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的两位宰相为何要抢一个寡妇说到底还是因为女子的嫁妆历史故事

很多人都不了解宰相娶寡妇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知否》的热播,让大家对于宋朝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最抢眼的当属结婚的嫁妆,在电视剧中,多次提到嫁妆属于妻子的私产,丈夫不能强行占有,这一点在淑兰和孙秀才的和离案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孙秀才因为自己的把柄被盛家拿捏住,加上眼馋那一半的嫁妆,因此最终同意和离,可以说淑兰能够和离,嫁妆的作用非常大。

此外,还有一点也是非常令人关注的,那就是厚嫁,电视剧中无论哪个女子出嫁,都带了非常丰厚的嫁妆,而顾廷烨的父亲之所以肯娶白氏也就是顾廷烨的亲生母亲,也是因为白氏那丰厚的嫁妆,可以填补侯府的亏空。

古代的厚嫁之风起源于唐宋时期,厚嫁之风在浙江地区尤为严重,现在津津乐道的十里红妆即为浙江地区的特殊产物,唐宋时期是中国经济大发展时期,唐朝已经是当时世界上位列前茅的强国,宋朝虽然军事不怎么样,但是经济文化非常繁荣,而且此时对于女子的束缚不像明清那么严苛。

唐宋浙江地区之所以流行厚嫁,原因有四:

其一,社会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

经过秦汉的发展以及东晋的衣冠南渡,长江流域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中国的经济中心难以,南方首次超过北方,除此之外,文化、科技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无论是嫁妆的丰厚程度,还是种类上都要比秦汉时期多的多,这跟现代也是一样,前文提到新中国彩礼的演进,也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变的贵重起来。

其二、律法的保障

即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嫁妆也是实实在在的财产,而女儿又是嫁出去的,厚嫁的话岂不是要娘家亏了?古代人也不傻,全靠唐宋时期的法律保障,北宋的法典《宋刑统》卷12《卑幼私用财分异财产》规定:

户令,诸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兄弟亡者,子 承父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姑姊妹在室者,减男聘财之半。寡妻妾无男者,承夫分。若夫兄弟皆亡,同一子之分。

宋朝法律规定,妻子的财产是不在分家的范围内的,也就是说妻子对于自己的财产有绝对的拥有权和掌控权,而且如果是寡妇又没有后代的,是可以继承婆家的财产的,这个的前提是为丈夫守寡。古代女子地位并不高,不像男子可以有很多赚钱的手段,妻子的财产绝大多数都是嫁妆。

这是对作为妻子的保障,对于娘家又有什么好处呢,《宋刑统》卷12《户婚律·户绝资产》又有规定:

如有出嫁亲女被出,及夫亡无子,并不曾分割得夫家财产入己, 还归父母家后户绝者,并同在室女例。

也就是说如果丈夫身故无子,那么嫁妆是要归还其父母的,倘若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则嫁妆清单上的所有财产都要归还女方。这就给了娘家保障,那么厚嫁也就无后顾之忧了。

其三、厚嫁提高了女子在夫家的地位

唐宋时期女子的地位虽然比明清时期的地位高,但依然无法跟现代相比,女子在社会、婚姻中都处于弱势地位,即便如此,于娘家来说,女儿毕竟是亲生的,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去夫家受苦,携带丰厚的嫁妆而来的女子,总会被夫家高看一眼,显然虽然有律法的保障,但是现实中不可能划分的那么明确,即便夫妻双方财产划分的很清晰,总归可以借来救急的。因此,丈夫不敢虐待老婆,公婆不敢虐待媳妇,女方在婆家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四、嫁妆可以联络夫家的感情

在古代,婚姻是联系两家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的,朝中的官员之间多有联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建立起更加牢固的联盟,在官场上无往不利,而丰厚的嫁妆是一种光明正大的手段,可以资助夫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也是一个两手准备,万一儿子不争气,或者没有儿子,女儿至少还是个依靠,毕竟嫁妆是妻子的私产。

因此,在古代,娘家的人也乐于厚嫁,而有丰厚嫁妆的女子的地位和生活都还是不错的,即使离婚了或者丈夫不幸死了,那么依然是非常抢手的,这就给了娘家充足的动力,这在历史上也是有案例的。

宋朝时期,有两个宰相就因为争娶一个寡妇而大打出手,最后还惊动了皇上,原因就是寡妇丰厚的嫁妆。

这两个宰相就是向敏中和张齐贤,这两个人可能大家不熟悉,但在历史上还是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物。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生于后汉隐帝乾?元年,卒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年七十二岁。和平兴国五年第进士。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拜同平章事。受任后,向敏中谢绝客人,门庭寂静无声,真宗因而称赞说:“敏中大耐官职!”咸平五年(1002年),再次拜相。

张齐贤身世农民家庭,爸爸早死,家贫如洗,三岁时随妈妈迁到洛阳。在清贫中长大的张齐贤胸怀大志,苦心向学,青年期间便变成一个志向远大的饱学之士。太平兴国二年中进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

两位都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同时被贬,就是因为寡妇柴氏。

柴氏是薛惟吉的继配,年纪轻轻做了寡妇,又没有儿子,而且平常就跟薛惟吉的两个儿子薛安上、薛安民不好,她就想改嫁。柴氏择定的人选是其时闻名的大肚宰相张齐贤,这位相爷“体质丰大,饮食过人”,格外喜欢吃肥猪肉,每顿都要吃好几斤。

婚事未办,柴氏的继子、薛惟吉的儿子薛安上忽然喊“我不赞成这门婚事”,他认为柴氏改嫁会卷走父亲的家产,因此告到开封府反对柴氏也不甘示弱,击登闻鼓反告,告的却不是薛安上,而是当朝另一位宰相向敏中。

