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古代,哪个朝代的女性最有“单身自由”童养媳李清照如花

单身好,单身妙,单身想干什么干什么!

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单身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年轻男女选择单身的理由可以千千万万,只要自己开心就好。

但放在古代,单身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搞不好,还会给家人惹来杀身之祸。

一位名叫“如花”的小姐姐,芳龄27,正是适嫁的好年龄。在三姑六婆们介绍优质男性相亲无果后,如花决定逃离现实,穿越回古代,做一回潇洒的单身汉。

那么,接下来,这位只身穿越的27岁单身小姐姐如花,将历经哪些奇妙的事件呢?

01

周朝

一阵旋风,将如花从公元2021年吹回了周朝。不过,单身的“如花”在周朝的日子恐怕不太好过。

周朝有严格的礼乐制度,主流婚礼的形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正如《齐风·南山》所说:“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在周朝,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就要由长辈为其举行“冠礼”,女子到了15岁也要举行“笄礼”。在举行过冠笄礼后,他们就正式迈入了成人的行列中,随即要考虑的便是他们的“终身大事”。

如花27岁,远远超过了15的年纪,在传统的婚恋市场估计没什么竞争力了。

国家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为这些到了适婚年龄,却还没有找到合适对象的单身人士,推出了情人节特别活动——“婚会”。

▲明 沈周《采菱图卷》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在《郑风·溱洧》中,描绘了仲夏三月,单身男女们在美丽的湖畔自由约会的场景:“溱与淆,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淆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没错。在周代,只要男女双方都愿意,也可以绕开明媒正娶的方式,来到野外的婚会寻找心仪的对象,进行“野合婚”。

▲元 佚名《梅花仕女轴》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花一听说还有这样的形式,高兴得不得了。阳光明媚的一天,她精心打扮来到了婚会,正要进场时却被残忍地拒之门外。

因为按照周代礼法对婚制的规定,男子结婚的年龄是二十到三十岁,女子结婚的年龄是十五到二十岁。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看来,27岁的如花在周代是混不下去了。

02

春秋

天空闪现一道奇异的光芒,一位女子凌空而下。

如花重重地摔在地上。行人们来不及顾及她,只管自己匆匆赶路。只见街上兵荒马乱。如花抹了抹脸上的灰土,踉跄地站起身来,拉住身边一位逃命的老伯问道:“这是什么年代?”

“春——秋——”老伯用嘶哑的声音回答道。如花抬头,只见一面写着“越”字的旗帜迎风飘扬。

这下可好,一不小心来到了一个打打杀杀的时代。对于27岁的如花来说,这会儿实在不是一个谈恋爱的好时机。

越王勾践在吴国受了几年欺辱后,回国“卧薪尝胆”,谋划复仇。期间,他也不忘操心国家婚育情况,颁布了一条国家政令:“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翻译过来就是,在越国,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年轻的妻子;女孩子如果十七岁还不出嫁,就要定她的父母有罪;男子到了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

“女孩子如果十五岁还不出嫁,就要定她的父母有罪,”如花重复着这一句,心口仿佛被猛击了一下。她掰着手指头,一、二、三……十,自己整整超过了法定结婚年龄10岁!这可还了得,若真生在这时候,爹娘都不知道遭了几回殃了。

如花啊,如花,看来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没有你这个单身汉的容身之处啊!

03

汉朝

跌跌撞撞,如花一路来到了汉朝。

天下太平,战火消失了,街道车水马龙,人民安居乐业。如花看着装扮靓丽的男男女女,放下心了。

正当如花慢悠悠地走在街上,用余光寻觅美男子时,突然路过几个魁梧的汉子将她围住。有个汉子张口就问:“请问姑娘今年芳龄有几?”如花一时来不及反应,支支吾吾说出:“二……七……。”那汉子把手掌一伸,一声“罚款”掷地有声。

如花挠着脑袋,寻思着自己也没违法犯法,怎么被罚款了。那汉子看出了如花的疑惑,拿出一张罚款政策单往她眼前晃了晃,只见上面赫然写着:

“女子年十五 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惠帝刘盈颁布

▲元 钱选《贵妃上马图》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变态,真变态!在汉代,女子若是在 15 至 30 岁 之间还未不出嫁,将被罚款“五算”!

