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迷茫的时代,我们不停地回望历史,寻找可供借鉴的经验。
7月新书,有以女性视角的历史回望,重论五四时期婚姻观念;有聚焦原生家庭,讲述女儿对母亲的爱与拯救的故事;有在我们曾经被按下暂停键的生活里,那些生死、爱情与日常生活……
观历史,见世相。7月新书,敬请期待。
文学
这是一次女性视角的历史回望
以女性主义的历史叙事
重论五四时期的现代婚姻
《五四婚姻》
作者:孔慧怡
“五四”时期,社会处在剧烈的波动与变革之中。人们的思想、文化理念、价值观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始于二十世纪初的女性运动经历曲折,在这一时间也迎来了“人格独立”“婚姻自由”等重要观念的浪潮。如此巨变改写了两代中国女性的人生:年轻的一代追求独立自主,虽然不一定成功,但甘愿付出代价;年长的一代被时代的巨浪冲击,遇上原来想象不到的磨难。
作家孔慧怡聚焦新文化时期著名的三宗离婚和八段婚姻,以“她”而非“他”为主角,以一反男性中心的写作视角,重述朱安、许广平、江冬秀、曹珮声、张幼仪、陆小曼、林徽音的人生故事,寻找在历史中失落的女性声音,再现巨变时代中不同女性波澜起伏的命运,书写两代女性切身的感受、贴身的历史。她们的经历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女性”观念,一览巨变时代里中国妇女的各种面貌,反思五四史观对女性的论述和表达。
▼ 内容试读
“新女性”观念
中国妇女运动的起源不在 20 世纪,而在 19 世纪;在妇女运动初始的二三十年,最卖力倡议和推动变革的不是女性,而是男人。
19 世纪下半叶,中国面对列强的威胁,有识之士不论在朝在野,都认定了自强乃救国之本,是锐意维新;正是他们率先把“妇女问题”列入社会改革议程。但是当时在他们眼中,妇女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既没有主动性,也不是主体。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还大力批评说:“妇人干涉政治[指欧美妇女参政],在今日之社会,实利少而弊多。”由此可见维新时期的女性观发展到什么阶段。
从 19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第二个十年这三四十年间,在中国以男性为主力推动的妇女运动有两大口号,第一是“反缠足”,第二是“兴女学”;前者为了提高女性的体能,后者则是提高女性的智能。当时不论维新派还是革命派的男性都认为这是“强民”的基础。
改革者眼中的女性国民是潜在的社会资源,他们的目标是把这资源引进强国兴邦的大潮中;改革蓝图上的新女性占的位置可以用“贤妻良母”四个字概括。她们固然不能再像先辈那样身体孱弱 ,不受教育,但她们在体力和心智方面的发展仍然只是为了履行传统家庭中的角色,通过对家中男性的支持和培育,为增强国力作出贡献,因此当时另一个流行口号就是“国民之母”。
求变的种子落入中国思想界的土壤,生根发芽后就进入新阶段。当时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有机会亲身接触西方社会模式,为中国新女性运动提供了参照的榜样。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胡适的观点如何因个人体验而改变,是个好的例子。他到美国留学以前,认为女子教育的目的是为国人制造贤妻良母;到美国几年以后,观察西方社会的标准,目睹美国女性在社会上的位置,又与当地女性建立深厚的交谊,导致他的想法明显改变了,认为女子运动的最高标的应该是“造成一种能自由独立的女子”。
