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部奈飞新剧-翡冷翠十日谈,这是根据薄伽丘的写实主义短篇小说集改编。
回复 十日谈 获取网盘剧集资源
虽然说在大家的印象中十日谈是一部世界名著,应该是很高大上的一部著作,但实际上它的不少故事都有点小yellow文的感觉,就像中国的《金瓶梅》一样。
它不仅以其大胆的内容而闻名,更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性描写,揭示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隐秘角落和人性的真实一面。
下面会大概给大家讲一些十日谈有意思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看剧集。
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一个宁静的乡村里,有一座女修道院。这修道院周围流传着一个颇具挑逗意味的故事。
传说中,有位曾在修道院做过园丁的老人,总是和附近的农夫们谈论修女们的坏脾气。
然而,某天,这番话却勾起了一位年轻农夫的兴趣,他对修道院内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为了混入修道院,他不得不扮作智商低下的哑巴,成功地成为了新任园丁。
某个午后,这名年轻农夫正专心致志地修剪葡萄架时,两个修女不期而遇。他们目光落在农夫饱满而健硕的身材上,瞬间燃起了压抑已久的欲望。
她们心里想着,既然这男人不会说话,只会做事,何不趁机一尝世间美妙之事?于是,这两位修女一拍即合,将农夫拉到了花园深处的小屋中,轮流体验起那禁忌的欢愉。
然而,第一次的冒险未能瞒过其他修女的眼睛,很快,修道院里的姐妹们都知晓了这件事。
不久,农夫便成了修女们的共享“秘密”,他被拖拽着从一间房到另一间房,逐一满足那些渴求温暖的心灵。
每当一位修女满脸满足地从房间出来时,门外排队等待的修女们早已急不可耐。终于,在某个傍晚,体力透支的农夫瘫倒在了院子里。
正巧,这时女院长路过,她不经意间看见农夫若隐若现的身体,内心也不禁波动起来,最终也未能抵御住诱惑,将他唤醒并带进了小石屋。
这样的一幕幕充满禁忌与欲望的场景,正是《十日谈》中的经典桥段之一。
与《金瓶梅》相似,这部作品同样以大胆描绘、露骨的情节和深刻的人性剖析而著称。这部诞生于1350年的短篇小说集,是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薄伽丘的得意之作。
创作背景也十分特殊:1348年,佛罗伦萨遭遇了一场可怕的瘟疫,城市陷入了一片恐怖和绝望的氛围之中。
尸横遍野、丧钟不断、十室九空,整个城市仿佛在末日的阴影下瑟瑟发抖。
就在这个绝望的背景下,十位俊男靓女为逃避瘟疫,前往乡间别墅避难。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田园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席地而坐,讲述一个又一个充满挑逗与幽默的故事。
正因为有十个人,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他们在别墅中度过了十天,最终留下了多个带着颜色的精彩纷呈的故事。
其中有一则故事尤其荒诞不经:
从前有个14岁的富家少女,对基督教充满好奇。她想知道如何既服侍上帝又不费太多功夫,有人建议她效仿沙漠隐士。于是,少女偷偷跑到沙漠寻找隐士。
大多数隐士因少女容貌秀丽而拒绝收留她,担心自己难以自制。最后,一位年轻隐士接纳了她,想考验自己的定力。他很快心猿意马,打算借服侍上帝的名义满足欲望。
