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村的支书贺志昂,学历不高,但只要眼镜往脸上一架,茶端上,他便能从《山乡巨变》谈到《白鹿原》,从邓秀梅谈到田小娥。而且,他还能背诵:
“这个离城二十来里的丘陵乡,四围净是连绵不断的、黑洞洞的树山和竹山,中间是一片大塅,一坦平阳,田里的泥土发黑,十分肥沃。一条沿岸长满刺蓬和杂树的小涧,弯弯曲曲地从塅里流过……虽说是冬天,普山普岭,还是满眼的青翠。一连开一两个月的白洁的茶子花,好像点缀在青松翠竹间的闪烁的细瘦的残雪……”
这是《山乡巨变》中第一章“入乡”篇。不仅能背,贺志昂还能评议:“‘黑洞洞’用得好呢,‘黑洞洞’就是原始次森林那样。”
△清溪剧院,是湖南首个大型智慧乡村剧院,吸引了清溪村年轻人回乡就业。图/潇湘晨报记者金林
给村委会的每个成员都买了一本《山乡巨变》
贺志昂背诵的这段,是主人公邓秀梅从县城开完会,去清溪赴任时一路所见。
“茶子花”即油茶花,要冬天才能看到。现在是夏天,清溪村最喧哗的,便是那一塘又一塘的荷花。
贺志昂没心思自己傍着荷花合影,但他喜欢看别人与荷花合影。当然,他并不否认,如果自己年轻个十几二十几岁,也会凑近了荷花,让人给自己拍照。
年轻时候,贺志昂做过泥工,搞过运输,村里组织挖金矿,他被安排做监管。后来他又与人合伙当包工头、开建筑公司,生意越做越大,他也越跑越远。但无论在哪里,每次应酬完,躺在床上,他总想起清溪村,心里的清溪村也清晰起来——四围净是连绵不断的、黑洞洞的树山和竹山,中间是一片大塅,一坦平阳……
“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到时候,请你回来赏香花、尝果子。”《山乡巨变》中,周立波借用书中人物陈大春之口,说出了他对家乡清溪村未来的美好设想。
周立波的这个设想,诱惑着贺志昂。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因为挖金矿,贺志昂和清溪村的乡亲们伤害过清溪村的山山水水,大家富是富了,但被挖得坑坑洼洼的山看在眼里很不舒服。
2008年,益阳方面有意把周立波的老家清溪村打造成一个景点。这个消息一传开,一直想为清溪做些什么的贺志昂,放下外面经营的生意,回了清溪。
回清溪后第一次竞选村主任,贺志昂落选了。好面子的他没有负气离开,而是在村里当了三年便民服务员。三年后,他成功当选了村主任,又过了六年,他当选村支书。当年的青壮后生如今已是双鬓染霜的中年。
爱看书、看新闻,这个1976年毕业的老高中生外表看起来虽然有点土,对文化却有自己的理解:“煮个肉吃,你们那里可能不放酱油,我们放酱油,这是文化;你们堂屋的门是关着的,我们是开着的,这也是文化。”
他觉得周立波是清溪村古往今来最有文化的人。《山乡巨变》虽然不是一本专门写文化的书,但书里的人和物肯定有清溪村的文化,应该好好挖掘。他认死理,怕文化断代,给村委会的每个成员都买了一本《山乡巨变》,要求他们熟读。
被贺志昂“骗”回村的网红小东哥
看到邓旭东把长长的林肯换成奔驰smart,贺志昂彻底放心了——90后邓旭东是他招回村的,最开始是做便民服务员,这是项要给村民提供很多服务,但收入又不高的工作,很多年轻人看不上。
清溪村多山、多溪水、多荷塘,峰回路转,smart更方便。村民只要看到smart,就知道邓旭东来了。
这个很潮的年轻人是个不那么红的网红,大家喜欢叫他小东哥,也喜欢看他在屏幕上用村里的土话讲远远近近的事情。要是遇上什么急事,他们会毫不犹豫拨通邓旭东的电话:“小东哥……”
邓旭东已经成为贺志昂的“班子成员”之一。精神且帅气的邓旭东月薪3000元。这个工资,比三年前他刚回村时任便民服务员高了200元。
“你看,小东哥就是被我骗回来的。”贺志昂经常这么向人介绍邓旭东,语气里带着些骄傲。
回村前,邓旭东是一名在圈子内小有名气的钟表媒体人、钟表评测家。钟表的圈子虽小,但这个圈子的爱好者却很有消费能力。