“自由独立”正是中国妇女运动第二浪的核心价值。20世纪第二个十年,女性角色划定于传统家庭结构这种想法受到挑战,而有关“妇女问题”的讨论也进入了激进阶段。这个新趋势与同时期酝酿的新文化运动有密切关系。新文化运动最关注的,是打破传统家庭尊卑长幼的运作模式,争取个人和个性解放。这个新潮流打造了另一种理想女性的形象,抛弃了配合传统家庭结构的“贤妻良母”观念,改为标榜五四新女性的“独立人格”。当时的女性要取得人格独立的资格,需要符合下面几项条件:一、在新式学堂受教育;二、毕业后有一份职业;三、婚姻自主;四、参与公众生活,而不是只在家庭范围内活动。
虽说条件有四项,但教育明显是其他三项的敲门砖。受过被认可的新学堂教育,才有可能在新社会谋职;有了固定职业才能经济独立;能够经济独立,在婚姻自主方面才有更大把握。至于公众活动,更需要教育和职业提供的知识和自信,而婚姻自主亦可以保证女性不会受到丈夫或夫家压制,被阻止参与社会活动。
上面说的是新理念,但理念和现实情况总有些差距。事实告诉我们,不是每个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都愿意投入工作又或是服务社会的,因此除了上面理正词严的四大条件之外,表面看似肤浅的描写也值得大家注意。综合当时妇女刊物征文来稿,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新女性形象,反映社会大众日常接触的事实:装束时髦,擅长音乐、唱歌、跳舞交际等,身旁总不乏仰慕者,总把自由恋爱挂在嘴边。
这两种形象可以说是“五四”新女性的一式两面,也是研究妇女运动的人一向聚焦的热点。但我们必须明白,有能力追寻新女性梦想的在当时属于极少数。正因为新女性的地位必须立足于新式教育,而成年女性又无法争取这种教育机会,所以大多数人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终于被新文化运动的一代贴上“落伍”甚至“封建”的标签。
对母亲极致的爱的告白
就是“我想生下妈妈”
让她重新开始幸福完美的人生
《我想生下妈妈》
作者:[日] 宇佐见铃
译者:千早
芥川奖得主宇佐见铃“不朽的原点”
聚焦原生家庭的话题出道作
这是一个讲述爱与拯救的故事,也是女儿对母亲极致的爱的告白。
小兔今年19岁,正在复读,可她和妈妈快撑不下去了。妈妈从小就没有感受到姥姥的疼爱,又因丈夫出轨、家暴而离婚,还患上了心病,整日买醉,小兔只有在狭小的社交网络里才能找到一丝安慰。
脆弱的母亲、自私的父亲、破碎的原生家庭……小兔痛恨束缚自己的一切,更痛恨被束缚的自己。她带着莽撞的祈祷,一人动身前往熊野,想要拯救即将崩坏的母亲。
▼ 内容试读
如此,轻盈地穿过了小兔白皙的指间。好不容易捞起,瞬间又溜走了,手中已经空空如也, 如此重复着。
年幼时,小兔我啊,曾经在浴池中饲养过一条金鱼。不,并不是在庙会集市上捞到的金鱼,也不是来自他人的赠予。其实,算不算是饲养也很难说,回想起来甚至很怪异,毕竟,只拥有了短短的一瞬。金鱼轻飘飘地浮在浴池里。小兔泡在水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将那深红的身体照得剔透,影子落在小兔的大腿上。小兔没有夏日祭金鱼摊上放大镜似的渔网,只能把手微微合成圆形,打着转儿,试图把金鱼捞起。然而,金鱼总能灵巧地逃走,接着仿佛嘲讽一般沉入水中。