这下事情闹大了,涉及到两位宰相,于是宋真宗亲自出来审理,说向敏中不仅花低价钱买下薛家旧宅,还曾向自己求婚。因为自己没答应,故而向宰相恼羞成怒,遂指使薛安上诬告自己。此前,因为薛安上兄弟素来不成器,宋真宗曾下诏不许他们卖掉父祖的产业。

事情闹到如此,只能进行彻查,向敏中承认确实花了五百万钱买薛氏宅第,而且最近确实也遭遇丧妻,但并没有再婚的想法,更没有向柴氏求婚。虽然向敏中买了薛家的祖宅属于违诏,但是皇帝看在向敏中为国付出的面子上没有追究。

哪知柴氏不依不饶,再次上告,皇帝只能再次调查,这次发现,向敏中向敏中最近议娶已故驸马都尉王承衍的妹妹,“密约已定,而未纳采”。而柴氏的状子则是张齐贤的儿子写的,之所以要祖宅,是因为祖宅下面有柴氏的嫁妆。

真相大白以后。宋真宗也觉得好丢脸,干脆把两个宰相全罢了官,向敏中降为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张齐贤降为太常卿。而柴氏也被罚了铜,她和张宰相的婚事,最后也吹了。

对于寡妇柴氏,向敏中其实也是有想法的,只是被柴氏拒绝了,而张齐贤也一直想娶柴氏,应该不是因为柴氏有多漂亮,而是看中了柴氏的嫁妆。这件事情程颐在《二程外书》卷十中一语道破:

本朝向敏中号有度量,至作相,却与张齐贤争取一妻,为其有十万囊橐故也。

鳏夫屋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丧妻的男子屋顶没有炊烟,表示家中无人做饭料理家务;丧夫的妇人容易招惹是非,表示有人觊觎引发流言蜚语。

少年夫妻老来伴,无论是男人丧妻还是女人丧夫,都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人间悲剧,是非常值得同情的。 古代的男子倒也罢了,因为可以续娶或者纳妾,能够接触到新的异性的机会一大把一大把,寂寞的几率并不大,但是女子不同,不少朝代的女子若是改嫁再嫁,就会被视作不贞,随之而来的就是蜚短流长 。

数千年岁月之中,由于朝代更迭而引起的乱世频仍,硝烟烽火不断,大量的男丁远赴沙场就再也没有回来,上至朝廷庙堂,下至民间黎庶,寡妇无处不在,不计其数的女子青丝凌乱苦熬岁月的同时,还要忍受无处不在的是非。

为何寡妇门前是非多:

第一,寡妇容易引起外男觊觎 古代的女子大多依附于男子生存,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一旦失去了丈夫,基本也就失去了生活上的保障,既没了经济上的来源,也失去了保护,而这样的女子,往往最容易被外人轻贱。尤其是那些年轻美貌的寡妇,更容易引起外男的窥视。

对于很多轻佻的男子来说,去招惹寡妇没什么风险,毕竟其家中没有了能依靠的男人,除非这家中有儿子,或许还会让外人忌惮三分,只不过稚子年幼,也无法真正有效保护母亲。

第二,支柱崩塌家产没有保障 一般来说,家庭之中以丈夫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因为家庭依赖于其保护与经营,一旦男子离世剩下孤儿寡妇,那么这个家庭就失去了最有力的保护。 在古代,寡妇是很难凭借一己之力保全亡夫所遗留的财产的,而丰厚的家产也很容易被外人惦记着,也容易引起是非。

徽州地区就有这样的现象,古代徽州的男子常年在外,家事由女子照顾,若是成寡,那么女子就会失去依靠,为了保住家业,徽州地区的寡妇往往会依靠宗族的力量,以保全自身与家产,若是家中没有男丁,那么家产会充入宗族,寡妇可以得到贴补。

第三,人之所欲稀松平常 所谓食色性也,无论从心理学还是生理学方面来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大多都和性脱不了干系,男女之事本来就是人的本能也是正常需求,寡妇也不是神,需要进行阴阳调和。 古人也并非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中医的相关理论之中就有对此详细描述,但古代不少人却倡导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反对这种平常事。

不仅是反对寡妇在男女之事上有所逾越,甚至最终发展成了寡妇与外人偶然来往交谈,也被视作不检点,男女大防的时代,寡妇的悲催实在难以令今人想象。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寡妇,命运倒也并不完全相同,也不都是寡妇门前是非多?。

寡妇改嫁稀松平常的时代 汉朝时期尤其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三纲五常正式提出之前,汉朝还是相当开放的,经历先秦、秦末与楚汉争霸连绵数百年的战争, 为了恢复人口增长,汉朝初期甚至鼓励寡妇再嫁,这一时期,并没有什么寡妇门前是非多的说法。

宋朝的确是寡妇门前是非多?,但宋朝还有一句话,叫做寡妇门前宰相多?。北宋的寡妇往往是婚恋场上的抢手人选,真宗朝,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向敏中与枢密院副使张齐贤,为争一寡妇在朝堂上打了起来。 事实上,程朱理学在宋朝晚期出现,且长期被主流所排斥,并非宋朝的主论,甚至朱熹本人对寡妇都保持同情态度,对非议寡妇再嫁的程颐多番斥责 。

寡妇真正是非多的时代 明朝建立以后,将原本在南宋一直被打压的程朱理学重新捡了起来并且加以强化,此后,明清两朝成为古代数千年岁月之中,真正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两个朝代。 明朝时代男女大防,虽然海瑞饿死五岁女儿的事情并非事实,但在明朝,这件事却是被当做正面典范的事件而广为传颂的,如此,明朝时期的寡妇命运可想而知。

