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可安居书斋,却毅然奔赴战场;他善写柔情诗意,却偏择抗战烽烟。著名小说家、剧作家陈残云,这位从石马乡走出的“大文豪”,以笔为枪、以文为战鼓,在硝烟弥漫的年代里奔走呼号。然而,鲜有人知晓他同时是一位在抗日战争烽火中活跃于广西敌后战场的战士。他既是创作《铁蹄下的歌手》的激情诗人,也是深入敌后联络东江纵队的隐秘使者,用双重的战斗姿态,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民族存亡之际的铮铮铁骨。
著名小说家、剧作家陈残云。
从岭南乡村走向抗战前线
1914年,陈残云生于广州白云石马乡(今均禾街石马村)一个贫寒家庭,幼年丧父,靠母亲拉扯长大,种田、砍柴、放牛,尝尽民间疾苦。在亲友资助下,他勉强读完小学,后赴香港打工四年,其间广泛阅读郭沫若、冰心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开始写作。1933年,他在《大公报》发表短文《一个青年的苦恼》,从此走上文学道路。
陈残云一家。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残云毅然投身救亡洪流。1938年,他在战火纷飞中创作出版了抗战诗集《铁蹄下的歌手》,以饱含激情的诗句揭露日寇暴行,歌颂抗日军民英勇事迹,在华南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
“啊!敌人的,疯狂的刀,疯狂的枪,都在我们同胞的身上,一幕幕的试验着!”“失去了祖国,失去了家,今天,千万孩子们,彷徨在街头,野外,饥饿和哭泣的叫喊着,妈妈和爸爸?告诉他们吧!他们的爸爸被杀戮了……”诗集中《献给抗战的歌手》《血誓》《我是中国人》《告诉你我的信心》《血的清还》《告诉孩子们》等篇章被广为传诵,成为激励民众抗战的精神号角。
1941年,经夏衍介绍,陈残云远赴新加坡,结识胡愈之等文化前辈,参与进步文化活动。后因日军南侵,他被迫流亡英属马来亚、泰国、老挝等地,最终绕道越南返回祖国。这一段异国流亡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只有拿起枪才有出路”。
“我原来是一个很规矩又怕事的人,很少和别人吵嘴,小孩时候也不喜欢打架。”陈残云曾说,目睹日寇侵华、苍生蒙难,使他意识到,“在国家多难之秋,作家应该既拿笔,又拿枪,为国家的独立自由而战。”
穿梭于硝烟之间的文艺战士
1943年,陈残云来到桂林,此时的桂林已成为抗战大后方文化重镇。他写下《今日的马来亚》一文,揭露日寇在东南亚的暴行,在桂林出版的《大公报》上发布,连载了三天,甚至引起美军注意。美方人员找到他,要求他做向导,带他们去马来亚,要给那里的游击队援助武器和医药,但陈残云在中共地下党员李嘉人的建议下,转而向美方人员提出应先援助东江纵队。美方未允,陈残云也改变了去马来亚的主意。
同年,陈残云加入由田汉、邵荃麟等人组成的“桂林文化界抗战工作队”,并担任队长。他与田汉率队近百人,深入兴安、全州等地开展抗日宣传,虽遭国民党多方阻挠,仍坚持斗争。在行军途中,他继续创作抗战诗歌,用文艺形式鼓舞士气,动员民众。他的诗作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成为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残云创作的抗战诗歌,用文艺形式鼓舞士气,动员民众。
1944年桂林沦陷前夕,他徒步撤至贵阳,后又奉命返回广西,潜入苍梧县大坡山,加入李济深领导的抗日队伍,担任政工队长,负责联络、扩军和宣传任务。在此期间,他不仅组织开展抗日宣传工作,还继续坚持创作,用文字记录抗战实况,鼓舞军民斗志。
秘密联络东纵传递中央电讯
李济深是当时的国民党军事参议院院长、抗日名将。李济深见到陈残云炽热的爱国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觉得他是个少见的、诚实的好人,非常信任他。
1945年夏,李济深交给陈残云一项重大使命:前往广东找到东江纵队,通过东江纵队与党中央周恩来取得联系,请示工作,建立大坡山与延安党中央的电台呼号联络。陈残云克服沿途的困难和险情,绕过日寇岗哨,只身昼夜兼程,最终抵达罗浮山东江纵队司令部。在那里,他见到了昔日战友李嘉人,递交李济深的亲笔信与周恩来在重庆的电台呼号。
年轻时的陈残云(摄于1941年)。
更令他激动的是,在东江纵队司令部,经李嘉人介绍,他在司令部悬挂的鲜红党旗下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夙愿。周恩来来电指示华南成立民主联军,由李济深任司令,东江纵队、珠江纵队为主力部队,联合粤中纵队、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和广州北郊抗日武工队,反攻广州。陈残云带着周恩来的指示等,离开罗浮山返回广西。途中突然听到爆竹连天,群情激奋,询问后知道是日本投降,他激动泪下,百感交集。
以文学传承抗战记忆
抗战胜利后,陈残云虽遭国民党特务追捕,但仍坚持写作。1946年,他创作中篇小说《风砂的城》,以“皖南事变”前后的桂林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江瑶的艺术形象,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压制民主的行径,反映抗战时期部分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与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陈残云进入创作高峰期。他深入珠江三角洲水乡体验生活,创作出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生动描绘了南国农村建设的新面貌。他的电影剧本《羊城暗哨》《南海潮》等作品,也都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陈残云作品《香飘四季》。
陈残云创作的《羊城暗哨》改编成电影,被影友们称为“反特经典”“谍战片鼻祖”。
然而,最能够体现陈残云抗战情怀的,当属《热带惊涛录》。这部创作于新时期的作品,融入了作家对抗战经历的深刻反思,通过主人公在东南亚的流亡经历,展现了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感人故事,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抗日志士形象,作品既是个人的记忆,更成为记录抗战历史的重要文学作品。
陈残云作品《热带惊涛录》。
晚年的陈残云,仍念念不忘家乡石马的桃花,组织一众文人举办桃花雅集,以诗画寄情。他说:“石马是我的家乡,我爱桃花,半个世纪来桃花经受的盛而衰、衰而盛的历程,我有所感受。”
陈残云的一生,是文艺与革命交织的一生。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以笔为剑、以身为盾,真正践行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人使命。《铁蹄下的歌手》中的激昂诗句,《热带惊涛录》中的惊险叙事,都是抗战记忆的重要载体,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力量。
文 | 陈淑娴
图 | 网络图片
编辑 | 方欢欣 梁巧红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