幼稚的小兔忍不住较起劲儿来,执拗地捕捉起了那家伙,可迟迟没有成功。把双手蜷成碗状,手心向上,从浴池的深处静静捞起,终于在数不清第几次时成功了,这才尝到满足的滋味。小兔保持着托举双手的动作,费劲地抬起脚,勉强地跨出了浴池,朝浑身赤裸的明子跑去。那时表姐明子刚搬来不久,小兔想看看她惊讶的表情。
下一刻是措手不及的。小兔被猛地敲打了一下头。由于实在太过突然,我一时发不出声音,连泪腺都堵塞了一般,呆滞地仰视着明子,明子反而哭了起来。年长六岁的明子没有流露出丝毫怜惜,随着眼角一行无声的泪,朝我投来了厌恶的目光。光溜溜的小兔只觉得莫名其妙。
很久以后,直到初潮来临,小兔才终于弄清楚那时明子发怒的原因。女人双腿间溢出的血液摇曳在温热的水中,如同美丽的金鱼,呈现在年幼的小兔眼前。
卡卡一定也见过那种金鱼吧。我想知道她的感受,却无从询问。这懊恼的感觉,让我不禁深深地憎恨起了那美丽的金鱼。
《纽约时报》独家策划
云集29位世界当代作家
书写新冠时期的生死、爱情与日常生活
《十日谈》
作者:《纽约时报》杂志 主编
译者:鲁冬旭
《十日谈:新冠时期故事集》是《纽约时报》受薄伽丘的《十日谈》的启发,邀请29位当代知名作家在新冠期间创作的故事合集。
《十日谈》由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作家的薄伽丘撰写,于1353年完成,以黑死病作为故事背景。讲述七女三男到佛罗伦萨郊外的山上躲避瘟疫,为打发时间以及与世隔绝的乏味生活,便决定每人每天轮流讲一个故事。最后,十天过去,一百个故事也讲完了,是为《十日谈》。
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纽约时报》杂志就以《十日谈》为主题,邀请29位作家创作短篇小说,书写这时代的疫症。主题涉及爱情、生死、衰老、日常生活等。不仅仅聚焦于疫情本身,这本书的主旨立意也在于,在这个全球被按下暂停键的时刻,所有知识、观点也许没有那么重要,面向生活本身的体验、感受更为重要,这些也许只有小说能触达。
▼ 内容试读
故事拯救生命
1348 年,十个年轻人决定在佛罗伦萨城外自我隔离。当时鼠疫流行,患者腹股沟或腋下会出现肿块,接着,四肢的皮肤上生出黑斑。
据说,有的人在早餐时看上去还很健康,晚餐时却已经在另一个世界里与祖先同桌而食了。野猪嗅着尸体,撕咬上面的破布,然后自己也抽搐着死去。从这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痛苦和恐怖中逃离后,这些年轻人做了什么呢?他们吃东西、唱歌、轮流讲故事。其中一个故事里,修女不小心把情人的内裤套在头上当头巾用了。另一个故事里,一个心碎的女人把爱人的头颅养在花盆里,在上面种上罗勒。大部分故事很愚蠢,有一些故事很悲伤,却没有一个故事以瘟疫为主题。这就是乔瓦尼·薄伽丘的《十日谈》,一本近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书。
薄伽丘就是佛罗伦萨人,据估计,他很可能是从1349 年开始创作《十日谈》的。那一年,薄伽丘的父亲死了,很可能就是被瘟疫夺去性命的。几年后,书写完了,第一批读者正是那些亲眼看着近一半同胞死去的幸存者,他们很喜欢这本书。书里没什么新故事,而是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老故事的翻版。在《十日谈》的末尾,薄伽丘开了一个玩笑,他说,虽然有些读者可能觉得他轻浮,但他其实是很严肃的。在那样的时刻,为什么他会写出如此轻松戏谑的文字?