明清两朝,是寡妇门前是非最多的时期,当时森严的礼教要求寡妇终身为夫守节,莫说再嫁之类,就是与外男有所沾染,即便是说说话之类,瓜田李下也会引起风波,在宗族之势强大的地方,对于这些不守fu道?的女子,动私刑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文明延续的过程当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很多就以谚语这种短小凝练的方式流传下来。可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很多都被时间淘汰了,于是那些为数不多至今还在广为传颂的民间谚语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当然,也必须有它自身的道理在,才能让人主动的去传颂,毕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在农村并没有多么丰富的业余生活,于是吃完饭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就成为了主要的娱乐项目,这时候多多少少都会聊到别人的家事。记得小的时候,在我们村有一个寡妇人很好,总是很热心肠的帮大家的忙。街坊邻居对她也是没有半句抱怨,说起来都是赞美。但是赞美归赞美,邻居们与她的交往也仅仅局限于日常普通邻居之间的互相帮忙,没有人愿意和她成为朋友。从大人的言谈中我听到一句话叫做"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这句话,当时还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只知道一定不是什么好话。

后来时不时地听到别人说这句话才明白,原来这句话是说,寡妇家里的麻烦事儿比较多,尽量和她少接触。但是,能有什么麻烦事儿呢?奶奶告诉了我其中一二:"以前女性的地位比较低,人们把贞操看的特别的重要,贞节牌坊这种东西只有特别贞洁的寡妇才能获得,人们也把这看作是一种最高的荣誉。但是在过去,男人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女性失去了丈夫和丧失了生活来源是一样的,所以啊,寡妇改嫁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改嫁了又会被人们视为不守妇道。假如不改嫁的话,家里的农活总是需要男人来帮忙吧,都说这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家的男人自然免不了要经常帮两把手,可是这村里人又会对寡妇指指点点,这也成了不守妇道。这寡妇不管怎么做都是里外不是人,村里人也害怕流言蜚语,所幸就离寡妇远点儿,可不就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吗!"。

后来来到城里工作,楼下一位看上去很慈祥的张奶奶经常去给一个独居的大叔送饭吃。张奶奶说大叔跟他儿子差不多大,看到大叔就想起自己的儿子。听邻居们说这位大叔几年前妻子不在了,就一直是一个人居住很少做饭。这个奶奶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就时不时地去给大叔送顿饭改善生活,邻居们还说:"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鳏夫房顶炊烟少,我看这男的遇见张奶奶就是天上掉馅饼了,炊烟不少反多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水平的提高,如今寡妇改嫁是一件不能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已经很少能够听到前半句话了。不过这后半句倒是第一次听说。"鳏夫房顶炊烟少"是什么意思呢?

回家以后百思不得其解的我,搜索了好大一会儿才搞明白。原来这鳏夫就是和寡妇相对应的,意思是妻子去世的男人。在过去,农村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生火。所以,一个人丁兴旺的家庭,房顶的炊烟几乎是不间断的。但是鳏夫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大多数都是不愿意费心为这一口饭操劳。甚至经常性的饥一顿饱一顿,自然这房顶的炊烟就比较少了。

虽说这两句俗语是上下句的关联,但是"寡妇门前是非多"是讲在旧社会女性受到的歧视。但是"鳏夫房顶炊烟少"又在表达一个女性在家庭里的重要性,有女性在的家庭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将生活的酸甜苦辣加进精心准备的一日三餐,原本平淡的日子,成了很多鳏夫的奢望。短短的一句话,就对失去配偶的男女不同的生活处境做了高度的浓缩概括,不得不感慨,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十分伟大。

如今,时代不同了,很多老话都已经过时了,但是,寡妇和鳏夫仍然是属于特殊的一个群体,在他们的心中有很多的无奈,需要大家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怀。好在现在人们的思想水平都在提高,几乎不再有人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也请各位能够不要在意世俗的眼光,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寡妇门前是非多,鳏夫房顶炊烟少"这句话你之前听过吗?关于这句话你有什么自己的理解吗?

众所周知,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说法。闺阁女子自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婚姻这种大事更是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常常是结婚时就是与未来丈夫的第一次见面。

在女子教育问题上更是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女子不需要懂得太多,只要在家里好好的相夫教子就好。但,万事无绝对,女子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如宋朝时的女子地位就有所不同。宋朝女子的外出没有那么大的限制,女子的权力也受到一定的保障。

宋朝开始"上学"的女子

1、宋朝的"女子学校"

中国古代女子大多是很少出门的,家庭的教育对一个女子的影响极大,所以她们接触最多的"老师"都是自己家里的父亲、母亲以及兄长、弟弟。而自古以来,贫苦人家都在为生计忧愁,有学习能力的都是有一定家底的。

宋朝重文轻武,官员们都努力学习,争取在老板面前好好表现。所以在宋朝,受到良好知识教育的一般都是官宦之家的女子。这种社会背景为官宦人家以及富庶人家的女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她们都能较为受到良好的教育。

宋高宗曾经说过:我认为书不是只有男子才不读不可,女子也是一样。司马光也曾有言:人都不可以不学习,男子和女子又有什么差别呢?另外,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让书籍的印刷变得方便,也让加速了大宋的教育普及。

在宋朝开放的风气下,女子也可以去私塾读书,或者在自家开办的家族学堂里学习。有很多女孩子的文化教育不限于《孝经》、《论语》、《烈女传》、《女诫》、以及《诗》、《礼》。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女子受到的教育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侧重女子的妇德,有的则侧重于女子诗词歌赋的教育

2、参加了"高考"的才女

中国的"高考"制度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科举就是由当时最高统治者组织的高考,无数的寒门子弟都盼望着靠"高考"这一登云梯,快速地出人头地。而在宋朝的大背景影响下,宋朝的科举并不限制女子参加参加科举考试。

也确实有女子抓住这一漏洞,以女子的身份参加了古代"高考",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甚至有一名女子考中了进士,本应该有一番不小的作为,却被当时的大臣们力阻。

