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没灵感,一提笔就词穷……在写作这件事上,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问题。
好的写作方法,有时就像暗夜中的一束光,让苦于没有方法的人找到一条前行的光明大道。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鲁迅、老舍、茅盾等几位名家的写作方法与感悟。希望这些提升写作能力的经验之谈,能为你驰骋考场职场,抑或感悟文字魅力理解生活,带来些许启迪。
01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鲁迅
当一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鲁迅给出这样的回答。
我虽然做过二十来篇短篇小说,但一向没有“宿见”(成熟的见解),正如我虽然会说中国话,却不会写“中国语法入门”一样。不过高情难却,所以只得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写一点在下面——
——摘自鲁迅《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有删减)
02
▲茅盾
——摘自茅盾《怎样练习写作》(有删减)
03
“写作只该把
有关中心的话写进去”
▲叶圣陶
每一篇都有一个中心,没有中心就没有写作的必要。所以写作只该把有关中心的话写进去,而且要配列得周妥,使中心显露出来。那些漫无限制的随意话,像藤蔓一样爬开去的枝节话,都该剔除得干干净净,不让它浪费我们的笔墨。
叙述一件事情,得注意详略。对于事情的经过不做同等分量的叙述,必须教人家详细明白的部分不惜费许多笔墨,不必教人家详细明白的部分就一笔带过。如果记人家的对话,就得注意选择。对于人家的语言不作照单全收的记载,足以显示其人的思想、识见、性情等等的才入选,否则无妨丢开。
——摘自叶圣陶《怎样写作》(有删减)
04
“小说是要感动,
不要虚浮的刺激”
▲老舍
小说并没有一定的写法。我的话至多不过是供参考而已。
大多数的小说里都有一个故事,所以我们想要写小说,似乎也该先找个故事。据我看,应当先选取简单平凡的。
为什么要选取平凡的故事呢?故事的惊奇是一种炫弄,往往使人专注意故事本身的刺激性,而忽略了故事与人生有关系。这样的故事在一时也许很好玩,可是过一会儿便索然无味了。试看,在英美一年要出多少本侦探小说,哪一本里没有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呢?可是有几本这样的小说成为真正的文艺的作品呢?这种惊心动魄是大锣大鼓的刺激,而不是使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动。小说是要感动,不要虚浮的刺激。因此,第一:故事的惊奇,不如人与事的亲切;第二:故事的出奇,不如有深长的意味。假若我们能由一件平凡的故事中,看出他特有的意义,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它便具有很大的感动力,能引起普遍的同情心。小说是对人生的解释,只有这解释才能使小说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也只有这解释才能把小说从低级趣味中解救出来。
——摘自老舍《怎样写小说》(有删减)
05
与长短无关”
▲梁实秋
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文章要讲究气势的宽阔、意思的深入,长短并无关系。长短要求其适度,性质需要长篇大论者不宜过于简略;性质需要简单明了者不宜过于累赘,如是而已。所以文章之过长过短,不以字数计,应以其内容之需要为准。
——摘自梁实秋《作文的三个阶段》
06
“一定要看看我们
自己的古典作品”
▲汪曾祺
写小说要学用一点对仗,不一定很工整。学一点对仗对语言是很有好处的,可以摆脱一般的语法逻辑的捆绑,能够造成语言上的对比和连续,而且能造成语意上较大的跨度。我写过一篇小说,写一个庙,庙的大殿外有两棵大白果树,即银杏树,我写银杏树的变化:“夏天,一地浓荫;秋天,满阶黄叶”,这就比用完全散文化的语言省了很多事,而且表达了很多东西。
所以我劝你们青年同志,初学写作的同志,不要只看当代作家的作品,只看翻译的作品,一定要看看我们自己的古典作品,古典散文,古典诗词,包括散曲,而且自己锻炼写一写,丰富我们中国人的特有的语感。
——摘自汪曾祺《汪曾祺全集》
07
“塑造人物要从细节入手,
从生活取材”
▲莫言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莫言:“在塑造小说人物时有何诀窍?”,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当年汪曾祺先生曾转述了沈从文先生的话——小说要贴着人物写,用故事塑造人。如何写好人物呢?就是从细节入手,从生活取材。比如在写《透明的红萝卜》时,小黑孩晚上坐在铁匠炉边,一边拉着风箱,一边烧烤萝卜,入迷地看着铁匠炉上蓝色的火苗在神秘地跳跃。这就是取材于我的个人生活经验。而《蛙》中姑姑的形象则是借助他人的经验与自身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因为姑姑是我来到世上见到的第一个人,也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成员,我有很多机会观察她。即使她不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的心中也能勾画出她的影子。可以说作家的心理感受领域宽泛,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对他人的想象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发挥的空间。
——摘自《莫言:在世界文学中融入中国故事》
本篇综合整理自:《文化大家讲述亲历: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鲁迅先生的心里话》《老舍的沉浮人生》、人民网、中国作家网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豆瓣读书、微信读书、包图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