3月中旬,我和许多人一同观看芝加哥谢德水族馆里的两只跳岩企鹅。它们摇摇晃晃,在馆内自在漫游。企鹅威灵顿爱上了白鲸。那时我很可能已读过几十篇关于新冠的报道,但真正让我从感性上认识到瘟疫来临的,是这几只与外界隔绝、好奇心旺盛的企鹅,当然这些视频也会把我逗笑,让我暂时从“时事新闻”里解脱 出来。5 月,三只洪堡企鹅前往参观了堪萨斯城的纳尔 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从前拥挤的大厅里空无一人, 十分诡异。企鹅在卡拉瓦乔的画作前久久驻足。企鹅的行为像一种行为艺术,揭示了某种始终存在却一直被掩盖的真实,而非常矛盾的是,正是海量的信息淹没了这种真实。
我们很容易忽略现实,也许恰恰是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看着它。对于这场瘟疫,我六岁的女儿没什么要说的,也没什么想问的,除了时不时会提出一个想法——把新冠病毒撕成一百万片,然后埋到地底下。新冠的“新闻”太令她不安,所以她不愿意正面思考这些。可是耐不住新闻里反复提及个人防护用品,她便开始用包巧克力的铝箔以及绳子和胶带制作铠甲,给她的玩具小人穿。后来,她又用棉球把小人们包裹起来。小人们参与了我不大懂的微型战斗。安静读书时,我女儿 迷上了《火焰之翼》系列,这套书的故事中,一群年轻的龙努力实现一个预言:它们能终结战争。
既然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有大事发生,为什么我们还要读虚构故事?法国激浪派艺术家罗伯特·菲柳在一篇著作中说:“是艺术把生活变得比艺术更有趣。”这说明我们并不能一眼“看见”生活。生活就像那种跟我们耍把戏的图像,比如小汉斯·霍尔拜因的画作《大使》中的骷髅——观众只有走到画的侧面才能看见它,从正面看,很容易把骷髅看成一块浮木,或者根本注意不到它。在意大利语中,novelle 这个词既可以指“新闻”,又可以指“故事”。《十日谈》中的故事也是一种新闻,一种读者能够理解的新闻。(这群年轻人隔离时的规则是:不准谈佛罗伦萨的新闻!)第一则故事以喜剧的形式谈论如何处理一具即将成为尸体的躯体;我们太熟悉灾难,因而无法理解它;在喜剧的摭掩下,它反而更容易被理解。
但在《十日谈》接下来的部分中,年轻人讲故事的语气与故事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最初的几天主要是笑话和不敬的故事。第四天,年轻人连续讲了十个以“悲剧性的爱”为主题的故事。第五天的故事讲述了恋人们如何在可怕的事故后寻回幸福。薄伽丘写道,黑死病期间,佛罗伦萨的人们不再为死者哀悼和哭泣。在讲了几天笑话后,年轻人终于能够哭泣。表面看来,他们在为虚构的爱情故事而哭,但那哭声更可能来自他们每个人的心底。
薄伽丘的故事似乎是对现实的逃避,但也正是这些故事让书中的角色和读者返回到了出发之地,重新去面对他们本试图逃避的事物。前半本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而后半本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托斯卡纳,甚至就发生在佛罗伦萨。故事中的人物也变得更像现实中的人,受缚于我们熟知的困境。一个腐败的佛罗伦萨法官被恶作剧者扯掉了裤子——每个人都笑了。一个叫卡兰德里诺的傻瓜一次又一次地被欺骗、被冤枉——我们应该笑吗?到了第十天,我们听到的故事是,有人面对极端的残忍和不公,却表现出几乎难以想象的高尚品格。“这只是一个故事”是一种情感上的掩护,在这重掩护之下,年轻人们收获了希望。
薄伽丘在一个大故事的框架下讲了许多小故事,这本身就是对一种传统叙事结构的创新。在《一千零一夜》中,大故事的框架是山鲁佐德给丈夫(也就是国王)讲故事。国王如果觉得无聊,就会杀掉山鲁佐德,他之前的妻子都是这样被杀的。《五卷书》 里的故事也相互嵌套,这些故事讲述了主角(通常是动物,有时是人)怎样应对艰难、困境和战争。在这些作品里,故事都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拯救生命,正如娱乐读者也是它们拯救生命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艰难时期,阅读故事不仅是一种理解当下的方法,也是一种让自己坚持下去、渡过难关的途径。
《十日谈》中的年轻人并没有永远离开他们的城市。在城外隔离两周后,他们决定回到佛罗伦萨。这并不是因为瘟疫已经结束——他们没有理由相信瘟疫已经过去。他们决定回去,是因为他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笑过、哭过,也构想过共同生活的新规则,现在他们终于又有能力面对现在、思考未来了。他们在避世期间讲述的故事让现实世界中的新闻再次生动起来,至少暂时如此。在和平年代,你可能会忘却死亡,因此 Memento mori——勿忘你终有一死——是一句必要且有价值的箴言,而《十日谈》传达给我们的道理是 Memento vivere——记住你必须活着。
重述斯大林的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
揭秘斯大林何以成为斯大林
《青年斯大林》(再版)
作者:[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译者:徐展雄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蒙蒂菲奥里历时10年,走访9个国家23座城市,掌握最新披露的权威档案,重述斯大林如何从鞋匠的儿子最终成为列宁的左右手这一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还原一部前苏联的史前史。