说是,如果开了招收女子员工的先例,以后开会(早朝)讨论的时候都有人涂脂抹粉,那不是破坏了开会时的严肃氛围!从这之后,女子为官一事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参加科举并考中进士就已经能体现出宋朝女子的受教育程度。

而不能参加科举并没有打消宋朝女子汲取知识的积极性,宋朝开放的风气为宋朝培养了众多的才女,如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等

当家做主的宋朝女子

1、可以继承家产的宋朝女子

宋朝对女子的宽厚不仅体现在女子的教育上,还体现在女子拥有家产继承权上。宋朝时期,未出嫁女甚至是已经出嫁了的女子都具有财产继承权。未婚的闺阁女子若是拥有足够的能力,是可以像男子一样继承家产,当家作主的。

宋朝时宗教文化很受欢迎,经常举行一些宗教活动,对女子的外出限制也没有那么严格,女子外出的机会也有所增加。一些女子也可以经营一些铺子,管理家产等。

所以宋朝的女子们都有自己的"私房钱",宋朝时兴厚嫁女儿,一些不那么富裕的人家,为了嫁女儿还会出去借钱。在福建地区还有一种给女儿准备两倍彩礼作为嫁妆的习俗。

有一些负债的男子会去借高利贷来准备丰厚的彩礼,也不担心还不上,反正怎么都会有双倍的嫁妆据说,宋朝有很大一部分长得不错的大龄"剩男"、"剩女"们,只是因为家庭贫困而没法成家。

2、不受歧视的二婚女子

那宋朝成了亲的女子的家庭地位又怎么样呢?古代封建社会,男子三妻四妾是在正常不过的情况,正妻又是怎么维护自己的地位的呢?实际上,宋朝的开放风气让正妻掌握了家里的财政大权,整个家的花销都受正妻的管理。

也因为宋朝男女所受教育差别不大,很多正妻都可以当家作主,在家庭做决定时也拥有不小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女子和离、改嫁也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在改嫁之后也不会受到歧视。

有些家庭不愿女儿为了丈夫守寡凄苦一生,会支持女儿改嫁。因此,宋朝的女子在婚嫁一事上的选择权利还是很大的。甚至,在宋真宗时期出现过两位宰相为了争着迎娶左领军卫将军薛惟吉的遗孀,争吵不止,后来两人都因此受到处分。

另外,宋真宗、宋仁宗的皇后也都是改嫁的女子。宋朝给女子提供的开放环境前所未有,女子在政治上的自由度也极高。因此,宋朝有多达五位的太后参与、处理过政事。

总结

宋朝的风气开放,对女子的宽容度也前所未有。女子不被限制读书、学习,不会被"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说法过多限制。宋朝的女子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打破了此前无女子参加科举的记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虽然后来女子仍是不能走科举一途,这一时期也还是涌现了许多如李清照之类的才女,用自己所学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及对夫婿的思念和期盼,流传至今。

宋朝时人们对女子的包容程度很高,女子可以不受歧视地改嫁。

厚嫁的风俗也让女子掌握了家庭的一部分话语权。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唐朝时期出现的武则天,宋朝将是历史上女子地位最高的朝代。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谁说女子不如男也成为社会主旋律。

但是要完全改变几千年来的"有色眼镜",真正做到心理和生活上的完全平等,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居家杂仪》

