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材矮瘦,清秀的脸庞,刻满岁月的留痕,像位年近七旬的老翁;极其朴素的衣着,印证了他土生土长的老农民形象;一副高度近视眼镜,折射出他睿智慈爱的目光;一双粗糙的硬手,一大兜荣誉证书,浓缩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造福父老乡亲的业绩!
他,就是清水河县五良太乡白旗窑村委会的领头雁姜润全同志。
回报故土养育恩
姜润全生于1963年,高中毕业后, 谨遵父母亲的教导——农民的根就要扎根母子土,回报养育恩。毅然决然地返乡投身农村。
1995年,姜润全开始担任大队主任,从此,他舍小家顾大家,把家务和一揽子农活儿推给妻子,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村民服务之中。妻子既要照顾孩子、喂养家里的猪羊牛驴等大小牲口,还不能耽误自家承包土地的耕作。婆婆心疼地说,儿媳妇是《红灯记》里的铁梅——里里外外一把手。
姜润全时刻以认真做事,低调做人,切记贼挨打,不爱贼吃饭的家训警示自己。俯身一干就是二十几年。几经换届,一直连选连任,直到2017年又高票当选为村支书兼主任。
支书主任一肩挑后,姜支书一年四季,至少有300天的时间,专心致志投入在村委会工作上。一天最多能吃上两顿饭,至于几口冷饭就扛一天;抑或清五更水米不打牙就投入工作,直到黑洞洞才能端起饭碗,也是常有的事。
家人疼在心里嗔怪在嘴上,埋怨他把自己的身体全然不当回事儿。说他偶然回家,也不是整理文字材料,就是填写表格,要么就像过筛子一样校对数字、检查疏漏。至于孩子的学习和冷暖、家庭琐事,好像都与他无关。唯有家里的一盏小台灯被他视为家珍,常常陪他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他还不忘挤时间默记随身携带的那件宝,就是自制的《信息登记簿》,里面覆盖了村委会1700多口人的全部信息。他实在困极了,就撂个整捆子(和衣)眯糊一阵子,即使再短暂的休息,也总不误在合眼前和睁眼后的第一时间,关注一遍工作群里的微信。
白旗窑村委会所属十二个自然村中,仅留守的孤寡残疾老人就有40户,这些老人都失去了劳动力,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是特困户、低保五保户,他们的困难和安危像一块巨石压在姜支书的心头。为此,姜支书一面把实际情况及时汇报乡党委政府,一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反复酝酿方案,最后形成决议——充分利用村委会所在地的有利资源,建设新农村,集中安置老弱病残入住幸福互助院。
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姜支书努力上下协调,积极深入田家,宣讲政策,化解矛盾。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旗窑新农村建设,在姜支书的精心策划下,一期工程于2017年竣工。40户留守老人,全部入住了新农村的幸福互助院。入住以后,姜支书仍把他们的生活起居挂在心上,刘三娃老人的检查井漏水了,姜支书第一个跳下检查井帮老人排除故障;刘祥家里的灯坏了,姜支书倾囊相助,及时给老人送来节能灯安装好;哪家老人的子女不孝了,姜支书就无数次地帮助协调,直到子女们心诚口服地赡养老人为止;哪家老人手里花得没钱了,就把卡和存折摁在姜支书手里,托他代取。老人们激动地逢人就夸:姜支书比亲生的儿女还要对自己照顾得周到。
脱贫致富重头戏
白旗窑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人居环境较差,村委会所属自然村,不是缺水缺电,就是交通不便,许多危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农民主要靠天吃饭,生产条件滞后。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困户多达100多户。解决这些困难家庭的生产、生活问题,是姜支书决心要攻克的重大课题。他一再强调,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村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姜支书日思夜想,不断地向上讨方,向下问计,渐渐清晰了治贫思路——实施异地搬迁,从源头治理。
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下,白旗窑新农村的二期工程立即上马开工,不到短短一年时间,109户移民,大多顺利搬迁入住了新房。只有几家养殖大户,由于移民新房配套的圈养设施规模较小,一时存在搬迁困难。
姜支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再次上下协调,筹措资金,为白旗窑新农村,开工新建8个更具规模的养殖大棚,确保于2020年底,移民户全部能顺利搬迁。