斯大林是修鞋匠的儿子,有溺爱自己的母亲,以及给他带来童年阴影的父亲;他是神学院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他是诗人,有着俊美的面容、忧郁的表情,深受女孩子喜欢,因此有过诸多的情人;他是西伯利亚流放者,是“逃跑大师”,多次从监狱和流放地逃脱……
蒙蒂菲奥里在《青年斯大林》这本权威著作中,以详尽的研究、一系列全新的第一手资料,和仿若狄更斯附体一般的叙事技巧,跌宕起伏地讲述了一个多面、矛盾的斯大林形象。
本书出版后,荣获英、美、法、奥地利等各国大奖,入选《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超过10家媒体的年度好书,是理解斯大林、苏联历史的绝佳途径。
▼ 内容试读
“所有年轻人都是一样的,”斯大林说,“那么,为什么还要写……青年斯大林呢?”
然而,他错了: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他都是如此与众不同。他的青春富有戏剧性,他是个爱冒险的、异于常人的年轻小伙。年迈时,他曾被请求忆叙年轻时那些扑朔迷离的事件,可当时的他却改了主意。他谨慎地说:“将来,每个人都会了解那些秘密。”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揭开了他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讲述了他是如何最终成为新生的苏联政府中列宁的关键助手的。我想,他对自身秘密的判断是正确的:时至今日,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可以被披露了。
关于青年斯大林的著作少之又少(相比之下,有关青年希特勒的则有很多),这是因为史料的缺乏。然而,这并非事实。最新公开的档案,特别是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格鲁吉亚的档案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斯大林:他不但是个革命家、诗人、见习牧师,还是个丈夫和多情的爱人,曾有过多段罗曼史。
青年斯大林的面目或许并不那么清晰,但和列宁与托洛茨基的青年时代一样精彩,甚至比他们的更加跌宕起伏。正是那段岁月,使他成为了之后接手至高权力的斯大林,并得以应对权力所带来的辉煌和悲剧。那段岁月成就了他,也毁了他。
早在参加革命之前,斯大林便已颇有成就,并早已做出超出我们想象的事情。他曾参加过多种形式的武装剥夺、袭击行动。恰恰是这些事情吸引了列宁对他的瞩目,列宁着力把他往这个方向培养,而在苏联的政治丛林中,他的这些技能被证明具有极高的价值。然而,青年斯大林绝非仅是如此:他也是个杰出的政治组织者,他曾负责并执行过渗入沙皇特工系统的一系列行动。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布哈林在“大清洗”时的毁灭反而造就了他们作为伟大政治家的名声,可斯大林和他们不同,斯大林并不惧怕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不过,斯大林之所以能成为列宁的左膀右臂,并不全然是因为他是个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人。他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富有远见的政治家,还是个充满活力的编辑和记者,他从来不惧怕冒犯列宁这位长辈。他的成功至少部分是因为他是个罕见的结合体: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神学院中),却又能执行街头武装行动;他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冷酷的人。在 1917 年革命胶着之时,斯大林成为了列宁最得力的手下。这几乎是种必然。
为了完成此书,我花了将近10年时间走访了9个国家和23个城市或地区。其中包括圣彼得堡、巴库、沃洛格达、西伯利亚、柏林、斯德哥尔摩、伦敦、巴黎、坦佩雷、赫尔辛基、克拉科夫、维也纳以及美国加州的斯坦福,但我把主要的精力花在了莫斯科、第比利斯和巴统新近公开的档案中。
《青年斯大林》是本自成一体的书。它所记叙的是成为权势人物之前的斯大林——1917年11月正式进入苏俄政府工作前的斯大林, 而我的上一本书《斯大林 :“红色沙皇”的庭院》(Stalin: The Court of the Red Tsar)则讲述了他的后半生,自他掌权为始,以他于1953年3月为终。这两本书想描写的不但是这个人、这位政治家,也包括他所身处的环境。斯大林是20世纪最神秘,也最令人着迷的伟人,我希望这两本书能展现这位终极政治家的成长历程和早熟,也希望读者能通过它们一窥其貌。残酷的成长环境是如何让斯大林成为了杰出的政治家?这个出生于1878年的皮鞋匠的儿子,这个在1898年心怀理想的神学院学生,这个在1907年执行剥夺行动的年轻人, 这个1914年的西伯利亚流放者,到底是如何最终成为20世纪30年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1945年柏林的征服者的?