2.《宋会要辑稿》

3.《宋刑统》

宋代婚姻形态的几个特点.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大概弄清了不平等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共同本质之后.现在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封建婚姻制度发展到宋代,究竟呈现出了哪些与前代不尽相同的新特色. (一),禁止族际婚 我们知道,宋朝的江山是不完整的.宋从开国以来,就受北方民族的威胁,与其并立的政权就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而这样的社会背景反映在宋代的婚姻制度上就是禁止汉族同其他民族通婚.也就是禁止族际婚.这也是宋代民族矛盾突出的重要表现. 宋代禁止族际婚据《宋史·太宗本记》记载,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 年)八月的诏令为凭,这道诏令的内容是:"禁西北缘边诸州民与内属戎人昏娶".值得注意的是,这道族际之间不得通婚的禁令不仅施行于西北沿边,而且在原则上适用于东南沿海.在这方面,朝廷身体力行,断绝了自汉唐以来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亲"的惯例.如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屯兵幽蓟,声言南下,并派遣大臣出使宋朝,在提出割地的同时,要求把宋公主嫁与辽兴宗之子.宋朝廷则宁肯增加岁币,也绝不实行和亲,结果"罢结婚之仪".但在北方的辽朝和金朝则均无此禁.辽开国初,辽太祖阿保机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问题上,便接受了谋臣韩绍芳的建议,实行"许婚"政策.会同三年(公元940年),辽太宗又专门下诏:"契丹人接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后来,辽道宗为了对付境内各族人民的起义,才改变了这一政策,在大安十年(公元1094年)规定:"禁边民与蕃部为婚".[6]可是,这已经是辽朝末年的事情了.至于金朝,对于族际通婚,比辽朝放得更开.不仅从未禁止,而且予以提倡.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金世宗为了防范在他统治下的契丹人民的反抗,曾经采取措施.鼓励契丹族"与女直人相为婚姻"[7]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四月,尚书省为了缓和迁移到中原地区的女真屯田户与当地汉族人民的矛盾,提出建议:"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为国家长久安宁之计."金章宗当即批准这项建议,鼓励族际之间"递相婚姻".由以上可知,女真族在金代是可以同汉族,又可以同契丹族通婚的.因而,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问题,宋朝同辽金等朝所推行的政策差别十分明显. 我国自第一个朝代——夏建立以来,在婚姻问题上,都不曾明文限制过汉族与少数民族不能通婚.在汉,唐两代还大力提倡.从而减少了许多民族矛盾.但在宋朝,有了明文规定禁族际通婚,与其之前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禁止族际通婚是宋代社会特有的婚姻制度. (二),禁止异辈婚 宋朝是一个十分重伦理的朝代.这反映在婚姻问题上,则表现在宋代社会严禁婚姻乱伦,反对异辈婚.所谓反对异辈婚,是指宋代十分注重辈分.辈分不可混淆这一观念在婚姻制度上得到充分体现.为了防止"尊卑混乱,人伦失序".颁布于北宋初年的《宋刑统》,就严厉禁止异辈为婚,在《名例律》,《户婚律》,《杂律》中反复申明此禁.后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月,又将其中有关禁止异辈为婚的条文予以重申,并对起其禁止范围作了某些扩大. 异辈不婚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人,即使士大夫和皇帝也不例外.宋代禁止异辈婚,比唐代严格得多且卓见成效.我们知道,在唐代尽管禁止异辈通婚的法律比前代严密得多.但是,唐代异辈婚的现象并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少.那是因为,唐朝的最高统治者便立法犯法,带头实行异辈婚.皇帝与后妃辈分不合的事情简直不胜其举.如徐坚的"长姑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9]徐氏两姐妹居然分别嫁与太宗,高宗两父子.而高祖女常乐公主,肃宗女郜国公主,代宗女升平公主的女儿分别做了中宗,肃宗,宪宗的皇后.则是姑奶奶把女儿嫁与侄孙子.这3位皇后分别比中宗等3位皇帝高了一辈.而在民间,唐代异辈婚的事例也不少.如据《太平广记》卷160《秀师言记》条记载,崔昭与李仁钧是表兄弟,但崔昭竟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李仁钧做妻子.又据当代史学大师陈考证.大诗人白居易的父母是舅舅与亲甥女结为夫妻. 然而,在宋代异辈婚是绝对不行的.不但普通人不可以,即使士大夫,皇帝也不行.因而,在宋代的官场斗争中,只要抓住对方这方面的把柄,即可将其置于尴尬的境地.仅以欧阳修为例,他先后遭到过两次这样的攻击.一次是在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八月,欧阳修的政敌诬告他与其外甥女张氏有不正当关系.这还了得,仁宗立即下令追查,后来尽管查明并无此事,但欧阳修任然被贬官.另一次是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三月,神宗即位之初,欧阳修的政敌又诽谤他与其大儿媳妇吴氏有苟且行为,建议朝廷将他"贬窜".这一次,欧阳修可不答应,他立即杜门不出,躺倒不干,并接连上了三道奏疏,请求朝廷一定要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大臣吴充作为吴氏的父亲,欧阳修的亲家,也把这件事视为奇耻大辱,"上章乞朝廷力与辨证虚实,明示天下,使门户不致枉受污辱."[10]结果很快查明,此事纯属捏造,欧阳修的政敌因此被贬官.上述事实表明,在宋人看来,长辈与少辈关系暧昧尚且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异辈为婚了.因此,宋人是十分反对异辈婚的,不只是朝廷限制,就连民间的舆论也不允许,在这一点上唐朝与宋朝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三),废止收继婚 宋代社会重伦理,还有一点重要的表现是"废止收继婚".收继婚指的是儿子在父亲死后娶后母为妾,弟弟在哥哥死后娶寡嫂为妻,哥哥在弟弟死后娶弟媳为妻.当然,这是原始社会群婚习俗的残留,有着防止家庭财产不分散,劳力不外流的用意.这种风俗风行于某些地区,与那些地方男多女少的人口构成,可以节省一笔嫁娶费用等情况有关.