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能够经得起质疑与推敲,可若是争议较大,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或者内容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自然不该出现在教材中,毕竟它需要严谨认真且细心。
像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可谓是学生们的“噩梦”,背诵并默写需一字不差,否则一分也拿不到。尽管过程有些煎熬,但学生们还是能按时完成任务,一般古诗文没有什么太大争议。
在教材中的古文中,争议最大的点,便是来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斯”与“是”让人有些不解。
若是单从字面意思来看,“斯”和“是”都有“这,此”的意思,意思上没有什么大问题,可问题是仅有一字之差,二字的读音也极为相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争议呢?确实让人想不明白。
多数人印象中记忆的内容是“斯人”,可部分教材中却用的是“是人”,尽管支持前者的人不少,可“是人”的教材就摆在那里,让人无法反驳,但好在“斯人”版本的教材,也被大家找到了。
人教社先是发布声明,说从1961年开始发行的语文教材中,用的一直是“是人”版本,期间从未进行更改。而温儒敏更是表示:“是人”选择权威版本、参考译注得来的结果。
有人说是记忆偏差导致的,有人说是教材被随意更改,也有人说是“时空错乱”的原因。前两个还有可能,第三个或许有些荒唐,但好在“斯人”的教材被找到,大家的心也放下了。
三个权威版本中,均可以找到“斯人”: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用的都是“斯人”,而不是“是人”。
事情公布后,引起网友热议,有人坚称自己学的是“斯人”,哪怕天王老子来了,我学的也是“斯人”,不是“是人”,有人却坚持人教版的说法,毕竟版本和说明都摆在那里,无法反驳。
除了网友们在争相讨论,多名教师亦是如此,但争论多年仍无定论,很多教师学的时候,教材中也是“斯人”,可如今便换成了“是人”,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教材中大都是“是人”。
若是说“是人”有错,也不能这么说,毕竟多个权威古书中,写的都是“是人”。像《孟子注疏解经》、《十三经》等等,但很多出土的证据中,有错字也很正常,大家都没个统一结果。
至于为何大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斯人”,可能有多个原因与角度,像语义学、传播学等等,这要是研讨起来就比较麻烦了,但不管有什么版本,大家还是相信“斯人”是正确的。
教材可不是小事,若是能“二字取其一”最合适不过,大家都能有个定论,无需再为此争执,可问题是没有个确切的说法,强行统一必然不妥,那你认为是“斯人”还是“是人”呢?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