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大户人家怎么挑女婿不看出身看学问,遇到进士抢着嫁社会家族

在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宋代士大夫的婚姻观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择偶观来看,士大夫不看重旧门阀士族而重视新兴的科举官僚。从婚姻生活观来看,宋代士大夫进一步强化了夫尊妻卑、夫主妇从、夫外妻内的观念,以此巩固男权制度下家庭秩序的稳定,社会和国家秩序的和谐。

一、宋代士大夫择偶观

1、门当户对

宋代婚姻择偶观虽然不看重“阀阅”但是仍旧看重“门第”,所谓的“阀阅”指的是有功勋的世家,“婚姻重阀阅”指的是看重其家族过往取得的卓越的功绩,根据家族的门阀高低来选择配偶,目的是为了维持家族血统的纯洁性和政权的垄断性,是门阀士族制度下的产物。

但是随着门阀士族制度的衰亡,由于出身高贵而享有的种种经济政治特权现象己经不复存在,所以,到了宋代人们在择偶过程中己经不看重“阀阅”,士庶的界限己经不那么重要了。

但是,人们在择偶过程中仍旧看重门第,而这个“门第”的概念指的是一个家族在当代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北宋时门阀制度解体,在新的官僚政治体制下,阀阅世家已经失去了其庇护功能。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由科举起家的士族新贵,他们享有很多特权。在此背景下,士大夫择偶时所强调的门第并不是为了维护血统的纯洁性,而是通过联姻构筑一个庞大的姻亲网络,借此来维护家族既得的和潜在的政治经济利益。重视门第,最终的导向是为了维系家族的发展。

2、择婿重才

宋代士大夫在择婿方面极其重视男方的才华,以及由才华带来的科举考试荣耀。由于科举考试在宋代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才华则是赢得科举考试的重要评判标准。

宋代科举制度日渐成熟,男子的才华最终表现在科举考试中,宋朝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榜下择婿”现象风靡一时,宰相、士大夫、士豪富室都在春榜之时争抢佳婿,谓之“榜下捉婿。”由于科举成为士人们达到较高的政治和社会的阶梯,一旦登第后,经由政治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就享有若干便利和特权,可以获得财富的增加,于是读书,中举,做官就成为一般人追求的目标。

而选择一个为官的女婿又成了当时盛行的社会风气,可见,择婿虽重才,实则更加重视才华在科举考试中的显现。自古以来,慈父慈母都渴望为女儿觅得佳婿,找到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女婿反过来又能帮助提升自己家庭的政治地位、社会名望和家庭财富,所以父母为此往往费尽心思。

总而言之,这种重才学的择偶观念受到当时政治制度对婚姻择偶观的影响,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相对于之前的重门第,重才学的择偶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努力的认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由此亦能反映出当时女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择偶时更加注重与之相匹配的才学,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

二、婚姻生活观

1、职事分工上的夫外妻内观

宋代士大夫大多坚持“女无外事”理念,司马光始终秉持此理念,在其妻子去世后,他甚至不愿为亡妻作墓志铭。所谓“内”与“外”,并非断然隔绝且互不相涉的两界领域,“内事”与“外事”的界定却不刻板。

“外事”既包括社会事务,还包括与外界相关的家族产业的经营管理。婚后妇女不能直接参加社会事务,但是她们会关怀夫君前途、子女教育、家族命运,协助父辈、夫君、子弟处理事务,如此便能间接地参与到男性活动的社会圈和社会事务。

他们在关键时刻所显现的智慧谋略,她们对于家国命运的关怀,都反映了他们处理公共事务的才华和能力。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无论女子的智识多么深远,她们最大的功绩就是相夫教子,帮助男人事业成功。

2、耻于离婚观

宋代士大夫耻于离婚是多种因素导致的,首先,国家需要加强社会控制。宋初“积贫积弱”的局面致使边疆战事连连,国家需要迫切增加人口和积累财富。所以,在离婚问题上,法律文本的构建越来越严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劝和不劝离。

宋代法律对“三不去”作了明确界定:“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取无所归。”即妻的行为即便是符合“七出”的条件,但若同时符合“三不去”者,夫仍不得休弃妻。

与传统的“三不去”相比,宋代的“三不去”在三条款项的顺序上作了更改,将主持参与公婆的丧礼提到第一位,嫁娶时贫穷而离婚时富裕提前到第二位,而将原本排第一位的“有所取无所归”置于末尾,强调了对封建家长制的尊重、对夫妻之间患难之情的弘扬、以及对妻子离婚后生计考量的人文关怀,有助于维护宗法伦理秩序,亦有利于稳定婚姻关系。