我的这两部作品并不奢望能涵盖斯大林生命中的所有方面——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经济的、军事的、国际关系的,以及私人的——早已有人出色地完成了这方面的研究。罗伯特·康奎斯特的《斯大林:民族破坏者》(Stalin: Breaker of Nations)是这方面的权威著作,康奎斯特是斯大林传记的奠基人。最近,罗伯特·瑟维斯又写了《斯大林传记》(Stalin: A Biography)。他们涉及的面要比我广泛得多, 我也不可能超越他们。
我的这两部作品着力描写的是斯大林私密的政治与个人生活, 兼顾到那个创造苏联并统治苏联直至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小团体。对此, 我并没有遗憾。对于我们而言,同样对于布尔什维克党而言,意识形态是团结或决裂的基础,但是,新公开的档案显示,在列宁和斯大林执政期间,寡头政治中的个人与同志关系恰恰是其政治的精髓。
传统文化
一碗茶,观历史,见世相
一部可见的中国茶小史
一本讲述中国千年茶文化
《中国人的茶事》
作者:戴明华
一杯茶倒映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中国茶的历史,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史。从对茶的制作、品饮方式的不断探索,到对茶的香气、口感的细腻追求,再到茶器、茶空间的精心设计,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艺术。
这是一本视觉上赏心悦目的中国茶史,也是一堂有趣生动的茶文化通识课。从先秦到清代,依托丰富的茶书典籍、人物故事、古典诗词、传世茶画等,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不仅带我们梳理历朝制茶、饮茶、品茶的变迁,看懂饮茶之风如何盛行中国,也看到不同时代下一个个鲜活有趣的古人及其生活。
▼ 内容试读
茶之初相
唐太宗李世民是书圣王羲之的“头号粉丝”,他遍访天下搜求王羲之的真迹,为不能亲眼得见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兰亭集序》而遗憾。他听说《兰亭集序》藏在绍兴的永欣寺,便派人去寻找,然而永欣寺的住持辩才坚持说自己不知情。一日,永欣寺来了一位落魄书生,辩才见此人谈吐不俗,就留他喝茶讲禅,一来二去两人互为知己,放下防范的辩才拿出自己珍藏的《兰亭集序》给好友看,书生确认是王羲之真迹,就亮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一道圣旨。原来这位书生名叫萧翼,有着不一般的身世背景。他是南朝梁文帝的曾孙,唐贞观年间任谏议大夫、监察御史,他来永欣寺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唐太宗拿到《兰亭集序》。这就是著名的《萧翼赚兰亭图》的典故,这个故事被唐代宫廷画家阎立本画了下来,随之定格在画面里的还有在辩才与萧翼身后的两名备茶侍从,他们为主客二人煎茶的一幕让这幅《萧翼赚兰亭图》成为最早展现唐代饮茶现场的图像,为我们今天研究初唐饮茶之风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传为阎立本所绘的《萧翼赚兰亭图》有多个不同的版本存世,今天考证均为后世画家的临摹。虽然描绘的都是辩才与萧翼会面的场景,但仔细看细节还是有些许差别,我们以分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幅宋摹《萧翼赚兰亭图》为例,看看其中备茶部分都画了哪些茶具。两幅图都绘制了一个长方形的竹编的“小矮床”,它在唐朝叫“具列”或者“茶床”,功能是摆放和陈列茶具。两幅图中茶床上摆放的茶具不太一样,辽宁省博物馆那幅的茶床上有一副带茶托的茶盏,还有一个圆形的器具,像是盖子。而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幅,茶床上则是一个茶碾、荷叶形的盖子还有一副带茶托的茶盏。而侍从面前都画有风炉,三足,古鼎的形状。风炉上煮水的器物叫铫子,看起来颇似今天熬中药的砂锅。风炉和铫子,都是唐代煎茶时经常使用的器物。