“五算”可不是一笔小钱。在汉代,国民缴纳的人头税是“一算”,折合为120钱,如果适龄不结婚,就要缴五倍人头税的罚款,也就是720钱。按照当时汉代的粮食价,这个钱都够普通人吃一年了。

如花假意摸了摸口袋,瞅准机会一溜烟儿似的消失在街头。

04

晋朝

晃晃悠悠,如花来到了晋朝。传说,这是一个美男子出没的朝代。

最大名鼎鼎的莫过于潘安。因为太过“貌美”,潘安走在街上常常被一大群浓妆艳抹的妇女围住,街道被堵得水泄不通。当然还有“龙章凤姿”的嵇康、“音容兼美”的高长恭、“误尽天下老百姓”的王衍……

这,总该是一个能觅得良婿的好时代了吧。但是,如花恐怕又得失望了。

据《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女孩子到十七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那么地方领导就要做主给她找丈夫,强行让她嫁人。

这不是古代版逼婚吗?比罚款还惨。二十七岁的如花心灰意冷地离开了晋朝。原来,美男子再多,也不过是过眼烟云,和自己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05

唐朝

贞观元年正月,正逢建唐之初,经历了多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泱泱大国人口竟不及三百万!好巧不巧,屡遭挫折的如花穿越到了此时的唐朝。

走在街上,人烟断绝,道路萧条,连个人影都没有,去哪儿找对象呢?

不急不急,如花想的这个问题,唐太宗早已想到了。这不,前不久他就颁布了一条诏令《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鼓励广大单身男女脱单。

其中提到:“……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丧妻达制之后,孀居服纪以除,并须审以婚媾,令其好合,若贫贱之徒,将迎遗乏,仰于亲近乡里、富有之家,哀多益寡,使得资送。其鳏夫年六十、女年五十以上,及妇虽尚少,而有男女,及守志贞洁,并任其情,无老抑以嫁娶……”

在周制中,有所谓的“三时”之说,即男20岁、女15岁为“正时”婚龄;男30岁、女20岁为“及时”婚龄;男子超过30岁(最大至60岁)、女子超过20岁(最大至50岁)为“失时”。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太宗的诏令中,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婚嫁年龄是符合传统的。但是,不同的是,“丧妻达制之后”、“孀居服纪以除”以及“年六十、五十以上”的鳏夫和寡妇也在婚配之列。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生活在唐朝,可以实现“寡妇再嫁”!

对于一向受到严格的纲常礼教规训的妇女,只知道丈夫死了以后要“守活寡”、“守妇道”,再嫁?简直是天方夜谭。

那么,唐太宗为何要颁布这样一条诏令呢?

一方面,他希望能通过比较自由开明的妇女政策,提升人口数量,恢复与发展社会生产。另一方面,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他并不觉得寡妇再嫁有何不妥。从后来的高宗纳其父太宗才人武则天为后,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从现代穿越到唐朝的如花也不禁感叹,盛世之下,妇女们也享受着最大的自由。

06

宋朝

一转眼,如花从大气蓬勃的唐朝落入了文雅清丽的宋朝,女子们穿着襦裙优雅地走在街头谈笑。

在这些如花似玉的姑娘中,许多人都还未嫁。如花万万没预料到,这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宋朝,竟是一个普遍晚婚晚育的朝代!

最著名的晚婚女性就是大宋第一女词人李清照。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惹得多少单身男女向往诗意的婚姻。但是,当年的李清照19岁才出嫁,其年龄与宋仁宗天圣令中规定的“男十五,女十三”差之甚远。

在宋代,李清照远不是最“晚婚”的。

《崇德县君朱氏墓志铭》中记载:“朱氏自幼敏慧,孝敬享于天资,父爱之,慎选其婿,出适时,年二十二矣。”

这朱氏,自幼生长在富商的家庭,不愁吃不愁穿。到了婚嫁的年纪,父亲在择婿这件事情上左挑右选,结果一直拖到二十二岁才出嫁……

好在,朱氏还是嫁出去了,而程颐之女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据说,她长得清丽脱俗,又德才兼备,选择另一半的要求也是极高。结果,她"访求七八年,未有可得者",一直到死,都未觅得良人。

无论是父母对择婿的严苛要求,还是优秀的女子们“宁缺毋滥”的心态,都导致了宋代晚婚晚育的情况。

女子终身未嫁,在宋代不是特例。

宋代盛行“厚嫁之风”,女方需要筹备丰厚的聘礼给男方,婚姻不仅仅是两情相悦,更是两个家庭经济上的博弈。

许多在贫困家庭出生的女子,甚至都没有选择夫婿的权利。“有逾四十不嫁者”比比皆是。有这样一批女子,她们预料到自己悲苦的命运,决定终生不嫁,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劳动中,她们被称为——田舍女。

虽说,年龄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身无分文的如花,在宋代也是不大能如愿出嫁了……

07

清朝

“小枣树,摇三摇,童养媳,真难熬。熬住公公熬住婆婆,脚登锅牌手拿着勺,喝口米汤也舒服……”

大街上,一个衣衫破烂的孩子,摇头晃脑地唱着歌谣。

一路穿越,如花来到了清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穿越之旅即将结束,如花还是没有找到她的归宿。听到歌声,她好奇心顿生,一把拉住孩子,关切地问道:“你这唱的是什么呀?”