然这一婚姻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遭到了人们了指责,被轻蔑的称为"蒸报",并采取了"叔嫂不通问"[11]一类的防范措施.到了汉代,法律明文禁止收继婚,倘若违犯,便属于"禽兽行,乱人伦,逆天道,当诛".[12]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也曾经"不书禁国人不听报嫂".[13]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收继婚未见其止.就汉代而论,燕王刘定国,江都王刘建,南利侯刘宝无不与其父亲"争妻".当然,在中国历史上最负臭名的"蒸母"者,要算隋炀帝.当隋文帝弥留之际,"姿貌无双"的宣华夫人陈氏"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文帝得知此事,气急败坏:"畜生何足付大事"!可是,他已病入膏肓,力不从心,文帝死的当天晚上,陈氏即被"太子蒸焉".此后,"容仪婉嫕"的容华夫人蔡氏"亦为炀帝所蒸".[14] 禁止收继婚的法令,待到了唐代已经相当严密.但是唐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有关规定相差很远.最高统治者实行收继婚的事例就不少.如唐太宗便收继了其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而尽人皆知的武则天14岁时就做了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在其父死后,居然把武则天封为昭仪,最后武则天还坐了皇后的位置.可在宋代,禁止收继婚的法律规定虽与唐代完全相同.但是,宋代谴责收继婚的社会舆论之强烈,绝非唐代可比.北宋时,程颐就指斥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其妻则娶不正".抨击唐太宗"其恶大",而"娶元吉之妻"即是重要证据之一,并由此发出浩叹:"唐之有天下数百年,自是无纲纪".[15] 与前代情况不同,宋代最高统治者绝无收继婚后母,寡嫂之例.皇亲国戚并不享有突破这一婚姻禁忌的特权.如仁宗时,洪州别架王蒙正"与其父婢霍私通",尽管他是真宗刘后的哥哥刘美的亲家,而霍氏又并非他父亲的妻妾,仅仅是侍婢而已.可是,朝廷发现此事,立即作为要案,进行严肃处理.不仅王蒙正本人被"除名,配广南编管,永不录用",而且他的女儿和亲属也受到株连.又如,孝宋时,徽宋郑后的侄子,保信军节度使郑藻"娶嫂".[16]这一奇闻一经传出,满朝大臣莫不惊诧,纷纷上书弹劾.因此,在宋朝社会舆论与政府法令相结合,在社会上形成一股禁止收继婚的强大约束力.而正是这样,宋代社会才会出现了"事继母孝","事寡嫂谨"的美德. 上述种种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影响,对后世的婚姻习俗也都产生了不忽视的影响.在今天,汉族居住的地区,异辈婚早已成为历史,而收继婚也仅局部地存在于某些边远地区,并被看成是"奇俗".我想,这些改变要从历史上找原因的话,大多与宋朝的严格禁止有很到的关系吧! (四),寡妇再嫁问题 在本文刚开头时,曾说过在封建社会男女地位十分不平等.反映在婚姻上,讲的是单方面的"一夫一妻"制,有的只是"夫休妻"的制度.而女子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是不可再婚的.如若不然,就会被社会舆论谴责,认为不守妇道.而每当提到宋代婚姻制度的又一大特色时.人们立即想到的便是:男子可以再娶,女子不可再嫁.虽然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由来已久.从总体上说,整个中国封建时代已无疑是封建礼教居于统治地位的时代.不过,礼教束缚毕竟有个由松而紧的发展过程,贞节观念终究有着从宽到严的前后演变.问题在于,这一过程的转折点何在 人们通常把它确定在唐宋之际:认为唐代礼教束缚不严,宋人贞节观念颇重.而其主要依据是:唐代妇女改嫁者甚多,宋代极少;唐代法律准许妇女再嫁,宋代不许;唐代社会舆论并不谴责妇女再嫁,而宋代提倡死守贞节.但是否真的如此,值得更进一步的推敲. 其实,关于宋代妇女再嫁的事例很多.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等.而这些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而人们之所以大都认为唐代的妇女改嫁较多,宋代较少.都是从这样一些数据来看的,唐代共有公主210人,除幼年早死,出家入道,情况不明的外,已婚公主130人.其中二嫁者27人,三嫁者3人,改嫁公主共30人.占全部已婚公主的23%;而宋代共有公主88人,已婚公主41人,其中改嫁者不过2人,仅占全部已婚公主的5%.并以次作为典型材料,作出唐代妇女改嫁多而宋代少的结论 .但是,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只是皇室,而是整个社会.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当然,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无史料可寻的.这是有现存的洪迈所撰的《夷坚志》一书为例.这本书虽然取材传闻,有似小说家言,未必事事有据,但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上说,其价值未必没有正史高.这本书中所载的妇女改嫁的事竟达61例之多,其中再嫁者55人,三嫁者6人,而改嫁的时间可考者有41例.从这也说明,宋代妇女再嫁者并不少.而关于唐代社会上妇女再嫁也有一本书《太平广记》,其性质与《夷坚志》相似,这本书记载的唐代妇女再嫁的事例不过41例,比之宋朝要少了许多. 然在法律上,如果不允许妇女再嫁的话.何以宋代妇女再嫁者这么多.而且宋皇室中公主也有改嫁.再我们来看一些宋代法律条文实行中的一些例子.如在仁宗时,参知政事吴育的弟媳"有六子而寡",寡后多年未嫁.御使唐询抓住此事,大做文章,竟向皇上控告吴育:"弟妇久寡,不使再嫁".[17]还有在绍兴初年,鼎州士兵周的妻子向政府报告:"夫死无以自存",请求居丧"改嫁"."令行禁止","政以猛闻"的知州程昌寓,不止"与之钱,使殓死者",并且"从其情,准许她提前于服丧期间另嫁".[18]不只是这些例子,在宋代的法律,《宋刑统》中,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以及嫁娶有夫之妇,但这些条文基本上抄自《唐律疏议》.这些怎么能说唐代法律准许妇女再嫁,而宋代不许呢 再说在宋代社会的舆论上,宋代的社会舆论是否真的谴责妇女再嫁.我们也可举例说明.在宋代所谓"节妇"当中不乏再嫁的妇女."节妇"是封建时代的道德楷模,改嫁妇女在宋代不会因其改变而被另眼相看.只要他们做出了某种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行为.仍然完全有资格推崇为"节妇".如当时著名的"淮阴二节妇",便是两位再嫁妇女.一位是张生的妻子卓氏,她在绍兴末年被金军头目俘获之后,"即与之配".不久金军溃败,卓氏趁机拔刀斩其后夫,再寻访前夫,破镜重圆.另一姓氏无可考,只知她夫死改嫁,"居三年,生二子"后方知后夫竟是杀害前夫的凶手.