隐士向少女讲述魔鬼与上帝为敌的故事,称最好的服侍方法是将魔鬼打入地狱。他脱去衣物,少女效仿。隐士称自己身上突出的部分是魔鬼,少女的身体则有'地狱'。他说上帝派少女来是为了拯救他的灵魂,请求将魔鬼打入地狱。
天真的少女同意了。隐士将她带到床上,开始'征服魔鬼'。他们反复进行这个'仪式',少女觉得这是最美好的事。
随着时间推移,隐士体力不支,但少女仍热衷于'服侍上帝'。他们开始争吵。一天,有人来接少女回家。当地妇女询问她在沙漠如何侍奉上帝,少女天真地解释了'将魔鬼打入地狱'的过程。
妇女们听懂后大笑,告诉少女结婚后丈夫也会和她一起'侍奉上帝'。这件事传开后,当地产生了一句谚语:'把魔鬼打进地狱,是侍奉上帝最好的办法。'
另一个变马记的故事,更加颜色更加搞笑。
多年前,在巴勒达地方有一位名叫詹尼·第·巴罗洛的神父。由于收入微薄,他经常骑着一头母马到阿普里市场做些买卖,以贴补生计。
在往返的途中,他结识了一位叫做彼得·达·特莱桑蒂的乡下人,两人一见如故,聊得非常投机。他们关系密切,詹尼甚至按照当地的风俗,亲切地称呼彼得为“亲家”。每当彼得到巴勒达来,詹尼总是热情款待,把他留在家里。
然而,到了晚上,彼得便感到为难。由于他只有一张小得可怜的床,他和那年轻美丽的妻子都挤在上面。尽管如此,他无法妥善安置客人,只能让彼得委屈地睡在马棚的草堆里,与母马和自己家的驴子为伴。
彼得的妻子知道,丈夫每次在巴勒达总是受到詹尼神父的热情款待,所以每当彼得来访时,她总想去邻居家借宿一晚,好把床铺让给丈夫和客人。然而,每次她提出这个想法时,詹尼神父都会巧妙地阻止她。
有一次,他甚至对彼得的妻子说了一句神秘的话:“珍马达的。” 这让那年轻的女子非常惊讶,真的以为神父掌握着某种法术。
于是,她把这事告诉了丈夫,并说:“如果你们的交情真的像你说的那么深厚,为什么不向神父请教一下,学会这种法术呢?你可以把我变成一匹母马,等你出去做生意时,就骑着驴子带着母马,一趟赚双倍的钱。等回家后,再把我变回女人。”
彼得虽没多少见识,但觉得妻子说得有道理,便信以为真,向詹尼神父求教。詹尼神父尽力向他解释,劝他打消这个荒唐的念头,但彼得执意要学。
最终,神父无奈地说:“好吧,既然你这么想学,那我们明天一早照旧起身,我来给你示范一下。不过最难的一步是装尾巴,你看到就明白了。”
那一晚,彼得和他的妻子因急于学到这套法术,几乎一夜未眠。天快亮时,他们便起床去叫神父。神父穿着一件衬衫走进他们的小屋,对彼得说道:“除了你之外,我不打算把这法术教给第二个人。
既然你这么坚持,我就做给你看一遍。不过要想法术灵验,你必须一切按我说的去做。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能发出任何声音。愿天主保佑,这尾巴能顺利装上去。”
彼得点燃蜡烛,答应一切听从神父的指示。于是,神父让彼得的妻子珍马达脱下所有衣物,全身赤果,像刚出生时那样,再让她双手撑地,摆出一副四脚落地的母马姿态。
他叮嘱她,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能说话。接着,他开始“作法”了。
神父先是轻轻抚摸她的脸颊和头顶,口中念念有词:“快快变成母马那美丽的马头吧!”然后,他抚摸她的头发,“快快变成母马那飘逸的鬃毛吧!”
接着,他抚摸她的双臂,“快快变成母马那强壮的腿和蹄子吧!” 当他摸到她的一对Ru房时,只觉得丰盈结实,心中不禁荡漾,身体也随之起了反应。
他压抑着情绪,继续说道:“快变成母马那健美的胸膛吧!”
他的手继续下滑,抚摸着她的背脊、腹部、臀部、大腿和小腿。
终于,大功即将告成,只差最后一步——装尾巴。神父撩起衬衫,掏出那常用于钻探的“工具”,对准她的一道缝隙猛地刺了进去,同时高喊:“快快变成美丽的马尾吧!”
彼得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着,当他看到这“最后一步”时,顿时觉得不对劲,大声嚷道:“哎呀,詹尼,我不要装尾巴,我不要装尾巴!”