孩子眨着大眼睛,无辜地回答道:“姐姐,这是‘童养媳’之歌”。

童……养……媳……听到这三个字,如花如临大敌。难不成,在清朝流行“童养媳”?

还真没错!宋代以后,整个社会的风气都趋向于闭塞,在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压迫下,女性的生存举步维艰。

《大清律·户律》中规定:“婚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若卑幼或仕宦或买卖在外,其祖父母、父母及伯叔父母、姑、兄姐自卑幼出外后为定婚……未成婚者从尊长所定,自定者从其别嫁,违者杖八十,仍改正。”

这打打杀杀的法令,简直让单身女性毫无立足之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养媳”制盛行也是合情合理。

在“养媳”制下成长的女性,被称为“童养媳”。从她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嫁做人妇”的命运。到了男方家后,女子要先以父母礼见公婆,称未来丈夫为弟,再承担起洗衣、做饭、缝补等一切家务。

“童养媳,苦弗过……我日里做仔千千万,夜里摇纱要到夜半。肚里饿要弗过,偷枝腌菜垫垫肚……三年养个小阿大,三六九岁没关节……”

孩子的歌声再次响起来,如花走在街上,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正当这时,突如其来的旋风再次将如花裹挟而去,当她睁开眼睛,已回到了熟悉的2021年……

End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单身女性到了一定年龄未婚配,就会面临来自各方争议的声音。虽然男性也往往有这方面的困扰,但是社会的因素使得女性在这方面遭受着更大的“暴力”。

适龄结婚从来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如若遇到良人,固然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如若没有,也应好好生活,慢慢相遇。

27岁单身的如花小姐姐,在历朝历代经历了波折困难,不如就从此刻开始,张开双臂,拥抱新生活吧!

参考资料:

