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以前和朋友们谈论写作,总是免不了说到“文笔”,似乎“文笔”好不好是决定写作成果的关键。
可是,“文笔”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精妙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变的辞藻?细致入微的描写?引经据典?
在我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之前,也曾一度以为“文笔”与上述作文技巧脱不了干系,毕竟咱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老师费力教授的主要就是这些。
后来,我的某小说在起点签约,编辑说我的文不太符合网文的写法,帮我把前面几章修订了一下,让我找找感觉。我拿着修订稿,眼看编辑将我原来的排比段落、长句一个一个改掉,删了一堆废话。
这个时候我才开始思考,小说对于“文笔”的要求是什么样的,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
小说的文笔要求
小说就是在讲故事,在叙事,所以能把发生了什么事情说明白,这是最基础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只要不是九漏鱼,做到这一点应该不难。
当然,如果想要把故事想要讲好,则需要充分调动读者的情绪。不管是女频文常说的甜文、虐文,还是男频里的打怪升级、逆天改命,不管是悬疑文里的疑点重重,还是怪谈中的恐怖惊悚,都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情绪。
抛开故事情节不谈,这就要求作者能够把控好行文的节奏,做好描写与气氛烘托,让读者能够脑补出一场场大戏,真正沉浸其中。
最后,读者通篇读下来,应该有流畅的阅读体验,不必费力思考理解词句,且不要出戏。好的阅读体验应该像“犹抱琵琶半遮面”,恰到好处的展现,同时调动读者的内心戏,相得益彰,否则很容易变成作者拽文秀肌肉的尴尬表演。
由此可见,小说不像散文或诗歌,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或大量修辞手法的应用,正相反,其对文笔的要求更偏向于简单明了、恰如其分地表达。
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不需要在文笔上下功夫,而是要找准努力的方向。
文笔的常见问题
我前一段时间心血来潮,写了六七篇短篇小说,最近正在准备新的长篇,试写了5章,怎么读怎么别扭,感觉情节没问题,可就不是“那个味儿”。冷了一阵子再回过头来分析,理清楚问题所在,原来都是文笔表达的锅。
当我们在呈现故事情节的时候,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这里仅以创作中常见的几个问题举例说明。
刚从短篇切长篇的时候,这种感觉特别强烈。习惯了短篇的行文风格,尤其是所谓的“知乎体”,不自觉地将其用来写长篇,会发现自己写的东西简直没法看。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讲述”与“展现”之分上。
“讲述”和“展现”在很多写作书中都会提到。讲述是指作者以概括性的话语,直接告知读者发生的事情或者人物的感受。展现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和场景的描写、刻画,调动五感让读者幻想到场景中的体验,从而产生对氛围、情绪的领悟。
短篇的场景往往短平快,用以展现的文字占比不会太高,情节不会设计得太复杂,所以即便缺少许多细节,也仍能够保持良好的阅读体验。
长篇则更加注重场景的刻画与气氛烘托,给读者沉浸感,因而展现的比重会更高,才能够让读者“入戏”,跟随主角一起体验故事情节。
这两种写法并没有高下之分,而是要求我们根据不同情况合理使用,才能将读者更好地代入到情节之中。
什么是节奏?
这里说的节奏,并不是指宏观上的情节谋篇布局,而是展开情节时的文字表达。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就是节奏。节奏有张有弛,情节调动情绪的时候,有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需要通过把控行文节奏来完成的。
举个例子,主角和反派陷入激烈的抗争之中,正打得水深火热、天崩地裂,结果作者在写这段剧情的时候,狂加内心戏和主角无关紧要的YY,将原本快速的节奏拖慢,情绪一下就垮下来了。
再比如,主角痛失所爱,正经历精神打击,一时无法从情绪中缓过来,结果作者只用寥寥几笔带过,读者来不及酝酿情绪,马上跳到下一环节,这样也会非常拉胯。
调控节奏也有很多方法,比如上面讲到的“讲述”与“展现”比例的分配,比如对话与描写穿插的比例,比如句式的长短把控,比如文章分段,这些技巧同样是作者在训练文笔时需要关注的。
不知道大家写文的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情节写出来,文字表达简洁明了,分段等各方面的处理看上去也没问题,但读起来就是感觉很乱。
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出现在,两个角色出现在相邻的场景中,事情同步发生,两相关联甚至相互影响,我们希望能写出其中的同步感,所以行文在两个场景间来回切换,甚至还会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试想一下,这就好比你在面对多分屏的监控,一下看看这个分屏,一下看看那个分屏,很难保持阅读体验的连贯性。
其实,问题主要出在了视角上。
视角是什么?
我们可以把视角想象成看电影时的镜头,镜头落在谁身上,一个镜头要拍出哪些东西,如何设计镜头切换间的转场,才能使得画面表达清晰流畅,这些同样需要设计。
视角上的问题,往往十分隐秘,会给我们无法言说的不适感,它并不是简单的“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选择问题,同样需要长期的磨炼。
跟着编辑练文笔
当然,在写文的时候,每个人遇到的行文问题各不相同,不仅限于以上三种。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些共通的东西,在很多写作书中或多或少会提及,包括展现、讲述、刻画、视角、比例、对话、内心独白、动作描写、分段等。
我最近读到了《故事造型师(故事写作宝典)》一书,本书两位作者中,伦妮·布朗拥有超过五十年的编辑经验,戴夫·金是长期独立编辑。这本书被《洛杉矶时报》誉为“所有写作者必读的6本书”之一,全球畅销近30年。
不同于我之前读过的写作书,这本书并不是在指导作者如何构建故事,而是从资深编辑的角度出发,教会作者如何编辑自己的作品,让好故事能够被更精彩地呈现出来。
一个故事,可能受限于作者文笔上的不足,而讲得枯燥乏味,难以脱瘾而出,也可能因为巧妙地行文表达,而挽回部分读者流量。
当你完成了作品初稿,自己阅读发现问题而不知如何优化时,不妨读读这本书,或许就能找到关键所在,跟随两位资深编辑,一步步在文笔上获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