然而,这时那化育万物的甘露已经洒落,神父只得无奈地抽出“工具”,叹息道:“哎呀,彼得亲家,你这是干什么?我不是叮嘱你不管看到什么都不能出声吗?这母马的变身已经快成功了,偏偏因为你的一声惊叫,前功尽弃!现在想再来一次已经不可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他人,特别是涉及身体接触的事情。同时也提醒我们,有些人可能会利用他人的无知和天真来达到不正当的目的。
在《十日谈》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绿鹅”。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丧妻后痛彻心扉的男子,他决定带着年幼的儿子侍奉天主,以此逃避世俗的纷扰。
这个父亲竭力避免让儿子接触世俗的事物,使他误以为世上除了父亲和天主,别无其他。然而,当儿子长大成人后,父亲带他下山见识世间风光。
途中,他们遇到了一群美丽的女子。儿子从未见过女人,便好奇地问父亲:“这些是什么?”父亲害怕儿子动心,便称这些女子为“绿鹅”,劝他不要看。
然而,儿子却被这些“绿鹅”深深吸引,执意要带一只回去。这时,父亲才意识到,无论如何教导,人的欲望是无法禁锢的。自然的力量远胜于任何说教。
另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是“齐斯孟达”。她是老国王唐克莱的独生女,在丈夫早逝后,齐斯孟达回到父亲身边,并与一位年轻的侍卫坠入爱河。
尽管这位侍卫出身卑微,但他才华出众,人品高尚,深得齐斯孟达的爱慕。她不顾社会的等级制度,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老国王发现了女儿的秘密,认为她的选择是家族的耻辱,便命人绞死了侍卫,并将他的心脏挖出,放在金杯中端给女儿。
齐斯孟达悲愤不已,将毒药浇在心脏上,一饮而尽。老国王见状,虽痛心不已,但最终还是将女儿和侍卫合葬在了一起。
在这个故事中,齐斯孟达与父亲的一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当老国王指责女儿降低身份时,齐斯孟达反驳道:“人是生来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衡量人类的标准。”薄伽丘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赞扬了为爱情抗争的勇气。
在《十日谈》中,薄伽丘用大量篇幅讽刺了教会的虚伪与腐败。在一个名为“恰贝莱托”的故事中,主角是一位奸诈的小人。他病倒在朋友家,临终前为了让自己有一个体面的葬礼,便请来神父“忏悔”自己的一生。
恰贝莱托将自己的恶行巧妙地粉饰一番,使得神父误以为他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最后甚至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另一个故事则更加讽刺:
犹太商人亚伯拉罕应好友杨诺之邀考虑改信天主教。杨诺担心亚伯拉罕去罗马目睹教会腐败后会放弃改教想法。然而亚伯拉罕坚持要亲眼见识罗马教廷生活。
抵达罗马后,亚伯拉罕暗中观察教皇、红衣主教等教廷人士的行为。他发现从上到下都充斥着贪色、贪食、贪财等罪恶,毫无顾忌羞耻之心。他们甚至买卖圣职,将神圣之物当作商品。
这些堕落行径令正直的亚伯拉罕深感愤慨。他认为已充分了解实情,便启程回巴黎。
杨诺得知亚伯拉罕归来,担心他会放弃改教。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亚伯拉罕反而坚定了改信天主教的决心。他解释说,尽管罗马教廷如此腐败,天主教却仍然屹立不倒,这证明必有圣灵支撑,使其比其他宗教更加正大神圣。
于是,亚伯拉罕在杨诺陪同下前往巴黎圣母院接受洗礼,取教名'约翰'。此后他勤学教义,最终成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十日谈》里的故事,充满了对人性、宗教、爱情、权力、婚姻、欲望的探讨和讽刺。通过荒唐的情节、恶趣味的细节,作者大胆地挑战了当时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无论是偷情的妻子,还是狡诈的丈夫,书中的人物形象无不鲜活生动。由于尺度过大,《十日谈》曾被意大利教会列为禁书,但这并未阻止它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像中国的《金瓶梅》一样,《十日谈》在文学史上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龌龊下流,是一部低俗的地摊文学;也有人赞赏它深刻揭露了人性,批判了宗教的虚伪,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然而,无论你如何看待这本书,《十日谈》无疑是一部不容忽视的经典,它以其大胆的表达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那个时代欧洲文学的一块丰碑。