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野望》的这一句,区区几个字,便浓缩了兰花的天然生存环境和淡泊清雅的气质。
作为植物人,不时也走走山野,探访花草树木,每每处于幽谷之中,就会想起这首诗,感受着绿叶葱茏,花香扑鼻的愉悦。
深圳兰科中心,也称作深圳兰谷,名字多半也源于此。这个春天爱上了这里,奔赴两次,置身于各种兰花之中,也有点野外“空谷”的意境了。
谷里的兰花似商量好般,在不同的季节次第开放,让这里的四季都有鸟语花香。此季的血叶兰(Ludisia discolor),便是开得正盛的那株。
血叶兰,兰科、血叶兰属多年生地生兰。
它的叶片色彩多样,从绿色到红褐色,或仅具有银色纵线,或具金色网状脉纹,叶背红色,像被血染的一样而得名血叶兰。它常常附生于岩石缝隙或树干上,根状茎伸长,匍匐,肥厚多节,如蚕卧于石,故又叫石蚕、石上藕、干石蚕等。
血叶兰常生于海拔900-1300米的山坡或沟谷常绿阔叶林下阴湿处。产于我国的广东、香港、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大洋洲的纳吐纳群岛也有分布。
模式标本根据J. Lindley的意见很可能采自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
对呀,解决了温饱问题,大家就想着怎么过“美好生活”了,兰科植物在这里做了不少贡献,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滋补与观赏,这也是这些年兰科植物逐步被重视,也因为这些原因,野生兰花被采摘成了必须禁止的事。
说到血叶兰,大家都认识,它在民间的标签就是“滋阴润肺”、“清热凉血”,至于是不是有这功效,我没有发言权,反正因为有了这个标签,它的野生种群堪忧。
最近听到一个词叫“牢底坐穿花”,这是网络上对某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戏称,用于警示非法采摘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虽然这说法虽带有调侃意味,但背后是严肃的法律约束,旨在提醒公众非法采摘可能导致严重法律后果。这一说法反映了人们对保护珍稀植物的关注,也起到了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
所以呢,在说血叶兰之前,提醒各位,爱护珍惜植物,保护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
相对于血叶兰,我更早认识金线兰,在民间的“滋补界”,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的名气太大了,民间通常把血叶兰当成金线兰来采摘。
其实,它们是两种不一样的植物,从分类学的角度来说,它们都属于兰科植物,但是隶属于不同的属。血叶兰和金线兰常会被认错是源于它们的叶片。金线兰的叶片是网脉金线交错而得名,而血叶兰则是有1至5条脉,但有的时候又有网脉,这就是它们比较容易被混淆的原因。其实,细看它们的根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等它们开花之时,它们的区别就更大了。
血叶兰的植株非常矮小,最多也只有25厘米,若是和其他植物长在一起,这个个子是很难被发现的,除非它一丛丛聚集生长。大多数植株都是匍匐在土地表面,少有直立向上的,茎上有许多节,节上延伸出去的是叶子,叶子呈卵形或卵状长圆形,叶片很厚,摸起来很有肉感,表面是黑绿色,有五条金黄色的脉,背面是淡红色,没有绒毛也没有脉。
▼大多数血叶兰的叶片是这样的,五条网络线非常清晰,待会你再看看金线兰的,就一眼看出他们的区别了。
▼ 这是金线兰的叶片,看看叶片上的网络,不一样吧?!