其次,婚姻经济成本增加也使得士大夫耻于离婚。宋代士大夫在缔结婚姻时注重考虑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讲究高聘金和高嫁妆。聘金嫁资的不断上涨自然会导致离婚率的下降。而且一旦离婚,家族中老人幼子无人照看,家族事务无人料理。离婚还意味着高昂的再婚费用,以及再婚后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系列难题。

三、宋代士大夫大户人家的婚姻观评价

1、家族本位与夫权至上

宋代士大夫的婚姻观重视家族利益而轻视个人利益,个人利益绝对服从家庭利益,集体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性。家族的荣辱在家族成员心中占重要位置,在择偶过程中,为了维护家族利益,年轻子女要服从父母长辈的安排。在婚内生活方面,宋代士大夫亦强调夫尊妻卑、夫主妇从、夫妻关系的长久,以此来保障家道的稳定。

在离婚方面,考虑到家族利益和家族秩序,士大夫也耻于离婚。七出、义绝、和离等离婚的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也始终强调家族利益至上。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宋代士大夫仍旧遵循“男尊女卑”、“夫主妇从”、“三纲五常”的框架。士大夫们常常用天地阴阳的宇宙观来比喻夫妻之间的伦理关系,他们将夫妻关系定义为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是一种绝对的天道、天理关系。

在封建等级观念的制约下,夫尊妻卑、夫主妇从成为家庭人伦规范,女子在婚姻中没有独立的人格,一切的价值都是为了男性以及整个家族服务,尤其在宋代,理学思想的盛行使得夫妻之间的尊卑等级进一步加深,并且被定义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对人性的摧残和扼杀。

在离婚问题上,宋代妇女也没有独立的自主权,宋代士大夫的离婚观,仍旧是以男权为中心的,有限的、不对等的,其目的仍旧是为了维护三纲五常的本位性,君权、父权、夫权是维系整个国家和社会平稳运行的基石。

她们被禁锢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相夫教子”的伦理纲常中,在离婚问题上并没有自由表达权。这些封建专制思想,既扭曲了人的本性,又压抑了人的正常需求,同时也遏制了人的进取精神与历史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女性独立人格的形成和自由个性的发展,成为几千年来统治女性的圭桌圣典,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这种观念无形中制约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影响了以后数千年中国人的思想发展方向,这种观念带来的弊端即便在当今仍旧存在,妇女虽然走出了家门,但仍旧会受到社会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精神上依旧难以自立,在婚姻生活中依旧处于对丈夫的依附关系。

2、婚姻观根植于宋代特定历史土壤

观念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宋代士大夫的婚姻观是根植于宋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土壤之上,另一方面,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发挥反作用。宋代士大夫可以说是宗法制度下统治者伦理道德观念的倡导者、传播者,由于士大夫群体的特殊性,他们观念的传播更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同时也更通俗、更具有影响力。

另外,这些士大夫家族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婚姻观念代表着当时社会中、上层人群的婚姻观念,通过联姻,这些大家族形成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网络,对宋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结语:

宋代婚姻生活中男女角色定位进一步强化了女主内的角色定位,并使得这一性别角色分工一直延续和影响至近代,“在族规家法制约下的男女两性分工中,男性被抚赋予争取功名、光宗耀祖和外出挣钱、养家糊口的责任是因,女性被要求传宗接代和相夫教子、管理家务就是果。