在古代单身,你敢吗? 陈品

从《诗经》中看周代的婚姻制度与婚姻生活

论贞观元年正月《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 郭占宁

在声名赫赫的宋朝,女子为何普遍“晚婚”?原来与宋人的追求有关 思明居士

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 顾鸣塘·顾鉴塘

唐太宗为何登基不久,就下诏劝百姓生孩子?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长亭送别》教案(精选17篇)本折剧情可简化为四个方面。一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二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三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n{wykolrfqcp584;;7;0nuou
1.邓氏简史第八章第七节两宋时期邓氏家族的南迁史5、两宋时期我们邓氏家族可谓人才辈出,进士总计多达近百人,他们的学术成就覆盖各领域。特别是江西全省邓氏进士多达120多人,福建闽沙邓氏多达39人名列进士榜,成为宋朝邓氏家族中进士最多的一个地方性家族。 4、宋朝时的婚育状况 《古代女人25岁不结婚算剩女?超龄不嫁要罚款》载:“宋仁宗时期让男子十五岁而娶,女子jvzquC41o0}bpp65364dqv4fqe5xgkfrr1zprrh142=35B720jznn
2.0110《儒林外史》作者:清·吴敬梓直到清代康、乾时,才出现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在小说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红楼梦》把笔触瞄准封建豪门大院;而《儒林外史》则把锋芒射向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这在中国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康、乾年间名人吴敬梓。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一字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31664>42:1:3:<<72;e:9A=7:4<60|mvon
3.清代名人轶事下扬州郑进士板桥,善书画,体兼篆隶,尤工兰竹,人争重之。性奇怪,嗜食狗肉,谓其味特美。贩夫牧竖,有烹狗肉以进者,辄作小幅以报之。富商大贾,虽饵以千金,不顾也。时扬有一盐商,求板桥书不得,虽辗转购得数幅,终以无上款不光,乃思得一策。一日,板桥出游稍远,闻琴声甚美,循声寻之,则竹林中一大院落,颇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51362585313947A687a9339:566
4.关于三月三的习俗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在一些志怪的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因此“三月三”也jvzquC41yy}/qq6220ipo8f142842;4842<45A3jvor
5.民俗学教案.doc全文免费在线看免费阅读民俗学教案.doc,物质生产民俗 定义与特征 定义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特征 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有四个: (一)地域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 (二)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41632B4328?27<3ujvs
6.中医古书续名医类案戒女云:喉中有虫出,可急叫我。女不能合眼,而尹鼻息如雷。天将明,女报虫从口中飞出。尹四顾觅之不见,曰;从何处钻去?不能除根,定要害一人也。盖乳母不放心,因开一孔窥之,虫出女口,已入乳母之腹也。天明,父母视之,女之颜色已变,尹大笑而去。后数月,女方择婿,而乳母死矣。(《续金陵琐事》。)jvzquC41yy}/vqjsk0ipo8xkorrjhrjf1esff8tnfdupm8gqqm<91k;:a48/j}rn
7.国学网——国学文库——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从历史资料的记载来看,中国古代的“射艺”应包含两个主要运动:射箭和弹弓。其中射箭由于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更受人们的重视。 射箭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两万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jvzq<84yyy4hwx}wg0ipo8|m12613B70jvs
8.子不语后续4台上宫殿巍峨,中坐冕旒神,方面白须,旁立金盔金甲者数十。一金甲神向冕旒者鞠躬白事,语不可辨,但见冕旒神点首,金甲者遂趋出,上船擒我与寿子、篙工三人去跪殿上。抽腰下挂剑,红光照耀,将寿子头上横穿过去,又将篙工胸上横穿过去。我看见光景不好,侧身要逃,被别个金甲神扯住,用金瓜锤当头一打,我遂jvzquC41o0gdh~s0ep5w1Hfe?5<47A:5
9.醒世恆言:03醒世恆言2钱靑只得自家开口道:「此百年大事,不可草草,不妨另择个日子,再来奉迎。」高賛那里肯依,便道:「翁婿一家,何分彼此!况贤婿尊人已不在堂,可以自专。」说罢,高賛入内去了。钱靑又对各位亲邻,再三央及,不愿在此结亲。衆人都是奉承高老的,那一个不极口賛成? 51 钱靑此时无可奈何,只推出恭,到外面时,却jvzquC41evkyv7tti1}jmr3rnAog?ns(ejgqvnw?95635=+tgogq?pg
10.米芾简介,米芾的诗词全集诗人这两个儿子可能就是上面提到的“洞阳”、“三雄”。另二子不详,或是二女。《耆旧续闻》云:“世传米芾有洁癖。方择婿,会建康段拂字去尘。芾曰:‘既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以女妻之。”《池北偶谈》曰:“段拂、吴激皆米元章婿。拂南渡后仕至参知政事。激字彦高,入金为翰林学士,乐府与蔡松年齐名”。jvzquC41yy}/i~xjkykol~3eqo5qqnyu13<13;3jvor
11.番外·辞月(中)“我总忍不住怀念旧朝,那时啊,女子能够学习诗书,自行择婿,可以善歌舞,也可以善骑射。”罗辞月咽了口唾沫,闭上眼,双手交叉,仿佛许愿,“所以,我最仰慕的人,是武曌。” 夜空中终于露出一弯月牙,庭院亮如白昼。 见洛不语,罗辞月轻叹:“真好啊,女子在这里,更受尊重。” “……草原上没那么多礼法的束缚,话说回来,这或许也离不开大唐风气的影响。jvzquC41yy}/jxsizk{/exr1ejgqvnw145;44;6262732;=261>87B8884;97A73338
12.宋朝松阳的礼俗(上)并且婚事十分侈华,费用浩天,为一般家庭所无力承担。宋代婚姻论财另一突出的表现是厚嫁成风,嫁女费用甚至多于娶妇。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所订《宗法条目》规定,嫁女一百贯、娶妇五十贯,嫁资倍于娶费。二是择婿重进士。宋代婚姻不问阀阅,除了重视钱财外,女家在择婿时,十个注重本人情况,尤重进士。jvzq<84u{z}x0ƒoqn0ipo7hp1uyy€4u{uzfo8724551585:12952B<;744tj}rn
13.王弈清:历代词话[钱谦益] ◎王昂催妆词探花王昂,榜下择婿时作催妆词,寄调好事近云:"喜气满门阑,光动绮罗香陌。行到紫薇花下,悟身非凡客。不须脂粉污天真,嫌怕太红白。留取黛眉浅处,画章台春色。"[词品] ◎李攀龙词李于鳞怀宗子相诗云:"卧病山中生桂树,怀人江上落梅花。"边廷实怀李国献吉诗云:"四海酒杯形影外,十年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2:8621;?19?d;:4;78@>4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