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相对于其他新闻评论类自媒体,“牛弹琴”这个公众号以语言犀利、文风诙谐、观点独特而成名,因此也得到了我的认可。这是个内容为王的时代,自媒体的核心在于自我发声,人们从一篇篇文章中了解作者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如果能产生共鸣,无疑就成功了一半。出于好奇,尽管从大媒体经常转载文章中大概明白,“牛弹琴”的主笔应该是中央级官媒里的人物,但还是希望得到确切的答案,于是就查阅资料,来扒扒“牛弹琴”是谁?以便回答我的关切,相信也是一部分人的关切。
首先要告知的是,知名自媒体人“牛弹琴”公众号的创建人,是新华社《环球》杂志副总编辑刘洪,江苏张家港人,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国际商务系。刘洪曾是新华社驻外记者,“9·11”事件后,被派往巴基斯坦报道“世纪第一战”,后进入阿富汗,在那里进行了长达36天的艰险采访,是中国第一批进入喀布尔的记者之一,直接目睹了阿富汗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阿富汗回来后,又常驻耶路撒冷工作,采访过阿拉法特、沙龙、佩雷斯等风云人物,感受了战火下无辜民众的无奈、苦痛和绝望。数十篇战地稿件被评为各级好稿,不少英文现场报道时效世界第一,超过了美联、路透等世界性大通讯社。著有《战地记者死亡名单》《科索沃战火特快传真》《世纪大盘点》《兴亡明鉴录》等书。
刘洪既是传统媒体的一份子,同时也是新华社《环球》杂志副总编辑,还是颇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牛弹琴”的创建人。现在已经在“两种身份”之间自由切换的他,谈及传统媒体人如何突围时表示,做很容易,但要做好很难。刚开始他做自媒体,也是抱着玩的心态,一直与文字打交道,只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码字。但做自媒体的最大好处是,自己就是总编,不必层层审批。只是起步阶段也一样艰难,起初靠朋友帮忙文章点击量才几百,看到自己费心熬出来的文章看者寥寥,当然也会伤他自尊。
于是就开始不断探索和调整,变化之一是文风上的改进,力争灵动、轻松、活泼,加上一点幽默感;变化之二是抢占新闻的时效性,对新闻事件迅速作出反应。由于作者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工作,比较擅长国际新闻与涉华事件的评论上,也有一些对国际事务的判断分析,多数文章读者们认为很有见解,流量就这样被打开了。刘洪认为,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内容为王,如果你的观点很独到,表达很灵动,内容很切合,自然就能杀出一条血路。
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大都会经历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既往的规则似乎都不存在了,媒体格局巨变期也如此。所以,大家会时不时会看到各种无节操的内容刷屏,就像刘洪所说,“这个时代,其实挺让人摇头的,具体到微信上,抄袭成风,装萌盛行,段子手走红,毁三观的文章更到处都是。”这种情况多了,我们会有种错觉,是不是一定要这么做,才能有立足之地。
刘洪认为并不是这样,越是野蛮生长的时候,越考验一个人的定力,好的内容依然会有穿透力。刘洪也坚信这一点,牛弹琴公号的文章,不做标题党,没有心灵鸡汤,不卖萌……微信“爆款文”的所谓标配,他的文章里一样都没有。在媒体格局巨变的时代,像刘洪一样坚持生产优质内容,牢牢守住了内容生产者的底线的群体并不多,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回看这个时代,会感激这些人的坚持,因为他们的不妥协,而非仅仅迎合,才叫什么是尊严!
刘洪与以色列士兵
刘洪本身就是一个媒体人,以前在耶路撒冷、华盛顿等地长期驻外,凶险有过,甘苦自知,一直战斗在第一线,除了新华社正常的报道,每个月还要完成一些专栏评论。其实他2014年8月开始试着做微信公众号,也是一个很偶然的念头。那时他看到不少文章,嘲讽一些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说基本都是一两个岁数挺资深的领导,指挥一帮不太年轻的编辑,在编东西给小年轻看。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时他就想,既然现在都那么重视新媒体、融合发展,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文字工作者,而且还直接分管杂志的新媒体,不妨自己也下海来闯荡闯荡。于是他就开了一个微信公号,从实践中摸索,也积累一些经验和教训。当时按要求报备了,领导们都很鼓励,还打趣要他勇敢闯,他回答是,争取不死在沙滩上。
其实用“牛弹琴”这个名字,刚开始也出过些笑料。最早报日人民转载“牛弹琴”的文章,竟然没标牛弹琴的来源,那时微信还没有原创保护,转载的文章都标注来源于报日人民,与“牛弹琴”没有一丝一毫关系。于是,刘洪就找到当时报日人民负责新媒体的丁总,他也很讶异,为什么编辑不把来源标一下?一问才知道,小编告诉他:觉得“牛弹琴”这个名字不严肃,所以就去掉了,毕竟官媒嘛,语境不同,挺无语的,这都哪码跟哪码。
至于运营“牛弹琴”这个微信公众号和《环球》副总编辑的工作是否有冲突?他表示,运营微信公众号或多或少会耽误一些事情,好在他本身是一个记者,有些基本功。一两千字的文章,快的半个钟头,长的一个多钟头,一般都可以写完了。他现在一般五点起床,7点左右上班前将文章发出,其实很多内容大家一看,也知道都是刚写的,因为昨天这个新闻事件还没发生呢,发完就去上班,当然他家离开单位很近,每天还都能提前上班。
另外,他以前一直驻外,个性好像也比较单纯,原先对国内各个方面都比较陌生,现在因为“牛弹琴”这个公众号,结交了很多朋友,也为杂志社带来了一些资源,这是他目前引以为傲的,所以运行“牛弹琴”公众号与工作上并无很大冲突。
只是码字快了,别字、错句就多,有时候他也很难为情的,写出类似口水文章来,好在他自嘲文章主要是提供思维、思想,相信大家也会谅解的。从这个角度看,他认为没有编辑把关,文章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各种错误,因此编辑的工作还是不可或缺的。
刘洪与比尔·盖茨
对于自媒体,刘洪认为,真正的好内容,总会遇到知音,内容为王,永远不过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还包括图片、图表、排版,包括一些小视频的灵活运用,形成一个可读性强、有深度、有角度、有锐度的文章,那才是王道。现在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有好的内容,永远不怕竞争。
对于这个时代,其实也挺让他摇头的,具体到微信上,抄袭成风,装萌盛行,段子手走红,毁三观的文章更到处都是,劣币驱逐良币,这对原创且严肃的内容,形成了一种很不公平的竞争。可以说,当前的新媒体时代,既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也是一个考验定力和品格的年代,作为一个媒体人,他还会努力成为把握底线思维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