为了使移民能移得出,稳得住,生活得有质量,姜支书绞尽脑汁招商引资,在新农村旁边又建起了葡萄园,为移民户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的便利条件。同时研究决定,把一百二十五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统一购买500 多只已怀上头胎的湖羊,分放给移民户饲养,以发展壮大家庭产业,稳步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
白旗窑新农村和葡萄园共用一座水窑,葡萄园用水量大时,直接影响移民户的正常饮用水。姜支书又积极向上争取扶贫资金,为新农村专建了一座蓄水量300吨的水窑,新农村的149户移民真正吃了颗安居乐业的定心丸。
在姜支书的带领下,白旗窑村委会的贫困户很快递减到78户,三分之一已经稳步脱贫,逐渐走上富裕之路。
无微不至写真情
姜支书谆谆告诫同事们,村民的事无小事,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把“两防”工作挂在嘴上,不论大会小会,他不厌其烦地强调,雨期防洪、旱季防火,一定要防患于未然。作为村干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要有这种忧患意识。他要求村委值班干部,早上八点前,下午五点后,必须保证一天两次走访幸福互助院的40家住户,精准掌握老人的生活、身体、安全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一日一汇报,要形成常态化。
每到大年三十这一天,姜支书总不忘叮嘱班子成员放松一下,自己却白天巡山防火,晚上挨家逐户巡查新农村的全部住户,一再安顿少响炮,不要点大旺火,千万防止失火。接过神后,他仍不忘绕村仔细复查有无火灾隐患。
去年的一天,黑压压的乌云翻滚着,像打翻了墨汁瓶,眨眼间瓢泼大雨夹杂着冰雹从天而降,姜支书带领村委全班干部,组织指挥各自然村防洪抗灾,当他坚信全村委会的居民和财产都万无一失,没有危险时,才想起了自己的妻子,他赶忙拨通电话,传来妻子结结巴巴的哭泣声,此时此刻妻子正在山上放羊,雨水冰雹浇来,羊脑袋直往羊群里插,任凭她抽打,羊群寸步不往前挪,她自己冻得浑身像筛糠一样,直打牙壳。庆幸的是没让洪水连人带羊推走。顿时,姜支书连他自己也分不清脸颊上往下淌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2020年,因地震使刘老婆窑自然村的二十几家土坯窑,变成了程度不同的危房。一连几天,姜支书几次被恶梦惊醒,梦见危房倒塌压住了人。改造危房,改善刘老婆窑自然村的人居环境迫在眉睫。
姜支书积极向上反映情况,努力争取灾后重建扶贫款项,研究制定拆迁重建方案。无数次陪同县乡领导、带领村委干部进村入户,做危房户的思想工作,动员大家拆旧盖新,白天家里没人,就到田间地头找,田间地头做不通思想工作,就晚上深入各家各户,促膝谈心。在他苦口婆心的动员和一再保证下,大家全部签了拆迁协议。姜支书不失时机地向上级争取来了帐篷,签一家协议,他就带领村委干部,帮助拆迁户搭帐篷、搬家具、拆旧房、打地基、盖新房,截止2020年10月,已有三户入住了新房。
第一家乔迁新房的张虎东、高喜兰两口子,脸上笑开了花,双双竖起大拇指说:“感谢各级领导,感谢共产党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白旗窑这片热土,养育了姜支书这么个好儿子,他是我们无比信赖的贴心人!”现在,二十几家拆迁户的新房都将装修完毕,入住指日可待。
晶莹的口碑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我的老来福全托好支书姜润全!这是白旗窑幸福互助院的毕富来老人的临终遗言。
白旗窑新农村,七十多岁的张德文老人感慨地说,自己在村里应了几十年事务,光支书就换任了七位,可是没见过像姜润泉这样爱民如子、尽职尽责、踏踏实实、始终保持毛泽东时代干部本色的好支书!
低保户苏財一脸担忧,他说姜支书一头扎在村委会的工作上,他家去年种的5亩豆子和今年种的7亩糜黍,都让草吃了,万般无奈都压了青。听说这次村委换届他坚决要求退位,要主动让贤。就是跪下磕头,我们也要把他留住,白旗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能没有姜支书这样的顶梁柱!”
白旗窑村委全体干部异口同声说:“我们村委的工作离不开姜支书这样的实干家!”
五良太乡党委郝书记被姜支书的两袖清风、苦干实干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姜支书是位大公无私的工作狂,当村干部二十五年,帮了这户扶那户,唯独他自己的耄耋老母从没享受过半分钱、一撮面的救济照顾。白旗窑是全乡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村委会,姜支书肩上的担子最繁重,然而姜支书的工作做得最细致最实在。
他向人民交了一份最满意的攻坚脱贫答卷,他是全乡决战脱贫决胜小康的旗手。
县委云霖琼书记高度称赞:姜润全同志是全县屈指可数的好村支书!
作者:张胜功,内蒙古清水河县教师,创作了长篇小说《庄户人》,中篇小说《丁字楼》,短篇小说《苦果》、《王老憨回乡记》,微小说 《高个屁》、《相信自己》和《嘉奖》等 ,散文、诗词散见于报刊、杂志、网络平台。
原标题:《【弘扬蒙古马精神】人民的好支书——清水河县五良太乡白旗窑村党支部书记姜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