于是马上"走投保正,擒盗处官".这两位妇女,不但未被谴责,还受到人们的称赞,赞许"此二女相望于百年间".[19]其次,在宋代业已改嫁的母亲仍然是儿子尽孝的对象.相反,如果事之不恭,倒要遭社会舆论的非难.如在乾道年间,孝宗还为一再嫁妇女亲自举行葬礼.试想,如果社会舆论果真普遍谴责妇女再嫁的话.又何以有以上的事,又何以,宋代妇女再嫁不是我们想的那么难,而是较容易. 因此,不管是从宋代的法律上,还是宋代社会的舆论上,都并非人们常说的宋代妇女再嫁是受法律限制,舆论谴责的.但是,说宋人贞节观念颇重者也并非纯属虚构.那是因为在宋代出了一大批的理学家.他们提出了许多不利于妇女的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程颐的那句名言:"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20]可是,就我们所知,理学似乎并不是宋朝政府的官方哲学和主要统治思想.众所周知,宋代学派林立,各有各的思想,是互不相让的.理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派别,它的思想并未能在宋代独霸社会.而对我国明,清时期的制度较了解的人都知道.理学的那些说法似乎在明,清时期更为流行.而宋只不过是其兴起的时期. (五),榜下择婿 宋代是个文人辈出的时代.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从来就认为,只有习武之人才能威胁到赵家天下,而习文之人再厉害也不可能推翻一个政权.因此,他大量重用文人.不但文官用文人担任,就连武官也用文人担任.这样可以说宋朝是文人的天下,是读书人得志的黄金时代,这也是为何宋代社会文人辈出的原因.而宋代婚姻的"榜下择婿"就与这些文人有关. 以上说过,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朝廷大量使用文人做官.文人的地位可以说是空前提高.文人做官的途径,便是通过科举考试.宋代的科举制度比前代更为完善.因此,文人只要通过了科考便可平步青云.而宋代所谓的"贤才","良婿",通常指的就是考上科举的进士,只要中了进士,那就是"一日成名天下知"[21]了.宋代是婚姻不问阀阅的时代,再加上朝廷所实行的政策.使得当时的达官显贵,富室豪商在选择女婿时"一不问家世","二不问人品","三不问婚否".只要是考中了进士就是他们选择的对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考中进士的人十分抢手.有时,有的大家族由于晚了,而未能招得进士为婿,后悔不已.因此,后来每逢到科举考试揭晓的那天,官僚地主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到"金明池上路",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之九".[22]在宋代史籍中,不乏这类记载,如真宗时,范令孙"登甲科,人以公辅器之".宰相王旦立即"妻以息女";[23]仁宗时,翰林学士胥偃初会到欧阳修,便"一见奇之",认为"子当有名与天下",待欧阳修"登弟,及以女妻之";[24]神宗时,蔡卞"登科"宰相王安石马上"妻以女".[25]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榜下择婿既然风靡一时,达官显贵之间势必为此展开激烈争夺.如洪皓"登政和五年弟",正红得发紫的王黼,朱腼二人"皆欲婚之".但洪皓"力辞",[26]一概予以拒绝.这时,软的不行,有的达官显贵便来硬的.据《宋史·冯京传》记载,外戚张尧佐在仁宗时就对状元冯京采取过极其粗鲁的行为.另据《皇朝名臣言行录》卷三《太师徽制傅忠肃公(察)》记载,徽宗时还发生过蔡京强逼进士傅察为婿是事.这两件事虽然冯京和傅察最后总算是推脱了.可这样择婿,哪里的择,分明是抢,是捉.由此,南宋人朱域干脆把榜下择婿,叫做"榜下捉婿". 宋代榜下择婿之风的盛行,无疑是直接地被当时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与其时中上层社会的心理状态,也关系极大.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严格的门阀政治下,形成了"崇尚阀阅"的社会心理.婚姻"重其门第"即是"尚姓"的表现.那么两宋时代在典型的官僚政治下,便形成了"崇尚官爵"的社会心理,而榜下择婿即是"尚官"的反映.宋代也确实是个"尚官"的时代,宋人把宋代社会称为"官人世界"[27]可谓一语道破. (六),婚嫁失时 宋代出现了结婚年龄增大的趋势.从某种角度上说,榜下择婿之风的盛行,多多少少对其有些影响.由于宋朝对读书人的优待,使读书人都把考中科举作为自己的目标.读书人都讲"先立业,后成家".因为只有考中了进士,便什么都有了.即如宋真宗写的这首诗一样:"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就造成了许多男子"壮年未娶". 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有个杭州举子中弟时年逾古稀,以致友人风趣地祝贺道:"应是穷通子有时,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始觉为儒贵,不著荷衣便著诽."而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又如,在宋高宗时,有个叫陈修的"年七十三"才登科,"尚未娶",实在是个"老大难".他本人束手无策,只能"凄然出涕".宋高宗乃"出内人施氏嫁之,年三十",以致好事者大开其玩笑:新人若问郎年几 五十年前二十三.[28]司马光在讲到婚龄时,曾经指出:"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耳,过此则为失时矣."[29]可见,男性读书人假若坚持"榜下娶妻",难免造成婚姻"失时","壮年未娶". 男子婚嫁失时是由于"先立业,后成家"的原故.而女子婚嫁失时,大多是因为婚嫁之费猛增的原因.在"风俗奢靡,日甚一日"[30]的宋代,婚嫁之费项目繁多.光大摆酒宴一次,花费就十分惊人.榜下择婿之风,使进士"娶妻论财".如淳熙年间,太学生黄左之登第后,做了汝阳王生的女婿,便"得奁具五百万",顿时"花穷薄为富豪".[31]可见,在宋代要得一"佳婿",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在当时就连神宗的弟弟杨王赵颢"有女数人,婚嫁及期,私用不足",[32]不得不不向神宗伸手,预借俸料钱.因此,"有生一女而种杉万根者,待女长则鬻杉以嫁资".[33]如不早种杉作准备,事到临头不是债台高筑,便是嫁女失时. 总之,宋代社会婚姻制度的现象.还是由当时的政治决定的.宋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制度不只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面的社会造成了一些影响.我们通常说到宋朝,对于这个朝代的认识,大多也只鉴于宋词,而并非对这个时期的其他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其实说来,宋代社会的魅力不只限于宋词上,也不只是在婚姻制度上.