THE END
0.《长亭送别》教案(精选17篇)本折剧情可简化为四个方面。一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二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三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n{wykolrfqcp584;;7;0nuou
1.邓氏简史第八章第七节两宋时期邓氏家族的南迁史5、两宋时期我们邓氏家族可谓人才辈出,进士总计多达近百人,他们的学术成就覆盖各领域。特别是江西全省邓氏进士多达120多人,福建闽沙邓氏多达39人名列进士榜,成为宋朝邓氏家族中进士最多的一个地方性家族。 4、宋朝时的婚育状况 《古代女人25岁不结婚算剩女?超龄不嫁要罚款》载:“宋仁宗时期让男子十五岁而娶,女子jvzquC41o0}bpp65364dqv4fqe5xgkfrr1zprrh142=35B720jznn
2.0110《儒林外史》作者:清·吴敬梓直到清代康、乾时,才出现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在小说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红楼梦》把笔触瞄准封建豪门大院;而《儒林外史》则把锋芒射向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这在中国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康、乾年间名人吴敬梓。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一字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31664>42:1:3:<<72;e:9A=7:4<60|mvon
3.清代名人轶事下扬州郑进士板桥,善书画,体兼篆隶,尤工兰竹,人争重之。性奇怪,嗜食狗肉,谓其味特美。贩夫牧竖,有烹狗肉以进者,辄作小幅以报之。富商大贾,虽饵以千金,不顾也。时扬有一盐商,求板桥书不得,虽辗转购得数幅,终以无上款不光,乃思得一策。一日,板桥出游稍远,闻琴声甚美,循声寻之,则竹林中一大院落,颇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51362585313947A687a9339:566
4.关于三月三的习俗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在一些志怪的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因此“三月三”也jvzquC41yy}/qq6220ipo8f142842;4842<45A3jvor
5.民俗学教案.doc全文免费在线看免费阅读民俗学教案.doc,物质生产民俗 定义与特征 定义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特征 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有四个: (一)地域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 (二)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41632B4328?27<3ujvs
6.中医古书续名医类案戒女云:喉中有虫出,可急叫我。女不能合眼,而尹鼻息如雷。天将明,女报虫从口中飞出。尹四顾觅之不见,曰;从何处钻去?不能除根,定要害一人也。盖乳母不放心,因开一孔窥之,虫出女口,已入乳母之腹也。天明,父母视之,女之颜色已变,尹大笑而去。后数月,女方择婿,而乳母死矣。(《续金陵琐事》。)jvzquC41yy}/vqjsk0ipo8xkorrjhrjf1esff8tnfdupm8gqqm<91k;:a48/j}rn
7.国学网——国学文库——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从历史资料的记载来看,中国古代的“射艺”应包含两个主要运动:射箭和弹弓。其中射箭由于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更受人们的重视。 射箭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两万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jvzq<84yyy4hwx}wg0ipo8|m12613B70jvs
8.子不语后续4台上宫殿巍峨,中坐冕旒神,方面白须,旁立金盔金甲者数十。一金甲神向冕旒者鞠躬白事,语不可辨,但见冕旒神点首,金甲者遂趋出,上船擒我与寿子、篙工三人去跪殿上。抽腰下挂剑,红光照耀,将寿子头上横穿过去,又将篙工胸上横穿过去。我看见光景不好,侧身要逃,被别个金甲神扯住,用金瓜锤当头一打,我遂jvzquC41o0gdh~s0ep5w1Hfe?5<47A:5
9.醒世恆言:03醒世恆言2钱靑只得自家开口道:「此百年大事,不可草草,不妨另择个日子,再来奉迎。」高賛那里肯依,便道:「翁婿一家,何分彼此!况贤婿尊人已不在堂,可以自专。」说罢,高賛入内去了。钱靑又对各位亲邻,再三央及,不愿在此结亲。衆人都是奉承高老的,那一个不极口賛成? 51 钱靑此时无可奈何,只推出恭,到外面时,却jvzquC41evkyv7tti1}jmr3rnAog?ns(ejgqvnw?95635=+tgogq?pg
10.米芾简介,米芾的诗词全集诗人这两个儿子可能就是上面提到的“洞阳”、“三雄”。另二子不详,或是二女。《耆旧续闻》云:“世传米芾有洁癖。方择婿,会建康段拂字去尘。芾曰:‘既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以女妻之。”《池北偶谈》曰:“段拂、吴激皆米元章婿。拂南渡后仕至参知政事。激字彦高,入金为翰林学士,乐府与蔡松年齐名”。jvzquC41yy}/i~xjkykol~3eqo5qqnyu13<13;3jvor
11.番外·辞月(中)“我总忍不住怀念旧朝,那时啊,女子能够学习诗书,自行择婿,可以善歌舞,也可以善骑射。”罗辞月咽了口唾沫,闭上眼,双手交叉,仿佛许愿,“所以,我最仰慕的人,是武曌。” 夜空中终于露出一弯月牙,庭院亮如白昼。 见洛不语,罗辞月轻叹:“真好啊,女子在这里,更受尊重。” “……草原上没那么多礼法的束缚,话说回来,这或许也离不开大唐风气的影响。jvzquC41yy}/jxsizk{/exr1ejgqvnw145;44;6262732;=261>87B8884;97A73338
12.宋朝松阳的礼俗(上)并且婚事十分侈华,费用浩天,为一般家庭所无力承担。宋代婚姻论财另一突出的表现是厚嫁成风,嫁女费用甚至多于娶妇。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所订《宗法条目》规定,嫁女一百贯、娶妇五十贯,嫁资倍于娶费。二是择婿重进士。宋代婚姻不问阀阅,除了重视钱财外,女家在择婿时,十个注重本人情况,尤重进士。jvzq<84u{z}x0ƒoqn0ipo7hp1uyy€4u{uzfo8724551585:12952B<;744tj}rn
13.王弈清:历代词话[钱谦益] ◎王昂催妆词探花王昂,榜下择婿时作催妆词,寄调好事近云:"喜气满门阑,光动绮罗香陌。行到紫薇花下,悟身非凡客。不须脂粉污天真,嫌怕太红白。留取黛眉浅处,画章台春色。"[词品] ◎李攀龙词李于鳞怀宗子相诗云:"卧病山中生桂树,怀人江上落梅花。"边廷实怀李国献吉诗云:"四海酒杯形影外,十年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2:8621;?19?d;:4;78@>4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