初唐时期制茶方法相对简单,茶的种类也远不如今天丰富,只有属于不发酵茶类的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日常饮用时,还会沿用早期饮茶的方法,先对茶叶进行简单的处理,比如切碎、熬煮、烘烤、捣碎,再用沸水冲泡。有的还会再加上葱、姜、枣、橘皮等调味,然后“煮之百沸”再饮用。前者和现在常见的饮茶方法类似,后一种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以及中亚、西亚的一些国家也还在用。
陆羽出现后,把这两种方法调制的茶汤视为沟渠中的废水,他提出了更好的品饮方式。以饼茶为例,先要用竹夹夹起饼茶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等饼茶冷却后,把它放在茶碾中碾成粉末。接着用罗,也就是筛子过筛,把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里,这是备茶阶段。煮茶的时候则先把水注入茶内,再把茶放在风炉上将水煮沸,当水出现“鱼目”一样的气泡时,要撒入适当分量的盐来调味,当气泡像泉涌一般时,用勺子取出一瓢放在一旁,同时还要用竹夹在茶里搅动,等到合适的时机倒入事先量好的茶末,等待片刻,到第三次沸腾时,把之前取出的一瓢水重新倒入沸水中止沸,育出沫饽,这时茶才算煮好了,最后将茶分倒在茶碗中品饮。陆羽的品饮方式在《茶经》问世之后迅速得到了文人的追捧,并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当时的诗人元稹、白居易、陆龟蒙、皎然、皮日休等都是这种饮茶方式的践行者,并有诗文为证: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陆羽之后,茶文化大兴,到了晚唐,饮茶法已有新变的萌芽。唐冯贽《云仙杂记》中有《记事珠》:“建人谓斗茶为茗战。”从唐代煎茶到斗茶,对饮茶的器具和茶饼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哀帝更是要求福建停止进贡橄榄而改贡“腊面茶”。五代徐寅《尚书惠蜡面茶》云:“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为当时的腊面茶做了诗意的描述。当然,唐中期的主流煎茶法也是要碾碎茶叶的,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萧翼赚兰亭图》中有“茶碾”,陆羽《茶经·四之器》中也有“罗合”(筛子和一只底盘的组合),但如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所说“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不是粉,过细则浮在水表面不容易下沉。然而1987 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完整茶具中有一件“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茶罗上残存着细密的纱罗,可以看出其对茶末的品质要求趋向于“粉”而不是如细米的“末”。可见,流行于宋的点茶法,有可能从晚唐就已开始萌芽了。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毕竟是供皇家使用,其精美程度非一般可比。但到了晚唐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那就是唐以前,陶瓷还是宫廷和达官贵人使用的高档消费品,茶具、酒具也经常混用,并非专用,但到了唐代后期,陶瓷已经成了一般平民都会使用的普通用品,伴随而来的是陶瓷茶具从水器和食具中独立出来。这是有考古依据的,唐代前期的平民墓葬中是不随葬瓷器的,而在西安南郊唐长安城外城的启夏门外发现了一批晚唐的墓葬,都是很小的土坑墓,推断都是平民或下层品官或商人的墓葬,每个墓里都出土了两三件瓷器。山西长治宋家庄,在唐代属于上党郡管辖,在这里也发现了一批规模特别小的土坑墓,每座墓中都出土了一两件茶壶和茶盏,这也从考古的角度再次验证了茶文化在当时的荣兴。
说到唐代茶文化的兴盛,绝对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茶圣陆羽。自陆羽开始,茶的众多别名纷纷消失,“茶”成为茶最被人熟知的名字,融入文人生活、步入皇家深宫,自上而下迅速普及,并上升到精神的层面,茶中蕴含着的“道”和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趣开始汇入和滋养我们的人文基因。