THE END
0.《长亭送别》教案(精选17篇)本折剧情可简化为四个方面。一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二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三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n{wykolrfqcp584;;7;0nuou
1.邓氏简史第八章第七节两宋时期邓氏家族的南迁史5、两宋时期我们邓氏家族可谓人才辈出,进士总计多达近百人,他们的学术成就覆盖各领域。特别是江西全省邓氏进士多达120多人,福建闽沙邓氏多达39人名列进士榜,成为宋朝邓氏家族中进士最多的一个地方性家族。 4、宋朝时的婚育状况 《古代女人25岁不结婚算剩女?超龄不嫁要罚款》载:“宋仁宗时期让男子十五岁而娶,女子jvzquC41o0}bpp65364dqv4fqe5xgkfrr1zprrh142=35B720jznn
2.0110《儒林外史》作者:清·吴敬梓直到清代康、乾时,才出现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在小说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红楼梦》把笔触瞄准封建豪门大院;而《儒林外史》则把锋芒射向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这在中国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康、乾年间名人吴敬梓。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一字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31664>42:1:3:<<72;e:9A=7:4<60|mvon
3.清代名人轶事下扬州郑进士板桥,善书画,体兼篆隶,尤工兰竹,人争重之。性奇怪,嗜食狗肉,谓其味特美。贩夫牧竖,有烹狗肉以进者,辄作小幅以报之。富商大贾,虽饵以千金,不顾也。时扬有一盐商,求板桥书不得,虽辗转购得数幅,终以无上款不光,乃思得一策。一日,板桥出游稍远,闻琴声甚美,循声寻之,则竹林中一大院落,颇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51362585313947A687a9339:566
4.关于三月三的习俗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在一些志怪的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因此“三月三”也jvzquC41yy}/qq6220ipo8f142842;4842<45A3jvor
5.民俗学教案.doc全文免费在线看免费阅读民俗学教案.doc,物质生产民俗 定义与特征 定义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特征 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有四个: (一)地域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 (二)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41632B4328?27<3ujvs
6.中医古书续名医类案戒女云:喉中有虫出,可急叫我。女不能合眼,而尹鼻息如雷。天将明,女报虫从口中飞出。尹四顾觅之不见,曰;从何处钻去?不能除根,定要害一人也。盖乳母不放心,因开一孔窥之,虫出女口,已入乳母之腹也。天明,父母视之,女之颜色已变,尹大笑而去。后数月,女方择婿,而乳母死矣。(《续金陵琐事》。)jvzquC41yy}/vqjsk0ipo8xkorrjhrjf1esff8tnfdupm8gqqm<91k;:a48/j}rn
7.国学网——国学文库——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从历史资料的记载来看,中国古代的“射艺”应包含两个主要运动:射箭和弹弓。其中射箭由于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更受人们的重视。 射箭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两万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jvzq<84yyy4hwx}wg0ipo8|m12613B70jvs
8.子不语后续4台上宫殿巍峨,中坐冕旒神,方面白须,旁立金盔金甲者数十。一金甲神向冕旒者鞠躬白事,语不可辨,但见冕旒神点首,金甲者遂趋出,上船擒我与寿子、篙工三人去跪殿上。抽腰下挂剑,红光照耀,将寿子头上横穿过去,又将篙工胸上横穿过去。我看见光景不好,侧身要逃,被别个金甲神扯住,用金瓜锤当头一打,我遂jvzquC41o0gdh~s0ep5w1Hfe?5<47A:5
9.醒世恆言:03醒世恆言2钱靑只得自家开口道:「此百年大事,不可草草,不妨另择个日子,再来奉迎。」高賛那里肯依,便道:「翁婿一家,何分彼此!况贤婿尊人已不在堂,可以自专。」说罢,高賛入内去了。钱靑又对各位亲邻,再三央及,不愿在此结亲。衆人都是奉承高老的,那一个不极口賛成? 51 钱靑此时无可奈何,只推出恭,到外面时,却jvzquC41evkyv7tti1}jmr3rnAog?ns(ejgqvnw?95635=+tgogq?pg
10.米芾简介,米芾的诗词全集诗人这两个儿子可能就是上面提到的“洞阳”、“三雄”。另二子不详,或是二女。《耆旧续闻》云:“世传米芾有洁癖。方择婿,会建康段拂字去尘。芾曰:‘既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以女妻之。”《池北偶谈》曰:“段拂、吴激皆米元章婿。拂南渡后仕至参知政事。激字彦高,入金为翰林学士,乐府与蔡松年齐名”。jvzquC41yy}/i~xjkykol~3eqo5qqnyu13<13;3jvor
11.番外·辞月(中)“我总忍不住怀念旧朝,那时啊,女子能够学习诗书,自行择婿,可以善歌舞,也可以善骑射。”罗辞月咽了口唾沫,闭上眼,双手交叉,仿佛许愿,“所以,我最仰慕的人,是武曌。” 夜空中终于露出一弯月牙,庭院亮如白昼。 见洛不语,罗辞月轻叹:“真好啊,女子在这里,更受尊重。” “……草原上没那么多礼法的束缚,话说回来,这或许也离不开大唐风气的影响。jvzquC41yy}/jxsizk{/exr1ejgqvnw145;44;6262732;=261>87B8884;97A73338
12.宋朝松阳的礼俗(上)并且婚事十分侈华,费用浩天,为一般家庭所无力承担。宋代婚姻论财另一突出的表现是厚嫁成风,嫁女费用甚至多于娶妇。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所订《宗法条目》规定,嫁女一百贯、娶妇五十贯,嫁资倍于娶费。二是择婿重进士。宋代婚姻不问阀阅,除了重视钱财外,女家在择婿时,十个注重本人情况,尤重进士。jvzq<84u{z}x0ƒoqn0ipo7hp1uyy€4u{uzfo8724551585:12952B<;744tj}rn
13.王弈清:历代词话[钱谦益] ◎王昂催妆词探花王昂,榜下择婿时作催妆词,寄调好事近云:"喜气满门阑,光动绮罗香陌。行到紫薇花下,悟身非凡客。不须脂粉污天真,嫌怕太红白。留取黛眉浅处,画章台春色。"[词品] ◎李攀龙词李于鳞怀宗子相诗云:"卧病山中生桂树,怀人江上落梅花。"边廷实怀李国献吉诗云:"四海酒杯形影外,十年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2:8621;?19?d;:4;78@>4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