他把周立波当偶像看待,不仅能背出《山乡巨变》的段落,还搜集到了周立波作品的最初版本原件。他还抽空做了一个系列视频《小东哥说益阳》,经常用益阳话解读《山乡巨变》中的方言。
2018年,邓旭东回了一趟清溪村,处理一些个人事务,结果遇到了贺志昂。贺志昂对他说村里需要有作为的年轻人回来,问他愿不愿意。“可以——没问题——”邓旭东拉长了口音回答。
邓旭东以为贺志昂只是随口说说,就“先答应着”。没想到一年后,他在深圳刚参加完一个新款名表发布会,便接到了贺志昂的电话,说村里缺一个便民服务员。邓旭东最初并没有回清溪村的打算,但贺志昂似乎认定了他,自己说服不了,便让邓旭东的父亲给邓旭东打电话。多次电话的轰炸,邓旭东真的回了清溪村。
“禾场上”三个字背后的整个村庄
邓旭东一年前开的是一辆林肯大陆。村里的道路,宽度有限,村民有事找他,他开着林肯去,难免车身会被路边植物的枝条伤到,“补一下漆就几万”。补了几次漆,邓旭东舍不得了,新买了辆方便在村里穿梭的smart。
“要说骗吧,确实被骗了,他们开始说便民服务员事不多,不影响我继续做钟表方面的事情,没想到村里的事情有那么多。”
不过,邓旭东没想过再回深圳了。收入少是少了,但每天都能和家里人生活在一起,帮父老乡亲们做些事情,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来自钟表方面的收入少了,为“补贴家用”,他流转了家附近60亩山林,做起了生态农场。他在山上种了桂花树、油茶树和果树,树下建了蚯蚓仓。散养着的数百只蛋鸡吃树下的虫子、草,也吃蚯蚓仓里的蚯蚓,鸡蛋供不应求。他自称“鸡爸爸”,每天早上去村里上班前,都要先去看看那些树和鸡。他的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2岁多一点点,他最开心的事情之一,便是和两个小家伙去树下找蛋。
邓旭东给自己的家庭生态农场取名“禾场上”,这也是周立波一篇短篇小说的篇名。这是个很有宣传意识的年轻人。益阳市发改委原主任周萼梅,是《山乡巨变》人物原型之一,且和周立波是亲戚,和周立波交往颇多。今年4月份,他带记者去采访周萼梅时,顺便请周萼梅题写了“禾场上”三个字。
95岁的周萼梅,手里的毛笔颤颤巍巍,连着写了三次,终于满意,让保姆找出印章、印泥,在写好的“禾场上”左下角,双手把印章盖了上去。
周立
△图/潇湘晨报记者金林
出生于1979年,清溪村综治专干,回村任职前,开过土建和渣土运输等公司
周立斌
△图/潇湘晨报记者金林
出生于1988年,立斌电器老板,2014年前在卖场电器行打杂、当维修工,现在经常免费给老人家修各种电器
邓旭东
△图/潇湘晨报记者金林
出生于1992年,前钟表媒体人、钟表测评师,“禾场上”家庭生态农场的“鸡爸爸”,2019年回村担任便民服务员,现在是清溪村党支部委员
贺志昂
△图/潇湘晨报记者金林
1960年出生,清溪村支书,熟读《山乡巨变》,能随口背出其中精彩章节,2008年回乡前在外开建筑公司
任海
△图/潇湘晨报记者金林
出生于1993年,之前在做施工员,现在是清溪农家(餐馆)老板
李群芳
△图/潇湘晨报记者金林
出生于1981年,“山乡寻味”擂茶店老板娘,曾经爱好文学
邓胜
△图/潇湘晨报记者金林
出生于1983年,清溪村曾经的擂茶西施,立波擂茶馆老板娘,回清溪村开擂茶馆之前在邵阳开影楼
叶露露
△图/潇湘晨报记者金林
出生于1990年,老家湖北黄冈,2013年嫁来清溪村,现在是清溪剧院场务
邓智灵
△图/潇湘晨报记者金林
出生于1979年,清溪剧院水电工,之前在广州打工,2007年回家入职湖南清溪文化旅游经营开发公司
卜雪斌
△图/潇湘晨报记者金林
出生于1972年,以前在九江矿山做技术工程管理,现在是立波书院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