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这个地方远离城市,却并不荒凉,看似与世隔绝,却每天都发生着让人难以割舍的情感故事。
年轻时候的贾平凹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过,以后会靠写作来谋生。而与贾平凹的故乡相距180多公里的西安,却成了贾平凹日后功成名就和饱受争议的地方。
或许对于贾平凹来说,西安有着远比故乡更值得留恋的东西——如果故乡是源泉,那西安就是施展拳脚的舞台。
“半个世纪以前,十几岁的少年贾平凹第一次来到西安,站在这座钟楼上的时候,想必他为这座古都准备了一肚子绚烂纷繁的词句,但半个世纪之后,千言万语只化成欲言又止的一句:西安毕竟是西安,无论说古道今,若要写中国,西安是怎么也无法绕过去的。”
对于西安和家乡,贾平凹有着不同的情感。
“我爱我的家乡,我也恨我的家乡。”
贾平凹对家乡的心态复杂,又爱又恨。
棣花镇位于秦岭山南麓,丹凤县城和商洛市区之间,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如今提到这里没人会联想到这里悠久的历史,更多的人会说“这是贾平凹的故乡”
当地早年盛产棠棣之花,故名棣花镇。白居易三过棣花曾留有“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花”名句。
贾平凹对于家乡的情感,都溶于文字中,长篇小说《秦腔》就是以棣花镇为小说的叙述背景,把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山水景色写进了书里。
贾平凹家乡
《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称“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小说用戏曲为背景讲述了社会大转型时期带给农村的激烈冲击和变化的故事——农民与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体的,这种持续了上千年的关系如何会被打破?但在新时代,这种关系似乎要有所改变......
至于如何改变,贾平凹讲述了一个属于他的故事,并且不仅为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字里行间包含了他对家乡记忆碎片的怀念:
清风街上有许多神秘的风俗,某人家媳妇不能生育,按老风俗生日那天叫人往炕上塞瓜果,人死了也有许多讲究,穿七件寿衣鬼门关上狗不咬,还不能穿皮鞋。
“人一死,过奈何桥就到了阴间么,奈何桥是两尺宽,十丈高,桥面上洒着花椒油,大风吹来摇摆摆,小风吹来摆摆摇,亡人走不好,就掉下去了,掉下去就到黑社会了。”
这些看似不可理喻的情节在贾平凹的笔下显得真实而合理,或许这些小人物的琐碎情节才更能代表贾平凹写作的初衷吧!
《秦腔》是贾平凹对自己家乡的回忆,小说中那些熟悉的方言都是经历了长久的历史传承下来的,本身就有厚重的历史性。这种语言精确传达出浓厚的乡情,这也正是《秦腔》的魅力。
清风街是贾平凹的清风街,清风街上飘着的是散发着泥土味的语言。
贾平凹为什么爱家乡呢?因为家乡的一方水土养育了他:
“我出生在那里,并一直长到了十九岁。让村镇人夸夸其谈的是祖宗们接待过李白、杜甫、王维、韩愈一些人物,他们在街上住宿过,写过许多诗词。我在祠堂改做的教室里认得了字,学会了各种农活,学会了秦腔和写对联、铭锦。我感激着故乡的水土,它使我如芦苇丛里的萤火虫,夜里自带了一盏小灯,如满山遍野的棠棣花,鲜艳的颜色是自染的。”
那又为什么恨家乡呢?这源于贾平凹童年的记忆——因为饥饿,吃不饱。
生于1952年的贾平凹,父亲是中学老师,母亲务农,共生养了3个孩子。贾平凹原名贾平娃,是家里的老大。弟弟贾再娃,妹妹贾红娟。
按理来说,这样的家庭不应该吃不饱饭。但当时的传统是吃大锅饭,大家都没钱。贾平凹父亲的工资也是交给母亲统筹公用。
“每天吃饭,按照传统的规矩,先给平凹的婆(奶奶)盛一碗,然后按照辈分排行长次排队盛饭。经常是先吃的人放下饭碗,后面的人还没有盛上饭。大凡好吃好喝的,各自霸占,抢勺夺铲,吃在碗里盯着锅里,添两桶水熬成的稀饭,放了一碗黄豆,那黄豆在第一遍盛饭中就被捞得一颗不剩。
如今的棣花镇
贾平凹后来回忆自己童年时候吃饭的景象,也是感慨万千:
“贫困年代,大家庭,斗嘴吵架是少不了的,都为吃。山多、水多,地少,人口多,吃的都是包谷和玉米仔稀饭,要么是红薯、土豆,吃不饱肚子。村里食堂只有包谷和稀饭,母亲拿回家还要加上三大碗开水,全家人在一起喝。我很瘦,有一张稀饭灌得很大的肚子,黑细细的脖子似乎老承负不起那颗大脑袋,我读书中的‘小萝卜头’,老觉得那是我自己。”后来日子过不下去了,大家分家,分家后依旧吃不饱,河堤上的柳树和槐树刚一生芽,就会被捋光了,母亲把炒过的干苕蔓在碾子上砸,罗出面儿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口里塞,晚上稀粪就顺了裤腿流......