▼ 这是金线兰的花,有密集恐惧症的人请绕道。
▼ 把它的一朵花放大给大家看看,像马头,跟血叶兰的花完全不一样。
第一次去深圳兰科中心,是受了深圳香荚兰的诱惑,在满满收拍深圳香荚兰之后,顺便也看了别的兰科兄弟,也就是那次,血叶兰特别的叶片进入了我的镜头。初听这名字有点吓人,不经意就听成“血液兰”,不过颜色对应上名字,一下子就记住了。
那会还没到花期,血叶兰茎顶端已经长出一枝细长且直立的总状花序,花序里布满了花苞,给我留了一个念想。不久后,在中山神湾一个兰科展览会上,我看到了血叶兰一片片地开花,而它们的挂牌有些模糊,很多当做金线兰标识了,也就是这次,我发现他们俩的花序完全不一样,不太可能混淆的。
又一次光临深圳兰科中心,并不是为了某个兰花,而是博爱,血叶兰算是其中之一,兰科中心贴心的推文已经告诉我花讯了。兰科中心的兰谷不是出现它的身影,这会可以看见,血叶兰的花序轴顶端旋转着生白色的小花,其中萼片凹陷成舟状,与花瓣粘贴呈兜状,侧萼片背面前端有龙骨状突起;花瓣近半卵形,唇瓣下部与蕊柱的下部合生成筒,基部具囊,上部常扭转,唇瓣基部囊2浅裂,囊内具2肉质胼胝体,形态也是特别的可爱,假如说它只是观叶植物,我是不太认可的,因为它的花也是蛮好看的嘛。
血叶兰药用历史悠久,全株均可入药,性凉,具有滋阴润肺、健脾、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疗肺痨咯血、食欲不振、神经衰弱的症状。最早是记载在慈济宫保生大帝的药签中,在《中华本草》等10余本药典中均有记载,已经广泛地运用在临床医学中。
就因为它的药用价值,它在野外的它受到人们过度采挖,导致野生血叶兰种群数量急速下降,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采挖和交易野生血叶兰是违法犯罪行为。但保护和利用并不冲突,在科学家的努力下,血叶兰的种苗繁育已渐成熟,可以在短时间内培育大量的种苗来满足药用需求。
对了,在翻阅血叶兰资料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新名词——宝石兰。宝石兰在分类学上并不是一种兰花,而是园艺上对一类叶片具有美丽斑纹或脉纹的兰科植物的统称。
宝石兰译自英文“Jewel orchid”,这些植物共有的特点是叶片上有美丽的脉纹或斑纹,有的呈金属或丝绢样光泽,酷似光彩夺目的宝石,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宝石兰”。
这些植物没有大而美丽的花朵,并不适合作为赏花植物;但是却因为有美丽的脉纹而成为优秀的观叶植物。通常所说的宝石兰,主要来自头骨兰族Cranichideae斑叶兰亚族Goodyerinae的多辛兰属Dossinia、血叶兰属Ludisia、彩叶兰属Macodes等几个属的植物,以及斑叶兰属Goodyera和开唇兰属Anoectochilus中具有美丽脉纹(或斑纹)的种类;广义上的宝石兰还包括斑叶兰属和开唇兰属下的所有种类、云叶兰属、叉柱兰属、舌喙兰属,以及沼兰属某些非绿叶种等。
所以说,血叶兰也是这类植物的成员之一。
血叶兰属于地生兰,粗壮具节的根状茎通常附生于溪谷或林下潮湿的岩石上,因此它有石上藕、石蚕等形象的俗名,其茎直立。
叶片呈卵形或卵状长圆形,上面黑绿色,具5条金红色有光泽的脉,背面淡红色。
花序具几朵至10余花,花序轴被柔毛;苞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带淡红色,膜质,具细缘毛;花白或带淡红色,径约7毫米。
以下形态描述来自植物志,仅供备查。
植株高10-25厘米。根状茎伸长,匍匐,具节。茎直立,在近基部具(2-)3-4枚叶。
叶片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鲜时较厚,肉质,长3-7厘米,宽1.7-3厘米,先端急尖或短尖,上面黑绿色,具5条金红色有光泽的脉,背面淡红色,具柄;叶柄长1.5-2.2厘米,下部扩大成抱茎的鞘;叶之上的茎上具2-3枚淡红色的鞘状苞片。
总状花序顶生,具几朵至10余朵花,长3-8厘米,花序轴被短柔毛;花苞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带淡红色,膜质,长约1.5厘米,先端渐尖,边缘具细缘毛;子房圆柱形,扭转,被短柔毛,连花梗长1.5-2厘米;花白色或带淡红色,直径约7毫米;中萼片卵状椭圆形,凹陷呈舟状,长8-9毫米,宽4.5-5毫米,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偏斜的卵形或近椭圆形,长9-10毫米,宽4.5-5毫米,背面前端有很短的龙骨状突起;花瓣近半卵形,长8-9毫米,宽2-2.2毫米,先端钝;唇瓣长9-10毫米,下部与蕊柱的下半部合生成管,基部具囊,上部通常扭转,中部稍扩大,宽2毫米,顶部扩大成横长方形片,宽5-6毫米;唇瓣基部的囊2浅裂,囊内具2枚肉质的胼胝体;蕊柱长约5毫米,下部变细,顶部膨大;柱头1个,位于蕊嗵之下。花期2-4月。
中文正名:血叶兰
拉丁学名:Ludisia discolor (Ker Gawl.) A. 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