走进书法美学殿堂
重温书写的记忆
写给普通人看的中国书法简史
《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再版)
作者:[日] 石川九杨
译者:傅彦瑶
《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是日本著名书法家、书法史学家石川九杨写给普通人看的中国书法简史,文笔简洁而不失趣味;200多幅书法作品,贯穿3500年中国书法史,带我们走进书法艺术的美学殿堂,领略汉字文化之美,重温书写的记忆。
全书以时间为序,细致梳理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各类书体出现的背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清晰解读从王羲之到孙过庭、唐初三大家到颜真卿、北宋三大家到明代诸家、清朝扬州八怪到近代齐白石等各大书法名家的作品风格。
以笔触为线,书中例举每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书法作品,如《曹全碑》《兰亭集序》《雁塔圣教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卷》等,辨析不同时期的字形在笔触的速度、深度和角度等方面的细微变化,阐述变化的成因与影响,在书法演变的发展历程中,直观感受中国文化与审美的变迁。
▼ 内容试读
何谓书法史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有些书法作品很美?有人说是因为直观感受到了美。也有人说,书法的美很难说清,就算用尽各种方法阐述,都会无果而终。然而,无论是印象也好,难以言表也罢,若是不用语言表达,我们就很难把握书法真正的美。
书法诞生于语言(也就是文字)的书写。写字时,书写工具的尖端(笔尖)与纸接触产生摩擦,笔尖一边克服来自纸的抵抗,一边移动,如此写下了文字。书写时微小粒子的律动,也就是因笔尖与纸(对象)的接触、摩擦、脱离而产生的戏剧性变化,就是笔触。笔触是字的笔锋,由此还可衍生出笔法、笔意、笔势、笔力、笔致、笔压等。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书法的美就是笔触的美。
书法的美不断重叠积累,就是书法史。可以说,书法史就是解读笔触的历史。因此,仅仅将书法作品摆出来,罗列它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以“书法即笔触,即字的笔锋”为中心,细致分析它的形态,以此来阐明笔触的历史。
我们面前确实存在的,仅仅是书法作品。然而墨迹会通过笔触,将笔尖与纸(对象)的接触状况(速度、深度、力度、角度、距离等)生动地再现。这些无意识的行为可能连写字的人自己都没有察觉,却能通过笔触展现出来。
“东坡肉”是妇孺皆知的名菜,留下这道菜的是宋代诗人、书法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他的笔迹就生动再现了书法家挥毫的笔触现场。因此,只要解读了他作品的笔触,就能惟妙惟肖地还原苏轼的书体,甚至能还原那个时代的书体。
笔触这出戏,在速度与深度,也就是时间与空间的交点处上演。在这个交点上,有着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角度。笔触的角度经历了这样一段历史:先以笔毫或笔管与纸之间的角度为起点,后经历了横画向右上方偏,最后是文字本身有了角度,与单纯的对象脱离。并且,相对于历史或绝对存在的“天”等现实世界而言,笔触还有着表现世界的角度,导演着书体。实际上,书法的美就在于书体。
归根结底,解读书法史就是解读笔触的速度、深度、角度,也就是解读笔触这出戏。笔触编织出的戏剧内容丰富,扣人心弦,让我们一起来观赏吧。
-End-
编辑:阿七
新浪微博:浦睿文化
豆瓣:浦睿文化 / 巨鹿村
小红书:浦睿文化 / 巨鹿村的浦女士
抖音:浦睿文化
加入「浦睿生活馆」
获取更多新书资讯
参与浦睿福利活动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