀,是思辨自省。周家命运如此蹉跎,还要不要坚持正直为人的理念?易馨秀为什么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不畏沈建国曾是她的上级,而极力保护周家?沈建国为什么如鱼得水地混迹官场,一路打压自己的干爹,却没有一丝忏悔?等等如此直指人心的问题,便是小说核心价值所在。
二 通过沈周两家的命运纠葛构置变迁画卷,突出家庭价值取向在社会走势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庭是传统农牧阶段的基本生产单位和最小社会组织单元,抓住沈福林、周衡昌两家的恩怨纠葛以及周围人群的态度,就抓住了西塞国发展变迁的脉络,让西塞国的生存方式、精神状态、人文底蕴在家庭这只显微镜下显示出来。沈家奸诈、刮毒、勾心斗角的传家精神源自家主沈福林并在两个宝贝儿子身上发挥得“青出于蓝胜于蓝”,周家家主正直、大度、勤劳、忍耐的血脉也传给了儿孙。尽管沈家巧妙地利用了社会大势,对周家进行颠倒是非的打压,但有易馨秀、丁发根等正义力量不离不弃的守护,终是周氏一脉三代历难不死,顽强地生存到当代,并在大势转变和沈家疯狂自毁的双重动因下获得迟来的公正。深刻揭示了家庭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值得反省和深思。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不仅需要易馨秀这样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不离不弃地守护,也需要每个家庭的家长端正价值取向,身体力行。革命、改革不是投机者的摇篮,投机取巧、损人利己者混入其中,也终将被清除。
三 大量运用地域文化遗存,描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社会精神生态,凸现浑厚的审美价值
以沈周两家不同命运为主线展示社会变迁的史诗故事,发生在西陵峡北岸西塞国。这里东临神农架,南望三峡大坝,与昭君故里一箭之遥,被誉为“渝东鄂西金三角”,是夷陵区西北部著名的高山林区、矿区和农牧区,历史悠久,风景秀美,民俗风情别具一格,历史故事俯拾皆是,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作者在叙述人物性格命运发展和社会变迁场景时,不仅注重人物心理、情感的刻画,注重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的描述,而且浓墨重彩运用民间故事、山歌、田歌、风俗礼仪等当地文化遗存,形成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图景,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人物生存与活动的文化心理背景,既从感官上丰富了读者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认知,又从审美理性上把文化旅游视角引向到文化底蕴浑厚的高度,成功把握小说人物命运、社会变迁与地域文化风情的有机结合,成为地域风情小说的一个样本。
地域风情或旅游文学创作,应从文学文本出发,超脱旅游宣传和文化资料层,提高艺术性。旅游散文如果都写成资料性散文,固然也属散文,但见景不见人,见人不见心,就不叫原创散文,不幸的是大多旅游散文处于实用层面;旅游小说更不能简单堆砌人文资料和景物描绘,而应从人物眼中心中出,带着人物的魂灵温度,成为高级形态的旅游艺术宣传。比如东北林区的雪景,恐怕没有那篇介绍词能比《林海雪原》给人的情感烙印更深。
四 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的同时,还重视地域文化风情引导现代旅游的价值理念
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地域风情文学与现代旅游产业艺术联姻成为正在成为新时尚新形式。说到底,是因为《边城》《北洋淀》等先驱作品开创的地域风情文学具有引领旅游生产和消费的巨大潜力。文学介入,引领产品意识,更显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当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之后,贴近人心的风情意态和文化形象就会更加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迪士尼公司在经营动漫的基础上,综合经典童话著作、现代动漫形象、旅游探险、歌舞娱乐、建筑造型等手段建立的系列迪士尼主题公园,成为世界旅游的一支奇兵。中国现代旅游与文学艺术创作为什么不能深度联姻,开创有有中国特色的新项目、新景区呢?至少地域风情文学创作能使各地旅游更具特色和底蕴,避免“一窝风”的同质化。西塞国旅游丛书《云顶西塞》的出版,正是有益的尝试。
《云顶西塞》是一部需要仔细阅读的原创小说。由于跨度大、时间多、人物多,诗人和编剧出身的小说家采用跳跃式大跨度构思和写意式勾勒手法,意图是闭合的,文本也是闭合的,但如不仔细阅读,放过一闪而过的结点,就难以在头脑中形成闭合。这也是创作对阅读的考验吧。
微主元辰,本名袁国新,宜昌人。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有《迈向智慧的金色通道》《悠悠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二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