那段日子很难熬,但所幸贾平凹挺了过来,后来进城上了大学,成名后的贾平凹把对老家的记忆写进了小说,这才有了《秦腔》。
《秦腔》中故事原型
小说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贾平凹的叙事风格诡异,写实的手法融入魔幻现实主义,让人看得真真假假云里雾里。但字里行间都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书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贾平凹称“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
小说风格跟贾平凹其他作品略有区别,但不可否认是一部能够唤醒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的作品,今天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开了老家的贾平凹,一路摸爬滚打,在西安生活了40多年,这些年里他也没闲着,除了写作之外,婚姻家庭生活也成为了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1993年,贾平凹离婚一年后,小说《废都》问世。在那个叛逆文学当道的时代,原以为这本书会成为一座灯塔,谁知道却开启了他日后沉沦的大门。
小说写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西北一个大城市里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故事。主人公叫庄之蝶,是西京城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也是四大名人中最有能耐的一个,属“西京文坛上数一数二的顶尖人物”。小说中有大量的“性”描写,故而引起较多的争议。
故事的情节在这里不多做描述,只说这本书对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
那个年代虽然没有自媒体,但是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是十分惊人的,大街小巷的闲言碎语充斥的人们的耳朵,真假参半的消息也足以让平头百姓兴奋。
西安这座城市地处西北,对于外界的接触慢半拍,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那个新旧时代交替的时间点出现这么一本“著作”才更让人为之兴奋。新事物的兴起如一夜春风一般,而那个年代的西安城处处充满着各种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西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贾平凹因为一本《废都》被人推上了风口浪尖。
该书在国内遭禁16年,并且被人抨击,《废都大评》也应运而生。却在外国赢得声誉,1997年贾平凹凭《废都》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当然国内媒体不敢报道,都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贾平凹一部作品获奖”——名字是不能提的。
好在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16年后《废都》得以解禁,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进步,在当今社会再回头来看,这本书反而显得没那么“特立独行”。
贾平凹参加活动
小说本身是虚构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那些当时让人不可理喻的内容现在却习以为常。
如今的贾平凹仍旧勤恳,对所谓的“叛逆文学”依旧热衷,不过是是非非也早就成了过眼云烟,至于其他事情,就留给其他人去评价吧。
推荐这本书给大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于究竟真相如何,就需要大家自行去感悟了。
《废都》之后,贾平凹在70岁高龄来临之际,又为大家奉献了一部都市题材的小说《暂坐》。
跟《废都》相同的是情节依旧大胆,内容依旧劲爆,但跟《废都》不同的是,这本书显然更加坦荡,仿佛就是贾平凹想通过自己这70载风雨的经历来和你讲故事。
《暂坐》以西安为背景,讲述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一群单身女性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在心灵上相互依偎的故事。
暂坐是茶馆的名字,老板海诺有十位貌美的闺蜜,号称“西京十块玉”,而故事就是从这十位女性讲起的......
这十位女性各有各的故事,她们或单身、或离婚、或从未恋爱过,他们出身迥异,但她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渴望自强自立却都被欲望所缠绕,在繁华都市里希望寻求立足之地却面临种种困惑和折磨。
茶楼里每天都能听到世态炎凉,看似是姐妹们身边的故事,其实就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环环相扣的命运展示着几位姐妹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小说看似琐碎的情节,却正是平凡人每日都向往又担心,期待又苦恼的日子。
在小说中描述的那些日子里,我们能看到茶艺、书画、古玩的美,悟得出上至佛道下至生活的智慧;也能看到世上的丑恶和人心的险恶。
贾平凹大巧若拙、余味无穷的文字背后,是慈悲而关切地对读者的一句话:人生短暂,且来小说里坐坐。
小说出版之后至今热度不减,更有网友称这本书是贾平凹近些年来的“封神”之作。今天再读,会觉得这不只是一部作品,更多的是一个70岁老人的人生智慧。
正版链接奉上,喜欢的朋友不可错过: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